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病毒性肝炎

 学中医书馆 2013-01-21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指各种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改变,其炎症、组织学及生物化学的异常改变超过6个月,病情无明显好转,’或肝内有活动性炎症变化,主要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和慢性丁型肝炎,此外可能还有庚型肝炎病毒、TT病毒以及某些未知的肝炎病毒感染所导致的慢性肝炎。本病在我国发病率很高,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就超过3000万,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则超过1.2亿。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学改变,本病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型,病情反复活动者可导致肝硬
变和原发型肝癌,还可演变成慢性重型肝炎,出现感染、肝性脑病、出血、肝肾综合征等各种并发症。结合临床表现,本病一般属于中医学胁痛、黄疸、积聚、虚劳等病范畴,古人对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则治法和处方用药均有详细论述。如《灵枢.五邪》云: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千金翼方》指出:“凡遇时行热病,多必内瘀发黄。”元代朱丹溪提出了疏肝理气的治疗法则和药物,他在《丹溪心法》中认为:“凡胁痛者,多是肝木有余也,宜用小柴胡,加青皮、川芎、芍药、龙胆草。甚者煎成正药,人青黛、麝香。”《景岳全书》总结了黄疸的辨证要点:“黄疸大法,古有五疸之辨,……虽其名曰如此,然总不出阴阳证。大都阳证多实,阴证多虚,虚实弗失,得其要矣。”《丹溪心法。疸》归纳了黄疸的治疗原则:“黄疸乃脾胃经有热所致。当究其所因,分利为先,解毒次之。”以上均为真知灼见,对临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慢性病毒性肝炎属于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目前主要采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虽然疗效并不满意,但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总结了较多的经验,从某些方面改善了本病的愈后。
    [病因病理]
  (一)中医学认识
  1。毒邪学说 认为湿热毒邪是发生慢性肝炎的根本原因。湿热毒邪为患,壅滞于体内,影响到各个脏器,特别是喜“舒畅调达”肝脏,更容易发生疏泄失调,气机郁结,留阻于脾则脾失健运,内生湿热,壅阻于中焦脾胃,邪毒滞留,则病毒复制活跃,表现为肝功能AI—T明显升高,甚至血清胆红素升高。
  2.正虚学说 认为慢性肝炎是由于正气虚衰不足以抗御病邪而发病。正虚有三:一是脾虚,中土实则元气充,中土虚则肝木乘之,湿邪内阻,困扰脾阳则毒邪难除;二是肾虚,湿重伤阳,久病及肾,肾之精气亏损则免疫功能低下,元气不足则久病迁延;三是肝阴虚,肝藏血,体阴而用阳,邪毒外羁肝脏,阴血暗耗,或肾虚精亏,肝体失养。
  3.瘀血学说 湿热壅遏,脉络阻滞,血行不畅,脾不统摄,血失常道,肾气亏损,不以温煦推动血脉,皆可致瘀血阻滞。本病所出现的微循环灌注不足、血细胞粘附聚集现象和肝纤维化改变,都是瘀血阻络的基本特征和最终趋势。
  4.多因学说 认为慢性肝炎病变的特点,可概括为毒侵、正虚、气郁、血阻4个方面。这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决定本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正气不复则难胜毒邪,毒邪不去则气机郁结,气郁不解则血脉难通,血行不畅则又加重气滞。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肝脏的严重损害。总之,脾胃同居中焦,职司运化,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内生,外界湿热毒邪乘机入侵而发病。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胆,土壅木郁,肝胆疏泄功功能失常。因胆汁分泌于肝,而贮藏于胆,一湿热熏蒸肝胆,胆汁不能循常道,浸渍面目,溢于肌肤,而发黄疸;郁怒伤肝或湿热内阻,肝失条畅,气机郁滞,脉络失和,而致胁痛。感邪重而机体抵抗力差,或失治、误治,则成迁延不愈之证或危急重症,如积聚、臌胀、昏迷、出血等等。从疾病本质看,本病既有肝脾肾阴阳气血亏损的病机变化,又有湿热留恋、肝气郁滞、脉络瘀阻的病理表现。 .
    (二)西医学认识
  1.病因 引起肝脏炎症慢性化最常见的病因是各型肝炎病毒,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最常见,占慢性肝炎的80%,其次是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甲型、戊型、庚型肝炎以及.n病毒感染少有慢性化者。
  2.发病机制 慢性肝炎是由于病原的持续感染以及T细胞功能缺陷的结果。肝炎病毒侵入机体后,机体的吞噬系统、补体系统、细胞免疫系统、体液免疫系统等均参与免疫反应,但感染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反应。肝细胞在与病毒或其他病因相互作用,发生变性坏死,引起继发的自身免疫过程,产生自身抗体和(或)细胞免疫反应,造成肝细胞反复损害。
  (1)病毒性肝炎慢性化的机制
  工.病毒因素 ①I--IBV基因表达产物(如I-IBsAg、nBeA4g、HbxAg)可能诱导免疫耐受;②基因变异是免疫逃逸和病毒持续的主要机制;③病毒感染肝外组织是造成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④缺陷病毒颗粒的产生,使感染趋向慢性化。
  Ⅱ.宿主因素 ①免疫耐受,可能与胎儿宫内感染或围产期有关,是病毒性肝炎慢性化的主要机制;②免疫抑制或免疫低下与病毒性肝炎慢性化密切相关;③遗传背景,可能与病毒性肝炎慢性化有重要关系。 .
  (2)病毒性肝炎肝损害的机制 ..
