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胸膜炎

 学中医书馆 2013-01-21

胸 膜 炎

  胸膜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胸膜疾病,以咳嗽、气急、胸胁疼痛,或呼吸困难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两类,一是临床上独立的病症,极大多数为结核性胸膜炎;二是继发于其他胸部疾病,仅是原有疾病在胸膜上的一种表现.祖国医学有关本病的论述,包含在。少阳病”,“结胸”,“胁痫”,。悬饮”等病证中。
     一、干性胸膜炎
  干性胸膜炎为胸膜炎发病早期的表现,致病因素有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等,但绝大多数是由结核菌感染胸膜,或由结核菌的代谢产物引起胸膜变态反应所致。
     [临床表现]
  起病往往较急.症状轻重不一.初起常有畏寒,一般无寒战.可有轻度或中度发热,或表现为午后潮热.出现干咳少痰,胸胁疼痛,胀闷不适,咽干口燥或口苦,疲乏,食欲不振或纳减.或手足心热,夜间盗汗。胸胁疼痛初较显著,且与呼吸活动有明显关系,深呼吸或咳嗽时加剧,患者多因此耐不敢深吸气,呼吸急促表浅。疼痛或胀闷,或剧烈如尖锐针刺样痛,一般以胸胁下部为甚,或放射到同侧肩部、上腹、心窝等部位。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或弦数。病久则手足心热.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部分患者因感受外邪发病,可见寒战或寒热往来之症。 .
     [诊断要点]
  ①起病较急,恶寒.发热,干咳.胸胁疼痛随咳嗽、呼吸加重。
  ②或有结核病史.
  ③患侧呼吸运动减弱,局部有压痛,可闻及胸膜摩擦音。
  ④血沉增快,x线检查患侧呼吸运动受限,或透明度减低,横膈活动减弱。
     [病机分析] .
  干性胸膜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素患肺痨,日久伤肺,导致治节无权,宣降失司,或复感外邪而致。
  邪在表则恶寒。胸胁为半表半里之位.属少阳,邪入少阳.正邪交争,可致寒热往来。邪郁少阳,胆热上泛,则口苦咽干,苔见薄白.其脉为弦.邪郁化热,其苔转黄.脉见弦数。肺居胸中,主气司呼吸,肺既受损,则呼吸不利,胸中气郁.则血行受阻。加之少阳邪郁,枢机不利.影响肝气的疏泄.调节血运失畅,导致脉络不和、气滞络阻,出现胸胁疼痛。肺痨为病.耗气伤阴.多见气阴两虚.肺气既损,子病及母,久而伤脾,脾运减弱,则纳减食少.疲乏无力.阴虚则内热。故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脉细。邪郁化热,或阴虚内热,热灼脉络,则致吸气、咳嗽时胸胁疼痛加重。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干性胸膜炎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治疗应针对其病因,结合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特点,综合分析辨治。
  因于结核菌感染而演变为是病者.往往具有肺痨的症状特征,如有程度不同的干咳、少痰、食欲不振、手足心热、潮热盗汗、消瘦、舌质偏红,脉细或数等。起病后,胸胁疼痛尤著,多为刺痛或胀闷而痛.既以胸胁疼痛为主症.系因气机受阻,血络不畅,气滞血瘀.不通致痛.故当开胸理气、通络止痛。基本方:百部、黄芩、丹参、桃仁,桔梗、枳壳,郁金。瓜蒌、丝瓜络。
