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泄泻

 学中医书馆 2013-01-21

泄 泻
  泄泻是一个临床症状.以每天排便次数增多,便溏为主要,临床表现。现代医学以起病急,粪便中常含有病理成分,或伴见腹痛、里急后重者为急性腹泻;起病缓,或急性腹泻迁延不愈在二个月以上者为慢性腹泻。但二者之间并无严格界限,病因也多见交叉.中医学多从暴泻,久泻来分类,与之大体相似。兹分述之:
  1.新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1)濡泄
  湿胜的泄泻称为濡泄,多发生于夏季。泻下如水,肠鸣即泻,腹不甚痛,有的不痛。身体困重。四肢疲乏。常多突然发病,阴雨天气,或者淋湿,尤易患此。每天泻三,四次,甚至十余次,小便少,口不渴,舌苔白腻或薄滑,脉濡或细。这是外感湿邪.内客于脾,脾运受困,不能裨助胃气,腐熟水谷.以致清浊不分,并走肠间,不能制止,所以泻下多水。
  这些症状,都是湿邪有余,不能运化的现象.治疗原则以分利祛湿为主,常用胃苓汤为基本方。药如:苍术、姜制川朴,陈皮、炙甘草、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一日一剂,有成药胃苓丸亦可用,每日30克,打碎包煎。本方有化气利湿,分别清浊,利小便以实大便的作用。其中苍术一味,即擅燥湿健脾之长.厚朴、陈皮,行气和中,气行贝。湿化.甘草台于苍术、厚朴、陈皮,一方面可以制其温燥.另一方面甘辛甘温.亦可以化阳气,和脾胃.桂枝辛温化气,能外通太阳肌表,内通膀胱之气,通和表里。白术健脾渗湿,泽泻、二苓.甘淡渗湿.淡药亦通阳.通达膀胱决渎之气。合而用之,运化太阴太阳之气,使中焦健运有权,下焦分利通行,祛除内外之湿.达到利小便以实大便的目的。
  加减:如兼见胸闷泛恶,舌苔罩灰.或天时阴雨湿浊较重的,加用藿香正气丸i5克,打碎包煎;能吞服的更佳,分两次药汁送下:如兼寒象,形寒.舌苔水滑,或由饮冷水果引起的.加草蔻仁;如水泻次多量多,出现失水现象的,这是下多伤阴,湿多而又伤津.呈现燥湿不能互化之变,药中加用炙甘草,使甘守滓还。
  (2)溏泄、火泄
  湿热泄泻称为溏泄,多发生于夏秋季,泻下为黄色糊状,甚时色黄赤,有热臭气,肠鸣腹痛,葚时腹绞痛,但亦有不甚痛的.心烦口渴,或有身热,泻下日五六行,甚至十余行,间有解后不爽感.小便涩少而赤,舌尖赤,苔黄腻,脉数。
  湿热泄泻之急性发作的,称为火泄。肠鸣腹痛,泻下如浊水,或如黄糜.腹痛一阵.泻下一阵。心烦口渴,气粗,喜得凉饮,或有身热,粪出谷道犹如热汤.肛门亦灼热.小便短少赤热.舌赤苔黄腻,脉数或弦急。以上二证所反映的症状,都是湿热交蒸,而热邪偏盛.治疗原则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基本方药如:黄芩、白芍,黄连、栀子、六一散、赤苓、猪苓,泽泻、生白术、炒枳壳。
  上药从黄芩汤、四苓散出入。芩、芍、连、栀,与六一散、泽泻、二苓,是苦寒、甘淡两组药合用,能增强清热利湿的功用。白术健脾渗湿,合苦寒药能清化脾胃湿热;合甘淡药能分利清浊;合枳壳.更能消导脾胃,有利于升降中焦之用,因为湿热之得以蕴蒸于中焦,关键还在于清浊升降的失调,所以加此作为辅助。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亦能兼顾湿热所伤的脾阴,更能于土中泄木.调和肝脾,并不仅仅是见泄治利而已.加减:如为火泄,去白术、枳壳、加木通、灯芯.淡竹叶,重用六一散。在溏泄、火泄二证,六一散最好温汤调服,一日三次,每次10克。其清暑利湿,解渴止泻的功效更佳。因为滑石其首功就是”身热泄澼”,并能荡涤胃中(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积聚寒热”(《神农本草经》)“燥湿利水道,实大肠,补脾胃,降心火”(朱丹溪)可知其对此病具有特殊功效。 合以甘草.更能和中益气,并有解毒作用。临床应用,屡建功效。
