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颈椎病

 学中医书馆 2013-01-20

颈 椎 病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以颈椎疼痛,活动受限,肩臂痛,麻木,眩晕,下肢酸软无力甚则痉急痿蹵为主要临床表现。
  颈椎病被认识的历史并不长。]948年国外有人将骨质增生和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颈椎病。国内在1961年开始对颈椎病作一般介绍,并对非手术治疗本病的疗效作了报道。中医学虽没有颈椎病这个病名,但对其有关症状的认识却很早。一般将其归属于。颈项门”与。肩门”,分隶于痹证、痿证、眩晕以及筋骨的陈旧性损伤范畴,而与痹证关系尤为密切。
[临床表现]
  多为隐袭发病,也有外伤后急性引发或晨起突发的。初起如感受风寒湿侵犯太阳经脉则可见恶风畏寒,头痛项强,腰背四肢关节酸痛,汗出或无汗,脉浮苔薄等表证。如此期未得及时治疗或风寒之邪留滞于经络、肌肉、关节则可见颈部板滞钝痛或沉重酸楚,休息或颈部活动后减轻,劳累或夜间枕头不适则加重,反复发作。颈痛掣头或连及肩背前胸、一侧或双侧上肢疼痛麻木酸胀,甚则大小鱼际肌肉萎缩。检查可见项背部肌肉略胀,呈条索状,弹拨时可发出响声,有轻度广泛压痛,颈部活动有不同程度受限。椎间孔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X线片多有颈生理弧度的改变, 骨质增生和椎间隙狭窄等改变。肌张力。 腱反射减弱。
  如病久影响脏腑营卫气血,除颈肩臂痛外,可见眩晕,心悸,神疲气弱,面色咣白,甚则猝倒晕厥。如有痰湿中阻,则见头重如蒙,眩晕昨作,伴有胸闷恶心,泛泛欲呕等。如系风阳上扰,则兼有头痛,耳鸣、听力下降。如为肾精不足,则兼见眩晕失聪,腰酸神疲,性机能障碍等.
  颈椎病后期,随病程的迁延和病变的发展,气血伤耗日益严重,脏腑功能受到明显影响。特别是肝肾功能的损伤导致筋脉骨节失养,临床上可见下肢沉重,活动不灵,步态失稳。因颈椎背侧骨赘压迫脊髓则可出现下肢痉挛性瘫痪,二便自遗。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脑脊液常规蛋白含量轻度增高等。
  [诊断要点]
  ①40—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起病缓慢,部分患者有外伤史,或从事需长期低头的工作。有典型临床表现,症状常持续不愈或反复发作。
  ②X线片有颈椎生理弧度的改变,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狭窄,椎间孔变形变小,小关节紊乱,韧带钙化等。
  ③如有条件可做肌电图,椎管碘油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萎蹵型颈椎病的确诊。椎动脉造影对眩晕型颈椎病的诊断有帮助。
  [病机分析]
  颈椎病的病位在颈椎,其好发部位是颈椎下段。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发病机理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椎体骨质增生有密切关系。此二者造成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受压,从而产生一系列复杂的临床症状。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颈椎病仍是全身性疾患的一种局部表现。外伤、劳损、风寒湿邪是致病的外因,肝肾亏损,筋骨衰退是其内因。肾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筋。人到中年以后,肝肾由盛而衰,筋骨得不到精血的充分濡养,逐渐退化变性。在外伤、劳损、风寒湿侵袭等外因影响下,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发病。而局部病变又可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产生眩晕、麻木、痉厥等复杂证候。因此颈椎病是在内外结合下发病的,其特点是病程迁延,症状繁杂,轻重悬殊,本虚标实。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颈椎病迄无统一分型方案,目前比较常见的证型有颈型(或称落枕型),痹证型(或称肩臂型),眩晕型(或称眩晕昏厥型),.痿证型(或称肢瘫型),五官型等。颈椎病进展缓慢,病程迁延日久,其症状复杂,而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临床特点。故其治疗应从整体出法,抓住疾病本质,从病因病机分析及发展过程入手,根据各阶段的主要病机和临床表现辨证论治。
  1。痛痹型
  (1)气血阻闭,经脉不利:为颈椎病早期所常见者。以风寒湿邪侵犯颈部、气血痹阻不通为主要病机。证见颈项强痛,旋转不利,伴有头痛,肩背四肢痛,汗出恶风畏寒,全身发紧.脉浮苔白等。治宜祛风散寒,调和营卫,常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减,常用方药;葛根、桂枝。赤芍、羌活,防风、生姜、甘草、大枣。如无汗、身痛.怕冷。加麻黄。 .