  方中之百部、黄芩、丹参、桃仁为今人治疗结核病的有效专方(上海中医学院龙华医院)。且百部杀虫,润肺止咳,黄芩清肺热,丹参、桃仁活血化瘀止痛,既针对病因施治,又与辨证相契。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宣通肺气.调畅胸中气机;郁金行气解郁、活血止痛,善治气滞血凝之胸胁疼痛:瓜蒌开胸散结,清热化痰;丝瓜络以通络见长,常用于气血阻滞的胸胁疼痛。
  由于干性胸膜炎为胸膜炎的初期病变,大部分患者病情进一步演变出现津液渗溢,饮邪停聚.若见胸胁闷胀,舌苔黄腻,脉弦滑,当力u重瓜蒌用量.或加冬瓜仁、葶苈子、桑白皮等.以祛饮化痰。部分患者,虽病程已久,但未出现饮聚之象,而见阴虚内热之证,当酌加沙参,知母、地骨皮、鳖甲、功劳叶等以滋阴清热;气阴两虚者,当在此基础上,酌加太子参、黄芪,黄精等以益气。
  若起病表现为热势起伏不规则,或呈寒热往来,胸胁胀满疼痛,干咳无痰或少痰,口苦咽干,纳呆,或喜呕,苔薄白,脉弦,当和解少阳。通络止痛。方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生姜、甘草、大枣)加枳壳、姜黄(蒲辅周经验)。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主方,加枳壳行气.除胸胁痞满胀痛;姜黄破血行气,有较好的止痛作用。若见苔黄、脉弦数,已有化热趋势,上方酌加清热药.或选用柴枳半夏汤(柴胡、枳壳、黄芩、半夏、瓜蒌、赤芍、桔梗、生姜、甘草、大枣)加味.胸痛甚加郁金、桃仁、延胡等;咳嗽重加杳仁,百部、贝母.
  干性胸膜炎也有因急性肺炎(如大叶性肺炎)所致,初起可见高烧寒战,咳嗽,胸痛加重,吐铁锈包痰,舌苔黄腻,脉浮数,当参照大叶肺炎有关内容辨证用药。此病多系风温犯肺.一般取清宣肺热,解毒通络之法,可选用麻杏甘石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味。胸痛甚者加郁金、延胡、川栋子、桔匣、枳壳、瓜蒌皮等活血通络。行气宽胸止痛之品.
   二,渗出性胸膜炎
  渗出性胸膜炎是干性胸膜炎的进一步发展,绝大多数为结核性,少数可由全身风湿病、红斑狼疮等其他疾病所引起。其以胸腔积液为主要病变,多见于单侧,也有双侧积液者.起病或急或缓,以发热、胸胁胀闷、咳嗽、气急、甚至呼吸困难为主耍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渗出性胸膜炎的临床表现,与中医学中的“悬饮”、“游饮”颇相一致,属痰饮病范畴。渗出初期,呈现出不规则发热,或似寒热往来,汗出.疲乏,头晕,胸痛较甚,咳唾转侧引痛,嚏而痛.轻度干咳,苔白脉弦。或热势较高,面红,口干口渴,胸胁灼热疼痛,咳吐少量黄稠粘痰,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随着积液的增多,胸胁疼痛减轻或基本消失,出现气急,胸胁胀满,偏卧一侧(健侧),若积液增长迅速.其症愈剧,以至出现呼吸困难,但一般少有口唇紫绀,而当有大量积液时,呼吸困难加重,不能平卧,可出现FJ唇紫绀之象。若积液渐渗.增长较慢.一般气急不显著.以胸胁闷胀憋气为主。若胸腔积液较多,患侧肋间隙消失、饱满,甚至患侧胸廓隆起.尤以下部较著,呼吸明显减弱。
  后期,胸水经治疗逐渐减少,病势趋于和缓,正气虚损之象显露,如午后潮热,两颧潮红,心烦,盗汗,少寐,疲乏无力,形体消瘦,口燥咽:千,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或食欲不振,体倦神疲,舌淡胖嫩。脉虚弱。有的患者因胸膜发生粘连或增厚,反呈胸胁疼痛加重,或上下牵引刺痛,或痞闷胀满,呼吸短促.活动及阴雨天加重,常迁延难愈.甚至出现患侧胸廓下陷.舌质色暗,或有瘀斑,脉弦细涩.