  (3)寒泄、鹜泄
  寒湿泄泻称为寒泄,大都因为受寒遇湿,或饮冷致病。证见畏寒身冷,脐腹作痛,痛势绵绵,泻下清冷稀薄,小便自利清白。口不渴,欲得温暖。亦有腹中攻刺作痛,泻下清水,腹中雷鸣.水谷不化的。一般发病较急.脉沉细,或沉缓,或弦迟;舌苔水滑。本病多山脾胃不址主体,邪伤中中阳,阴寒内盛,阳气失守所致。
  尚有一种病情,卒然下利如水,水中挟有小块黄渣,犹如鸭子粪便。这是因为受寒,肠道蠕动过速.而水粪杂下。解时欲了而不了,欲起又下利,仍有气滞之象。小便清白,亦属寒泄,称为鹜溏或鹜泄.治疗原则以温中散寒为主,常用基本方药如下:干姜,制附片.党参、白术、炙甘草、陈皮、生姜、草蔻仁、姜制厚朴、茯苓、白芍。
  上药为附子温中汤,罗天益自有方解,颇可参考:。中寒泄泻,是寒湿于内,治以辛热。干姜、附子,辛甘大熟(指方中合用参、草),以泻寒水,用以为君。脾不足者,以甘补之。人参、白术、甘草、陈皮,苦甘温以补脾土。胃寒则不欲食,以生姜、草豆蔻辛温,治客寒犯胃,厚朴辛温,厚肠胃。白茯苓甘.平,助姜附以导寒湿。白芍药酸微寒,补金泻木,以扶脾而防热伤脾气为佐也。不数服良愈”(见《卫生宝鉴》)。加减:如畏寒身冷明显的,加桂枝,温经和营卫;如因饮食生冷致病的。去党参;加用纯阳正气丸,增强温中散寒作用。一日两次,每次3克,药汁送下。如腹痛严重的,加制乳香、肉豆蔻(即乳豆丸),温通止痛。寒泄鹜溏,脐腹疼痛的,去参、术、草,蔻;加丁香、木香,藿香叶,辛温行气,.醒脾和胃。如当夏月盛暑,而又内伤生冷致病的,证为寒泄,但暑邪与寒湿错杂,即撤去前方,改用连理汤加味:干姜,苍白术,炙u‘草、茯苓、黄连、炒白扁豆、草蔻仁、藿香叶,着重调理脾胃阴阳为主;兼腹痛的,亦可佐以纯阳正气丸;亦有素体内伤中虚,夏月饮冷,或入空调、地下室等冷室致病的,身寒无汗,神倦困乏,腹中绵痛,欲得温按,泻下多水;次数虽不甚多,但腹中阴冷不舒,口淡乏味,即撤去前方,改用桂枝汤、理中汤合方,重用桂枝、生姜、草蔻仁、香薷、茯苓等味,辛通表里之阳,温脾化湿,得身温微汗.泄泻亦自止。此证不能见泄治泄,必使中焦阳和,而寒湿亦自化。近年消暑条件改善了,但素虚之体,亦带来一些新的病情,在此就是一例,近似于张洁古所谓。阴暑”之证.以上方法,亦是从新的实践中得出的经验。
  (4)食泄 ,
  伤食泄泻称为食.泄,除常年均有散发证外.每在节日如春节、 端午、中秋,国庆节及宴会等,成为多发病,或集体致病。这是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致。每先见食伤之证,如脘腹痞滞,不欲纳食,噫气嗳腐,如败卵臭,腹中扛痛,气窜作泻、泻后痛减,但仍肠鸣走窜,嗳与失气,继又痛泻;失气,泻出物亦有伤食气很臭。烦燥欲饮,饮多又脘腹作胀,口腻口臭,甚时作恶欲吐。小水短涩,脉滑或弦,舌苔先薄白,后舌红,苔腻而吨。这种饮食过伤,脾胃不能克化。积滞郁蒸,传化失常的泄泻,大都发作快,消退亦易,但处理不当,亦会重伤脾胃阴阳。如为食物中毒,则其发作之势,更为急暴,有吐泻交作。并兼发热的.治疗原则以消食和中为主,常用基本方如:黄连、姜半夏、陈皮、茯苓,焦枳实、炒莱菔子、炒竹茹、焦神曲、焦山楂、炒车前子,连翘。