  工.乙型肝炎 其组织损害主要由于机体的免疫应答所致(不排除病毒本身引起组织损伤的可能性),细胞免疫异常起关键作用。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是3种淋巴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毒性T细胞(7C)和抗体依赖性淋巴细胞。免疫效应攻击的靶抗原为肝细胞膜上的抗原,如nBsAg、卜珏kA8、肝特异性脂蛋白(L.:;P)及肝膜抗原(LMAg)等。
  Ⅱ.丙型肝炎 由于HCV的变异能力很强,在HCV感染过程中,新的突变株不断出现,以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作用,可能是导致血清AL丁波浪式升高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3.病理改变
  (])基本病变
  1.炎症坏死 常见有点、灶状坏死,融合坏死,碎屑坏死及桥接坏死,后两者与预后关系密切,是判断炎症活动度的重要形态学指标。碎屑坏死(PN)又称界面肝炎,系肝实质和汇管区或间隔交界带的炎症坏死,特点为单个核细胞浸润,交界带肝细胞坏死,肝星状细胞增生,可致局部胶原沉积和纤维化。依据病变程度可分为:①轻
度,发生于部分汇管区,界板破坏范围小,界面肝炎局限;②中度,大部分汇管区受累,界板破坏可达50%,界面肝炎明显;③重度,炎症致汇管区扩大,PN广泛,炎症坏死深达小叶中带,致小叶边界严重参差不齐,可致汇管区周围较广泛胶原沉积。
  桥接坏死(BN)为较广泛的融合性坏死,根据坏死连接部位不同分3类:①汇管区一汇管区(P—P)BN,主要由汇管区炎症及PN发展形成;②汇管区一小叶中央(P—C)BN,沿肝腺泡3区小叶中央与汇管区炎症、坏死互相融合,常致小叶结构破坏;③中央一中央(C‘C)BN,两个小叶中心带的坏死相融合。BN常导致桥接纤维化,与预后密切相关,是诊断中、重度慢性肝炎的重要依据之一。 、
  Ⅱ.纤维化 指肝内有过多胶原沉积,依其对肝结构破坏范围、程度和对肝微循环影响的大小划分为1—4期(S,一d):①S1,包括汇管区、汇管区周围纤维化和局限窦周纤维化或小叶内纤维瘢痕,两者均不影响小叶结构的完整性;②s2,纤维间隔即桥接纤维化,主要由桥接坏死发展而来,虽然有纤维间隔形成,但小叶结构大部分保留;③S,大量纤维间隔,分隔并破坏肝小叶,致小叶结构紊乱,尚无肝硬化,但部分患者可出现门静脉高压和食管静脉曲张;④s4,已形成早期肝硬化,肝实质广泛破坏,弥漫性纤维增生,被分隔的肝细胞团呈不同程度的再生及假小叶形成。此期炎症多尚在进行,纤维间隔宽大疏松,改建尚不充分。这与肝硬化不同,肝硬化时纤维间隔包绕于假小叶周围,间隔内胶原及弹力纤维经改建,多环绕假小叶呈平行排列。
  (2)分级分期 见表4—7—1。将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分为1—4级(G)和1—4期(S)。炎症活动度按汇管区、汇管区周围炎症及小叶内炎症程度定级,当两者不一致时,总的炎症活动度以高者为推i

  (3)程度划分 慢性肝炎按活动度(G)可分为轻、中、重度。.
  I.轻度慢性肝炎(G1-2:,禹一:,相当于原诊断标准的慢性迁延性肝炎及轻型慢性活动型肝炎)①肝细胞变性,点、灶状坏死或凋亡小体;②汇管区有或无炎细胞浸润、扩大,可见轻度(局限性)碎屑坏死;③小叶结构完整。 ’
  Ⅱ.中度慢性肝炎(G3,S卜s,相当于原中型慢性活动型肝炎) ①汇管区炎症明显,伴中度碎屑坏死;②4,hi-内炎症严重,融合坏死或伴少数桥接坏死;③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Ⅲ.重度慢性肝炎(G4,s一+,相当于原重型慢性活动型肝炎) ①汇管区炎症严重,或伴重度碎屑坏死;②桥接坏死范围广泛,累及多数小叶;③大量纤维间隔,小叶结构紊乱,或形成早期肝硬化。
  (4)组织病理学诊断 包括病因(根据血清或肝组织的肝炎病毒学检测结果确定)、病变程度及分级分期结果。例如: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G3/S4;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慢性,重度,G4/s,。
  (三)中西医结合研究
  肝病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其中以慢性肝炎的研究最多。初步的文献检索表明,慢性肝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肝功能、免疫学指标、血清病毒标志物、微量元素、内分泌激素、细胞因子及氧自由基等有一定关系。一般认为,肝郁气滞型多属于轻度慢性肝炎,其肝功能改变较轻,细胞免疫功能虽较正常人低,但差异并不明显,体液免疫反应也较轻;气滞血瘀型多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其病理改变突出为纤维组
织增生及假小叶形成,肝功能较差,血清蛋白常有异常,体液免疫多亢进,补体(:3亦明显降低,病毒复制现象明显;肝胆湿热型病理改变多有瘀胆现象,血清胆红素及转氨酶大多升高,病情处于活动阶段;肝肾阴虚型患者大多数比肝郁脾虚型病情严重,病理改变多不可逆转,抗核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多见阳性,血清病毒标志也常见重感染型,且T3、T4降低明显,血清锌的含量也明显下降。
  1.肝组织病理学与免疫学 有人认为,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胆湿热型多见于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表现为肝细胞退行性改变,轻度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较少见。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在慢性活动型肝炎(简称慢活肝)多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气滞血瘀型和肝肾阴虚型还可见轻度纤维组织增生。也有人认为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多为慢迁肝变化,湿热型多为慢活肝早期,肝肾阴虚型、肝血瘀阻型见于慢活肝中、晚期和早期肝硬化,且发现慢活肝抑制性T细胞功能下降,B细胞功能上升,免疫球蛋白升高,自身免疫持续存在。有人总结了慢活肝的中医证型客观指标的研究,发现湿热型多表现为肝细胞变性、轻度炎症改变、AlJ长期不降或反复波动,湿热之邪与ALT平行相关,肝胆湿热、肝血瘀阻与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有关,细胞免疫功能与其他证型相比多增高,IgG、IgM升高,补体C3正常。脾虚型多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及轻度炎症,A1.T呈波动性升高,絮浊稍升高,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E殿叮、Ln平均值低,IgM明显升高,补体c3、CH50降低,血清胆酸升高,血清铜增加,血液粘滞度增加,血流变学障碍明显,环核苷酸平衡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瘀型肝细胞炎症、坏死较重,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ERFT、_LTT平均值较正常人低,IgA、IgG、IgM平均值较正常人高,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有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全血粘度增高,微血管畸形、渗出、出血、闭塞,肝血流图提示肝动脉系统循环血量减少。肝肾阴虚型多见肝细胞变性、炎症、坏死严重及纤维组织增生,细胞免疫正常或增强、IgG明显升高,补体(:3偏低,ANA、RF多数阳性,糖耐量降低,白蛋白下降明显,了球蛋白明显增高;阴虚越重,浊度越高,部分病人可见甲状腺功能偏亢,性激素增多。有人发现血瘀型血粘度明显升高,以气滞血瘀型最明显,舌血流量明显下降,气虚血瘀型血浆粘度升高明显,血瘀兼阴虚、血虚型血粘度下降,血球压积和纤维蛋白原亦下降。有人观察106例慢性B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将其分为感染型模式与恢复型模式,并归属于湿热型、肝郁型、脾虚型、血瘀型、虚热型,结果表明,血瘀型和虚热型的血清病毒标志物为恢复型模式,肝郁型、脾虚型大致相等,湿热型为感染型模式。
  2。微量元素 有人报道90例慢性肝炎普遍存在微量元素低下,慢活肝低于慢迁肝,湿热型下降轻微,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型下降明显。也有人报道了虚实两组头发微量元素低于正常的是Fc、Cu、Mn、Sr、Ca、Mg,虚证组Cu明显低于实证组。有人报道肝肾阴虚型血Zn含量明显下降,脾虚型血Zn含量高于肝肾阴虚型,血Cu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表明慢活肝Zn、Cu代谢失调,且与虚证有明显关系。