      [诊断要点]
  ①发热.胸胁疼痛胀满.咳唾引痛.气急.或呼吸困难。
  ②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肋间隙或胸廓饱满,叩诊呈实音.触诊语颤减低或消失,听诊呼吸音减低或消失.语音减弱,或气管、心尖搏动、心界向健侧移位。
  ③血沉增快,胸腔穿刺出草黄色透明液体。
  ④X线检查:或肋膈窦消失、变钝.或肺野下部密度增加,阴影上缘由腋部向内下呈弧形曲线,或见一测胸腔为密度增高的阴影占据,仅肺尖部可见,纵膈移向对侧.
      [病机分析]
  渗出性胸膜炎的主要病变为饮积胸胁。因于肺、脾、肝的功能失调,导致水湿津液布散失常,运化转输失职,水津渗溢,停积胸胁而发病。病由肺起:本病的形成主要是肺气宣降失常。或素患肺痨,久而伤肺,病势蔓延,损及胸廓,或感受温热、湿热、寒湿诸邪,更致肺气宣通肃降功能失常,胸中气机郁遏,不能布散水液,水道失畅,水津渗溢,留聚于胸胁.形成悬饮.
  饮源于脾:脾主运化化水湿,饮食失节.嗜饮茶酒.劳倦内伤,皆致脾失健运,影响水津的转输.不能与肺协同布运,是导致积饮的重要因素。
  病涉于肝:胁为肝之分野.肝主疏泄,条达气机.调节血运。肝失疏泄.则三焦水道不畅,水运受阻;而肺脾不能布运津液,水流胁下,又阻遏气机,影响肝之疏泄,进而碍及血之循行.以致饮停、气滞、血瘀.故《医醇剩义》言:。水气在胁.则肝气拂逆”,说明悬饮病变.常涉及于肝。
  饮邪停聚:以上原因导致水津渗溢.停聚为饮。饮邪始生,或感外邪.正邪交争.邪郁半表半里多呈寒热往来之症。初来停饮尚少,饮邪为患尚不显著,因胸中气机郁滞,脉络不和.故咳唾引痛。饮聚日甚.则感胸胁胀满,大量停饮,则内追于肺.出现憋闷、气急,甚至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如《症因脉治挣所说;。脾肺不能运化。水流在胁下,上攻肺家,故咳而吐.气逆”。或支撑胸廓肌肤,出现肋间饱满,胸廓膨起,饮邪久留.可郁而化热,水热互结.而现诸热象。饮阻气机.碍于血运,久
则气滞血瘀.故有些患者经治疗后饮邪虽然消退.而胸胁疼痛反而加重,久而不愈。本病后期,应注意饮邪残留,气滞血瘀,痰瘀互阻为患之病机。
  气阴耗伤:由于本病患者,多素体阴虚.久患肺痨,加之水津变为饮邪,去饮则伤津。正气耗散。病变后期.多呈阴虚内热、脾肺气虚、或气阴两亏之证。
      [辨证论治]     查阅药方用法  查阅药味加减  查阅三反九畏  查阅疗效评定
  本病的治疗当以祛饮为先,根据积饮的轻重.正气的强弱,兼邪的性质,辨证选方。后期注重调理气血,扶正补虚。
     1.和解疏导
  本病初起,若见不规则发热.或呈寒热往来,胸胁满痛,心下痞闷,气短,口苦咽干,咳嗽少痰,食欲不振,苔黄腻.脉弦滑数,胸透见胸水尚少者,可取和解疏导之法。一方面是因邪郁少阳,需要和解以退邪;另一方面.是饮积胁下,胁部为少阳经脉循行经过之处.疏达少阳经气,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三焦水道得以通畅,起到加强利水的作用。可选用小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加减,药如:柴胡、黄芩、法半夏、川黄连、全瓜蒌、桔梗、枳壳、冬瓜子,生姜、大枣.方取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小陷胸汤清化痰热,宽胸开结以导饮;加枳壳、桔梗调畅胸中气机,宣肺利气以助化饮;冬瓜子上清肺热.利水渗湿,是治疗本病的有效药物,用量宜大.一般为30克左右。胸痛加郁金,桃仁。咳重加杏仁、百部.
