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泻心汤 .

 学中医书馆 2013-01-21
半夏泻心汤    .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工2—15g  黄芩9g  干姜3g
人参9g  黄连3g  大枣6枚  炙甘草3g
  上7味,以水1000ml,煮取600m[,去滓,再煮取300ml,
温服lOOml,每Et 3次。
  (功效)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
  主证:恶心呕吐,心下痞满,肠鸣下利,口苦,苔白黄腻,
舌质淡红,脉濡或弦。
  副证:纳喜温热,大便不实或干结。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本方用半夏、人参、炙甘草
各6g,大黄12g,黄芩lOg,黄连、三七粉(冲)各5g,白芨15g,
干姜炭L 5g。气虚人参加量,加黄芪;腹痛加元胡、九香虫.每日
1剂水煎,取液300ml,凉后频服。[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c3,:26]
    2.本方加减治疗贲门痉挛:以半夏泻心汤加旋覆花、代赭
石为基本方治疗。胸痛加延胡索、桃仁;呕吐加竹茹、茯苓;精
神抑郁加柴胡、香附;阴亏去干姜、党参加南沙参、麦冬;便秘
加大黄。[浙江中医杂志,1987,(2):61]
  3.本方治疗胃神经官能症: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若泛
酸者加吴茱萸、瓦楞子;口淡唾涎沫,苔腻者加佩兰、滑石;矢
气多者加厚朴、砂仁壳;夹食滞者加枳实,脾虚者加白术、山
药;腹痛者加木香、白芍;呕多者加生姜或生姜汁;虚寒者干姜

易炮姜。临床疗效满意。[天津医药,1978,c1,:6]
    4.本方治疗食管癌吞咽梗阻:本方用半夏、党参各10g,黄
芩12g,干姜6g,黄连8g,甘草5g,大枣3枚。便秘,体壮加生
大黄,.件虚加栝蒌、火麻仁(P2大便工一2日1次为宜);津伤较
甚去党参、干姜,加沙参、生地、麦冬、石斛;嗳气呕吐甚加旋
覆花、代赭石。每日l剂,水煎服。[陕西中医,1996,tll,;4883
    5.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十二指肠壅积症:基本方为苏梗
30g,槟榔、石菖蒲各15g,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黄
连、炙甘草各9g。每日工剂,水煎500ml。分早、中、晚3次空
腹服,服药后禁食鸡、鱼、茶、辣椒及绿豆等食品.气滞重加柴
胡、青皮;、脾胃气虚重加黄芪、当归、升麻;呕重加旋覆花、竹
茹、白蔻仁等。
    6.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本方用制半夏、黄
芩、炮姜、陈皮各10g,黄连3—5g,党参20g,甘草3g。大便
黏液多加马齿苋;脾虚加焦白术、茯苓;轻度里急后重或气滞加
木香、大腹皮、莱菔子。每日1剂,水煎服。15日为1个疗程。
[山东中医杂志,1996,(3);107]
    7.半夏泻心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灌肠方药用制半
夏、黄连、黄芩、干姜、生甘草各10g,黄芪15g。灌肠方法:将
以上中药先在400ml水中浸泡半小时,再浓煎至200ml,冷却到
37~40~C;按每分钟约100滴徐徐滴人,每日1次,灌肠前半小时
病人须排空大便,灌肠毕须保留2小时再排便.15次为工个疗程,
每疗程结束后休息5天行下1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中
药内服方药用黄芪15g,枳壳、党参、白术、当归各log,炙甘
草、陈皮各5g,柴胡、升麻各3g。随症可适当加味及增减药量。
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直至治疗结束。[刚¨中医,1997,td,:293
    8。半夏泻心汤合苇茎汤加味治疗慢性结肠炎:药用半夏
10g,黄连、黄芩、桃仁各9g,干姜6g,大枣5枚,冬瓜仁
30g,党参、苇茎、薏苡仁各15g。大便稀者加炒山药、广木香

各15g,炒白扁豆24g,莲子肉18g;大便于者加生大黄9g(后
下),广木香18g,熟地黄15g,砂仁4g,川楝子9g。另可用食
盐、麦麸、葱白各适量混炒装袋外敷小腹。疗效判定标准:腹痛
缓解,大便每日解工次,便软成形,饮食正常,停药后3个月未
再复发为痊愈;腹痛缓解,大便每日解1—2次,偶有少量黏液,
饮食正常,停药后3个月未出现大的异常变化为显效;服药期间
或停药后,病情时发,但发作程度较治疗前为缓为少效或无效。