  食泄重在消食,食消则脾胃复常,其泄亦白止;尽管有时泻利亦甚,但无兜住之理,只有消导推荡之药.这是食泄与六淫为患的泄泻一个区别之点。如果确诊为食物中毒,则不仅治食治泄,尚需洗胃洗肠,解毒补水.应作急症处理。上列药物,即保和丸方加味。方中取黄连温胆汤,苦辛通降,和胃降逆,使食积下移,不致郁蒸化热。楂、曲、莱菔子合枳实,消食行滞,通顺气机。黄连合连翘,清心胃之热,解郁透浊气,使食滞与热相离,可以遏其积热发展之势。车前子协同茯苓,与神曲为伍,亦有分别清浊,利小便以实大便的辅助作用。临床运用,其功较保和丸更为全面。
  加减:如食积已经化热,见身热烦燥,口渴欲饮的.加黄芩、黑山栀。青蒿清热和中。如腹中胀痛,泄泻不爽的,加用枳实导滞丸。包煎.通因通用。以通止泻;如症状平缓的,即用保和丸成药亦可,每日20克,打碎包煎.频饮亦有效;如药证相当,而症状不减的,即于前方加重伤食专用之物,对症治之,能够增进疗效。如伤于油腻肉食成积,重用炒焦山楂;米食积滞,重用炒焦神曲、麦芽;面食积滞,重用炒莱菔子;伤于鱼虾成积,加用紫苏、砂仁,或草蔻仁;饮酒过多成积,重用葛花,黄连;伤于生冷瓜果,重用砂仁、草蔻仁,丁香、木香等.以上湿泄、溏浊、寒泄等证,有时亦能兼扶食滞,可以参用此法调理。能够增进效果.

  (5)暴泄
  突然大泻如倾,称为暴泄。泻下多水,频仍而下,或肠鸣,腹微痛;或不鸣不痛,称谓。暴泻无声”。小便涓滴甚少.驯至遍体汗出而凉,一身尽冷。面形骤削,气少不欲语言;甚者呕吐.脉沉而弱,或细而软。病情近似乎濡泄,寒泄,但为势急暴,失水形证亦随之而致。这是暴泄而津气随脱,阴阳两败,有厥脱之危.前人称为。紧病”。此时已不能作为一般泄泻看待。
  治疗原则亟宜温阳救逆,常用基本方法:
  ①先灸气海,关元,足三里数十壮。
  ②煎药方:
  党参、炙甘草、制附块、干姜、白术。肉桂、茯苓、姜半夏。此证本为泄泻,但病情至此,津脱而气亦随亡,有阴阳离决之危,已成为主要矛盾。因此治疗大法,应以温阳救逆为主,使阳回能够摄阴,则其泄亦可止.上法先灸气海、关元,足三里,是守住脾肾元气的的根本,使不致于厥脱。随用汤药,从茯苓四逆汤和浆水散出入,仍从脾肾入手,因此证是由大下亡阴而后亡阳,茯苓四逆汤有殊功,成无已谓其能。复阴阳之气”。浆水散是治。紧病”的名方。这里去良姜之温行,而加白术之甘守,因为大下急需守住中宫,使中流有个砥柱,才能挽回阴阳之虚脱,而归于窟宅.临床屡试有验,能救危重病证。如阳回而泄尚不止的,再治其泄。
  但此证来势急,病情重,恶化快,配合急救及支持疗法,亦是必要的.
  2.久泻
  (1)脾泄
  脾胃虚弱的泄泻,是由于消化不及所致。其人或本有内伤脾胃病,或泄多而脾胃虚弱.食入脘腹痞滞,自感消化迟钝,肠鸣作泄,利次并不甚多,但终无大便成形之日。形体困倦,肌肉虚软.口淡乏味,纳谷不香,脉来软弱,或细,或迟,或微弦;舌苔薄白。病属中气虚弱。运化力差,以致水谷不能结聚,下移于肠为便泄,通常称之为脾泄.
  治疗原则宜健脾止泄。常用基本方:炒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炒山药、炒白扁豆、薏苡仁、莲子、砂仁、桔梗、大枣。
  上药为《局方》参苓白术散,是健脾止泄的有效名方。其中参.苓,术、草与山药、扁豆。苡仁、莲子,是两组健脾益气的基本用药,可以看作是加强功用的重叠用药,不过,后一组药,尤能守补,其中山药一味,兼能顾及脾阴,于久泄尤宜。砂仁开胃消食,大枣安脾和营.桔梗升浮,升其清气,增强止泄作用。合而用之,多能奏效。症状改善以后,可以改用参苓白术丸成药,调理巩固。每日15克。分两次枣汤送下.