    2。攻逐水饮.
  当饮邪大量停聚,饮邪迫肺,呼吸受阻.憋闷气急为甚,不能平卧,并影响周围其他脏器移位,肋间、胸廓满胀,经胸透证实胸水量多时.应急先去饮,尽快消除水饮,对于防止饮遏气机、阻碍血运、气血瘀滞.减少后期胸膜的粘连与肥厚,是十分重耍的治疗环节。若饮邪壅盛,形气尚实者.可用攻逐水饮的峻剂,如十枣汤、控涎丹等。
  十枣汤由甘遂、大戟、芫花三药等量组成,研细末,一+般于清晨空腹时用药.每次1—3克,同时,用大枣lo枚煎汤送服,亦可以枣肉和丸服用,更适宜于不耐峻攻的患者.方中甘遂善7丁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攻胸胁癖饮,三药协同共逐水饮。加大枣益气健脾,以防攻饮伤正,药后当以二便通利为度,使水饮从二便排出,并用糜粥调养.扶助正气。注意用药实从小量开始,根据药后反应而调剂.以防过量,峻猛伤正.根据病情可连服三、五日,若仍需再用,可停药二、三日继眼。本荮服用几次后,有些患者出现耐药性,可适当递增药量,利则为宜。现代医学对大量胸水患者,主要采取抽水的方法以减轻症状,有人认为,运用十枣汤可以代替胸穿抽
液;但不盲能代替抗痨药物的运用。故在运用十枣汤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时,应配合使用抗痨药物为妥.服用十枣汤后,有的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次数频多,头晕等症,应减量或停服。或在眼十枣汤后一小时内.再进苏萸沉赭汤(苏子9克,吴茱萸3克,沉香2.5克,代赭石25克),水煎服,可以减轻呕吐反应。体力消耗厉害的病人,于上午攻水后,可在下午服用小量人参以支持体力(董平经验).服十枣汤后,患者大小便量增多,而积液量逐渐减少.通常需15—20天左右,积液可全部或基本消退,较单纯用西药治疗病程有所缩短.有报导5l例患者,用本方治疗,积液平均消失时间为16.2天.只要经客观检查证实胸腔有积液,而体质不是过于虚弱
者,或饮邪久留.用其他祛饮法无明显效果者,均可考虑应用。在服十枣汤期间,可令患者每5天左右超声波检查或胸透一次,至积液平段减至2厘米以内时,则不宜再攻,停用十枣汤,改用其他治法,以徐求根除。若积液基本消失而不及时停用十枣汤,则恶心呕吐、头昏等副作用会随之发生或加重,势必严重地损伤正气。
  控涎丹由甘遂、大戟、白芥子三药等分组成,研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7丸.姜汤送下。本方是宋代陈无择由十枣汤改制而成.白芥子搜剔停痰伏饮,善去皮里膜外之痰涎,逐胸腔水饮。本方不及十枣汤峻猛,可减轻对正气的损伤,适宜于饮邪较多,形气尚实;舌苔粘腻,脉弦或滑者。服用注意事项同十枣汤,
  南京中药厂生产的‘四消丸一.由香附、五灵脂、牙皂、二丑四味药等量组成。方中香附消气滞.五灵脂消血瘀,牙皂消痰壅.二丑消水聚.为治疗气、血、痰、水之瘀滞而没,用治饮颇获良效,效果与控涎丹相似,但作用较缓和,无致吐的副作用,对复发病例再次使用同样有效,可与控涎丹交替使用。开始用药每次6一10克,一日二次,用后以白天腹泻3—5次为宜.一般到五天左右减量.保持每天稀大便2—3次即可.用药时间较长的病人.除腹泻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马剑云经验)。以上攻逐水饮之法,所选方中药物多有毒性,药力峻猛,一般来说.不适于常服及体弱者。经言“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当慎重行事。