  3.血液流变学 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证明,慢性肝炎有不同程度的肝血流量减少,而且与临床证型有一定关系。肝血流图检测发现慢性肝炎血瘀者,肝血流图呈不规则低波、低平波、锯齿波,提示肝内动脉系统循环量减少。甲皱微循环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也有一定关系,血瘀证有异形管袢增多、血流速度减慢乃至停滞,血色偏暗;虚证表现为管袢数量稀少,管径变细,血流减慢,血色偏淡;湿热型表现为底色模糊不清,异常管襻增多,管径增粗,边缘粗糙。血液流变学研究提示,血瘀兼阴血虚或气阴虚以及两者均虚者,血液粘滞度降低;湿邪较重者血液粘滞度增高,从而造成局部炎症持久不愈。有人发现乙型慢活肝病人血浆TXB2_及血小板聚集明显升高,前列腺素F.。(PGF.。)明显低于正常,认为血浆7XB2(血浆血栓素D2)升高是慢性肝炎诊断为“血瘀证”的一项新指标。有人研究结果提示,血浆了XB2/PGFI平衡失调与气虚、血瘀有密切关系;PGF.o属于气的范畴,其降低可能是气(阳)虚证的主要指征之一,TXI'h属于血的范畴,其升高可能是血瘀证的特征之一;7XB2升高同时有PGF,。降低
是虚实夹杂相兼,即气虚血瘀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且病势较重。
  [[临床表现]
  1。轻度慢性肝炎 多由急性肝炎迁延所致,临床表现多样,反复迁延日久,也有完全无症状者。主要症状有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胀便溏,肝区胀痛或隐痛,女性月经不调,情绪易波动,乳房作胀或肿块。体征:肝脏轻度肿大,质地尚软,表面光滑,边缘有触痛或压痛,肝区有叩击痛。部分病例无任何体征。
  2.中度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持续不愈、反复发作而成。主要症状有神疲乏力,纳差腹胀便秘,恶心厌油,肝区胀痛,或刺痛,或隐痛,反复黄疸,女子月经紊乱,男子性功能减退。体征:肝脏肿大,质地中等,有明显压痛、叩击痛,或脾脏肿大。
  3.重度慢性肝炎 病情进一步加重,症状明显且持续不减。主要症状有精神萎靡,纳呆腹胀,便溏,肝区刺痛,反复黄疸,或有出血倾向如鼻衄、齿衄、皮肤紫癜,或腹水,或上消化道出血。体征:肝病面容,皮肤黄褐或黝黑,唇色暗紫,蜘蛛病,肝掌,颜面毛细血管扩张。肝脏肿大,质地中等以上,脾脏进行性肿大。
  [并发症]
  1.胆管炎、胆囊炎 慢性肝炎合并胆系感染会使症状加重,常见低热、右胁疼痛、恶心呕吐、厌油等症。
  2.肾炎 在慢性肝炎症候群基础上常合并有肾炎临床表现,如浮肿、尿短、腰部胀痛等症,或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肾小球肾炎,如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3.关节合并症 病变可侵犯脊椎(颈、腰)肩、肘、腕、髓、膝、踝、指(趾)关节,受累关节表现为多个或单个关节呈对称性或非对称性,游走性或持续性的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

  4.结节性多动脉炎 症见原因不明发热、多关节痛、肌痛、皮疹、荨麻疹、中枢性及周围性神经痛,以及高血压、血嗜酸性血细胞增多、血尿、氮质血症。
  5.肝衰竭 重度慢性肝炎患者病情可急骤恶化,临床表现与重型肝炎相似,常发生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继发性感染而死亡。 , . ,
  6.原发性肝癌 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均可并发原发性肝癌,但丙型肝炎合并肝癌的比率明显高于乙型肝炎。我国以乙型肝炎合并肝癌的发病率高,主要是因为我国乙型肝炎的发病率高。
  [辅助检查]
  (一)肝功能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轻度慢性肝炎轻度或偶尔升高或非持续性升高。中、重度慢性肝炎反复中度至重度升高。如出现酶胆分离则提示病情加重,转为慢性重型肝炎。
  2.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7) 持续升高,或高于AIJ值,提示病情处于活动期。
  3.T一谷氨酸胺转肽酶(7.G7) 中度、重度慢性肝炎升高明显,反映肝细胞受损和胆汁郁积。
  4.碱性磷酸酶(ALP) 不具特异性,肝病患者升高反映了胆汁瘀积或胆管增殖,重度慢性肝炎晚期明显升高。
  5.白蛋白与球蛋白 重度慢性肝炎白蛋白减低,球蛋白升高,重者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6.蛋白电泳 中、重度慢性肝炎患者丁一球蛋白升高明显。
  7.氨基酸改变 中、重度慢性肝炎血浆内总游离氨基酸浓度及必需氨基酸浓度增加,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氨基酸比例倒置。
   (二)乙肝病毒标志物
  HBsAg阳性是感染HBV的标志。抗IDS阳性提示感染过HBV或接种过乙肝疫苗而产生的保护性抗体;HBeAg阳性提示病毒复制,具传染性;抗邢e阳性见于慢性感染或恢复期;HBcAg阳性提示病毒感染及复制;抗mC阳性见于急慢性乙型肝炎及其恢复期;HBV DNA阳性直接表示病毒核酸的存在,处于病毒复制期。 .
   (三)肝活体组织学检查
  为鉴别轻、中、重度慢性肝炎准确性较高的检查手段,其病理变化的区别详见“病理改变”内容。
   (四)超声波
  超声切面显像提示肝表面回声光带增强、变厚,甚至出现波浪样改变,有较密到密集光点或小光斑,分布不均,无明显门静脉增宽,胆囊壁常增厚。重度慢性肝炎门静脉增宽,但不超过1.4cm。此外,B超诊断慢性肝炎异常程度的参考标准如下。
  1.轻度 B超检查肝脾无异常改变。
  2.申度 B超检查可见肝内回声增强,肝脏和域脾脏轻度肿大,肝内管道(主要指肝静脉)走行多清晰,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无增宽。 ,
  3.重度 B超检查可见肝内回声明显增强,分布不均匀,肝表面欠光滑;边缘变钝;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晰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双层征”。
  [诊断要点]
  (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t~hg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
  (2)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也可做出相应诊断。 ’
  (3)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临床可分为:①轻度慢性肝炎,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项或2项轻微异常。②中度慢性肝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中度之间。(D重度慢性肝炎,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尿黄等,伴有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查血清AI.T和域AS了反复或持续升高,Alb降低或A/G比值异常,7EP明显升高。除以上条件外,凡A1b≤32g几,胆红素>5倍正常值上限,
闩、A 60%一40%,CHE>2500IU/L,4项检测中有1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重度慢性肝炎。
  (4)慢性肝炎的实验室异常程度参考指标,见表4—7—2。
  [鉴别诊断]
  (1)本病应与自身免疫性肝病、。l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肝豆状核变性、色素沉着病等其他慢性肝损害相鉴别。
  (2)本病应与药物、酒精性肝损害相鉴别。
  (3)本病应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伤寒性肝炎、疟疾性肝病相鉴别。
    [防治方法]
  一、一般措施
  1.预防为主 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预防。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提高卫生水平,避免或减少复发因素如疲劳过度、情绪波动、饮食不节等。
  2.适当休息 中、重度慢性肝炎需完全卧床休息,直至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好转始能逐渐增加运动量。轻度慢性肝炎和病毒携带者不需卧床休息,但要防止疲劳过度。
  3.调节情感 必须保持情绪稳定,切忌暴怒、抑郁、焦虑、恐惧、悲观,这些不良情绪对病情恢复不利。
  4.合理用药 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和轻度慢性肝炎勿需盲目应用所谓“保肝药”,只需进行病原治疗。中、重度用药应合理,不宜大量、繁杂、无针对性地用药,因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常加速慢性肝炎病程。 .
