分享

内伤发热

 学中医书馆 2013-01-20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是以内伤为病因,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痰湿郁滞为基本病机的发热。…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多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低热,有时也可以表现为高热.有的患者仅仅表现为自觉发热,或…身烘热,或时觉热气上冲,或五心烦热。用温度计测量体温并不高于正常。这些表现,也属于内伤发热范围。内伤发热是由于内伤杂病所致,为了与外感邪气引起的发热区别,古人也称之为杂病发热。
  发热与热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发热是表现在外的症状,热证是将一系列具有亢旺表现的相夭症状经过综合、归纳,用八纲辨证的方法概括出来的一种证候.在各种各样的热证中,有的可以有发热的症状表现,有的则没有发热的症状表现.比如仅仅表现为口干苦、尿黄赤、舌质红、苔黄燥等。这样的临床表现。可以诊断为热证,但不能诊断为发热.
  临床表现
  内伤发热一般起病缓慢,询伺病史时患者往往不能明确地叙述开始发热的时间。其热势一般不高。以低热多见,有时也可在病程中出现中等度发热或者高热.其热型可以呈持续性低热,午后潮热,夜热阜凉,畏寒发热,或者平素一般不发热或热势不高.每遇劳累后则出现发热或使发热加重,或者病人自觉五心烦热、一身烘热、热气上冲而测体温并不升高。在发热的同时,伴见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痰湿郁滞的证候,如短气乏力,食少便溏、心悸眩晕、腰膝酸软、形寒祛冷、胸闷呕恶等等,以及相应的舌脉征象。内伤发热是由于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多种疾病引起的一个共同的临床表现,一般来说,多有引起发热的原发病,如癌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功能性疾病等等。因此,内伤发热除上述临床表现外,还必然具有相应的原发病的临床表现。但临床所见,长期反复或持续的发热往往是某种疾病的信号.患者多是由于出现了原因不明的发热,用治疗外感发热的方法不愈时,才去医院作进一步检查,从而发现原发病。因此,我们对于原因不明的发热应该引起重视,除了用中医四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诊断辨证外,还应该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和检测仪器进行有关的检查.以便及早明确引起发热的原因。这样对于提高疗效,判断预后都是非常重要的。
  [诊断要点]
  ①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痰湿郁结的病史,如饮食劳倦、失血、大病久病之后、情志抑郁、跌仆损伤、积聚等等。或者在发热症状出现以后找到相应的原发病。
  ②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其热势多为低热,少数可以表现为高热。其热型可以表现为持续性发热或者发热反复发作,可以是午后潮热、夜热早凉、畏寒发热,五心烦热,一身烘热、热气上冲等等。用温度计测量体温升高或不升高。
  ③能排除外感发热。
  [病机分析]
  内伤发热起病缓慢,其病的形成,有一个发生、发展过程。如果机体较长时间处于气血阴阳虚损或者气血痰湿郁滞的状态.积渐而使体内阴阳失调,就会产生发热。由于引起体内阴阳失调的病因不同,病机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不外阴虚、血虚,气虚,阳虚以及气郁、瘀血和痰湿郁滞等情况。

  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处于“阴乎阳秘”的相对平衡状态。如果阴虚,阳就相对亢盛,阳盛则热。朱:丹溪《格致余论.恶寒非寒病。恶热非热病论》说:“阴虚则发热,夫阳在外为阴之卫。阴在内为阳之守。……阴液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之间而恶热也。”《景岳全书.火证》也说:“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阴精亏虚的原因,可以由于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阴虚、热病久病、误用过用温燥药物损伤阴液,或起居不慎,嗜欲无节,真精耗损,使阴IIH失衡,阴亏则阳亢而发热。人身血液,其本属阴。如果各种原因引起急慢性失血,或者久病心肝血虚,或者脾虚化源不足,都可以引起血虚。《证治汇补。发热》说:。血属阴,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即发热。”血虚日久,必损及阴,其病机可以逐步演变为阴虚发热。阴虚发热和血虚发热都是由于阴血虚少,阳气相对亢盛引起的,因此都属于虚热。血虚发热主要涉及心、肝两脏, 阴虚发热可以涉及心、肝、肺、肾四脏。
