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吸虫病及其外科治疗

 weishudong 2011-10-13

肺吸虫病及其外科治疗

    【名称】

肺吸虫病及其外科治疗

    【概述】

肺吸虫病是以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涉及多种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多变而复杂。肺吸虫又名并殖吸虫,种类很多,据Nana和Boromkitti(1991)统计,在43种吸虫中,有10种对人类有致病作用。其中卫氏并殖吸虫最为常见,是人体并殖吸虫的重要虫种之一,也是引起肺型并殖吸虫病为主的并殖吸虫。本病流行很广,呈世界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病。亚洲发病较多,如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和中国。我国以卫氏肺吸虫病为主,也有四川或斯氏肺吸虫病流行。22个省、市、自治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1)病因:肺吸虫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环节:有感染肺吸虫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为终宿主;有大量适宜于肺吸虫幼虫发育的第1、2中间宿主(川螺,石蟹、沼虾、蝲蛄等);有生吃或腌吃、醉吃石蟹或蝲蛄的人。
    肺吸虫的成虫主要寄生在肺脏。产出的虫卵随终宿主的痰或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潮湿的土壤和水中经3~6周发育成熟并孵化为毛蚴,遇蜗牛即侵入体内,并在其体内发育为尾蚴排出体外。成熟的尾蚴侵入沼虾、石蟹、蝲蛄体内发育为囊蚴。当人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含囊蚴的沼虾、石蟹或蝲蛄时,囊蚴进入消化道而受感染;人接触这些感染的生虾,石蟹肉或汁时也可导致囊蚴由手到口的传播。在小肠内经消化液的作用,童虫脱囊而出,可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窜行于内脏之间或侵入组织。经1~3周移行后,穿过膈肌经胸腔入肺,发育为成虫。成虫具有包囊,包囊破裂时成虫产出的卵进入支气管,卵被咳出体外或被吞噬,故在痰液和粪便中可找到虫卵。整个生活史过程约2~3个月,成虫可存活5~6年,甚至可长达20年。童虫还可侵入其他组织器官,如脑、肝、胸腔、腹腔、皮下等。也可循淋巴管播散沉着于肺门淋巴结。
    (2)病理:肺吸虫的危害主要是童虫和成虫引起。虫体在脏器及组织内移行、定居而造成机械性损伤,虫体代谢产物等抗原物质致人体产生免疫病理反应。肺是最易受侵犯和寄生的脏器,主要病变是脓肿和囊肿形成,常发生于两肺下叶,右肺多于左肺。受损害部位多靠近纵隔面、膈肌面或肺浅层组织及胸膜等。可导致支气管扩张、自发性气胸、胸膜炎、胸腔积液脓胸、支气管胸膜瘘及肺持续结节灶等并发症。
    早期病变主要是虫体在人体体腔和组织穿行,造成组织出血和隧道样破坏,病灶处呈隧道状或窟穴状,有的呈结节样改变。病灶组织及周围出现炎性渗出,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逐渐形成脓肿。脓肿处细胞变性、液化、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包绕而成囊肿,囊内有棕褐色黏稠脓液。当虫体死亡或移行它处,囊肿与支气管相通,内容物逐渐排出或吸收,纤维组织修复而形成瘢痕。

