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解读(连载三)

 自学中医的医馆 2013-01-21

连载三

六病及其表里等概念之解读

    要解读《伤寒论》,就需要对伤寒论中重要的名词或概念进行定义或重新的解读,特别是“六病”的解读。否则,容易陷入目前通常的认知之漩涡。

    在当前,讲解《伤寒论》的中医名家,大部分把太阳与少阴病称谓“表病”;把阳明与太阴病称谓“里病”;把少阳与厥阴病称谓“半表半里病”。并且是把三阳三阴病与人体经络以及五脏六腑相联系起来了。但从来没有对概念进行定义或解释。

    在本篇中,我重点对三阴病、三阳病以及相关的“表”、“里”及“半表半里”这几个概念进行详细的解读或者重新定义。以便在今后讲解《伤寒论》时有共同的概念。也便于沟通与争鸣。

    促使我对《伤寒论》中“表里”这两个概念进行再认识的灵感,是源自有一天突然想到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的一段论述:扁鹊见齐王,通过望诊,提出一般人患病的四部曲:即疾在腠理、在血脉、在肠胃、在骨髓。在腠理,可以用汤熨,在血脉,可以用针石,在肠胃,可以用酒谬治疗;一旦病入膏肓,也就是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看来,在当时对患者的病情进展程度是按照四分法来区分的。

    由于这篇文章的灵光一现,促使我产生了一个灵感:那就是,关于“表、里”等的概念,是不是古人对疾病从轻到重的一种分类方法的表述呢?扁鹊的论述是不是伤寒论中“表、里”概念的原型呢?

    循着这个思路,加上赵洪钧老师对《临床带教问答》中对寒热分的四种类型(第65页),以及郭生白先生《伤寒六经求真》中的本能方法论的启发。使我产生了对“表里”等《伤寒论》中表示患病部位的“表、里”等的名词进行再认识的念头。经过几番思索,得出一些结果,如下:

一、太阳病与表病

    表病:按照当前一般的解释或认知,“表病”就是人体的躯体表面受邪。大多学者也按照太阳经络的巡行路线来解说,即太阳经络巡行在体表,特别是背部表面,所以称之为“表病”。在《伤寒论》中也称“解表或解肌”。故太阳病与“表病”近似是同一的概念似成定论等等如果我们看古中医人对疾病治疗时的议论时,感觉到洋洋洒洒,似很有学问。但是从没有人对其进行定义或规定(界定)的。

    赵洪钧老师在《临床带教问答》中说:“中西医结合理解表证,就是热病初起的反应状态”。

    通过赵老师的论述,已及回味扁鹊的论述,我得出新的结论为:太阳病是健康人体患热病时的人体本能反应的一种发热类型。“表病”乃是为了用以说明患者的病性的轻重程度的级别——即病情轻微(对人体伤害程度轻微?)。

    但我们当前的中医专家在解释“表病”的时候,总是说,表病就是“病邪”在人体表面;而温病学派还竟然讲道,温病是病邪藏在人体表面,过冬后才发病。等等。这套理论用现代已知的技术手段无法测得,从我目前了解的科技知识也是无法解释这套理论的——怎样从技术手段上测得“病邪”呢?

    但是,病邪理论在当代中医界基本上主流理论。

    太阳病:由于正常人体有“本能”(取自郭生白先生的《生命本能论》)反应,当“风寒”侵害人体后的本能反应——发热以达到身体康复的目的;此时,由于人体自然本能所产生的热量已经不能使人体恢复正常(故现病态),则出现“恶寒”的症状。这就是告诉我们,人体的本能是急需“热”能补充的。所以,就需要用药物以助人体产热。于是就有了麻黄汤、桂枝汤等等的以辛温类方剂来协助人体的进行自然本能反应来治疗疾病的方法。此为从病性上讲的。按照赵洪钧老师的观点,此时人体的本能反应就是处在“产热相对不足”的状态。所以,治疗方法就是协助人体产热(详细见《赵洪钧临床带教问答》第64页。)

    所以把“发热且恶寒”这一种类型的患者定为太阳病。

为什么又称其为“表病”呢?