  关于气虚引起发热的病机,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道:。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意即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脾胃元气充足;则五运正常,不会发热。如果脾胃元气虚衰,中气下陷,下焦相火乘虚上犯,火热内郁,就产生发热。引起脾胃气虚的原因,多见于饮食刁沛、劳倦内伤、忧愁思虑或久病正虚等等。气属阳,血属阴。如果气虚日久,损及脾胃之阳。或者医者一见发热,便妄用寒凉之药,伤及阳气。阳虚则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浮越于外而发热。《景岳全书。火证》说:。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气虚发热和阳虚发热,都是由于人体阳气虚衰,致使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因此也都属于虚热、假热证.气虚发热的病位,主要在脾胃。阳虚发热则涉及脾肾两脏,以肾为主。
  由气血痰湿郁滞引起的发热,其病机又有不同。气郁发热,多由于肝气郁结,五志之火内生.也就是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火之谓。其病因多与情志因素有关.涉及脏腑主要是肝,亦可见于心。病性多属实证。气郁化火日久,必然伤阴,成为阴虚火旺,虚实挟杂的证候。人体津血的正常运行,全赖气机的流畅疏达。今气机郁滞, 日久必然导致血行不畅,滓液停积,形成瘀血,痰湿。瘀血,痰湿停积于内,又可以反过来影响气机的运行,使气机更加郁滞。气、瘀、痰、湿壅遏,形成或者加重发热。此外,气虚不运、寒凝经脉、跌仆损伤、各种出血都可以引起瘀血内停:饮食失调、忧思伤睥,脾虚不运,气不化津,也可以使津液停积而为湿为痰。瘀血、痰湿阻滞, 日久形成瘀血发热和痰湿发热。其中痰湿发热的病位主要涉及到脾。气郁发热,瘀血发热,痰湿发热初起多为实证, 日久气血阴阳耗伤,可以形成虚实夹杂的证候。
  以上数种病因可以单独致病,也可以几种病因交相为患,同时致病。例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从病机转化来看,久病往往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尤其来血发热日久,损及气、血、阴、阳,可以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它如气郁日久伤阴耗气,形成气郁阴虚、气郁气虚发热。气虚日久,病损及阳,形成阳虚发热。
  近年来用现代科学的检测手段对内伤发热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发现内伤发热患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淋巴细胞绝对值、巨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皮泡液巨噬细胞计数,血清ISG含量均比正常值低下.说明内伤发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低下。患者巨噬细胞溶酶体消化率高于正常值。说明其巨噬细胞溶酶体裂解及细胞内含物,如内源性致热原的择放程度比正常人明显增高,从而引起发热。西医将发热分为致热原性和非致热原性两大类。前者又分为传染性发热(包括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产物引起的外源性致热原所致的发热)和非传染性发热(如组织损伤.坏死,白细胞破坏,肿瘤,自身抗原、半抗原等发生免疫反应时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淋巴因子,某些激素及其代谢产物,这些因素激活吞噬细胞溶酶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所致的发热)。后者与上述关于内伤发热患者体内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低下,巨噬细胞溶酶体消化率高于正常,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增多的结论泪符。说明中医内伤发热与西医内源性致热原引起的发热相类。这些研究,为中医内伤发热的客观存在以及它的病理机制的研究找到了物质基础,进一步证实了中医内伤发热是由于人体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痰湿郁滞,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理论的正确性。