  加减:如脾胃气虚,内湿有郁而化热之表现,见舌苔薄黄腻,即于前方去山药、大枣;加黄连、陈皮、藿香、焦神曲、炒车前子;如脾胃虚弱,招致木乘,出现腹痛,腹痛与泄泻相连,腹痛发作,随之泄泻,泻后腹痛即减,随后又腹痛泄泻,粪中含有不消化食物。发作虽不甚严重,但时感腹中拘急不舒,并有下坠之感。其病似很过敏,无沦起居寒暖不适,饮食失节,情绪波动等,都能为发病的诱因,。这是中气虚弱,缺乏应变能力所致。临床称之谓。痛泻”。是肝脾不和,而重点还在于中气之虚.右脉弦,口中觉涩。撤出前方,改别痈泻要方合芍鞠散加味。药取:白术、防风、炙甘草、白芍、川芎、焦神曲、陈皮、茯苓。痛泻症状平后,以异功丸调理收功。每日15克,分两次,乌梅枣汤送下。
  (2)录食泻
  脾泄中尚有录食泄一证,即脾胃久虚之体,纳谷尚可,而不能消化,食后即肠鸣漉漉.腹里拘急。须得下尽所食之物,腹中方快;不食则腹中尚平安。经年累月,不能向愈,形体日损。因为其人纳食,不能消化吸收,食即泄出,仅是录食而已,所以称为录食泻。此证大多属于肠道功能性或过敏性病变。常用快脾丸治疗:生姜90克,切片,面粉60克,拌匀晒干,陈皮15克,炙甘草、丁香各30克,食前生姜汤送下,一日三次。此药暖胃醒脾。益气化谷。得效以后,配合异功丸10克,一日三次分服,调理收功.
  (3)气陷泄泻
  气虚下陷的泄泻,多见于劳倦内伤之体,有暂时性的,亦有时作时止.多年不能痊愈的。平时倦怠无力,动作易汗。形体畏寒,间有燥热,纳谷乏味,稍有不适.即肠鸣泄泻。其泄形症不一,有时几如暴泄。肠鸣即欲入厕;有时又如溏便,散而不结;有时亦如成形,但便次较多,解时快利,入水即散;有时又似飧泄,粪中含有不消化食物。如果饮冷受寒遇温.大便随即泄泻,隐隐腹痛,.欲得温按,小便短少,口淡多津,脉濡或细弦,舌苔薄白。此病泄泻,形症多异,而总由脾胃内伤,中气下陷,运化不及,水谷不生精微,反成内湿,肠道传化失常,以致泄泻。而中气下陷尤是主要之点,法当升阳除湿,以风药升阳,风药胜湿;阳升湿化,其泄自止;不能误用分利之法。此证李东垣强调。温寒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愈矣。(《内外伤辨感论》、<<兰室秘藏》)。如果用分利方药,是虚以实治,淡渗之药利小便,“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遏其阳,则阳气愈短矣”(同上).临床信而有征。治疗原则以升阳除湿为主。
  常用基本方药如:升麻、柴胡、苍术、白术、羌活、独活、防风,陈皮、炙甘草,焦神曲、泽泻。
  上蓟即从升阳除湿汤出入。其中升麻,柴胡升清阳,举气陷:白术、陈皮,甘草,补中益气,增进升阳举陷之功。苍术、羌独、防风,风药以助阳升.风药以胜其湿。苍术合神曲、泽泻,又能和中化滞,上下分消其湿.合而用之,补中升阳。胜湿止泻,能恢复中焦升清降浊的功用。
  加减:如果气虚倦怠明显,而饮食尚可,加用炙黄芪、炒党参增强补中益气作用;如胃寒肠呜,加煨益智仁、姜半夏、生姜,如泄泻不接,但不能受寒,入冷室(如空调房间)腹中阴冷,欲得温按,并有下注欲便之感,甚时即欲入厕。这是因寒遏其中阳,清气更见下陷之证。上药去神曲、泽泻;加用黄芪、党参、益智仁、炮姜益气温中,助其阳升.如有形寒之感,再加桂枝。如气虚下陷而泄泻,日久有滑泄现象的,是气陷伤及关门的固守.改用补中益气汤加煨木香、煨肉豆蔻,补骨脂益气升阳,兼涩肾气。
  (4)飧泄
