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茶改变世界

 xzhk 2013-01-21

                                 宛晓春(安徽农业大学校长)
    引语:世界公认,中国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利用茶树这种植物,并且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一种独特的茶文化,逐步传播到整个世界。茶是一种极具东方文化内涵的、健康的、天然的、绿色的饮料,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一.中国茶的起源与发展
    1、中国茶发展史简述
    茶树原产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在距今5000~7000万年前,就有了野生茶树;早在5000年前的神农氏时期,中国人开始利用茶,发现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重庆、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江苏、河南、云南、广西、贵州等十四个省区,其分布已接近与我国近代茶区的分布。
    宋代:茶传播到全国各地,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迅速发展。福建建安茶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闽南(厦门,泉州,漳州 )、岭南茶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的崛起和发展。
    明清至今:茶区稳定发展,茶业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六大茶类的兴起。
目前,我国共有江北、江南、华南、西南四大茶区,19个省、自治区,1000多个县、市产茶。2010年中国茶园面积195万公顷,茶叶总产量为140万吨,均居世界第一,农业产值超400亿元;其中,绿茶100.6万吨,乌龙茶17.5万吨,红茶9.0万吨,普洱茶约5万吨,边销茶6万吨左右。2010年我国茶叶出口量约30.24万吨,出口金额7.84亿美元。
    2、中国制茶技术的演变史
    我国茶叶依据茶叶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特别是根据各种茶制造过程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浅入深而将各种茶叶划分为六大类,即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红茶。以上述的六大基本茶类茶叶作为原料,进行再加工后形成的茶,如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茶饮料等属于再加工茶类。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各种茶类,从手工制茶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 以绿茶为例,其制法的历史沿革可归纳为:
    (1)上古时期:药用为主。据《神农本草》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据此说明,五千多年前,人们就将茶叶作为药用。在药用的基础上,人们通过不断实践,发现茶叶可以饮用,因此,茶叶从药用发展为饮料。当时是将茶树鲜叶直接煮后饮用,但这种生煮羹饮的方法只能在茶季采用,为了解决常年饮茶问题,人们在茶季采摘鲜叶晒干收藏,这便是制茶的开端。我国制茶历史至少也有三千多年了。
    (2)西周至东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世纪):原始散茶。据《华阳国志》,公元前11世纪,巴蜀地区以茶叶作为贡品。鲜叶直接晒干或烘干收藏,或经过蒸煮后晒干或烘干收藏,是为原始散茶,起源于周初的巴蜀地区。
    (3)三国至初唐(公元3—7世纪):原始饼茶,即把鲜叶捣碎或蒸煮,制成茶饼再烘干。工艺还不成熟,是为原始饼茶。
   (4)唐朝(公元618-907年):蒸青团茶、蒸青散茶。因为用鲜叶直接制成的饼茶青草气味很浓,为减少青气,发明了蒸青制法(鲜叶→蒸青→捣碎→制饼→烘干),制成的茶叶苦涩味较重。唐代也发明了蒸青散茶,蒸后直接烘干(鲜叶→蒸青→烘干)。
   (5)宋朝(公元960-1279年):蒸青团茶。宋代为减轻蒸青团茶的苦涩味,增加压榨工序(鲜叶→蒸青→榨茶→研茶→造饼→烘干),具体为:鲜叶先洗净,然后再蒸,蒸后立即用冷水淋洗几次,使其迅速冷却,然后榨去茶汁,再放入研盆捣碎后制成团饼茶,有圆,有方,有花等各种不同形状。然后烘干。
   (6)明朝(1368-1644年):炒烘绿茶(烘青)→全炒绿茶(炒青)。明代又由蒸青散茶发展到炒青散茶,进一步发展了茶叶的香味(鲜叶→锅炒杀青→烘干),主要是改进了杀青方式,改蒸汽杀青(蒸青)为锅炒杀青(炒青),类似于现代的烘青绿茶。后又在烘青绿茶的基础上发明了炒青绿茶,改烘干为炒干(鲜叶→锅炒杀青→揉捻→锅炒干)。
    二.中国茶对世界文明史的影响    
    当今全世界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有120多个国家的20亿人有饮茶习惯。世界各国的种茶和饮茶习俗,最早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茶和瓷器、丝绸都是中国人民对全世界的伟大贡献。
    1、丝绸之路的传播:
    陆上传播:通过北方丝绸之路,大批西域、中亚商人将茶叶带到西方;通过南方方丝绸之路,茶叶由四川经大理、保山到缅甸,进入印度及南亚、西亚等国家。这是中国茶最早的陆路交通线。
    海上传播:早在770年,广州便聚集了大批外国商人,茶叶经过海上传到西方。早在公元六世纪和七世纪,朝鲜半岛上的大批新罗僧人为求佛法来到中国,修学后回国传教,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公元805年,日本的最澄和尚从中国学佛结束后带回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茶叶及种植技术逐渐传入世界各国。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1780年印度于由英属东印度公司传入我国茶籽种植。17世纪开始斯里兰卡于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复于1780年试种,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国、印度茶种扩种和聘请技术人员。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而言,在二十世纪以前西人所寻求的中国商品中,唯有茶叶在中西贸易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茶叶为西方贸易商带来了巨额利润,以至历史学家普里查德(Earl H. Pritchard)认为: “茶叶是上帝,在它面前其他东西都可以牺牲。”