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内伤发热一般病情比较复杂,在体质虚弱的基础上出现脏腑功能失调,或者夹以气郁,瘀血、痰湿诸多因素。加上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的不同,以及地域环境,患病季节、经治情况的差异,致使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千差万别。因此,临床辨证及治疗也不可一概而论。首先应该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脉象来辨明发热的属虚属实。虚者,辨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所属脏腑:实者,辨明气郁、血瘀,痰湿的偏重,分别予以不同的治疗。能够诊断出引起发热的原发病时,应该同时治疗原发病。由于内伤发热一般病程较长,多属久病积渐而成,有的可以持续数年不愈。因此治疗时应该谨守病机,合理用药,不能妄求速效。常见的内伤发热主要有以下八种情况。
  l。阴虚发热     
  阴虚内热,其病在阴分,是阴精亏损,不能守敛阳气,阳气相对偏旺产生的内热。这与阳盛则外热完全不同,所以阴虚发热是虚热。表现为午后或夜间发热,体温升高多呈低热,也有高热。或者仅仅表现为自觉手足心发热,或全身烘热上冲,而体温并不升高。由于热自内生, 向外散发,所以表现为骨蒸潮热。入睡后, 阳当内守。现阴虚阳无所附,汗液随阳外泄,出现盗汗。虚火上炎,扰动心神,出现心烦、少寐、多梦。虚火旺者,津亏失润,出现口干咽燥、尿少便结。舌质红,干燥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光亮无苔,俗称镜面舌。脉细数。
  治疗原则以滋阴清热为主。。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只要纠正了阴虚的一面,阴能敛阳,阴平阳秘,发热臼退。但是,对于阳气亢旺而化火者,在滋阴的同时还应加入清虚热的药抑其火势, 以免火热更伤阴液。阴液更伤则火势愈急,火势角急则阴液愈伤,形成恶性循环。只有滋其不足之阴,泻其有余之火,方能取效。特别对:厂热病后期伤阴耗液,形成阴虚发热的患者,在养阴的同时更要注意兼清余热。常用方剂如清骨散、青蒿鳖甲汤.前方治疗骨蒸劳热, 以清退伏藏于阴分的虚热为主,滋阴为次。方中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秦艽、青蒿、知母清虚热,除骨蒸;只有鳖甲一味略事滋阴清热。
   临证时可以加入天麦冬、生熟地,增强滋阴的功效。后方滋阴的力量强于前方,药用鳖甲、生地滋阴,青蒿、知母、丹皮清阴分之热。全方配伍精当,是临床常用的滋阴清热的有效方剂.两方之中,青蒿的用量根据热势的高低决定,成人可以用30~60克,后下或另火沸水下药,待再沸后去火泡服。如果久煎,有效成分就会消失。加减:阴虚甚者,加生地.玄参,制首乌;虚火甚,上扰心神,出现心烦、失眠、多梦,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盗汗、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兼气虚,出现头晕、气短,乏力,加北沙参、麦冬、五味子;兼血虚,症见头晕、唇甲无华,加当归、芍药、生地。
  除上述常用方剂外,根据阴虚发热涉及脏腑的不同,还可以选用不同的基础方剂。例如心阴虚,兼见心悸怔忡,手足心热甚,脉促者,选用加减复脉汤,天王补心丹:肺阴虚,兼见干咳少痰、咳血者,选用清燥救肺汤、百合固金汤;胃阴虚,兼见口干欲饮、纳差便结,或口舌生疮等,选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肝阴虚,常见眩晕、肉困、胁痛、脉弦者,选用一贯煎、归芍地黄汤;肾阴虚,、兼见腰膝酸软、遗精脱发者,选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
  2.血虚发热
  各种急慢性失血、脾虚化源不足,久病心肝血虚,都可以引起血虚发热。血本属阴,但血虚与阴虚是不同的。血仅指运行于脉管中的红色物质,而阴包括精血津液、组织结构.所以阴的概念大于血.由于精血同源、津血同源,精血津液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血虚日久,可以发展为阴虚。在证候上,血虚发热表现为持续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记忆力减退、思想不集中、心悸不宁,女性月经量少或经闭,面色唇甲无华。舌质淡,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血虚引起的发热,其治疗必当养血,使血液充足,发热也就消失了。