     3.泻肺利水
  虽积饮量较大,但正气已伤.身体素虚,如说话气怯.气短而喘,脉细或弱.不宜采用峻剂攻逐者。可取泻肺行水法。泻肺能去肺气之壅滞而使水道通调,此。导水必自高原。之意。治肺耍合以宽胸顺气之法.。治饮之法.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气顺则津液流通,痰饮运下, 自小便而出。。宽胸顺气,调畅气机,既能缓解疼痛,又能助积饮之消退.再合以淡渗分利.助脾运、畅小便,促使饮邪尽快消除。方选《医醇剩义》椒目瓜蒌汤:川椒目3—10克,全瓜蒌15—30克.桑白皮10一15克,葶苈子6一15克(包煎),橘红6~--i0克,半夏6一10克.茯苓10—30克.苏子lo克,白蒺藜10克,生姜3片。方中椒目利气行气.泻水而平喘满;葶苈子、桑白皮泻肺行水:橘红、半夏、茯苓,燥湿健脾,淡渗利水以去饮;瓜蒌开胸中郁结;水阻气郁,用白蒺藜疏肝条畅气机:生姜和胃.降逆化痰.本方可于平稳中取效,运用时,可选加杏仁。枳壳顺气降逆;加冬瓜皮(用量30克左右)、泽泻、车前子导水下行,通利小便.饮停胸胁,若未见热象,或正气不足者,为了加强气化作用,可遵《金匮耍略》治疗痰饮.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于上方加少量桂枝(3—6克)助阳化气。导利水饮从膀胱气化而去,可使小便量明显增多(焦树德经验)。
  治饮当分寒热,随证情之异,区别用药.饮停胸胁而无热象者.宜温运健脾.利水消饮,化‘已成之饮,邪.杜饮邪之再生,常用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桂枝等药;若饮邪化热.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当清热化饮,选用瓜蒌、黄芩、桑白皮、葶苈子,冬瓜子等药.有的患者,胸腔积液.表现为咳嗽气短.甚则不得平卧,四肢厥冷,眩晕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属阳虚饮停,可选用真武汤(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合越婢汤(麻黄、生石膏、生姜,甘草,大枣)加减治疗(赵锡武经验).

   4。消痰破饮
  胸腔中的大量积饮.通过攻逐、泻肺、利水等法治疗后,水饮逐渐消退.但有些患者.往往残留少量饮邪而经久不愈.或经胸透证实,胸膜有炎性粘连.形成包裹性积液而难以消退。中医学认为痰之与饮,异名同类,。积饮不散,亦能变痰。,对于少量饮邪残留未尽者.当合以治痰之法。水气停聚两胁之间,结聚而成块者,谓之癖饮。,。及其结而成坚癖,则兼以消痰破饮之剂以攻之。。对于饮郁日久,鲒聚日甚,难以消退者,又当参照治疗癖饮之法.消痰软坚破饮.促进消散。偏热者.可用小陷胸汤(瓜蒌、半夏、黄连)加枳实、浙贝母、桔梗、杏仁、葶苈子、冬瓜子、郁金、海浮石、生牡蛎等药。偏寒者.可用《温病条辨》香附旋复花汤:香附、旋复花、苏
子霜、杏仁、陈皮、半夏、茯苓、薏苡仁。酌加白芥子、桔梗、枳壳、青皮,降香末、生牡蛎等。方中香附、旋复花善通肝络而逐胁下之饮;苏子、杏仁降肺气而化饮:陈皮、半夏行气散结而消痰饮;茯苓、苡仁健脾利水,为治水实土、开支河之法.酌加行气活血、软坚破饮之品, 以除坚癖。若虚实错杂,饮邪夹热.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舌苔腻,脉沉紧或弦者.可用《金匮要略》木防己汤(木防己、生石膏、桂枝、人参)加茯苓、芒硝(赵锡武经验).对于包裹性积液.均应适加活血通络之品.