  飧泄之证,肠鸣如雷,暴下如注,完谷而出。或偶发,或连续发作,或作或止.这是久风在于胃中,风动即病发,水谷不及消化而致。即《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谓。久风为飧泄”。“久风”、是病本,风行土中即病发,但预后尚可.变证亦不多,此证大多为胃肠功能性或过敏性病变,少数亦有慢性炎症的。 ‘
  治疗原则为升阳化风,助脾消食。常用基本方如:
  防风、升麻、官桂、白芍、炙甘草,黄连,黄芩、煨木香、槟榔、陈皮、神曲。
  上药为防风芍药汤和加减木香散的化裁方。防风.升麻,升阳化风,官桂、芍.草,缓肝制肝。这是治其。久风”之本的。风从火出,其势急暴,芩、连为实则泻其子,杀其横逆之势。木香,槟榔、陈皮、神曲,行气消食,并有调肠胃,实大便之功。木香善治泄泻痢疾,健脾消食,煨熟能实大肠。槟榔除一切风,下一切气,健脾调中,消谷逐水。二药在此,均有重要作用.不解作为一般行气止痛药看待。
   有时病情较久,反复发作不止.舌红苔腻.脉弦.为肝气挟风火以犯阳明,可用苦酸辛安胃方法,泄厥阴,和阳明。取乌梅肉、黄连、黄芩、桂枝、白芍、炮姜、炒党参、陈皮,茯苓.亦收良效.
  (5)气泄
  气泄之证,肠鸣走窜,胸膈痞闷,腹急而痛,时作泄泻,但失气多而粪便少。泻后痛减,而腹中尚然不畅,旋又痛泄,甚至腹胀气塞,胀闷不得转气的。此证轻重反复较多,不易一治即愈,每每遇怒即发,过后又自见轻.真如《素问.举痛论》所说:“怒则气逆,甚则飧泄”.这是肝气横逆,乘于脾土之变。原其所自,每为先有怒时挟食.损伤脾胃,所以每有所犯,病即随触而发,病缘肝强而脾弱,治宜扶脾和胃.疏肝理气,常用基本方药为:柴胡、枳壳、炒青皮、炒白芍、炙甘草、川芎、炒焦神曲、炒焦山楂、泽泻、炒车前子、黄连、黄芩。
  药为四逆散、芎鞠散加味。柴胡,。川芎,疏散肝气;合枳壳、青皮,又能升降气机。伍以芍药、甘草,则柔肝缓急,又是扶土抑木。楂、曲以和胃化滞,合车、泽则分清泄浊。再佐芩。连、泻肝而安肠胃,则土木相和.其泻亦自止。临床所见,此症有时来势很急,亦似重证,但劝导舒情,话得投机,病情转机亦很快,有一药即愈的,甚至不药亦自减轻。用药剂量,宜轻而少。 、
  (6)滑泄
  滑泄是谓大便不能禁止,未及拈衣,其粪已从肛门滑出。其病多由泄泻日久,肠气下脱,而肾气亦久虚,封藏不固,因而致此。如为初见,滑泄次数尚不多.饮食犹可的,固涩之剂,可以见效;假使滑泄频仍,水谷津液.均从下脱,气息微弱,胃纳亦疲,形神怯弱的,这是元气已衰,后天无本,多为危候。
  治疗原则宜温肾固涩。常用基本方:补骨脂,巴戟肉、菟丝子、砂仁、煨肉豆蔻、煨诃子肉、山萸肉、五味子、炒党参、炒白术,淮山药,茯苓。
  上药是参合四神、脾肾双补丸而成。方中参,术、山药、茯苓补脾益气,补骨脂、巴戟、菟丝、砂仁,温肾阳,涩肾气。配伍肉蔻、诃子与萸肉、五味,燥涩与酸敛互用,兼顾阴阳而摄纳下焦。使整个用药,补中有通,涩中寓泄.又阴阳兼顾,为两补脾肾元气,固涩上滑的理想方法;其中尤重视于。旨气,以肾主二便,职司封藏之故。这里须加申述的,滑泄已是元气下脱,精气两伤,但泄泻毕竟是湿多,病情错综,用药考虑应复杂一些,如补脾气,这里不尚芪、草,而用参、苓、术,即取其补中有通,但在此尚是浅一层用药。重点在于温燥.所以补骨脂、砂仁、肉蔻、诃子等,可以群队应用;但必须伍以萸肉、五味.方得刚柔相济之妙.切合于。下多伤阴”的病情。而且五味是肺肾药,萸肉是肝肾药.能调整金水、肝脾的相互关系,在于久泄,亦是多方绸缪之计.前人有用熟地.当归顾阴的,毕竟嫌其阴柔.临床观察.于滑泻不甚相宜。