  二、饮食调护
  1.饮食原则 饮食随意。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宜,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时食物。脂肪不必限制过多,以不影响食欲为度;脂肪肝已形成者则应限制。恢复期应避免体重过增,防止脂肪肝形成。不宜烟、酒,不宜多吃刺激性强的食物,切忌暴饮暴食。
  2.食疗方
  (1)泥鳅粉 泥鳅烘干培末,每次6g,1日3次,饭后服。用于慢性肝炎患者。
  (2)橘皮粳米粥 橘皮lOg,粳米200go加水适量煮烂成粥,每日1次或早、晚各1次。用于慢性肝炎腹胀者。
  (3)黑木耳汤 黑木耳15g,煎汤代茶,加糖适量,可小量长期食用。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五湿热者。
  (4)黄芪红枣乌梅汤 黄芪30g,红枣、乌梅各10枚,煎汤代茶饮。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患者。
  (5)山楂粉 山楂研粉,每日3次,每次3—4g吞服,10天为1疗程,配合复方维生素有较好的辅助疗效。用于慢性肝炎食欲不振者。
  (6)桂圆甲鱼煲 桂圆肉、山药各15—25g,甲鱼1只。先用热水烫甲鱼,使其排尿后切开洗净去内脏,连壳同山药、桂圆肉放人碗内加水适量,隔水炖服。用于慢性肝炎肝:肾亏虚者。
  (7)鳝鱼牛肉煲 鲜鳝鱼250g,洗净切块,牛肉lOOg,切成薄片,加少许油、盐、糖调味同煮,有养肝补脾功效。用于慢性肝炎蛋白代谢异常者。
  (8)木耳杜仲煲 白木耳lOg,炙杜仲15—20g,冰糖50g。先将白木耳和冰糖加水溶化熬至微黄滤渣待用,再将炙杜仲加水煎熬3次,取药液1000ml,诸药相混置文火煮3—4小时,使白木耳炖烂,具有补肝肾壮腰膝之功。
  (9)蘑菇瘦肉汤 鲜蘑菇、瘦猪肉各lOOg,加水适量炖汤,加食盐少许调味。用于慢性肝炎蛋白代谢异常者。
  三、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1.肝胆湿热
  主症:右胁胀痛,院腹满闷,恶心厌油,身目黄或无黄,小便黄赤,大便粘腻,臭秽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
  治法:清利湿热,凉血解毒。
  方药:茵陈蒿汤加凉血解毒药。茵陈、赤芍、金钱草各30g,栀子、大黄、郁金、黄芩各lOg,车前草、猪苓、虎杖各15g,生甘草6g。方中茵陈、金钱草、车前草、猪苓、栀子清利湿热,赤芍、郁金、虎杖凉血活血,大黄、黄芩、生甘草清热解毒。
  2.肝郁脾虚
  主症:胁肋胀满,精神抑郁或烦躁,面色萎黄,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薄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中。
  方药:逍遥散或柴芍六君子汤化裁。柴胡、枳壳、焦白术、内金、佛手、生麦芽、生谷芽各10g,白芍、茯苓、条参各15g,炙甘草lOg。柴胡、枳壳、佛手疏肝解郁,焦白术、茯苓、炙甘草、内金、生麦芽、生谷芽健脾活胃,白芍、条参益气养阴。 .
  3.肝肾阴虚 ,
  主症: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女子经少经闭,舌体瘦,舌质红,苔少而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无力。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补肾。
  方药: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化裁。枸杞、沙参、麦冬、丹皮、白芍、女贞子、制首乌各15g,当归、生地、川芎、枳壳各lOg,炙远志、炒枣仁各6g。当归、川芎、制首乌、白芍、炙远志养血柔肝,枸杞、沙参、麦冬、女贞子、炒枣仁、生地、丹皮滋阴补肾、枳壳理气。
  4.脾肾阳虚
  主症:肝畏寒喜暖,少腹腰膝冷痛,食少便清,食谷不化,甚则滑泄失禁,下肢水肿,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或沉迟。 .
  治法:健脾益气,温肾扶阳。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或四君子汤合金匮肾气丸化裁。制附片、桂枝各6g,干姜、白术、山药各10g,茯苓皮、猪苓、泽泻、大腹皮各15g,甘草6g。干姜、白术、山药、甘草健脾益气,制附片、桂枝温肾扶阳,茯苓皮、猪苓、泽泻、大腹皮利尿。
   5.瘀血阻络
  主症:黄色晦暗,可见赤缕红斑,肝脾肿大,质地较硬,蜘蛛痣,肝掌,女子行经腹痛,经水色暗有块,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散结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或下瘀血汤,或鳖甲煎丸等化裁。桃仁、红花、郁金、丹皮、大黄各lOg,泽兰、香附、枳壳各15g,炮山甲、制鳖甲、益母草各30g。泽兰、香附、枳壳,郁金、丹皮、益母草行气活血,桃仁、红花、大黄、炮山甲、制鳖甲化瘀通络止痛。此外,不少医家提出了自己的辨证思路,我们在临床中可结合起来参考应用。

  (1)扶正祛邪并进 有人认为,本病论治须辨虚实寒热。明标本阴阳、正虚程度,察邪气性质,扶正祛邪并进,补阴阳气血不足,益脏腑功能之虚损,驱湿热痰毒瘀之邪气,行血脉之气血。王益民强调在判断虚实、标本、阴阳、气血的基础上,补益不可过剂,驱邪慎用峻猛,恢复期和病情稳定期要注意食补与药补相结合,还要根据正邪之虚实酌定用药之偏重,一味扶正有敛邪之弊,一味祛邪则正气益损。张军浩提出扶正宜调肝、健脾、滋肾、温阳、补气、养血;祛邪宜清热、化湿、解毒、行气、祛
疾、化瘀;恢复期注意调理脾胃调理饮食起居清志。胡建华倡导寓攻于补,补中寓攻,使肝体柔和,顺其体用二性,调理脏腑气血、阴阳与清热、化湿、解毒、法瘀、行气、活血。应视其轻重偏颇而用之使药物各达其所。 .