但是,血的生成虽然来源于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的生成又要依靠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精微,再经心、肺一系列气化作用,才能化为血.这就是《灵枢.决气篇》所说的。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因此,对于血虚发热的治疗,在养血的同时还必须加入益气药,才能使脏腑功能旺盛,血液生化无穷。常用方剂如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前方益气养血,宁心安神,方中四君子汤加黄芪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使补而不滞。后方用黄芪益气,当归养血。可以用于血虚发热轻证,心脾症状不明显者,或作为益气养血的基础方。发热较甚,可酌加银柴胡、白薇等清退虚热;由于心主血,汗为心之液,汗是津液所化生,津血同源,因此治疗血虚发热切忌用有发汗作用的药物,以免更伤津血。血虚较甚,损及阴精,出现热势增高,形体消瘦,发枯肤燥,口千津少,甚至舌质嫩红、光亮无苔,当以补养精血为治,酌加熟地,枸杞子,制首乌、阿胶等药;由慢性失血引起的发热。如呆出血未止,‘可酌加三七粉、
仙鹤草、茜草、藕节,或者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分别选用不同的止血药;急性大出血引起的发热,可以表现为高热、汗出面赤、烦渴引饮、脉数。其症者类似白虎汤证,但惟以脉不长实,病史各异可以为辨。此时若不及时止血,其证可急转直下,成为气随血脱。亡阴亡阳的危证。因此应急用生林注射液20毫升加入5 95葡萄糖250—500毫升静脉滴注。或者用独参汤(红参或生晒参10一30克浓煎)频服。此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首当急固”之谓。必要时可以配合输血。
  3.气虚发热
  气虚发热病在气分,病位主要在脾。脾气虚弱,不能升浮而反下陷,属于不足之证,故为虚热。临床表现除发热外,有明显的中气不足的表现。如头晕乏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便时有下坠感、自汗恶风、易于感冒等.发热表现为自觉发热或体温升高,热势可高可低,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用意在培补脾胃、补益元气,使脾胃元气充足,阳气得以行其升浮之功而不下陷、则发热自除。常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此外,黄芪建中汤、保元汤、参苓白术散、六神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圣愈汤、人参养营汤等,均可随证选用。
  补中益气汤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方中黄芪益中气,升清阳,故重用为主药;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升麻、柴胡升举清阳.共同辅助黄芪以成益气升阳之功;当归养血活血,陈皮利气醒脾,使气血充足,生化无穷。个别患者用上述常法治疗不效,可于方中加雄黄6克,冲服,常常可以取得奇效.自汗较多,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 脾胃元气不足,以致营管卫不和, 经常出现烘热、怕风、鼻塞、身酸痛不适、自汗,但汗后发热怕风等症不减,脉象濡弱、证似感冒,但不是感冒。法当调和营卫,甘温除热,方选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这种情况,多见于虚劳久病、老年气弱的患者。脾胃元气不足,影响运化功能,稍有饮食不和,就出现或加重发热,法当补益中气,健运脾胃,方选参苓白术散、六神汤(四君子汤加淮山药、扁豆)之类的甘温方剂。若兼有脘腹胀闷不适,饮食难化等浊邪郁滞之证,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山楂,鸡内金补脾利气.这类证候多见于小儿,成人较少.脾胃元气不足,致使气血化源亏乏,在发热的同时伴见气血两虚,法当气血双补,方选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营汤、归脾汤之类。肾藏五脏六腑之精,如果脾胃化源不足,影响到肾的阴精亏虚,形成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的发热,此时,疾病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不再是甘温除热法治疗的范围了。
  4.阳虚发热