  另外,滑泻服药,初起可用汤剂,但须浓煎少量频服,不能饮多或顿服,否则亦能增其滑泄之势.有时成为饮多泄多,不能充分发挥药效。得效以后,可取药末,米饮调服.或饭丸用为佳。
  加减:如滑泄次多,而纳谷尚可的,加用赤石脂、禹余粮调服,但须经过水飞,否则很难咽下;又见腹痛喜按的,改用震灵丹20克,包煎。能吞服更佳,每日15克,分三次,糯米浆送下;如滑泄而小便少,甚至闭涩,见肢体渐肿.喘嗽唾痰的、,每为危候.为脾肾亏损已极,暂停汤药,改用独参汤送金匮肾气丸合四神丸。
  (7)晨泄
  晨泄证候,又名五更泄,肾泄。其泄泻有一定的时间性.每在午夜后至晨时发作。先腹胀肠鸣,小腹微痛.急欲入厕,洞泻如倾,泻后腹中始安。一般日一、二次,甚寸有连泻三、四次的,此病主证明白.而兼证很复杂.如发病腹无胀痛,但形神疲乏,技至出现阳萎。这是属于肾虚阳微的典型病情。亦有平时生活如常,但每腹胀气滞.有失气,得后则宽。亦有呈过敏现象,不能吃油腻冷食,或伤酒,犯之即发病。亦有左少腹常痛,尤其晨泄之前。亦有时作时止,或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泄泻挟有脓血冻垢。这些证候.就不一定全是虚证,每每挟有宿积,或者多年前的泄痢病根,处理当有所别.王肯堂尝说:“每日五更即泄泻,有酒积,有寒积,有食积,有肾虚,俗1呼脾肾泄。(《证治准绳.杂病分),殊有所见。治疗原则以补肾醒脾,涩肠止泻为主,常用基本方药如:补骨脂、煨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炒党参、炒白术、炒防风、茯苓、煨木香、煨益智仁。
  上药是四神丸加味而脾肾并重的。四神温肾涩气,可以固其关门,而参,苓、术、木香、补脾气,调胃肠,是相辅相成的。防风佐参、术升阳,而升脾胃下陷之气;益智仁醒脾,。补肾虚滑沥”(王好古)。此药与前治滑泻之方比较,有同中之异.即前者重视肾气的固涩,而在此则顾及升阳醒脾,但温补脾肾的大法还是一致的。同时,前者名之谓。滑泄”.已无时无刻能够禁止,关门失守了;在此突出。五更”,发有定时,脾最主信,两者是有一定相异。而且此病每有发作性,时剧时易,作辍交替,用药亦可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发时用汤剂,会时用丸剂,平病结合,大都能够收功,比较滑泄.预后好得多。加减;如腹痛明显,阴寒为甚的.加炒小茴香、炒川椒,或官桂以祛下焦之寒;如泄泻多水,可加桂枝、泽泻、或川芎、神曲,略佐分化;如挟有积滞,腹痛泄泻而不爽的,去肉豆蔻,参考食泄、气泄用药;病情较重较急的,还可参考温脾汤(干姜、制附子、炙甘草、人参、大黄)方法,通因通用,积去而泄亦止。有些晨泄,是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反而下陷所致。晨为寅卯之分,少阳清气本当上行,现在当升不升,反下陷于中上,成为晨泄.其治宜改用前升阳除湿方法。笔者多年来治这种一,二十年的晨泄,用升阳除湿法而迅获良效的不少。亦有晨泄,呈现过敏症象,病辄十年八年.痛苦殊甚,诸药不效.但阳虚之证不著。而肠胃肝脾不和明显,应用痛泻要方加益智、羌活、独活、木瓜、茯苓,调理肠胃,两和肝脾,取得疗效。总之.晨泄证,病情比较复杂,很堆一概而言,肾气虚寒,固然多见.但其它病情.亦应考虑,总以辨证施治为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