  (2)补益为上 张白华认为,治疗慢性肝炎应以补益为上,如不补气扶正、调理脾胃、滋肾养肝、温补脾肾而独寄希望于驱邪解毒则邪亦难除,正亦难复,收效甚微。周正华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本为正虚,先健脾和胃,滋水涵木待土健水疏再议清热利湿化痰、祛瘀行气诸法。王开元临证运用补法,提议辨气血阴阳及脏腑虚损之轻重缓急,固护正气须防敛邪滞毒。陈诚提出,泻肝必兼滋水,水充则木得涵养,邪毒可除,单用代肝之品,机体易损,邪毒易滞,病程缠绵难愈。
  (3)祛邪为要 陈增潭提出,治疗本病应以祛邪为要,治以清热化湿解毒法。病程长者,应视脏腑、阴阳、气血损伤程度调治,并加用凉血活血、护阴柔肝、顾护正气之品。汪承柏提出,大剂量赤芍凉血解毒可抗病毒,使肝脏损害减轻,肝内循环改善、炎症消退。王少华认为,湿邪为慢性肝炎发生和进展的重要环节,湿去则邪清,治以淡渗利湿、清化湿热。温化寒湿为常法,用理气疏肝、宣通脾气、助脾健胃、并通肺气等法治疗变证。
  (4)强肝先实脾 有人认为,本病部位在肝,传变在脾,治疗尤应充实脾气,脾强则五谷化生精微气血。湿困脾阳者,治以健脾燥湿;脾虚为主者,施以补脾和胃法;脾阳不足者,用温中助阳法;肝郁脾虚者,宜疏肝理脾。
  (5)着眼活血化瘀 有人认为,肝郁瘀阻是慢性肝炎病机枢纽,活血化瘀应贯穿整个病程,并提出解毒祛瘀、疏肝祛瘀、养阴祛瘀、化痰祛瘀、扶正祛瘀、化湿祛瘀、消症祛瘀七法。王光跃提出,慢性肝炎全程均有血滞、血瘀征象,仅轻重有别,轻症宜行气活血以消滞,重症宜破血逐瘀。吴寿善认为活血化瘀能祛瘀生新,疏通肝内血液循环,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及修复,以达到改善肝功能的目的。刘光明主张,血滞空疏立行,柴胡疏肝散加丹参、赤芍即可,血瘀直通直破血府逐瘀汤化裁即行,活血不忘疏肝,破血不忘扶正,再以益气养血之品巩固之。
  (6)分期论治 有人提出本病应分期论治,早期多实证,当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中期势均力敌,扶正祛邪同进;晚期正虚为主,当重用扶正,佐以清解余邪。气滞血瘀者,正气仍虚,治宜攻补兼施。
  (7)分病论治,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有人提出慢性迁延性肝炎治疗大法是滋肾以养肝,疏肝活血,肝气得疏脾胃升降可复,湿热蕴结可解,用药时清热当有制,解毒当扶虚,补不可太过,清不可太猛,时时兼顾脾胃。有入主张,慢性迁延型肝炎着重调理中焦,健脾和胃,开发气血生化之源;慢活肝重在滋养肝肾,存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时时不忘存阴、护阴。
  (8)掌握用药宜忌 陈继明认为,慢性肝炎用药应谨守病机,查其寒热,辨其虚实,明其阴阳,审其轻重,掌握宜忌。因郁致病者直疏之,用药宜柔不宜伐;因虚致病应补之养之。岳美中提出,肝性多郁,宜泻不宜补;肝德至刚,宜柔不宜伐;和肝宜疏、宜调、宜柔、宜化,补肝宜养、宜温、宜摄、宜敛;泻肝宜清、宜凉、宜平、宜破、宜消、宜抑、宜散、宜搜。
四、专病专方
  1.乙肝一号片 茵陈、柴胡、白芍、升麻、栀子、川芎、香附、龙胆草、甘草、三棱、莪术、姜黄、赤芍、葛根、黄芩、黄芪、山茱萸等32味药组成。共制成片剂,每服8片,1曰4次,3个月为1疗程。用于慢性乙型肝炎伴肝功能异常者。 .
  2.乙肝六号片 由茵陈、虎杖、枸杞、首乌、枳壳、佛手、板蓝根、菟丝子、山楂、金钱草、白茅根等药组成。共制成片剂,每服6片,1日4次,3个月为1疗程。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肾虚邪实者。
  3..剔毒护肝汤 由叶下珠、黄芪、莪术等药组成。具有抗乙肝病毒、调整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抗肝纤维化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4.温肾解毒汤 巴戟天15g,仙灵脾、,虎杖各15—30g,菟丝子、桑寄生、丹参各30g,陈皮6g,黄等10一15g,1日1剂,用于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
  5.健肝丸 茵陈32kg,五味子11kg,大黄炭7kg,郁金、丹参、太子参、地骨皮、当归各lkg,蜂蜜8kg。先将茵陈加水煎煮去渣,浓缩烤干研末,再将余药研粉过筛100目,加蜜水泛为丸,每次lOg,1日3次。用于慢性肝炎肝功能不良者。
  6.解毒养肝骨L茵陈、蒲公英、车前子、小蓟、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土茯苓、生黄芪、丹皮、丹参、白芍、黄精各适量。制成糖浆,每次lOml,1日3次,用于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寸.乙肝宁 黄芪、蚕砂各15g,党参、蚤休、白芍、丹参、贯众、女贞子、白术、川楝子、枳壳各lOg,茵陈、苡仁各30g,菟丝子20g,甘草6g。每日1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8.复肝片 板蓝根、金银花各25g,丹皮、柴胡、焦三仙各15g。上药按比例制成片剂,每片0.25g,每次6片,每日2次。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不良患者。
  9.益肝冲剂 由丹参、丹皮、桃仁、当归尾、白术、、茯苓、陈皮、内金、广香、厚朴、郁金、板蓝根、山药、三棱、山楂等组成,随症选用。1日工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0.强肝汤1号 黄芪、丹参各12—30g,当归、白芍、党参、白术、茯苓、生地、茵陈、山楂、山药各6—15g,郁金、甘草各3—12g,泽泻、黄精各5—15g,板蓝根8—12g。1日1荆,用于慢性肝炎气血亏虚、肾虚、脾虚各型患者。
  11.强肝汤2号 银花、败酱草各10—30g,龙胆草、栀子、郁金各3—15g,丹参12~30g,当归、香附各6—15g,党参、白术各3—15g,车前子10—15g,炒莱菔子6—12g,茵陈6—45g。每日1剂,用于慢性肝炎实证肝功能严重损害者。 .