    茶叶是改变世界的四种植物之一(茶叶、烟草、甘蔗、土豆 ),也是唯一一种引发两次战争的植物。
    (1)茶叶在美洲引起的——美国独立战争
    1776年,英国通过国会法令向美国征收税,每磅茶叶征收3便士的税收,用来维持驻扎在的军队和政府官员的开支。在波士顿,发生了几个星期的大规模骚乱,美国人登上了“达特茅斯号”船,叫喊着“波士顿港口今晚将成为一个茶壶”。接下来的3个小时,他们把340箱茶叶扔入水中。英国政府关闭了波士顿港口,派遣军队到美国,这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
    (2)茶叶在亚洲引起的战争---鸦片战争
    在亚欧大陆,当18世纪20年代以后欧洲各东方贸易公司竞相从事对华贸易时,他们均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来支付购买茶叶的费用,而欧洲产品在中国几乎找不到销售市场。十八世纪的中国经济建立在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发达的手工业和国内市场使中国在经济上高度自给自足。一百多年以后主持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人赫德在其书中曾写道:“中国有世界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经济上高度自给自足和相对较低的购买力使欧洲产品的中国市场非常狭小,唯一例外的是中国对白银的需求。大规模的中西贸易由此找到的支点:西方人用白银交换中国的茶叶。178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财库尚有二十余万两白银的盈余,翌年,反而出现了二十二万两的赤字。为了弥补东西方茶叶贸易巨大的逆差,东印度公司专门成立鸦片事务局,开始大规模向中国贩卖鸦片。不久后,令中华民族丧权辱国的鸦片战争爆发了。
    三. 中国茶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茶作为世界性饮料,比咖啡和可可更受欢迎,被誉为21世纪的饮料,这既是因为茶文化的源远流长,更是因为茶是一种天然饮料,对人体具有营养价值和多种医疗保健功效。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十大健康食品(绿茶、红酒、番茄、菠菜、硬壳果仁、西兰花、燕麦、三文鱼、大蒜、蓝草莓),德国《焦点》杂志公布的对人类健康最有益的十大食品排行榜(绿茶、苹果、鱼、大蒜、草莓、胡萝卜、辣椒、香蕉、大豆、牛奶),国际上认定的健康长寿食品(绿茶、红葡萄酒、蘑菇、酸奶、骨头汤、豆浆、谷类、胡萝卜、番茄、大蒜、黑木耳、花粉、螺旋藻),绿茶均入围,可见一斑。
    近二十几年来,茶叶与健康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药理研究均表明:茶叶具有防癌抗癌、抗突变、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菌抗病毒、抗辐射、调节免疫等多重保健功效。茶的健康功效在四个科学领域已形成深厚积累:1. 减少有害物质在体内积累;2. 预防癌症:至少已获得预防十类癌症证据;3. 预防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脂、肥胖;4. 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
    四、中国茶发展趋势
    近十年全球茶叶需求持续增长,红茶在世界茶叶总产量中占支配地位(红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70%)。但在过去10年中,绿茶产量增长速度较红茶为快(在1996—2006年间,其速度分别为14.1%和2.8%),至2006年,其产量几乎已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27%。其他茶叶主要是乌龙茶构成了世界茶叶产量的其余部分。
    FAO预计,世界红茶产量将以每年1.9%的速度增长,2017年达到314万吨,而世界绿茶产量将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2017年达到157万吨。
    我国茶树种植面积缓慢增长,种植结构趋向改善,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已达到 35%以上。茶树种植发展布局也开始向中西部转移。随着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其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利用国家退耕还林,以工代赈等政策,纷纷把茶业列为其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茶叶发展速度加快。
    另外,茶叶标准化、机械化、连续化、清洁化生产是未来茶叶加工的主流。茶叶产品结构正在发生明显变化,其中绿茶、乌龙茶由于内销和出口的带动,生产有明显增长;红茶产量在经历大幅度下降后近年来内销市场一面启动且不断提升;普洱茶市场总体趋于平稳并呈慢恢复性增长。同时,名优茶发展使茶叶产值快速增长。名优茶1990年消费量不到3万吨,2008年已超过40万吨,消费占整个市场份额的60%左右,销售额占85%以上;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快速发展。茶饮料、速溶茶、袋泡茶、茶食品、茶叶保健品、茶油、茶花等快速增长。
    中国茶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使茶之饮历千古而不衰,亘久而弥新。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将促进我国茶产业向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21世纪是中国茶进一步改变世界的新世纪!
