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脏病
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慢性病变听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进而右心室肥厚,最后发展成为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是以心肺功能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在我国.本病门发病率较高,特别多见于气候寒冷的地区.有资料表明,全国的平均患病率约0。4895;发病的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以慢性胸肺疾患发展到本病.一般需要6—10年的时间;慢性肺心病的急性发作,以冬春季为多。80-90%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引起.肺心病发作时可见有气急、心悸、呼吸困难,唇甲紫绀、颈静脉怒张,足附肿胀等等临床表现。包括在中医文献中的。痰饮。、。喘证。, 。水肿”等病证中。 [临床表现] 本病发展缓慢.除原有的胸肺疾病的各种症状之外.主要是心肺功能受累.早期心肺功能尚能代偿,到晚期,则逐渐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和其他器官受累的征象. 1.功能代偿期 除原有的胸、肺疾病的临床表现外,早期可无症状和体征,渐渐病人可出现气促加甚、心悸和紫绀的表现。体检时特征性的改变是肺动脉压增高,可见肺动脉办区第二心音亢进,胸骨左缘第2—3肋间收缩期抬举性搏动;右心室肥大、扩大,剑突下收缩期搏动;或三尖办区收缩期杂音. 2.功能失代偿期 随着病情加重,心肺功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一旦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就会使心肺功能失代偿.此时痰量明显增多,通气受到明显阻碍,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 (1)心力衰竭; 主要为右心衰竭。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紫绀、颈静脉怒张、肝肿大伴压痛,下垂性水肿等等. (2)呼吸衰竭。 低氧血症;紫绀、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引起起脑功能紊乱则见反应迟钝.谵妄.抽搐、昏迷等。 (3)肺心脑病, 呼吸衰竭发展到严重阶段出现的一种以神经精神系统症状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可见嗜睡,神思恍惚、昏迷等意识障碍,精神方面可见兴奋和躁力,神经方面可见震颤。抖动、抽搐.球结膜可见充血、水肿。其他可见周围血管扩张,四肢浅静脉充盈、皮肤温暖,潮红、脉洪大有力.另外.常可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上消化遭出血、肾功能衰竭、左心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酸碱平衡失调等。 [诊断要点] 肺心病已处於心肺功能失代偿期时。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往往由于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衍变成早期肺心病时.并无明显的界限,诊断并不容易.诊断的主要依据是: I。慢性胸肺疾病病史,或(和)具有明显的肺气肿征。如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重症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胸廓成形术后,胸膜纤维化,类风湿性背柱炎、广泛性胸膜粘连、胸廓脊柱畸形等等。 2.气急紫绀.能排除其他心脏病所致者,或出现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神志改变。 3。剑突下明显的收缩期搏动.或三尖办区收缩期杂音.肺动脉办第二心音亢进。胸骨左缘第2"---3肋间收缩期抬举性的搏动. 4。肝肿大压痛、肝颈反流征阳性,踝以上水肿伴颈静脉怒张. 5.静脉压增高. 6.既往右肺心病史或右心衰竭史. 7。理化检查: ①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显著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和二氧化碳结合力增高.心衰时,尿常规可有少量蛋白、管型及红、白细胞.晚期病员可见谷丙转氨酶升高,非蛋白氮升高。酸碱平衡失调. ②EKG:肺型P波,低电压、电轴右偏≥90。,右室肥大、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酷似心梗图型(除外心梗).明显顺钟向转位. ⑧X线检查:原有肺、胸疾患的X线表现,肺动脉段突出的肺动脉压增高象.右心室增大、右心房增:欠影,