  12.复方万年青煎剂 万年青、黄芪、党参、菟丝子、灵芝、女贞子、香菇、首乌、仙灵脾、丹参、桑寄生、当归、鸡血藤、苡仁、水线草、败酱草、土茯苓、虎杖根、山豆根、甘草、柴胡各适量。.1日1剂,用于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五、针灸及其他措施
  1.针灸疗法 ‘
  (1)体针 取合谷、外关、足三里、阳陵泉、中脘等穴,用提插补泻法,先泻后补,每次取穴3—4个,留针30分钟,隔10分钟提插捻转1次,每日]次,2周为1疗程。能提高机体免疫状态,改善肝功能。其对症配穴如下:①胁病实证者,配期门、支沟、太冲、内关,虚证者配肝俞、期门、肾俞、行间、三阴交;②失眠者配神门、内关、太冲、风府、心俞、脾俞、肾俞、肝俞;③腹胀实证者配期
门、列缺、公孙、太冲、商丘、委阳,虚证者配章门、复溜、脾俞、三阴交,或灸脾俞、中脘、气海。
  (2)耳针 取肝、胆、脾、胃4穴,纳差者配胰腺、胆穴,胁痛者配神门、皮质下,谷丙转氨酶升高者加肝阳、肝炎。针双侧穴,每次选4—6穴,中等刺激,每日1次。
  (3)梅花针 刺激脊椎两侧(轻刺)、第4—10胸椎(中刺加横刺)、上腹部肝胆区(中刺,成三角.状后密刺肝区)。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功能异常伴有肝区疼痛、腹胀、纳呆者。
  (4)耳穴按压 取神门、肝、胆、脾等穴。腹胀者加大肠、三焦、皮质下;乏力者加神阙;胁痛者加交感、胃。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两耳交替,每周2—3次,5次1疗程。
  (5)水针 体穴取足三里、阴陵泉,每穴注入0.5一lml蒸馏水,交替使用。第1周每日1次,以后隔日1次,进针采用快进快出法。耳穴用良导方法在两耳找敏感点,以0.5%普鲁卡因、维生素Bl:注射,每次1侧,每次2—3穴,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2.敷贴疗法
  (1)降酶乐 甜瓜蒂、秦艽各100g,青皮、紫草、黄芩、丹参各30g,铜绿15g,冰片6g。除甜瓜蒂、冰片另研外,余药混合研粉,合并过60目筛,装3cm×5cm大小的薄膜塑料袋,每袋约15g,密封备用。用时消毒脐部,将药粉倒入神阙穴约填满2/3,用4cm×4cm胶布菱形贴封,周围不留空隙,防止药漏影响疗效。成人每次0.3g,小儿0。lg,48小时换药1次。用药后脐周皮肤泛红、.丘疹,外涂消炎软膏,停药1—2天。如脐孔流水、糜烂、红肿,停药4—6天,愈后再用。用于慢性肝炎谷丙转氨酶
升高者。
  (2)双仁糊 桃仁、杏仁各30g,栀子、.桑椹子各15g。共研为细末加醋适量,调成糊状,贴神阙穴,每2天换药1次。用于慢性肝炎。 .
  (3)发泡敷 鲜山辣椒全草或根若干,捣成烂泥状,敷于肝或脾区,面积5cm×5cm,厚工Cm,上盖薄膜塑料,胶布固定10—12小时,见局部皮肤起泡即除去。待水泡大至一定程度,常规消毒后穿刺放液,创面涂龙胆紫,15天后再敷1次。用于慢性肝炎肝功能异常者。
  (4)补肝膏 鳖甲10g先熬后去渣,加党参、生地、熟地、枸杞、五味子、当归、山茱萸各64g,黄连、白术、白芍、川芎、醋香附、山药、枣仁、灵脂各32g,柴胡、丹皮、栀子、龙胆草、瓜蒌、黄芩、茯苓、木通、羌活、防风、泽泻、甘草各22g,连翘、续断、吴萸、陈皮、法夏、红花各12g,薄荷、肉桂各6g,乌梅5个。用麻油熬,黄丹收,加牛胶搅,贴痛处。具有补肝肾、益气血之效,用于慢性肝炎虚证型胁肋隐痛者。
  (5)脾肾双补膏 苍术、熟地各500g,五味子、茯苓各250g,干姜32g,川椒15g。麻油熬,黄丹收膏,贴肾俞、脾俞穴。用于脾肾亏虚者。
  (6)悯劳膏.生地64g,黄连32g,党参、玄参、丹参、当归、天冬、麦冬、远志、酸枣仁、柏子仁、茯神、桔梗、五味子各15g。麻油熬、黄丹收膏,加朱砂32g搅匀,贴关元穴。具有养血滋阴、除烦安神之功,用于肝血亏虚之烦热、口干者。
  (7)退黄糊 茵陈、丁香各30g,白胡椒30g,鲜鲫鱼1条(去头骨、内脏)。3药共研细末;再加鱼肉捣烂,兑白酒适量调成糊状,取1/4分别贴于神阙、肝俞、胆俞、阳陵泉等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1日1次,7天1疗程。用于慢性肝炎寒湿中阻成用费者。
  3.吸鼻疗法 甜瓜蒂烘干研细,取0.1g分为6包,先以2包深深吸人两鼻孔,40分钟后清洁鼻腔再吸,分3次吸完,间隔7一工O天,依上法再吸,吸完0.4g为1疗程,2疗程见效。用于慢性肝炎谷丙转氨酶升高者。 ’ 、
  六、西医药治疗
  1.抗病毒治疗
  (1)O一干扰素(IFN.0) 可阻止病毒复制,抑制免疫反应,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剂量每日不低于500万U,隔日1次,疗程6个月以上。慢性丙型肝炎每日300万U,隔日1次,疗程1年以上。副作用为高热、低血压、脱发、粒细胞减少、贫血等。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较高(H([:V RNA转阴率50%),但复发率也高(50%),早期治疗对防止肝硬化很有意义。为提高疗效,有入主张与其他抗病毒药物或免疫调节剂联合或交替使用。
  (2)拉米夫定 每日1次,每次100mg,疗程1—2年。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抑制病毒逆转录酶,使I--IBV DNA迅速转阴,但停药后易复发,无明显毒副作用。
  (3)泛昔洛韦 每日1次,每次750mg,疗程1—2个月。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抑制病毒逆转录酶,有一定临床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 ,
  (4)利巴韦林{病毒唑) 每日0.6—1.2g,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或口服0.4g,每日3次,配合a一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协同作用。

    2。免疫调节治疗 .
  (1)胸腺肽 每日160rag,静脉滴注,或每日1次,每次40rag肌注,通过影响cAMP而增强T细胞活化。 .
  (2)抗乙肝转移因子 每日1次,每次4m1肌注,疗程2个月,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动物而制备的特异性转移因子,有转移细胞免疫活性之效。
  (3)白细胞介素一2(IL-2) 是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可用重组IL-2(r!L一2)250×105一2.5×10。U连续静脉输注24小时,每周5天,共8周,或肌注1000~2000U,疗程28一156天。 .