    5.行气活血
  本病后期.部分患者发生胸膜炎性粘连或肥厚.胸胁胀闷,积饮之侧上下牵引疼痛.呼吸短促.活动及阴雨天加重,且迁延难愈,舌质色暗,或见瘀斑.脉弦细涩.甚至出现患侧胸廓凹陷变形.此系饮邪久郁.脉络长期受阻.气滞血瘀所致.为了防止胸膜的粘连与增厚,迅速而有效地驱除饮邪甚关紧要.在治饮的过程中.尤其当饮邪逐渐减少时,就应适当加入行气活血之品.如枳壳、青皮、郁金,姜黄、丹参、桃仁、冬瓜子等,这对于减少粘连或减轻症状是有益的.若饮邪退且已发生胸膜粘连、增厚,则应采取开胸行气,活血通络为主的治疗方法,可用桃红四物汤与香附旋复花汤合方加减:桃红、红花、当归尾、赤芍,川芎、香附,旋复花、桔梗,月.参、冬瓜子、生牡蛎.胀痛甚加柴胡,枳壳.偏寒加青皮。白芥子,偏热川楝子。刺痛甚加延胡.五灵脂、丝瓜络,偏寒加姜黄、降香,偏热加郁金、茜草.口苦、苔黄,有郁热者加栀子、丹皮。仍有痰饮残留者.结合消痰破饮之法.为了防止胸膜粘连,除药物防治外,.还可采取体位疗法.由于肋厢窦处胸膜的状态对吸气功能影响最大,故用体位疗法防止该处粘连.可对良性积液者起到保护肺功能的作用。方法是:让患者经常变换体位.轮换釆取健侧卧、仰卧,伏卧,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左右.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6.养阴益气
  本病的发生.多因素体正虚,或感邪诱发致病。多数患者系由肺痨转化而来,本已有阴虚内热之候。在病变过程中,又因津液大量渗注胸腔,阴津更伤。加之郁热伤津,攻逐祛饮、消痰利水也都会不同程度地损耗阴淬,因而,后期多见阴虚之证。阴虚不能制阳,则虚热内起.出现阴虚内热。症见胸胁胀闷、疼痛,有灼热之感,咳呛时作.咯出少量粘痰,lml干咽燥,午后潮热.两颧发红.心烦,盗汗,手足心热,形体消瘦.舌质偏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当予滋阴清热,可用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生地、玄参、贝母、桔梗、麦冬,生白芍、当归、地骨皮,炙鳖甲.潮热甚者,选加功劳叶,白薇、知母;盗汗甚者.加五味子、煅牡蛎,煅龙骨;病由肺痨转化而成者.加百部、黄芩。丹参.也有突出表现为气虚者,证见面色胱白,气短懒言.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脉沉无力.治当健脾益气.可选用参苓白术散为基本方.补土生金,补益脾肺气虚。兼以利湿、行气、化痰。通过健脾施运化之能.益肺助通调之用.治其根本,则水饮尽散.不再复聚.属气阴两虚者,同生脉散加味,若用太子参或党参时,用量增倍,酌加黄芪,黄精等.
  对于中老年患者.经用上述诸法治疗无效者.要警惕恶性胸膜炎的发生.恶性胸膜炎常由胸膜间皮癌和胸膜转移癌引起,偶由恶性淋巴瘤引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胸胁胀痛,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呼吸困难.久则脱肉破困.明显消瘦,见诸虚之象.查有血性胸水,胸压高.抽水后会很快再渗出.胸水中可查到癌瘤细胞。对此.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这种情况多为虚实夹杂.治重扶助正气.合以抗癌解毒之法。气虚常用党参、太子参,黄芪、黄精、山药:血虚常用当归,白芍,制首乌、熟地、枸杞子等;阴虚多用生地、天冬、麦冬、沙参、玄参。石斛、鳖甲;出血选加生蒲黄、茜草、藕节、侧柏叶、白茅根、仙鹤草、汉三七;热毒盛,加白花蛇舌草、半枝
莲、半边莲、草河车等;有瘀象加莪术,丹参,桃仁,郁金,或加服犀黄丸,痰浊凝聚加贝母、瓜蒌,黄药子,山慈茹、海浮石,夏枯草.僵蚕等。积饮多者.参考前述治饮法施治。
   三,化脓性胸膜炎
  化脓性胸膜炎常由肺炎,肺脓疡、膈下脓疡等邻近胸膜的化脓性炎症再感染胸膜.或化脓性病灶溃破入于胸腔引起,个别由败血症经血行感染胸膜. 、
      [临床表现]
  起病急,出现寒战、高烧,胸痛,深呼吸或咳嗽时胸痛增剧。由于原发病变及感染途径不同.临床症状表现有一定的差异,或干咳.或咯痰较多,或咯出大量脓痰,胸闷,气短,上腹部胀满不适.或头痛.全身不适.疲倦乏力。汗出,食欲降低等。 .