    作者简介:宛晓春,安徽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高级顾问,安徽省茶叶学会理事长。

                           创新运作模式 破解融资难题
                             文/熊柏林(江西省茶叶协会秘书长)
    新年伊始,中国华侨茶业发展基金会在京召开了题为“资源资金携手,茶业金融对接,2011全国茶产业投融资年会”,又一次引起了茶企对资本的强烈关注,成为业内人士谈论的热门话题。
    一、资金短缺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生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实,拥有7万多家茶企的中国茶业,2010年销售额仅为440亿元,销售过亿的茶企更是屈指可数。中国茶产业基本上仍处在一个被边缘化、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应该看到,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强势推动下,我国茶产业步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21个省市、900多个县区都产茶,茶园种植面积达180万公顷,产量135万吨,而产值才首次突破400亿元。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粮棉油糖烟果药杂等传统民生产业发展如日中天,产值节节攀升,销售连创新高。而面广量大的茶业销售业绩总是缓慢前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告中》作了明确回答:在市场条件下,我国茶产业目前在生产、经营、销售、管理等环节存在诸多制约发展的问题和矛盾,主要是生产分散,单产低,劳动效率低下;部分茶园生态条件恶化、加工设施落后,生产管理粗放,技术含量低,产业链延伸不足,附加值不高;茶叶经营缺乏品牌意识、品种多、牌子杂、名牌少,竞争力差等。
    其实,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茶叶经营企业,普遍存在“小、散、乱、弱”的问题,这是长期造成“融资难”、困挠茶企业发展的软肋。上世纪80年代初,许多茶农靠有限的资金,从闯荡市场小本经营起步,不断创业发展。但苦于势单力薄,自有资金积累少,外部融资渠道窄,造血功能差。部分国营茶厂(场)改制后,有些被收购转让,有些被租赁承包,基本没有摆脱小打小闹、自产自销、靠量赚钱的传统经营方式。导致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结构单一,缺乏自我创新,自我发展,扩大再生产,抗御经营风险的能力。特别是有些企业寄希望于靠政府补贴过日子,靠银行贷款维持经营,一旦“断奶”就难以生存。虽然大部分茶企都懂得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也想多赚钱回报社会,多创业绩反哺茶农,但搞基础性、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高生产加工科技水平,抓好综合利用研发创新,推广产品开拓市场等等,哪点少得了资金的有力支持?没有资金的有效供给,既使有想法也无办法。况且政府部门对茶企的政策支持是有限的,不可能撒胡椒面人人有份。“嫌贫爱富”的金融部门目前也尚难以满足茶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信贷支持和服务需求。资金短缺将是长期围挠茶商发展,茶企做大,茶业做强的主要瓶颈制约因素。
    二、创新运作模式是走出资金困局的关键所在
    2009年元月12日,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矿业集团收购了福建武夷星茶业,总计购买kingcoia80%股份,计6.4亿港元,其中5亿港元为现金,剩余以股票折现。5月18日,云南龙润普洱茶集团采取吸引境外资金,推动茶企上市的战略,在香港主板市场成功上市,火箭股份以1.6亿港元将其收购。业内人士欣喜地指出,“中国茶叶第一股”的诞生,标志着茶企融资渠道拓展资本运作时代的来临。
    然而,限于上市和债券融资门槛高、成本高,致使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因条件不具备被拒之门外与此无缘。但事实上,不少茶叶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多形式集资,多渠道融资的有效模式了。
    据业内人士透露,浙江、福建、安徽等国内不少茶企都在积极酝酿融资事宜,以求获得更多的资本进行企业的快速扩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述经验和做法可供茶企学习借鉴。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当下,中国茶产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因势利导,把握茶产业资本运作渐热的有利时机,对充分发挥茶企资源资本的规模效应,迅速确立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做大做强企业竞争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实际出发,认真选择适合企业需要的融资模式是融好资、用好资的重要前提。资本的属性就是逐利。利用资本运作是帮助企业“救困解渴”的有效方式。融资是茶产业整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
