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金铎医案(二)

 一个大树 2022-04-26

三、急救心肺之阴、加强淡渗行水利气、扶正祛邪并行挽肺心病一例

姜某,男,68岁。

初诊1982210日。

主诉及病史∶十四年前因工作环境接触粉尘过多引起咳嗽、咯痰,并逐渐出现气短、气喘。十年前经北京某医院诊新为"阳塞性肺气肿""高血压",曾用益寿宁、氨茶碱、青霉素、链霉素等药治疗。三年前出现下肢浮肿,活动稍多则喘促、心悸,心前区隐隐作痛。198112月中旬,因工作劳累,加以外感,气短喘促加重,难以平卧,心慌、下肢浮肿较前明显,大便漆黑,本单位医院施治无效。1982118日以"肺心病""上消化道出血"转当地矿务局医院,经用青霉素、链霉素等多种抗生素及安络血、VitK3、双氢克尿噻、地高辛等药,并输血300ml,仍未见好,乃于今年22日入我院治疗。

入院时,患者喘促气短,难以平卧;咳声重浊,咯白泡沫痰;心悸;表情淡漠,神识恍惚,语音低怯;不思饮;右胁下痞块,双下肢浮肿,按之肌肤凹陷不起;两颧微红,唇甲紫绀。西医诊为∶①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②阻塞性肺气肿;③肺源性心脏病,肺功能不全Ⅲ级,心功能不全Ⅱ级。人院九天,均按痰饮内伏、水气凌心、肺失宣降治疗,用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温化痰饮、宣降肺气,病情仍未缓解。遂于1982210日请赵老会诊。当时患者抬肩喘息,坐卧不安,胸憋闷,气短促;咳嗽、咯痰白而黏,不易咯出;恶寒发热,汗出涔涔,口干渴,双目幻视,两手麻木。

诊查∶唇甲紫绀,双膝以下浮肿,两颧红。舌体胖大紫暗,苔白厚腻,脉疾。查;桶状胸,有轻度三凹征,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左侧较多,右侧可闻及干鸣音。心率120/分,律齐,心音遥远。肝在有肋下2.5cm,轻压痛,肝颈征()。心电图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典型的肺型P波。痰培养两次均有甲型链球菌生长。

辨证∶心肺阴虚,久劳化热,痰湿伏肺,气血运行受阻。

治法∶急救心肺之阴,加强淡渗行水利气,扶正祛邪并行。

处方∶生脉散与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方化裁。

生晒参9g麦冬9g五味子3g远志9g茯苓9g杏仁9g陈皮9g丹参12g甘草6g

另用人参6g,蛤蚧尾1对,共研细末。分4次服,每日2次。

二诊∶服上方药2剂,气短、喘促、心悸有减,两颧浮红消失,紫绀明显好转。仍咳嗽,咯白泡沫痰,难以咯出;汗多,心前区憋闷,夜不得眠。舌胖大,紫暗颜色变浅,舌中有裂纹,苔白少津;脉疾,但沉取有力。于上方加敛汗活血安神之品。

处方∶生晒参12g(先煎)麦冬12g五味子5g远志9g茯苓15g广橘红9g麻黄根6g(单包)赤芍9g丹参12g琥珀粉3g(分冲)浮小麦30g甘草6g童便40ml(分冲)北沙参15g

三诊∶服上方药7剂后,胸憋闷、气喘促又大减,偶有咳嗽,已能将痰咯出;汗出减少,口中和;夜能入睡六小时,能平卧床榻;下肢浮肿已基本消失,口唇、指甲紫绀明显减轻;呼吸基本平稳(28/分),心率108/分,心律齐,心音有力,双肺啰音显著减少,惟两肺底可闻及小水泡音,两肺上侧可闻及少许干性啰音。脉细弦略数有神,舌苔黄厚腻。仍宗上法,略为增损出入,服药两个月,除晨起有轻咳外,诸症消失,能自由活动,上下楼亦无气短喘息之感。血压120/90mmHg,心率96/分,律齐,未闻及杂音,仅左肺底可闻及少许水泡音,肝大回缩。舌淡红,苔黄白微腻,脉滑数。患者欣然出院,返里调养。

【按语】该病例初起在手太阴肺与足太阴脾,手太阴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外邪侵袭,皮毛口鼻先受之,由此而犯肺。肺主宣发肃降,状若悬钟,为娇嫩之脏,不耐邪侵,正不胜邪,一旦凑之,则外不能宣发,内不得肃降,咳嗽气喘作矣。足太阴脾主运化,咳嗽气喘多为痰气交阻。痰从何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亦不离乎太阴。太阴反复受病,形成"宿根"。太阴为三阴之表,少阴类三阴之枢,病在太阴不解,必向纵深发展,传入少阴。手少阴心主血,手太阴肺主气,同居清旷之野,气血阴阳互根,病理相互影响,气病及血,肺病传心,血运受阻,则心悸、舌紫暗、唇甲紫绀。气在人身,手太阴出之,足少阴纳之,一出一纳,以维持动态平衡。肺属金,肾属水,肺病日久,金不能生水,则肾不能纳气,故喘促气短、倚息不能平卧。足太阴为土脏主运化,足少阴为水脏司开合,太阴先病,土不能克水,又患者年近古稀,肝肾早衰,且病史长达十四年之久;病程缠绵,穷必归肾,再加以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肾失开合之职,而出现双下肢浮肿;是以该患者为太少同病、心肺脾肾俱伤,本虚标实,正虚邪实之证。

又在治疗的前几天,由于侧重了标而忘掉了本,注重了祛邪而忽略了扶正,温化痰饮,宣隆肺气,非但痰湿未去、水饮未消、喘息未平,反而更加耗损心肺之阴,故抬肩喘息、双目幻视、两手麻木、脉疾颧红。痰湿伏肺则痰不易咯出,苔白厚腻、唇甲紫绀、舌紫暗为气血运行受阻。于是,选用《内外伤辨惑论》的生脉散以急救心肺之阴,《卫生宝鉴》之人参蛤蚧散以补肾纳气,《金匮要略》之茯苓杏仁甘草汤以宣肺化痰利水,远志、陈皮以助之,再佐以丹参运行气血,标本兼顾,紧扣病机,故药仅服两剂而证有起色。二诊,又恐患者汗多有阴损及阳、阳气外脱之虚,于原方加麻黄根、浮小麦以敛汗固表,琥珀粉以镇静安神,不致心阳耗散;童便一以引药入阴,二则清肺达邪。药进七剂后,病人已越险境而入坦途。药既奏效,再宗法而调治二月,患者诸恙向安。

然而,肺心病究属内科疑难大证,患者一有疗效,亦必须慎风寒,防外感,远房帏,节嗜欲,悦情志,勤锻炼,静心调养,庶可带病延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