我认为:这一方面是为了和阳明病体现在人体肠胃系统的的疾患相对比;另一方面,也为了说明在“太阳”这个病理阶段,疾病没有对人体内形成实质性的改变或伤害,人体对疾病的本能反应还很强大,属于容易治疗的阶段。这可以从古文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可见端倪。

我的结论:从疾病的发热程度上,命名其为“太阳病”,喻其发热之盛;从疾病对人体的伤害程度上,命名其为“表”病,用以说明患者的病情轻微;从患病者的人体应激反应上的“恶寒”状态上,表示人体产热还不足,需要热能的补充。所以在治疗上就是因势利导,利用患者“相对产热不足”的状态,通过服“药”促其产热,以协助人体完成本能反应,恢复人体健康。所以,太阳病与表病应该通用。

二、阳明病与里病

按照通常的观点:如果把“发热恶寒”命名为太阳病,把发热恶热为阳明病。那么,这二者就是完全不同的发热类型。不能有“既恶寒又恶热”的患者,所以就应该不存在“太阳、阳明”合病的状态。可是,所有的中医专家都知道有“太阳、阳明”合病的状态。为什么产生这种矛盾的概念呢?

带着这个疑问,在我再次去读《伤寒论》中的阳明篇时,促成了我对阳明病的再认识。

    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先看看原文:

一七九、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如果尊重原文,我们可否理解为阳明病分为三种类型;即:“太阳阳明”就是热型象太阳病发热程度的阳明病,“脾约”就是指脾对肠胃系统失去约束,也就是呕吐下利等,同时又发热。发热又下利,就是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就是既发热,有胃家实;是阳明本病。“少阳阳明”就是热型象少阳病一样发热,同时大便难的一种阳明病。

    看原文,解释的很清楚。只有“脾约”一词难解释;如果理解为:脾对肠胃系统失去约束,就是呕吐下利等,也可以说的过去。

一八二、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者也。

此阳明病之热的性质与太阳病的热的性质不同。其区分方法如原文所述,很明白。由于此时患者处在产热绝对过剩的状态,所以治疗方法就是“清热”。

按照伤寒论的六病法来区分,温病就是本条所述的阳明外证。

结论:结合以上条文,阳明病分两类:

    其一类,是肠胃系统有症状,同时患者呈阳性反应——发热(如果无热,就是太阴病了)。同时根据发热类型的不同,分为三种合并病状态:太阳与阳明合并病:发热恶寒兼呕吐或下利;正阳阳明:发热恶热兼胃家实;少阳阳明合并病:微热兼胃家实。

阳明病是比喻本类病的发热的程度,里系指肠胃系统有症状。

其二类是纯阳明病,是肠胃系统没有症状,仅仅是“发热恶热”。故又称“阳明外证”。

    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思路去理解,则原文可解;同时,三阳之间的合并病也可解释了。

    按照赵洪钧老师的发热理论,则阳明病——外证的发热类型为“绝对产热过剩”。 所以阳明病(外证)的治则就是要“清热、解热、除热”为目的。因为人体已经“绝对产热过剩”了吗。

    如果按照这样的原则来区分太阳、阳明病,则“温病”的概念就无所遁形了。常规发热恶热的“温病”就是阳明病或阳明外证了。在我的新解里,“温病”就是按照阳明病或阳明外证来理解。

三、少阳病与半表半里 

   

 伤寒论的少阳篇很短,仅仅十条。明确提出相当于“半表半里”概念的,是在原文太阳病篇的第148条,指出“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但148条的论述里是近似于三阳合并病的状态,而并不是在解释少阳病的病理特性。

    所以,我们从伤寒论原文中,是读不出“半表半里”这个概念的;这个概念只能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解读时“创造”出的概念。有可能是成无己先生首先提出这个概念的。

我的疑问:专家们在论述“半表半里”这个概念时,是不是为了和太阳的“表”病及阳明的“里”病相呼应的呢?