    (二)金融部门要不断创新融资产品和服务方式。茶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部门要着力改善茶叶企业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切实改变体制政策不平衡,重大轻小,嫌贫爱富的问题。既要继续坚持“扶大扶优扶重点”,也不要嫌弃中小企业,尽可能多的为他们提供更适合发展的融资产品。
    (三)充分发挥华茶基金会的投融资引导作用,更好地为茶产业开展资助服务。华侨茶产业发展基金会是我国唯一全国性茶业基金组织。我认为,基金会要充分发挥联系面广,人缘资源、资本资源富集的优势,以吸纳投资机构参与,多元筹集资金,不断增加投入为重点,拓宽视野,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创新服务。可考虑进一步加强与国有大型企业,有实力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的沟通联系,引导实业投资资金投向茶产业。可进一步密切与全国各重点产茶协会(商会)建立互惠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鼓励吸纳有一定实力的茶企业参加基金会。进一步密切与财政、金融部门的合作,探索联手建立茶业发展专项基金、互助基金和茶产业引导基金,多渠道,多形式为茶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为适应茶产业投融资渐热的形势,建议基金会联合金融部门举办金融论坛,抓好融资专业知识培训,帮助有兴趣有意向无经验的企业开展咨询和可行性研究,切实引导基金和金融产品对茶产业的有效支持,最大限少肓目性和风险性。
    (四)充分发挥茶叶协会(商会)融资服务的作用,努力搭建产业与市场联动,资源与资金对接,茶企与金融联姻的合作平台。协会(商会)要把加强银企合作,基金会与企业合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服务内容切实抓紧抓好。一方面要提高企业诚信度和合法经营的自觉性,帮助企业穿针引线,与基金会、银行之间建立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争取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另方面要主动加强与基金会、金融部门的沟通,协助了解掌握企业的信用状况,以降低信贷风险,共同营造“融好资、用好资、还好资”的良好信用机制。

                       科技创新任重道远 转型升级大势所趋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蔡军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茶叶出口量、额屡创历史新高,骄人成绩难掩背后隐忧,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棘手瓶颈问题,行业全面转型升级是中国茶引领世界茶叶发展潮流大势所趋。
    一、出口概况
    自2005年以来,茶叶出口量始终徘徊在28-30万吨,2009年突破30万吨,创历史新高,2010年出口30.24万吨,同比基本持平,但出口金额再创新高,达7.84亿美元,如此令人瞩目成绩是在人民币升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等不利因素情况下取得的,实属不易。
    1、 绿茶、花茶、普洱茶出口上升,红茶、乌龙茶出口下降
    2010年,我国绿茶出口23.42万吨,同比增2.12%,金额5.67亿美元,同比增8.07%,已连续9年量价齐增。绿茶出口是我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的动力,事关我茶叶民生经济的持续稳定。
    2010年,花茶出口7356吨,同比上升24.4%,出口金额3990万美元,同比增34.7%;普洱茶出口4578吨,金额2622万美元,同比分别上升31.3%和34%; 2010年,红茶出口3.66万吨,同比下降7.83%,金额7981万美元,同比上升24%;乌龙茶出口1.97万吨,同比下降18.24%,金额7140万美元,同比上升6.8%。
    国际市场以红茶消费为主,特种茶的资源优势一时难以转化为市场优势,未成为国际市场茶叶消费主流产品,市场较为单一。但随着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实力的增强,特种茶将成为拓展国际市场的主打产品,也将成为引领世界茶叶消费潮流的时尚饮品。
    2、美、俄出口增长,日、欧恢复性增长,西非等传统市场下降
    2010年,对美茶叶出口2.48万吨,同比上升28.4%,金额5563万美元,同比上升38.4%,对俄罗斯出口2.13万吨,同比上升3%,金额4668万美元,同比上升31.4%。近年来,我行业和企业加大对美、俄市场拓展力度,消费者渐进认知我多茶类产品,该市场出口茶叶呈现持续上升态势。美、俄已分别跃居我茶叶出口第二、第三大市场。