    9.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转氨酶持续异常:
基本方为法半夏、黄芩、干姜、苍术、白术各lOg,云茯苓、茵
陈、党参各15g,黄连8g,炙甘草6g。口苦咽干,尿黄,舌苔
黄腻加山栀子、车前草;纳呆,腹胀2uJ~l厚朴、鸡内金;五心烦
热,舌红,少苔,腰膝酸软加生地、枸杞子、麦冬;胁肋疼痛加
延胡索、制香附。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个月为1个疗
程。[湖北中医杂志,1996,c10):493
    1O.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用于寒热互结胆胃,肝脾
胆升降失司之慢性胆囊炎,症见右上腹胀痛,放射至右胁及右肩
胛,微畏寒不发热,口苦,恶心呕吐,食纳不佳,右上腹部有压
痛,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弦数。[江西中医药,1980,f+,:323
   11。半夏泻心汤治痰饮咳喘:用本方治疗寒热错杂型的喘
咳,应随证加减。气虚者倍用人参、大枣,痰清稀者倍用于姜,
加茯苓、细辛;咳而汗出或微盗汗者加白芍、五味子;便秘者加
大黄;胁痛者加栝蒌仁、紫苏梗;兼表证者去黄连加麻黄、杏
仁。临证收到良好的效果。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芩9g  芍药6g  炙甘草6g  大
枣12枚半夏9g  生姜4.5g

    上6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滓,分3次温服,每
次服lOOml。
    (功效]清热和中,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下利腹痛,身热口苦,恶心呕吐,纳少不馨,舌红苔
黄,脉沉弦.
    副证:或里急后重,或口渴。
    (临证加减}
    1.热痢或湿热痢,腹痛后重,身热,便脓血黏稠,或火升
鼻衄,去大枣,加川连、侧柏叶、野菊花、蒲公英、白头翁、川
莲等清热解毒之味。
    2.急性细菌性痢疾,加白头翁;若热毒盛者,酌加双花、
马齿苋、紫花地丁等有显效。    、
  3.实证痢疾,下脓血,腹痛,里急后重,无表证者,去大
枣,~lJll连、大黄、槟榔、当归、木香、肉桂等。
    4.湿食交阻之初痢(尿短),去大枣,加猪苓、茯苓、泽
泻、苍术、厚朴、陈皮、木香等。
  5.黄芩、芍药各一两,炙甘草五钱。为粗末,每服五钱,水
煎服。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而不愈,脉洪疾,及下利脓
血稠黏。如痛甚,加桂少许,名黄芩芍药汤。
  6。黄芩、煨诃子、樗根皮各半两,天花粉、黄连、当归各
三分,乌梅肉(微妙)一分。为粗末,每服一钱,水煎服,不拘
时服。治小儿痢渴不止,名黄苓散。
    猪苓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猪苓  茯苓  白术各9g
  上3味,共研细末为散,米饮调服3g,每日3次或水煎服.
  (功效)健脾利水

  (主治]呕吐后思水饮,小便短少,舌苔白腻,或苔薄少津,
脉象虚缓。
    (临证加减)
    1。呕而膈上寒者加干姜、法半夏,以降逆止呕。
    2.黄疸病本方合茵陈五苓散或栀子柏皮汤,以清利湿热。
    3.狐惑病本方合甘草泻心汤或苦参汤,以清化湿热,安中
解毒。
    4。渴而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加桂枝、车前子,以温阳利水。
    5.猪苓散的主证辨析:程氏尤氏以本方为善后之剂,先呕
却渴而饮水时与之,恐其所饮复停也,魏氏读经文为两截,急与
之以上为一截,即先呕却渴之证,猪苓散则治先渴却呕,魏说非
也,何者,经文但云思水者猪苓散主之,文气正接上文后思水者
句,不得读为两截,此其一。且谓本方治渴则可,若治先渴却
呕,则经文当云水人则吐者,猪苓散主之矣,此其二。  《外台》
方后与水则哕云云,谓呕后胃弱而多饮,有此种种变证,言外之
意,示以本方助其吸收排泄,则知本方正是呕后渴饮时善后之
剂,此其三。先渴却呕水停心下之证,主小半夏加茯苓汤,痰饮
篇及《千金》有明文可证,非本方所主,此其四.念庭执本条为
详申第二条之文,故有此误。又案,肾炎、肾水肿等病,小便不
利,呕而渴者,为五苓散证。本方即五苓散去泽泻、桂枝,其证
亦呕而渴,粗工将认为肾炎,故经文辨云,病在膈上,所以明其
为胃病,非肾病也,胃在膈下,而云膈上者,古人疏于解剖部位
故也.[金匮要略今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四逆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制附子9~--15g  干姜4。5g  炙甘
草6g
  上3味,以水300ml,煮取120mi,去滓,分二次温服。体