为了忠实于原著,我们还是抛开“半表半里”这个概念,试图从原文中找找看:

伤寒论原文对少阳的 定义是:

二六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伤寒论原文中对少阳病的解释,就剩一个“欲解时”的概念了。

如果我们深究“口苦,咽干,目眩”这几个概念,和普通人说的我“上火了”怎么怎么的,是不是一个意思?故我猜测,少阳病,应该是人体内部有“炎症”了?如果此说可行,则张仲景老师的告诫不无道理:“不可发汗、吐下”是对的。呵呵。不过当时是没有“炎症”这个概念的。

    病入血脉可能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取消“半表半里”这个概念。

    结论:少阳病按照现代解释就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人体内出现“上火”,也就是有“炎症”了。对症治疗就是补血——气血双补,同时“消炎”。少阳表示患病发热的状况很微弱。

     如果人体在这个状态下又“感冒”了,则其治疗原则就是从“少阳”的和胃。不能“发汗及吐下”,只能和胃。

故取消“半表半里”这个概念。

四、太阴病与里病

    太阴与阳明应该是对应关系。太阴病也为“里病”。所以“里病”就是肠胃系统患病的统称;“阳则阳明,阴则太阴”似乎没有异议。对“阳明与太阴”的区分就是以人体整体的“发热的有无”来区分的:无热而利属太阴;如果发热兼下利,则为阳明病。

    阴性病的治疗原则为“温里,救里”,太阴病正如此。只是疾患轻重的不同,用药也不同。患者到了阴性病的状态,温里则为其必须坚持的原则。

结论:太阴病:太阴表示寒冷的程度,里病表示病患的症状表现在“肠胃”系统的呕吐下利等。治疗原则,就是温里。

五、少阴病

    而当患者的病情达到少阴病的程度时;则不仅仅是血容及能量的相对不足了,而是到了绝对的不足的状态。同时人体动员组织提供“能量”的能力也几乎丧失殆尽,导致无法把人体内的物质转化为能量以供人体去抵抗“外感或内伤”的消耗。由于“能量”的绝对不足,则无热,只有寒冷了。如果人体到了这样的程度上,其首要的办法,就是兴奋、提振或者唤醒人体组织的活力,以供生理活动之需,那就是“姜、附”并用了。

    结论:少阴病不是什么“表病”;就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的低下这一结果。就是“血容及其能量”绝对的缺失,导致人体生理活动功能的低下。少阴表示其阴寒的程度,在这个状态下,人体遭受自然界“风寒”等侵袭时的产生的各种表现。

其治疗原则以迅速激活人体活力为主,否则,很容易达到厥阴病的状态;此时则是急温里,救里了。

六、厥阴病

  具体到“厥阴病”的状态,就是患者到了最危急的关头——阴阳欲分离的状态。按照俗语说,就是频临死亡的状态,是非常危急的状态。如此危重的状态,其治疗是很难把握与控制的。治病行,救命就难了。

   一方面,厥阴病就是患者由于久利或其他原因,身体的能量持续损耗,造成能量的严重不足,已经到了导致身体五脏厥寒四肢厥逆的状态了,是人体的阴阳就快要分离的一种疾病状态。这个是“寒厥”。

另一方面,就是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几乎无法治疗,从而很导致高死亡率的各种急性病。此为热厥。

总之,“厥阴病”就是死亡的前兆。绝对凶险。作为从医者,不可不详查。所以,张仲景老师专门列为一章。

有些学者往往以经络家的眼光来看厥阴病,就会说“厥阴病”是“阴尽阳复”的阶段。我说,非也。当患者达到厥阴病的状态时,已经是非常的危险的症候了。是阴阳欲分离的先兆。

如果按照经络家的说法推理,则把患者的病设法达到“厥阴”状态,不就“阴进阳复”了吗?一个人一世只有一次。待循环到下一次投胎,那是另外的一个“世”了,哈哈。

我的结论:

厥阴病就是死亡的前兆,在当时医疗手段下几乎无法治疗的病。而不是有些学者讲的,是可以阴尽阳复的。如果“阴尽可以阳复”,还要医生干什么?所以厥阴病是人体患病到了非常危险的一种程度。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部位来类比,我的理解就是:膏肓,也就是骨髓。和表里以及半表里没有一点的关系。

    我的比喻:人不是“猫”,有九条命,可以循环。人就这一辈子,就一个循环——“生老病死”。

这就是厥阴病。

以上就是对六病及其部分名词的重新解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