    2010年,对日出口1.95万吨,同比上升2.9%。对欧出口2.1万吨,同比上升15.5%,金额7093万美元,同比上升18.3%。其中,对德出口9057吨,同比大幅上升52.6%,金额2632万美元,同比上47.25%;对英国4048吨,金额1740万美元,同比分别上升9.3%和25.3%;对法国、荷兰、波兰出口均下降。日本、欧盟是我国茶叶出口主销市场,由于日、欧制定多变的茶叶检测标准及相关保护措施,对日欧茶叶出口呈下降态势,日本连续5年出现两位数下降。2010年,我对日欧茶叶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特别是对德国出口增长50%。这是近年来我企业加大产业投入和茶园改造的结果。日欧市场购买力强,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2010年,对非洲茶叶出口14.4万吨,同比下降3%,金额3.6亿美元,同比上升2%。其中,对摩洛哥茶叶出口6.1万吨,上升4.72%金额1.57亿美元,同比上升9.70%;对阿尔及利亚出口1.2万吨,金额3069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6.8%和11.5%;对贝宁、塞内加尔、喀麦隆等国家出口同比均出现下降,有些国家降幅超过40%。因原料供应紧缺、生产成本提高及品质规范等因素,我对传统市场出口有所减少,摩洛哥茶叶进口量直到最后两个月同比才反超。
    中东伊斯兰国家饮红茶为主,由于受地区消费习惯的影响和区域动荡,我对该地区茶叶出口所占市场份额较小。2010年,对中东出口数量8.6万吨,金额2.1亿美元,同比分别上升5%和6.8%。
    3、浙江茶叶出口略有下降,湖南出口大幅增长
    2010年,浙江省茶叶出口15.52万吨,金额3.94亿美元,分别占我茶叶出口量51.3%,出口额近50%;湖南省茶叶出口3.5万吨,同比上升10%,金额6700多万美元,增长22%,位居全国第二。2010年全国茶叶出口企业共400余家,出口量超过万吨企业共七家,57家企业在千吨以上。
    二、面临的瓶颈
    1、主流市场占有率低,市场结构需调整和优化。我国茶叶出口市场格局,是由历史诸多因素和传统消费习惯逐渐发展起来的,有很大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显示出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
    2、我国多数茶企是从9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缺乏真正意义的国际茶叶行业龙头企业和全球知名品牌,实力和规模普遍偏小,尚未形成有规模的标准化、规范化茶叶生产链,缺乏国外市场分销渠道,难以凭借自有品牌占领国际市场。
    3、出口多为原料性产品,沦为外商的生产车间,只能获取微薄的加工费,更多的利润被国外品牌商赚取,竞争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
    4、新市场拓展不力,各茶类的宣传促销跟不上,缺乏联合互动的对外宣传机制。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消费者以饮红茶为主,我绿茶主要销往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特种茶类尚未形成国际市场消费热。
    5、我国90%以上茶企欠缺自主研发产品能力,贸易企业与科研机构缺乏合作,产品不能根据市场不同偏好生产适销对路商品,新品种研发能力相对不足。欧美国家尽管不种植茶树,但企业十分重视茶叶新产品开发,深加工产业非常发达。
    6、没有统一的标准、技术指标来衡量茶产品质量,对企业无资质管理,有产品就可进入国际市场,经营秩序较乱。
    7、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人民币预期升值及有关国家、市场农残检测指标多、变化快等因素,给出口企业经营加大风险,导致出口不稳定和不可持续。
    三、应对措施和建议
    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需政府、行业、企业联手互动,形成合力。
    1、开展名茶、名企、名品联合对外宣传,打造中国茶叶国家名片。加强与进口国茶叶商、行业组织交流和合作,在消费国进行有针对性市场宣传推广,使我国具有区域优势产品、风味独特茶产品,在国际市场充分展现,形成新的市场战略格局。
    2、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大型茶企成为上市公司,向跨国经营集团迈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构建产业布局,加快推动产业链两端的发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产、销、学、研互动机制,推进中国茶走向世界。
    3、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茶类,依托工艺创新开发出口新产品,走“科技兴茶”之路。要研制适应不同市场的茶产品,以风味茶、功能茶、方便茶、科技茶等拓展国际市场,引领世界茶叶消费潮流。
    4、全面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研发替代农药,建立出口茶生产基地,生产无公害茶和有机茶,通过茶厂茶园一体化,推行清洁化、标准化生产茶产品,全面提高茶产品质量。