  气虚发热重证,可以发展为阳虚发热。脾胃气虚, Ft久气损及阳,脾病及肾。肾阳虚衰,火不归原,虚阳外浮而发热。由于肾阳虚衰,失于温煦为其病本,故临床表现为发热而欲近衣取暖,伴见形寒怯冷、手足不温,下利清谷、面色阬白、腰膝酸软等真寒的症状。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一派真寒假热、阴盛格阳的表现。《金匮翼》说:。肾虚火不归经,游行于外,其证烦渴引饮,面赤、舌刺、唇黑、足心如烙、或冷如冰,其脉洪大无伦,按之微弱.宜八味肾气丸之属,导火下行是也。。
  治疗原则是;轻证温补肾阳,引火归原。重证回阳救逆。
  常用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参附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轻证用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引火归原。这是临床最常用的温补肾阳的方剂。方中重用桂枝、制附子温补肾阳;用熟地、山萸肉、山药等补肾之阴。这是遵照阴阳互根的原则;重证回阳救逆用参附、四逆辈。参附汤用炮附子15--60克,久煎二小时以上,红参15克煎汁冲服。方中附子温肾回阳,人参大补元气而救脱。目前各地已有参附针用于临床,一般用参附针20---40毫升加入59b%萄糖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二次.历代医家将脱证分为阳脱和阴脱,认为阳脱用参附汤回阳救脱,阴脱用生脉散益气救阴。现代研究和临床观察认为,不论阴脱阳脱,都以生脉散和参附汤合用,更有利于提高和稳定血压,改善休克状态。这个结论,也更证明了中医。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互根。理论的正确性。此外.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通脉四逆汤(四逆汤倍干姜)、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大剂回阳救逆药中加入少量清热药,为。甚者从之。的治法)都可以随证选用。阳虚发热轻证,可选用保元汤(人参、黄芪、肉桂、甘草);脾肾阳虚,腹泻便溏,加白术、干姜温健中阳:阳虚气弱,短气甚者,加人参补益元气。
  5.气郁发热
  气郁发热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心烦易怒或精神沉闷抑郁,热势随着情绪波动而升高,精神愉快时下降。胸胁胀闷、口苦口干。妇女可见月经不由于其病位主要在肝,故又称为肝郁发热.
   治宜疏肝解郁,清肝泄热
  常用方剂:丹栀逍遥散
   本方用逍遥散疏肝解郁,丹皮、栀子清肝泄热。使肝气疏达,已生之热邪清解,则诸证自消。因为其病在肝,肝的特点是体阴用阳.如果肝的阴血亏虚,阴不济阳,则肝阳易于偏亢而发热.逍遥散在用柴胡疏达肝气的同时,还用了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就是照顾到肝的这个生理特点。肝经郁热较甚,肝热化火,证见面赤目红、口千便结,舌质红者,加黄芩.胆草,或改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此为急则治标之法。先用苦寒药折其火热之势,待火势减后,再用疏肝清热法治本;肝经郁火伤阴,或阴虚之体而病肝郁发热,出现发热、胸胁疼痛、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既有肝经郁热.又有肝肾阴虚,虚实挟杂的证候.当用滋水清肝饮。方中用六味地黄丸滋养肝肾之阴,丹栀逍遥散疏肝清热,白术温燥,于阴虚不宜,可去之。关于滋水清肝饮中用柴胡的问题,以前有些争论。笔者临床体会,柴胡在此疏肝解郁.用于滋水清肝饮中并无伤耗津液之弊。中年以上女性病人,可加浮小麦,大枣、益母草、钩藤。
  6.瘀血发热
  引起瘀血发热的原因很多。除各种血证以及跌打损伤具有显而易见的瘀血证候外,内科常见的原因,诸如长期情志抑郁,气病及血;久病大病之后,正气不足,影响到血液运行时,埘可引起血行瘀滞,壅而发热.临床表现为。身外凉,心里热”,午后或前半夜发热。其热势。昼轻夜重。,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体温升高或正常。常伴有口干咽燥又不欲饮水,即。但欲漱水不欲咽。。或见心烦躁,夜寐不宁,或躯干四肢有固定痛处或肿块,女性患者可伴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经行腹痛,或夹瘀块。或见皮肤粗糙,肌肤甲错,面色萎黄或黯黑。或见身热而两足厥冷。、或白睛出现少许赤络。唇舌略紫黯,舌上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仅觉一身温温发热,心烦不适而无其它任何见证。由于瘀血可由多种病因引起,瘀血可停于全身各个部位.其轻重程度差异很大。因此临床表现多种各样,各不相同。有的病人,由于长期情志抑郁或久病气虚、血虚、阴虚之后出现发热,用一般常规辨证论治的,方法效果欠佳时,虽然没有明显的瘀血证候,也要考虑到瘀血壅滞的可能.