壮者,制附子可用至15g,干姜用至9g。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
  主证:脉微细(沉迟或沉弱),面色赤,但欲寐,神情萎靡,
四末厥冷,下利清谷,呕吐,无热恶寒,或大汗,或有微热,热
留恋不已,小便清白或清长,舌质淡,苔白滑。
    副证:四肢挛急,身体疼痛,腹中拘急,或腹胀满,口不渴
或渴而喜热饮,脉浮迟。
    (临证加减)
    1.雷诺病本方合加熟地、赤芍或通脉四逆汤,以温阳救逆。
    2。慢性肾炎下肢水肿之阴寒证本方加猪苓、茯苓、泽泻或
五苓散,以温阳利水。
    3。少阴寒化之腹泻症见形寒,腰膝酸软冷痛,时时下利,
舌质淡,脉细微无力者,本方加补骨脂、炮姜、木香、肉豆蔻、
焦白术等,以温阳回阴。
    4.论四逆汤的配伍:四逆汤中炙甘草、干姜同煎,能制附
子之毒,抑短扬长,其强心作用更为显著者,而熟附子的强心作
用,不但不亚于生附子,而且经炮制后,其有效成分似乎更有加
强。现时诸家对生熟附子以及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伍的作用关
系,见解不一。然而,附子与不同的药物配伍,产生不同效用,
则是肯定的。
    5.四逆汤的临床应用;认为四逆汤临床可应用于体直、腹
泻、阳虚发热;血拴闭塞性脉管炎、手足寒厥证、毒血症和食管
痉挛性狭窄等.[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c3,:51~53]
    小柴胡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柴胡25g  半夏  生姜  黄芩各9g
大枣12枚人参9g  甘草6g
    上7味,以水1200ml,煮取600ml,去渣,再煎取300ml,
温服lOOml,日3次.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
  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
饮食,心烦喜呕,苔白薄,脉弦。
    副证: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
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或经水时来时
断,寒热有时如疟状。
    上述八个或证称“或然证”。此者,因邪犯脏腑阴阳轻重不
同,有者出现,有者不出现,故不能确为本方证之必须依据而列
入副证。
    或然证之概念:“或”者,疑或不定之义,尤在泾曰:“或
者,未定之辞也。”简而言之,为或有,或可见之意.《伤寒论》
之或然证,多集中在少阳、少阴证之中,以补充主症之不足。
    或然证与主证的关系:《伤寒论》指的或然证,是概括主症
以外,而病机相同,时所出现的不同见症。尤在泾在语释小柴胡
汤证时指出:“以少阳为半表半里,其气有乍退乍进之机,故其
病有或然不然之异。”小柴胡汤四人主证为纲,七个或然症为目,
以纲张目,把邪在半表半里,邪正进退之时表现的各个不同见
证,与主症的从属关系,表示非常清楚。所以说或然证与主证的
关系,是纲与目的关系,是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或与兼证的关
系。[小柴胡汤证的研究]
  (临证加减)
  1.渴加知母、石膏。
  2.渴加天花粉,或石斛,去半夏。
  3。腹痛去黄芩,加白芍。
  4.心下悸,小便不通加茯苓。
  5.心下饱满或闷,加桔梗、枳壳。