    5、建立国际茶叶市场,升级贸易流通方式,构建国际固定展示平台。搭建现代化交易平台,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茶叶供销不畅通瓶颈,推动我国茶叶贸易方式尽快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茶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虽然我国茶叶出口历史悠久,但我茶叶出口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综合实力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存有较大差距。鉴于茶叶是健康饮品的概念越来越被世人接受以及我国茶叶多品类优势,相信随着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和企业经营实力继续增强,我国茶叶行业国际影响力将逐步提高,预计明年茶叶出口数量将有所增长。

                            “普茶”即“濮茶”辨考
                       黄桂枢(云南省普洱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研究员)
    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数百年来以“普洱”二字出名。然而在清代以前的唐宋元明时期,,“普洱”地名叫“步日睑”、“步日部”、“普耳”地,到清代时才叫“普洱府”。茶名在清代前则称“普茶”。这里面有何含义?如何解读?值得学术界研究。对此,笔者在2001年4月曾有论文在“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和公开发表过,作过一些解读。① 笔者现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的角度再作综合研究辨析,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普洱”是佤语“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濮人”是最早种茶的民族,“普茶”即是“濮茶”。
    下面就谈谈笔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之一:“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音根是濮人族群的佤语。
    论据有三:(一)远在唐南诏时期,今思(茅)普(洱)地区设银生节度于银生城(今景东县),普洱设治,名“步日睑”,宋代元代时期,称“步日部”,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称“普耳”,清雍正七年设“普洱府”。② (二)佤族学者尼嘎(魏德明)先生作过调查,在《“普洱”人考》中说:“步日”或“普洱”是佤语,是佤族布饶人、布朗族人的称呼,其意为“兄弟”的意思。③ (三)对比,笔者曾到西盟县作过考察辨证,经佤族隋嘎老县长证实,也如是说。调查考证发现,佤族布饶人称布朗族为“步耳”,有的方言为“步日”,布朗族则称佤族为“布嘎”,意为朝前走的同胞同伴。澜沧一带的布朗族和佤族布饶人都说,他们原来是一家人,一个民族,并且都自称为“艾佤”,后来被北方来的民族打败了之后,艾佤的子孙分为两部分人,前面走的和后面来的。前面走的是佤族人,所以布朗族称他们为“布嘎”,后面跟来的是布朗族,故佤族称他们为“步日”。至今在佤族布饶人中,仍然广泛流传着普洱思茅一带,曾经是布朗族和佤族居住的地方,布朗族人自己也说,他们是普洱一带最早的居民,墨江县一些寨子的布朗族就是从普洱搬去的。1949年以前居住在普洱城边的几家布朗族人还说,普洱城最早是他们的老祖宗建立的,以前普洱城有块石碑上还刻有他们“大王”(指首领)的名字,后来被敲掉了。④
    笔者论证:上述这些口碑资料给我们传出了一个信息,布朗人说的“普洱一带”和“普洱城”,当是唐宋设治时的“濮人”居住地“步日睑”、“步日部”了。因为唐宋以来的“步日”和明清时期的“普耳”、“普洱”等名称,其来源是佤族语言对布朗族“步日”或“步耳”的称谓。佤族学者尼嘎说,在佤语中,“步”与“普”相同,都是指“人”的意思。笔者认为,“步”、“普”二字与“濮”字之音也相同,意思一样指“人”。所以可以推断,其昔日地名“步日”、“步耳”、“普耳”和“普洱”,都是因种茶民族“濮人”(步日、普洱人)在其居住而得名,代音字的转换只不过是“濮”人族群佤语的同名异写。
    论点之二:“普”是“扑”、“蒲”、“濮”等民族称谓的同音异写。
    论据有四:(一)盛产茶叶的思(茅)普(洱)区,在唐代时属南诏国银生节度地,唐樊绰《蛮书》卷四载:“扑子蛮,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⑤ (二)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沿澜沧江居者号“普蛮”,亦曰“扑子蛮”。(三)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在论著中考证说:“蒲蛮,一名扑子蛮”,“在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西双版纳、澜沧、耿马、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诸处居民,都有蒲蛮族,自称‘布朗’,以往记录濮、朴、蒲,都是布的同音异写;又布朗族与佤族(自称布饶、布幸)、崩龙族(自称布雷,即今德昂族),语言同一属系,族属亦相关(称蒙克族,亦称南亚语族),古濮人分别名号甚多,当包有今布朗、阿佤、崩龙(德昂)诸族之先民。”⑥ (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思茅地区搞文物普查,在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县发现许多新石器,属“忙怀类型”,而“忙怀类型”属“百濮”的文化遗存。⑦ 居住在澜沧江沿岸一带的古代濮人,是今普洱市最古老的民族佤族、布朗族的先民。