(3)临床表现:肺吸虫病是以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较复杂,症状轻重与感染程度、受累器官、机体反应等因素有关。潜伏期一般3~6个月,也可短至2d,长至10余年。轻者发病缓慢,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低热、盗汗、腹痛、腹泻等轻微的非特异性症状。重者起病急,病情重,中毒症状明显,有高热、咳嗽、气短、胸痛、肝脏肿大、荨麻疹等表现。按其侵犯的主要器官不同,临床上可分四型。
    ①胸肺型:肺脏为卫氏肺吸虫最常寄生和受侵犯的器官。咳嗽、咳血痰、胸痛最为常见,铁锈色或棕褐色果酱样痰是肺吸虫病的临床特征之一,约有90%患者可有反复咯血。当肺吸虫移行入胸腔侵犯胸膜时,常引起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脓胸及胸膜增厚粘连。临床症状以胸痛、气急常见,有些病例可合并哮喘。
    ②腹型:以腹痛、腹泻、肝脏肿大为主要表现。虫体侵入肠壁或腹腔,可损伤肠黏膜引起出血、溃疡而出现腹泻、腹痛、便血。同时可发生炎性肠粘连和腹水。虫体侵入肝脏,导致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
    ③结节型:以皮下或肌肉结节为主要特点,结节可单个散发或多个成串,多位于胸部及下腹部至大腿间皮下深部肌肉内,可扪及2~6cm肿块,大者可达10cm×18cm,轻度压痛,结节内可检出成虫或虫卵。
    ④ 脑脊髓型: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虫体侵入脑部破坏脑组织,发生渗出、水肿或脓肿形成。常见症状有头痛、呕吐、发热、视力减退等颅内压增高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语言障碍、神志改变以至昏迷。侵犯压迫脊髓时有运动障碍、大小便困难或失禁,甚至截瘫。

(4)X线表现:胸肺病变的X线表现有重要诊断意义。肺吸虫病典型的胸部X线征象显示肺内多发性圆形或椭圆形阴影,亦可表现为结节状阴影、放射状条索影及密度增高的钙化影。部分患者可有胸膜粘连、胸腔积液、气胸、心包积液等胸部X线特征。
    (5)实验室检查
    ①血液检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半数以上的病例血沉中度或明显增快。
    ②痰、粪便检查:反复咯血或果酱样痰者痰中可找到虫卵,儿童患者可在粪便中找到虫卵或虫体。
    ③脑脊液、胸水等检查:脑脊髓型患者的脑脊液可发现虫卵和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胸腔的虫体可导致渗出性胸膜炎,胸水可查见虫卵。
    ④皮下结节活组织检查:皮下或肌肉结节作手术切除,并作组织切片检查可找到虫卵及嗜酸性肉芽肿。
    ⑤免疫学检查:肺吸虫抗原皮内试验、血清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高达95%以上,但与其他吸虫病有交叉反应。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和琼脂双扩散等检查都有助于诊断。
    (6)诊断与鉴别诊断:肺吸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生长在流行区或到过流行区内有生食石蟹、沼虾、蝲蛄者,都有感染本病的可能。临床上有典型的症状,如反复咳嗽、咳果酱样痰、胸痛、腹痛、腹泻、头痛、癫痫、游走性皮下结节等;外周血液嗜酸粒细胞持续增高又能排除其他寄生虫的感染;痰及粪便找到虫卵;免疫学检查阳性及活检找到虫体或虫卵;X线胸片有特殊阴影均可帮助明确诊断。
    肺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国内吕建华报道误诊率达31%。应注意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癫痫、神经系统肿瘤等鉴别。

(7)治疗
    ①药物治疗:肺吸虫病早期采用药物治疗效果良好,晚期病例疗效较差。目前临床上主要的药物有:
    吡喹酮(peaziquantel):为新的首选广谱驱虫药。具有效疗高,疗程短,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等优点。用药剂量为25mg/kg,每日3次,每次间隔4h,连续服用2d为1个疗程,总剂量150mg/kg,必要时可服用2个疗程。据Roberts(1988)报道,吡喹酮对肺吸虫病的治愈率为90%。
    硫双二氯酚(bithionol bitin):对肺吸虫病有较好的疗效,口服易吸收,毒性低,排泄较缓慢。成人剂量为每日3g,小儿50mg/kg,分3次口服,连续服用10~15d,或隔日服用,20~30d为1疗程。一般病例1疗程,重症患者可重复1疗程。临床近期治愈率为84%~100%,远期疗效80%~90%。对严重心、肝、肾功能不良者及妊娠期妇女忌用。
    ②外科治疗:并发气胸或脓胸者应及时行胸腔闭式引流,保持引流通畅,使肺尽快膨胀,消灭残腔,控制胸腔感染。
    慢性脑脊髓型合并压迫症状者,腹部及皮下结节型肺吸虫病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