  治疗原则以活血化瘀为主。瘀血发热,病本在血行不畅,壅遏发热。因此治当活血化瘀,使已生之瘀血去除,血行流畅,则发热自愈。常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大黄广虫丸等。血府逐瘀汤是临床最常用的活血化瘀方剂。此方不偏寒热,凡属疢血阻滞均可应用。方中桃仁、红花,川芎、牛膝活血祛瘀,治血分的瘀滞:枳壳、柴胡、桔梗、甘草调气疏肝,意在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肝为藏血之脏,若只活血而不养血,恐阴血受伤。故用当归、生地补血调肝,使活血而不耗血,理气而不伤阴.复元活血汤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又能疏肝通络.适用于跌打损伤引起的发热,或瘀血阻滞引起的头痛身热等证。方中桃仁、红花、大黄活血祛瘀,天花粉消跌仆瘀血,穿山甲透瘀通络,配当归养血活血,柴胡疏达肝气,甘草调和诸药。特别注意其煎服法,为加酒同煎,更是加强活血通络之力。大黄廑虫丸善长于破症瘕积聚。方中大黄<<本经方谓其。破症瘕积聚,推陈致新。,度虫。逐瘀血,破血积坚痞症瘕”,二药共为主药。虻虫。阴血积坚痞症瘕”,水蛭。破血症积聚”,蛴螬治。恶血血瘀,桃仁治。瘀血血热,症.,干漆。破日久凝结之瘀血”,共助二药破症祛瘀。黄芩、杏仁清热利气,更有地黄、芍药、甘草养血补虚,共呈攻补兼施之效。对于久病积聚引起的发热最为适用.本方多用虫类药物,一般炼蜜为丸,以酒或水冲服。若改用汤剂,须注意用量及煎服法。热势较盛,加白薇、丹皮清热凉血:肌肤甲错.形体消瘦,原方吞服鳖甲煎丸,每次lO克,一日三次。女性患者出现月经量少或闭经,加益母草、王不留行;久病气虚.气郁、血虚、阴虚发热而疗效欠佳者,可于原治疗方剂中酌加活血化瘀药,--N因久病多瘀,二则“既无瘀者,亦可借其流通之力。实者以散气户湿、痰之郁,虚者以行补药之滞,而补药之力愈大.
  7.湿郁发热
  由于长期饮食失调,或者忧思气结,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气不化津而化水,水湿内停,郁久化热,出现发热的证候。湿邪内郁之发热,表现为午后发热,状若阴虚.其热势以低热为主,称为身热不扬。但有时也可出现高热.热势较高时可有出汗,但汗出而热不解。伴有胸闷脘痞、口腻不食、呕恶身重、渴不欲饮。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湿郁发热虽然属于内伤发热,但是,如果外界气候环境温暖潮湿,外湿侵袭,必然内困脾胃。两湿相合,更易发病或使发热加重。治疗原则以除湿清热为主。常用方剂如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叶氏杏蔻橘桔法、越鞠丸等。
  三仁汤中,杏仁宣肺除湿,善开上焦;蔻仁芳化湿浊,和畅中焦;苡仁健脾渗湿,疏导下焦。三药共呈上中下三焦分消之势。配半夏,厚朴运脾燥湿,滑石、通草、竹叶清热利湿.本方适用于湿郁发热而热势较轻者。藿朴夏苓汤结构与三仁汤基本相同,也适用于湿郁发热,湿重热轻的情况.与三仁汤相比,突出了芳化燥湿之力。叶氏杏蔻橘桔法重在开宣中上二焦,利气以除湿。适用于湿郁发热初起之轻证。越鞠丸虽为治疗气、血、痰、湿、食火六郁而设,但实以肝脾郁结为其主要病机。若因肝脾郁结, 日久气血痰湿食郁而发热,均可应用本方加减治疗。用于湿郁为主的发热患者,可加入苡仁.茯苓、杏仁合苍术以除湿,栀子消热,香附,川芎行气活血、疏通郁结,神曲健运脾胃,去除生湿之因。发热较盛,舌红脉数,酌加茵陈、黄芩、栀子、连翘、大青叶清解热邪;呕恶加竹茹、半夏、藿梗、陈皮和胃降逆。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出现黄疸,合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或按黄疸辨证论治。
  8.痰郁发热