[病机分析] 本病的发生多起於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其他肺胸疾患,所以其病理过程中始终有痰嗽、气喘等原发病的主要症状,但毕竟是原发病的基础上的继发性的病变,故又有继发性的病症,如心悸、紫绀。水肿等表现,甚则可有抽搐、昏迷等症状出现. 1.虚损 由于长期的肺胸疾患,患者的肺脾肾功能渐渐衰退.肺不主气,肾不纳气,肺虚则津液失布,脾虚水谷无以运化成精微,肾虚水液不得蒸化,反而滋生痰浊饮邪,这是喘咳的根本所在。因肺的卫外功能差.容易招致外邪,而使肺的宣降失司发生喘咳;喘咳反复,可加重肺脾肾的精气虚怯.所以本虚标实是喘咳的特点. 2.水停 面部和下肢浮肿、球结膜水肿,此为水湿潴留之症。水气凌心,心阳受遏,不能温运血脉.可致血郁,血不利而为水。外感六淫.肺气壅塞,可致水肿加重. 3.血瘀 紫绀是瘀血的症状.肺气虚而气不帅血,心阳虚不能温运血脉.寒邪冰遏营血而血脉郁滞.热邪煎熬而血液固结,津血同源,痰阻血脉。均为导致瘀血的因素. 4.风动 瘀血不去为血实.新血不生为血虚,一虚一实均有损于肝.新血无以濡养肝体.败血又归于肝脏,可致肝脏的功能极度失常.肝风内动.而见抽搐.筋失濡养贝0见瘛疚。外感六淫.特别是火热之邪内郁热极动风.热盛伤阴,水不涵木.均可产生抽搐的症状。厂.痰阻 肝脾肾功能失调.津液失于敷布,酿而为痰,痰浊内留.则胸闷气急.痰蒙心窍,可致神昏。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根据本病临床所见症情的偏重.大致可分为寒痰壅盛、痰热内盛,上盛下虚、正虚水泛、肝风内动、痰瘀乘心等证。现分述如下。 1.寒痰壅盛 患者可见痰多色白,清稀呈泡沫状,短气而喘息,恶寒微发热.口不渴,舌质淡、苔薄的滑润.脉细或有结代.治宜温肺化痰.降气乎喘。常用小青龙汤加减:炙麻黄、麻黄根.桃仁、杏仁.桂枝、细辛,半夏,干姜、五味子、白芍、炙甘草。素有心悸,或阳气虚弱不任发散者,去麻黄,细辛;咳剧加紫菀、冬花. 2.痰热壅盛 寒痰留滞,郁而化热,或风热引动痰饮,痰热相搏,可见咳喘不已、胸部痞满、不能平卧.痰黄或白粘.或成块不易咯出,身热口渴,大便干燥,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大.治宜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常用麻杏石甘汤加味:炙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黄芩,桑白皮。全瓜蒌、鱼腥草,桃仁,苡仁,冬瓜仁、芦根。如气急甚可加椒目、地龙,如痰热盛可加江剪刀草、土茯苓、忍冬藤。顽痰胶结,体质壮实者.可配吞礞石滚痰丸。 3.上盛下虚 久病不已,每因气候寒冷而诱发,痰多清稀.咳唾不尽,短气乏力.形寒肢冷.腰酸腿冷,苔薄白、质淡红,脉缓沉细.治宜温肾纳气,化痰降气。常用苏子降气汤加减:炙苏子,前胡、川朴、当归,沉香末、杜仲、补骨脂、桂枝、陈皮、半夏。干姜、甘草。若下虚甚.可加吞金匮肾气丸(分吞).气虚加红人参或党参。 4。阳虚水泛 面色灰黯.四肢厥冷.下肢水肿.小便短少,气喘心悸、不能平卧.面目虚浮,舌质淡胖、苔滑而腻,脉沉细而滑.治宜温阳利水.代表方为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熟附块、干姜、苍白术、带皮茯苓,白芍,桂枝、泽泻.猪苓、车前子、陈皮、生姜。 5。痰瘀乘心 表情淡漠,意识不清,呼吸急促.喉中痰鸣,或昏睡不已、呼之有时能醒,脉细、苔薄白,唇舌青紫。治宜温化痰浊以开心窍。代表方如涤痰汤合苏合香丸。基本方为;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石菖蒲,郁金、枳实、竹茹.化服苏合香丸。 6.肝风内动 烦躁谵妄.昏不识人.气粗痰壅.抽搐不宁,脉细数,舌紫暗.治宜平肝熄风.豁痰开窍.常用羚角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药如:羚羊角粉,钩藤、川贝粉、鲜生地、生白芍、生甘草、滁菊花、茯苓、丹参、竹茹、安宫牛黄丸(研细分冲)l丸.如大便不通者.改用紫雪丹。
本病与肺气肿一样.同样也右宿根一一痰和瘀,且贯穿于原发病和肺心病的始终,所以化痰祛瘀的治疗方法也应贯穿于治疗全过程。无论是发作期.抑或是缓解期,治疗始终勿忘。痰。和。瘀”两者。 肺心病既已发生,其病终有正虚的一‘面.至於补虚,.当视患者的实际病情,并不是说缓解期统予补虚法.也并非发作期一概摒弃补虚法。一般而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但标证未必皆实,本证未必尽虚.同时.大实有赢状,至虚有盛候,也不可不知.临床表现为虚实夹杂的更属多见,临证时必须权衡斟酌之.肺心病的中医治法概括起来与现代医学颇相吻合,也是抗炎,解痉、化痰、强心、利尿.抗炎,中医多以清热解毒之药.有时亦以扶正或温热类的药物;解痉.可用平喘降气的中药;化痰,、中医有温肺化痰。清热化痰,养阴化痰、软坚化痰、豁除顽痰等不同;强心利尿,在中医有温阳利水、活血逐水、利尿退肿之区别,另也确有强心利尿类的中药。 肺心病在治疗过程中.可使用超声雾化法。雾化吸入的药液可以是西药,亦可以用中药煎配。参考处方如;炙麻黄6克。桃杏仁各9克、白果9克、鱼腥草15克、丹参15克。浓煎过滤去渣存液,加入超声雾化器中,分二次.一天内吸入。气雾量的大小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节,对缓解症状颇有帮助。 慢性肺心病一般都有慢性胸肺疾患.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重症肺结核等等,所以治疗原发病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可以阻断病程的发展.及至功能代偿期,或缓解期.只要及早作出诊断,给予适当的防治措施,亦能够使病情逆转。患者应绝对戒烟,避免过度劳累,着重防治感冒、开展呼吸锻炼,适当进行体育活动,提高呼吸遣的耐寒能力、改善劳动条件和环境卫生。功能代偿期倘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易使病情加重。虽然每次急性发作后,经过适当治疗可使病情缓解.但每次发作治疗好转之后,所给心肺造成的病理上的损害,并不因为缓解而减轻,相反是日益加重的.倘在急性加重期中,出现显著的心肺功能衰竭,或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肺心病、酸减平衡失调、上消化道出血、严重心律失常、休克、肾功能衰竭.则预后亦较差,亟须中西医紧密合作,进行抢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