  (4)LK细胞回输 将IL一2 5000U加入乙型肝炎患者抗凝血50ml,置c02孵箱培养6—8小时后回输给病人,每2日1次,每周2次,12次为1疗程。
  3。改善肝功能
  (1)多种维生素 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K等。
  (2)联苯双酯 每日3次,每次5—10粒,用药后ALT活性迅速下降,但容易反跳,因此至少应用半年以上,AI‘T、AST正常以后逐渐减量。
  (3)甘草甜素 如甘利欣、强力宁、强力新等。每日100~200mg,静脉滴注或口服,有类似皮质激素的非特异性消炎作用,无继发感染的副作用。长期、大量应用,可出现水钠潴留及低钾血症。
  (4)门冬氨酸钾镁 每日20~30mg,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可促进肝细胞代谢,改善肝功能,降低胆红素及维持电解质平衡。
  (5)原型谷胱甘肽(泰特) 每日600 1200mg静脉滴注,疗程1—2个月,通过解毒和抗氧化反应而保护肝细胞膜代谢,改善肝功能。
  (6)其他 如齐墩果酸、肝炎灵、水飞蓟素、促肝细胞生长素、易善力、凯西莱等等,可根据具体情况联合或交替使用。
  七、中西医结合治疗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已形成一种发展趋势,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或西药,尤其是对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慢性B型肝炎B肝病毒标志物如HBsAg、HBeAg的阴转方面,采用中医专方或辨证论治,结合西药对症、护肝、活跃微循环、免疫调节及支持疗法等,弥补丁单纯中医或西医的不足,疗效较单纯用药有较大的提高。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在中药辨证论治或单体药物或中药针剂等与免疫调节剂的联合应用及中药与护肝、活跃微循环、对症支持疗法的联合应用等方面。
  八、常见并发症治疗
  1.胆管炎、胆囊炎 慢性肝炎合并胆系炎症会使症状加重,常见低热、右胁疼痛、恶心呕吐、厌油腻等症。临床上常见如下几型。
  (1)肝郁气滞 症见右胁下胀痛拒按,脘腹痞满,脉眩,常因情绪波动诱发或加重,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活血。药用柴胡、黄芩、郁金、丹参、枳壳、茵陈、川栋、大黄等。
  (2)肝胆湿热 症见发热或不发热,右胁下及胃脘部疼痛拒按、口苦呕恶、尿黄赤、面目身黄、苔黄腻、脉濡数。治宜疏肝利胆、清泄湿热。药用茵陈、黄柏、栀子、连翘、大青叶、黄芩、大黄、丹参、郁金、柴胡、青皮等。
  (3)气血瘀阻 症见右胁下及胃脘刺痛、呈阵发性剧烈疼痛,可触及肿块,肢厥,或有黄疸。舌暗淡,脉沉眩。治宜疏肝利胆、理气活血。药用柴胡、郁金、延胡索、川栋、枳壳、金钱草、青皮、桃仁、红花、泽兰叶、丹参等。
  2.肾炎 在慢性肝炎症候群基础上常合并有肾炎临床表现,常见证型有:
  (1)湿热型 症见腰背酸困,颜面浮肿,尿频而赤,发热,或不发热,或黄疽,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法。常用茵陈、丹参、郁金、板蓝根、黄柏、金银花、瞿麦、篇蓄、白茅根、木通、车前子。

  (2)脾肾两虚 症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治宜健脾补肾。药用党参、生黄芪、赤小豆、白术、川断、枸杞、茯苓皮、冬瓜皮、茵陈、丹参、郁金等。
  (3)肝肾阴虚 症见腰膝酸软,午后发热,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常用旱莲草、冬虫夏草、当归、生地、熟地、枸杞、杜仲、枣皮、黄芪、白术、丹参、郁金等药。
  3.关节合并症 病变可侵犯脊椎(颈、腰)、肩、肘、腕、髋、膝、踝、指(趾)关节,受累关节表现为多个或单个关节,呈对称性或非对称性,游走性或持续性的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属于“痹证”范畴,在辨证治疗肝病基础上酌加苍术、黄柏、丹皮、石膏、桂枝、连翘、忍冬藤、防己、赤芍、秦艽、威灵仙等药。 .
  4.结节性多动脉炎 症见原因不明发热,多关节痛,肌痛,皮疹,荨麻疹,中枢性及周围性神经痛及高血压,血嗜酸性白细胞增多,血尿,氮质血症。为湿热留注经络、血脉所致。酌加黄柏、水牛角、丹皮、大青叶、苍术、薏苡仁、浙贝母、草河车、功劳叶、鹿角霜、橘叶。
    [研究述评]
  1.中医药治疗机制探讨
  (1)抑制I-IBV 前些年,曾开展对HBV体外抑制试验的研究,发现大黄、胡黄连、胡麻仁、糯米藤、地榆、贯众、连须、肉桂、麻黄、金钱草、虎杖对有HBV较强的抑制作用;黄药子、矮茶风、明沙参、花斑竹、红藤、昆布、桑寄生、黄柏、女儿茶、白药子、石榴皮、肉独活、柴胡对HBV有明显抑制作用;首乌、乌梅、芒硝、鱼腥草、石矾、青龙衣、败酱草对HBV有抑制作用;还有丹参、佛手、黄芩等54种中药对有HBV较弱的抑制作用。后来又有人从400种中药中筛选出35种有效药物,其中高效药(8倍抑制)6种(蜘蛛抱蛋、苦石莲、橄榄、吴茱萸、亮叶岩豆藤、蝉翼藤),中效药(4倍抑制)10种,低效药(2倍抑制)19种。经2.2。15细胞株体外筛选,具有抗HBV作用的药物有:蚤休、北山豆根、虎杖、大黄、赤芍、火炭母、丹参、何首乌、北野菊、仙鹤草、苦味叶下株、黄芪、仙茅、板蓝根、双黄连、黄芩甙、蚱蚕素、华蟾素、香菇多糖、猪苓多糖等等。
  (2)调节免疫功能 通过对中草药调整免疫功能的研究发现,黄芪、人参、灵芝、党参、白术、茯苓、桑寄生、苡仁、猪苓、仙灵脾、鹿茸等能增强B细胞功能,有提高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桃仁、当归、川芎、赤芍、丹参、益母草、穿山甲、水蛭、大黄、龙胆草、石见穿、连翘能抑制免疫反应;生地、玄参、桃仁、红花、川芎、益母草、地龙、赤芍、丹皮、莪术、大黄、银花、连翘、青蒿、甘草具有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肉桂、仙茅、菟丝子、锁阳、黄精、黄芪能激活体液反应;沙参、麦冬、天冬、玄参、鳖甲能延长抗体存在时间;银耳、生地、阿胶、枣仁、蒲公英、地丁、柴胡、黄柏、扁豆、麻黄、菟丝子、黄连、五味子、白芍、桑枝等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
  (3)改善肝功能 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提示,五味子、垂盆草、水飞蓟、败酱草、板蓝根、连翘、龙胆草、风尾草、黄芩、田基黄、青叶胆、虎杖等有降低转氨酶的作用;提取物还有联苯双酯、胡芦素B、甘草甜素、黄芩甙、齐墩果酸等等。其中以联苯双酯和五味子作用显著,其降酶速度之快和幅度之大,远在其他药物之上(降至正常显效率67.6%一89.1%)。其作用机制已趋阐明,预防反跳的方案是延长疗程,逐步撤药,或与其他中药联用。研究表明,党参、白术、大枣、肉桂、阿胶、白芍、熟地、灵芝、鳖甲、当归、郁金、丹参、桃仁、田七、益母草、水牛角、夏枯草、紫河车、泽兰等有促进白蛋白合成和降低球蛋白的作用;山楂、首乌、泽泻、决明子、大黄、三七、银杏叶、蒲黄、绿豆、红花、丹参、茺蔚子、荷叶、葛根等具有降脂作用;茵陈、栀子、大青叶、青叶胆、金钱草、大黄、田基黄、青蒿、赤芍、郁金、姜黄、泽兰、黄芩、黄柏、虎杖、鸡骨草等具有利胆退黄作用。