  如病程较长,风寒湿邪留滞于经脉肌肉骨节,气血郁而不畅,颈部僵硬疼痛,活动受限,疼痛掣及一侧或双侧肩臂胸背。上肢麻木酸胀,抬举及握物无力。麻木以前臂为主,甚则肌肉萎缩。舌质正常或发暗,苔白,脉沉弦或沉迟,治宜祛风散寒,除痹通络。常用调和气血,宣痹通络法,药如:葛根、羌活、片姜黄,威灵仙、海桐皮、防风、当归、赤芍,地龙、路路通、红花。局部冷感明显,疼病较剧,加制附片.制川乌,细卒, 以温通之。麻:木加桑枝、鸡血藤、老鹳草、稀莶草,成药可用疏风定痛丸,大.小活络丸等。此型最为常见,凡久痛入络均可加用虫类搜剔药一、二味,如蜈蚣、全蝎、蜂房、地鳖虫、蜣螂、乌蛇、白花蛇等,以增强疗效.
  (2)气滞血瘀,留连筋骨:由于外伤络损,瘀血停留;或因外邪久留脉中,阻滞气血;-N由于劳损久病,损气耗血;或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以致推动营运无力,气滞血瘀。证见头颈肩背四肢疼痛麻木,其痛多为针刺样或抽痛,痛有定处,夜间加重,甚或不能入睡。
手部大小鱼际肌肉萎缩,兼有皮肤干燥不泽,心烦痞闷,或面包不华,倦怠气少等。舌质紫暗并有瘀斑,脉象弦细、细涩。治宜通经逐瘀,理气行滞。常用身痛逐瘀汤加减,药如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羌活、甘草、当归。赤芍,香附、枳壳、地龙、白芥子,痛剧加血竭.三七、蜈蚣、蜂房、全蝎、地鳖虫、自然铜等。成药可用天麻丸、大小活络丹、疏风定痛丸等。气虚血瘀而致者,可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黄芪常须重用至90一120克。

  2.眩晕型
  颈性眩晕的特点是眩晕阵作,仰头或旋转诱发。与脏腑功能失调,致气血不足上奉,肝阳偏亢,风阳扰动,痰浊上逆,肾精不足有关.此时病情逐步由实至虚,虚实夹杂,故常宜标本同治.
  (1)气虚下陷:由于中气虚陷,清阳不升,营血不能上承.清窍失养.故发眩晕。或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证见眩晕欲仆。兼见神疲气弱,倦怠食少,便溏,面色咣白或不华。舌质淡,脉细弱,血压偏低等。治宜益气升阳养血.常用方药:黄芪,.党参,白术,升麻,蔓荆子.归身、白芍、茯神,葛根.陈皮、甘草.
  (2)痰湿中阻:本病因素体痰湿偏盛。或中年以后。脾失健运,积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或浊痰上扰,蒙蔽清阳.故作眩晕。恶心,泛泛欲呕,胸脘痞闷。兼有头重如蒙.
舌苔白腻,脉象濡滑。重则昏厥猝倒.治宜化湿,舒筋通络.常用温胆汤加味: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旋复花.川芎,赤芍、胆南星、菖蒲。可配服竹沥水,每次2—4支,一日3次。如兼有瘀滞,痰瘀交阻,证见肩臂四肢重着麻木,甚则挛缩掣痛,治疗时要痰瘀并治,可用导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3)风阳上扰:由于肾水亏损,肝阳偏
亢,阳化风动,眩晕兼见头痛,合并耳鸣,听力下降,腰膝酸软.如肝火偏盛,则有心烦口苦.小便黄等;气火横逆,痰气交阻,则见咽部不适,有异物感。脉弦滑、苔黄、舌质红.治宜镇肝熄风为主,佐以活血通络。常用方药。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天麻、钩藤, 生地、杜仲、桑寄生、牛膝,当归。川芎、丹参,木通。眩晕重者,可加羚羊角粉冲服.肝火偏盛加黄芩,胆草.咽部不适,加射干,金果榄.本型常合并高血压,如兼见腰膝酸软.遗精,脉弦细数,舌质光红,则宜育阴潜阳.可用大定风珠。药后证减,宜常服杞菊地黄以调补肝肾。
  (4)肝肾不足:肾为藏精之脏,肾藏之阴精上奉于脑.肝为藏血之脏.乙癸同源。若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注,则髓海空虚,证见头晕目眩耳鸣.“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证见眩晕,精神萎靡。记忆减退。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细;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其治法偏于阳虚者,宜补肾助阳,用右归丸加减。常用药如熟地、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肉桂、附子、当归、巴戟,杜仲、续断、怀牛膝、淫羊藿等。偏于阴虚者,宜补肾益阴,常用右归丸加减.常用药如生地、、熟地、白芍、龟板、鹿角胶、菟丝子.枸杞子,知母,黄柏等。
  以上如因气陷不上承,清阳不得舒展;或痰随气升,’上蒙清窍;或气血上壅,清窍不利s或肾精不能上奉,精气虚则厥,’均可突发昏厥。治宜先急救,以促其清醒。由于颈性眩晕不同于其他眩晕,故除上述治法外,还应注意去除痰瘀浊赘,疏通经脉。今人所拟颈椎散:当归、红花、。三七各等分,共为细末,每服3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齐彦文等经验).可供临床参考.