  痰和湿都是津液运行障碍生成的产物,但是二者又有区别。一般认为,湿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所生,而痰与肺、脾、肾三脏的水液代谢功能失常有关。自古有水停为湿,湿聚成痰的说法。可见痰是水湿进一步凝聚而成的又一病理产物。痰可以随着气的运行到达全身各处,停积而为病。痰郁发热,表现为低热经久不愈,或一身烘热阵作,或患者自觉发热如火燎,而体温并不升高,或憎寒发热,或肢体某些局部发热难忍.常伴有身倦嗜睡、胸膈不快,恶心不食、渴欲热饮、咽喉或有哽塞之感,或有流痰痞块,女性病人可有白带增多等证。《活人书》谓。中脘有痰,令人憎寒发热,状若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舌质正常或红,苔腻,脉弦。治疗原则为行气清热化痰。病本在痰,但痰为脏腑气化不行,以致津液停聚而成,所以治当行气化痰。痰已化热,又当清解已生之热邪。常用温胆汤、导痰汤、越鞠丸加减。
  温胆汤临床应用相当广泛,不仅可治发热,凡有痰郁化热机理的疾病均有良效。方中用二陈汤燥湿祛痰,理气运脾,使已生之痰去,又能消除生痰之源。枳实、陈皮行气,竹茹清热。共同体现化痰行气清热的法则。导痰汤用二陈汤为基础,加行气的枳壳,祛痰药胆南星,温胃散水的生姜,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谓。全方组成强有力的祛痰方剂,适用于痰甚而热不甚的情况。热势较甚,加黄芩、黄连、栀子.大匝不爽,加白术、莱菔子。妇女白带增多,加苡仁。
  以上是临床常见的八种内伤发热.此外尚有一些发热,不属于典型的内伤发热,也不属于典型的外感发热。比如暑伤气阴发热、伤食食复发热,疮毒发热等。在这里有必要提及以备参考。
  暑伤气阴发热,多发生于盛暑炎夏季节,是由于长期感受暑热或高温,气阴耗伤而成。临床表现为发热早晚低,中午高,即外界气温高时体温升高,肌肤灼热。早晚气候凉爽时,发热自行减退.伴见头痛头晕、口渴自汗、心烦尿赤、倦怠乏力、纳差消瘦,舌红少津。治当益气养阴清热。轻证用生脉散(用太子参代人参)加沙参、知母,芦根、黄芪、甘草。重证用东垣清暑益气汤。西瓜有。天生白虎汤”之称,夏季多食西瓜对本证有预防及治疗作用。这里所指的伤食发热,并非典型的饮食自倍,损伤脾胃之证。而是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和所致的发热.治疗选用保和丸、参苓白术散,枳术丸之类,健脾消食清热.疮毒发热,不是指肌表所生的疮毒,是指慢性脓肿,或局部肿痛又有发热的证候。按照其它方法治疗效差,可以考虑按疮毒发热论治。这种发热,是热毒壅滞,痰凝血瘀,与气T6L搏结,血败肉腐,壅遏发热。治疗自当清热解毒,分化痰瘀,益气托毒。方选仙方活命饮合黄芪六一散。临床对于疮毒发热以及手术后低热不退,有一定作用.
  内伤发热可由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痰湿郁滞中之一种病因引起,也可由其中几种病因引起。后者在治疗寸,不可拘泥于其中某…种治法方药,应当有是证,用是药。灵活变通。
  内伤发热由于引起的病因不同,病程长短.病势轻重不同,其预后也有不同,一般说来,属于功能性发热的预后较好,属于严重器质性病变如肿瘤,血液病等引起的预后较差。内伤发热多有正气不足,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的特点,因此在辨证治疗的同时.良好的调护对疾病的好转、治愈有积极的意义。内伤发热患者应该适当休息,避免过劳,高热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又富有营养,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人的体质,采用相应的食物疗法.如阴虚发热患者,可适当服用冰糖银耳羹,或用黑木耳、红枣、冰糖适量,加入粳米中熬粥,早晚服。脾胃气虚者,可用人参,山药、苡仁、红枣适量,加入粳米中熬粥,能补中益气,健脾除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