  (4)抗肝纤维化 研究表明,丹参、汉防己、冬虫夏草、参三七、黄芪、桃仁、鳖甲、川芎、柴胡、莪术、红花、当归等具有抑制肝纤维的增生或促进肝内新生纤维吸收的作用,尤以丹参、冬虫夏草、汉防己甲素研究较多,作用比较肯定。有人报道:丹参、川芎、赤芍、鸡血藤、阿魏、当归、蒲黄、益母草、刘寄奴、红花等能扩张血管,增加组织血流,促进血小板解聚,降低血粘度,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抗血栓形成,促进结缔组织中微血管再生并促进增生病变的转化和吸收。还有人证实,补肾药物巴戟天、熟地、肉苁蓉也有抑制肝内炎症反应和抑制胶原合成的作用。 。
  (5)治疗肝癌前病变 预防和阻断肝癌是治疗慢性肝炎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不少人利用诱癌剂致肝癌前病变进行实验研究,提示绿茶、云芝多糖、甘草及甘草甜素、五味子及联苯双酯、富硒麦芽、人参、葵花子、延胡索酸、绞股蓝总甙、丹参提取物、菊花、当归、土茯苓、白及、银花、小柴胡汤等有阻断肝癌发生和防止细胞突变和增殖的作用。此外,许多药物有体外抗突变作用,如椿根皮、石菖蒲、大黄、土鳖虫、甘草、王不留行、草河车、艾草、半夏、蜈蚣、虎杖、苦参、冬虫夏草、鹅不食
草、大小蓟、南星、青黛、红大戟、黄药子、凤尾草、猕猴桃、野百合、夏枯草、蛇葡萄根等等。
  2.评价与展望 经实践证明,慢性肝炎的中医药治疗疗效肯定,尤其是中草药的筛选及有效药物的实验研究,为治疗本病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使辨病与辨证有机地结合,确实具有可行性。以下从三方面探讨。
  (1)辨证论治 慢性肝炎患者机体状态和疾病阶段不同,往往个体差异很大。Thomas M认为,B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康复取决于病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完整的活力,任何一部分免疫活力缺损,均可使感染成为慢性。马筠提出免疫功能的重建和病毒的清除有赖于综合治疗。由此可见,辨证论治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和病程遣方用药,实际上是随机整体调控原则的体现,符合本病的治疗规律。另一方面,辨证分型的客观化与辨证分型的规范化同步进行,初步发现各种证型与组织病理、免疫生化、血液流变学和微量元素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虽然这种联系还缺少特异性和敏感性,但不失为一种重要途径。
  目前的辨证论治方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多是根据个人经验遣方用药,但存在灵活有余、规范不足、证候辨证表象化、分型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重复率低等缺陷,直接妨碍了最佳论治方案的选择和确定。因此,准确辨证和准确用药尤为重要。准确辨证须进行微观辨证的研究,除多设对照、探索辨证分型的特异性指针外,尚需从免疫遗传学角度阐明证的体质差异性特点,吸收现代医学有关本病诊断的综合研究进展。在准确用药方面要进行方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如作用原理、构效关系、量效关系、配伍效应、药代动力学等,方能进一步提高辨证论治的疗效。
  (2)辨病组方 辨病组方是传统治法和现代研究的有机结合。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的固定组方渐趋四原则为主的多法联用,即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益脾肾和疏肝理脾。虽然彼此各有侧重不同,但体现了整体调控的特色。从现代医学来看,这些原则里蕴寓着抗病毒、调节免疫、改善肝功能和抗纤维化的几个关键环节,如清热解毒类药物有抑制病毒复制、消除炎症和恢复肝脏功能的作用;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抗肝纤维化、改善肝脏血液供应、降浊、退黄作用;补益脾肾药物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恢复机体平衡的作用;疏肝理脾药物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但目前不同疗效的报道缺乏可比性,分析其影响因素,一是病例差异,急性感染和慢性患者未能明确区分,年龄、性别、民族、病程、发病类型也有差异;二是检测差异,如试剂、检测方法和操作技术不同;三是治疗差异,虽是固定组方,但各种药物受产地、品种、采集时间、药用部位、贮藏、炮制、制剂加工等因素的影响;四是统计差异,一些病例缺少对照,或样本大小不一,或缺乏随访等等。因此,必须制定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进行严格的科研设计和实事求是的科研总结,除严格选择病例、采取随机对照、加强随访外,还要注意中药的质量控制和同一时间检测标本。
  近年在对慢性肝炎的研究中涌现了大量自拟新方,但也展示了一些问题,如观察时限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疗效机制不深人等等。不少研究表明,足够的疗程能使药力在体内保持足够的时间和浓度,而机体免疫状态的恢复需要缓慢的过程。实验研究还要进行有关组方的进一步筛选,各药物之间的不同浓度的配伍观察,药物剂量与疗效的关系、药代动力学和药物载体的研究。至于疗效机制,尚需结合病毒学、免疫学、遗传学、生物工程学的最新进展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3)单味药研究 单味药的研究已展示出可喜的苗头并取得了不少成就,除了揭示一大批中草药从不同的角度和环节,调节和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抑制病毒的复制外,还进行了不少有效单体的提取和临床药理研究。但这些研究还存在着实验有效而临床应用疗效不佳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体内与体外,动物与人体对药物的效应并不相同所致。且实验模型的选择,既往多用化学性肝损伤,后采用免疫性肝炎模型和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再应用鸭、土拨鼠和地扒鼠的嗜肝DNA病毒感染模型以及HBV转基因小鼠的模型,但模型毕竟不是原型。因此,今后的研究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进一步筛选具有独特功用,效价较高的单体药物,尤其是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和提取,针对病毒复制的不同环节和存在于机体的不同状态,广泛进行体内和体外,临床和基础的研究。②发展中药独特的免疫治疗,弄清中药对免疫调节的各个环节的具体作用,更有效地实行整体调控。③开展生物靶向治疗的研究.,把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的药物与靶向剂结合,从而发挥其特异性好、选择性强、提高疗效和降低副作用的优点。④选择更能反映病毒和肝组织生理、病理特性的模型,根据不同模型的特点筛选相应药理作用的药物,或改进和发展现有的动物模型。⑤建立和选用更准确、更灵敏的检测手段,应用DNA扩增技术,提高检测灵敏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