  3.瘿蹙型
  此证以下肢运动障碍,行走不稳,肢体肌肉萎缩为特征.经过呈间歇性.有人认为本型虽具下肢运动失灵,举步艰难,但并非萎废不用。麻木不仁的软瘫,而是呈僵硬拘急、触之可诱发震颤,故应作痉证论治。也有人认为颈椎病属痿不属痹.实则痉和痿并非绝然划分.早期为痉,晚期为痿,或痉痿同时并存的情况也是有的。盖肝肾不足,瘀血痰火窒塞隧道,筋脉失养,.则行走失控.初则为痉,虚甚或瘀阻不通,精血不能濡养则为痿。病至此型,因日久精血衰耗,肝肾亏虚的本质已逐渐显露.且。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肝肾虚可引起痹证.反之痹证日久又可使肝肾更虚。故在颈椎病的不同阶段,可见到痹,厥、痉等各种证候。治疗此型以本虚为主,兼顾标实.
  (1)类痉证.证见下肢筋脉拘急,行走不利.伴有震颤.苔薄白质淡.脉细涩。治宜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主之.常用药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黄芪.当归,川牛膝、麝香少许(冲入),老葱,鲜姜,木瓜、白芍,黄酒等.
  (2)类痿证。证见肢体沉重.抬举无力.步履蹒跚,肌肉萎缩。伴神倦怯寒,腰脊酸软,头昏目眩,阳萎遗精,小便淋漓不尽等。舌淡红.脉沉细无力。治宜温阳壮肾。填精益髓。

  常用药如鹿角胶、鹿角片、熟地、当归、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制马钱子、黄芪、菟丝子,紫河车、黄柏、川牛膝、赤白芍、蜈蚣等。成药可用虎潜丸、健身全鹿丸等.除中药内服外,举凡针剂、针灸、牵引、以及水针,冰醋酸离子透入方法等均可根据颈椎病的适当症状配合运用。
  针剂:常用川芎嗪120--200mg,加入5%或10%葡萄糖500ml内静滴,一日一次。 5天 为1疗程,一般2个疗程。或复方丹参针15毫升。静滴,疗程同上。
  中药专方:黄芪30克、川牛膝15~30克,党参20--30克。附片10-20克,芍药40--60克、葛根35克、木瓜30--40克。灵仙15--20克、当归10—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土鳖6—10克、炮山甲10--15克、熟地15克,碎补12克、肉桂3克、煅龙牡各30克,水煎一日一剂。阴虚内热. 口干舌红,去桂附加麦冬、知母。痛甚加细辛6—8克,制草乌10克。头晕乏力、失眠明显,去桂附,加炙黄精、决明子,夜交藤。高龄去桃、红,加川断、仙灵脾,肉苁蓉。 (孙剑等经验)
  正骨手法:包括旋转复位法,牵引旋转法,侧屈对板法等。实验证明手法旋转复位可以影响椎间孔的形状与大小,但对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的颈椎病患者施行手法尤应慎重。复位时绝对忌用暴力。据研究,颈椎向对侧旋转50。左右开始出现椎动脉血流缓慢,如继续向对侧旋转,血流逐渐完全阻断。
  按摩:包括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法,撩法.经穴按摩法等。手法可通过缓解局部肌痉挛。松解软组织粘连,恢复正常解剖结构,达到消除炎症刺激,调节神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但对严重型痿壁型疗效差。
  针灸:一般选用风池、夹脊,曲池、合谷,手三里、大椎、肝俞、肾俞、‘阳陵泉、绝骨等。眩晕型耳针疗法可取皮质下、肾上腺、交感、神门等.
  牵引:用头颈悬吊牵引或手法枕部牵引.对疼痛较重,颈肌紧张及神经根刺激症状明显者可起缓解作用。
  手术;对痿蹩型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具体有椎板减压术,椎间盘组织切除术,并椎体植骨融合术等。
  本 中药治疗,配合手法、针灸、牵引等有效率大约95%左右。治愈率20一30%。提高泊愈率,减少复出率是今后治疗研究的新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