    笔者论证:唐《蛮书》中说的“扑子蛮”,即是佤族布饶人和布朗族的先民“濮人”。方国瑜教授在论著中没有提到“普”字,笔者认为,“普”也是“濮”的同音异写。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来研究,“蒲”实际就是“濮蛮”,而“扑蛮”、“蒲满”、“普蛮”的“扑”、“蒲”、“普”字均是“濮”的代音字,指的即今布朗族,后来代音的几个字,在汉语里,“扑”是动词;“蒲”是草本植物名词;“普”是副词,没有特指含义,而“濮”字却是一个古代族群名词,是核心词,是词根,是“普”同音字的真实含义。故“普洱”一词,可说是“濮儿”一词之音,早期的“步日”人、“步耳”人、“普耳”人,即是最早种茶的“濮儿”(步耳)布朗人。在古代,汉人总是把少数民族称之为“蛮”,带有贬义,故在“濮”的代音字后都带有一个“蛮”字,故有“扑蛮”、“蒲蛮”、“普蛮”之称,实际指的都是布朗族人。所以,笔者认为,“普”也是“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
    论点之三:“普茶”即是“濮茶”
    笔者的论据、论证如下:(一)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思(茅)普(洱)区有茶的是唐代樊绰《蛮书》卷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合烹而饮之。”这里未指出茶名,只说地界,“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当指产茶的哀牢山、无量山“银生节度”所辖的县,自当包括今普洱市、西双版纳州。“蒙舍蛮”中亦有“濮蛮”,或许当时就叫“濮茶”,其用“椒姜桂合烹而饮”之法,至今还保留在佤族饮用的擂茶中。(二)历史上第一次提到“普茶”一词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谢肇淛,其著《滇略》中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澜沧布朗族叫“蒸而成团”的圆形紧压茶叫“腊广”。请注意,谢公第一次提到的是“普茶”,没有“洱”字,明代时就叫“普茶”。笔者认为,它指的就是“濮茶”,可说是“濮儿茶”的简称(濮茶),因是“濮儿”人种出来的茶,便简称“普(濮)茶”,全称为“濮儿(普洱)茶”,所以“普”就是“濮”,“普茶”就是“濮茶”。这个观点,笔者在2004年8月《云南日报》考察组到思茅召开的座谈会上谈过,后被记者写成文章刊登在《云南日报》上,⑧ 记者在文中写的《学者考辨“濮”与“普”》,记述的就是我这个观点。(三)清嘉庆四年(1799)檀萃在《滇海虞衡志》曰:“普茶,名重于天下”,也只说“普茶”。“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也只说“普茶”二字而无“洱”字。此记载指出了银生府的“普(濮)茶”,早在唐代南诏时期,已销往西康、西藏等地“西蕃”地区了。(四)清道光《普洱府志》、光绪《普洱府志》中叙述〈物产〉时,只曰“茶”一字,没有“普洱”二字,因这是当地的府志,茶又是在普洱本地所出的,自不必说地名,而直接记述一个“茶”字。故笔者认为,“普(濮)茶”、“普洱(濮儿)茶”是外地购茶者根据产地族群地名叫出来而传扬闻名的。
    论点之四:古代濮人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种植茶树的民族
    论据有八:(一)云南澜沧邦崴过渡型千年古茶树,最早是由布朗族先民古代濮人驯化、培育、栽种成功存活至今的,笔者已有论文在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并公开发表过。⑨ 更有国家邮电部1997年4月发行的《茶》邮票第一枚《茶树》即邦崴古茶树为证。(二)历史悠久的勐海县南糯山八百年栽培型大茶树及其茶园,是距今五十五代人之前被称为“蒲满族”的布朗族先民栽种下的。⑩ (三)澜沧景迈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林,是傣历57年(公元695年)由布朗族先民濮人栽种的,首领叭岩冷最先把野生茶称为“得责”,把栽培茶称为“腊”,为傣族、基诺族所借用。○11 据布朗人传说,西双版纳的茶树籽种还是从景迈带过去的。(四)勐腊县易武慢撒茶山,是昔日普洱六大茶山之一,据当地农民说,1949年以前,石屏人到此种茶已六代人,茶树在石屏人来前就有了,是本族人(昔日汉族对当地布朗族的称呼)栽下的。易武茶山的易武区老人说,这里最早种植茶树的是曼乃寨的布朗族,汉族称他们为“本人”,乾隆年间有大批石屏、临安(建水)茶商到达易武经营茶叶贸易。○12 (五)《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载:“布朗族和崩龙族(历史上)统称仆子族,善种木棉和茶树。”澜沧芒堆寨佤族布饶人种茶,昔日土司制度时,“傣族土司专门规定芒堆人上交的贡品就是棉花和茶叶。”○13 (六)明代万历年间李中立辑《本草原始》中载:“儿茶出南蕃,系细茶末入竹筒中,紧塞两头入污泥沟中,日后取出,捣汁熬制而成。”请注意,这里的茶名,省略了一个“普”(濮)字,而只称“儿(耳)茶”。现在思普区的濮人后裔布朗族仍保留着古老的“酸茶”制作法,即把鲜茶蒸熟,放在阴凉处晒干水汽后,装入竹筒中压紧封好,埋入土中,几个月乃至几年以后,将竹筒挖出,取出酸茶款待宾客。○14 其制作法与明代记载何其相似,笔者曾在布朗族弄养寨亲口尝过这种出土的“酸茶”。(七)曾在国际上争论一个多世纪,要当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印度阿萨姆茶树,经茶学专家作染色体茶树核型科学试验分析证实,布朗族先民濮人种育驯化的澜沧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属过渡类型的结论,以核型分析结果看是完全正确的。○15 (八)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已改变了过去的观点。1998年他主编《中国植物志》时,在山茶科的分类文献里,他已把“印度阿萨姆茶改名为中文名字,正式命名为普洱茶。”○16