       U诊断要点]
  ①出现寒战、高烧、多汗,胸痛,气急等症。
  ②有急性肺炎、肺脓疡、肝脓疡等原发病的症状及体征.
  ③X线检查呈胸腔积液体征.
  ④胸水呈脓性,随病原不同,脓色,性质不同.胸水白细胞数在2万/mm2,以上,分类以中性为主.
      [病机分析]
  外感温热病邪,内蕴于肺.热毒炽盛,灼伤胸膜,热壅血瘀,血败肉腐,溃烂化脓,溢注胸腔为病.正邪急剧交争则寒战,热毒内蒸则高热、汗出,胸络瘀阻而胸痛.溃脓溢注于胸腔则胸水呈脓性。
  肝郁化火,或湿热蕴结.壅阻肝络.热毒壅盛.生痈化脓,热毒上蒸,损伤胸络,痈溃脓溢,入注胸腔,亦发本病.
  后期正虚邪恋.阴伤气耗,出现气短、疲倦等正虚之象.
      [辨证论治]   查阅药方用法  查阅药味加减  查阅三反九畏  查阅疗效评定
  临床治疗主要以清热解毒、化痰排脓为主.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变.后期正虚者,当扶正祛邪.
  先病于肺,症见寒战、高烧,咳嗽.喘促气急.胸痛.或吐铁锈色痰.或咳唾大量脓血,气味腥臭.胸部胀痛加剧,并见汗出,心烦,口燥咽干,或不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或腻,脉数有力或滑数,查胸水呈脓性者.可用千金苇茎汤加味:苇茎,冬瓜子、桃仁、生苡仁、鱼腥草,败酱草、赤芍.丹皮、皂角刺、桔梗、生甘草.方用苇茎清解肺热.冬瓜子清肺排脓.桃仁活血化瘀,生苡仁清热排脓.加鱼腥草清热解毒,败酱草清热解毒、化痰排脓、止痛.赤芍、丹皮清热凉血、行血散瘀.皂角刺合桔梗排脓,生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或加服犀黄丸,一次1一3克.一日二次.加强解毒化瘀之功。
  先病肝痈.后及胸腔者,右侧期门穴附近胀痛.局部疼痛手不可触.或胁部显见膨满.身热不退,汗出.头痛,口苦.舌苔黄腻.脉弦滑,查胸水呈脓性.可用柴胡清肝汤加减:柴胡、黄芩、生地,当归、赤芍、川芎、栀子、连翘、天花粉、生甘草、生苡仁、冬瓜子.败酱草.方中柴胡疏肝.生地清热凉血.黄芩,栀子、连翘清热解毒,当归,赤芍。川芎活血行瘀.加生苡仁,冬瓜子、败酱草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后期.正气虚损.若面色萎黄.精神萎顿.胃纳不香,形体消瘦,少气懒言.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弱无力.为脾肺气虚,常用太子参、生黄芪,党参、山药、炙甘草、大枣;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肺胃阴伤.常用沙参、麦冬、石斛、鲜芦根等以调理之.
   化脓性胸膜炎起病急.症情重,故需要结合其原发病变积极治疗.必要时配合胸腔抽脓.小苏打液冲洗.注入抗菌素,或低位闭式引流等西医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