    笔者论证:根据以上论据,已经很清晰地证实了笔者的论点。笔者认为,以往把小叶种称为中国茶的代表,而把印度阿萨姆茶称为大叶种的代表是因各种曲折原因所致,经历了多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之后,已由植物学界权威来改名,做到了“正本清源”,还了本来面目,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普洱茶是大叶种的正宗代表,是中国茶的第一祖先茶代表。
    笔者2004年春三次到西盟县参与考察野茶树,发现、调查、论证并参与了“西盟县佛殿山野生大茶树新闻发布会”,西盟县已发现野生茶树群落5处,19平方公里,28500亩,打桩编号的有10株10号,树围从1.3米至2.53米,树高从6米至18米,树干直径从0.54米至0.89米,树幅直径从4米至8.2米,生长海拔从2088米至2107米,茶叶专家认为,从野生茶树群落看,其亲缘关系较栽培型茶树接近,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价值。这里的野生茶树资源很早以前就被本地佤族所利用。西盟佤族隋嘎老县长对我们考察人员说,野生茶佤语叫“缅”,栽培家茶佤语叫“腊”;“腊”是从“缅”来的,“缅”是和阿佤祖先在洪水泛滥的远古时期一起来到西盟山的,那时大地被淹没,只剩下竹子、茅草、“缅”(野生茶树)、芭蕉和小红米,会动的除人外,有水牛、大象、小灵雀。阿佤人的祖先靠吃芭蕉、竹子、“缅”(野茶)、小红米活了下来,是“缅”救活了阿佤祖先的命,所以茶叶是阿佤人心中最圣洁的灵物,阿佤人用茶祭“司岗里”祖先,用茶祭太阳神、月亮神,生娃娃道喜、老人去世、劳动干活、腰酸头痛、生疮生病都要用茶、吃茶。佤族是古代濮人后裔,西盟佤族是最早认识野生茶树和利用野生茶树的民族,在中缅边界一带,佤族、布朗族有“腊人”,即“茶人”之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普洱”一词实际上是一个佤语布朗族名称,是一个种植交易集散“濮茶”的地名,是一个“普洱茶文化区”特殊地域和出产茶叶的茶名,“普”即是“濮”,“普茶”即是“濮茶”。这就是我的研究结论。多年来,在全国茶界,小叶种专家占绝大多数,未能把大叶种普洱茶列入“全国十大名茶”,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全国植物学界权威已改写“正名”,确立了大叶种“普洱茶”在中国茶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应该把大叶种“普洱茶”列入“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时候了。
    注释:
    ①见黄桂枢《与茶有关的普洱思茅地名新考释》载《农业考古》2001年第2期
    ②《思茅地区志》第7~9页
    ③④魏德明著《佤族历史与文化研究》第82~86页
    ⑤赵吕甫校释《云南志校释》第266页
    ⑥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221页
    ⑦黄桂枢著《思茅文物考古历史研究》第28页
    ⑧《云南日报》2004年10月25日第11版文章《谁是邦崴古茶的历史主人》
    ⑨黄桂枢《论云南澜沧邦崴古茶树的发现考察论证及其文物价值与世界茶树原产地问题》,载《农业考古》1993年第4期
    ⑩《版纳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
    ○11王广智《第二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小结》
    ○12《版纳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
    ○13魏德明著《佤族历史与文化研究》第94页
    ○14黄桂枢著(台湾版)《普洱茶文化》第179页
    ○15李斌《云南澜沧邦崴古茶树等茶树染色体的数目和组型分析》,载黄桂枢主编《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第237~248页
    ○16《茶叶经济信息》265期陈英灿文章《什么是普洱茶》
    作者简介:黄桂枢,云南省普洱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华茶人联谊会会员,云南民族学会学术委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三、四届理事会顾问,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顾问委员会顾问,台湾版《普洱茶文化》一书著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