  6.心下痞满,加黄连、枳实。
  7.无汗加麻黄,有汗加桂枝。
  8.口苦而酸,为肝胆实热,加龙胆草、青皮、炙甘草。
  9。饮水过多,发为水结胸证者,去大枣,加牡蛎。
  lo.伤寒夜静,昼发热,为热在气分,加山栀子、黄连、知
母、地骨皮;昼夜发热而躁者,热在血分,合四物汤加山栀子、
黄芩、熟地代生地。
   11。内热甚,错语心烦不得眠者,合黄连解毒汤(或加酸枣
仁、山栀子)。
    12.内热甚,头目昏暗,心下痞,恶心,纳食不进,四肢倦
怠,肌肉疼痛,合平胃散。
  13.湿热甚,湿温、疫疠、呈疟,合五苓散,名柴苓汤。
  14.夏月发热烦渴,小便不利,伤寒阴阳难分之疑难证,加
麦门冬、五味子、黄连。
    15.发热咳嗽,饮冷水暂止者,加桑白皮、杏仁。
    16.寒热不调,腹痛者,去黄芩加白芍效佳,如加砂仁、木
香、白芍尤佳。
    17.伤寒伤风证,寒热头痛,自利证者,或一切痰证,似伤
寒者,加白术、陈皮、麦门冬、白芍,名柴胡半夏汤,如热甚者
去人参。
    18.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老年性便秘:基本方为柴胡20g,半
夏15g,人参lOg(或党参15g),炙甘草6g,生姜16g,炒莱菔
子30g,当归15g,白芍15g,桃仁log,木香]Og,大枣5枚。
每日l剂,水煎早晚分服。若热象明显者,加败酱草30g,黄芩
12g;腹胀痛较甚者白芍增至20g,加元胡lOg,川朴15g,大腹
皮12g。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
    19.小柴胡汤加味配合安宫牛黄丸治疗狂证:基本方为柴胡
25g,黄芩、半夏、人参、胆南星、甘草各lOg,茯苓15g,菖蒲
12g。阴伤酌加麦冬、玄参、天花粉;瘀血加水蛭、丹参;大便

不通加大黄。每日1剂,水煎服。并用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
日2次口服。用8"~12剂。[山东中医杂志,1997,clo,:457
    20。小柴胡汤为主治疗结节病:均经病理学确诊,其中累及
眼、胸、肝、皮肤等开始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辅以芋艿丸(芋
艿、荸荠、海蜇)9g,每日 2次,消肿片(乳香、没药、草乌、
地龙、马钱子、松香子等)2—4片,每日3次。无芋艿丸用内
消瘰疬丸(大黄、海藻、生地、浙贝、夏枯草、白芨、玄参)
9g,每日2次.疗程1一4年。[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c8,:493]
    21.小柴胡汤内服外洗治疗湿疹:内服药用柴胡、黄芩、金
银花、防风、白藓皮各15g,桂枝、蝉蜕、丹皮、当归、半夏各
lOg,黄芪30g,大枣5枚,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外洗
药用大黄、黄连、黄芩、地肤子、蛇床子、百部各30g。每日工
剂,水煎后先熏后洗。
    大半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15~30g  人参9g  白蜜15g
    上3味,以水1200ml,和蜜扬之,煮取250ml,温服
lOOml,余下再分2次服。
  (功效}补虚和胃,降逆润燥。
  (主治)
  主证;反胃呕吐,朝食暮吐,心下硬满,神疲乏力,苔白
薄,脉虚缓。
  副证:胃脘疼痛,形体瘦弱,大便干燥。
  (临证加减]
  1.久病血亏而大便如羊粪者,加当归、熟军、火麻仁,郁
李仁,以养血润肠通便。
    2。如郁久化热伤阴,热伤阴络而便血,兼见口干口苦者,
加黄芩、麦门冬、柴胡、白芨,以清热养阴,宁络止血。

    3.上腹部隐痛,饥饿时痛,大便色黑而无热者,为气虚便
血之证,加生黄芪、生地炭、白芨,以补气摄血。
    4.胸腹胀满,便秘者,加枳实、厚朴、槟榔,以理气宽中,
导滞破结。
    5.因情志不畅,时发呕吐,嗳气者,加乌药、厚朴、青皮、
陈皮,以疏肝理气。
    6.面色咣白,畏寒肢冷等寒多明显者,加川椒、生姜,以
温中散寒。
    7.面浮,目窝微肿,心悸而心下有水气者,加桂枝、车前
子、茯苓,以温化水饮。
    8。大半夏汤加味防治化疗引起的消化道毒性反应:本方用
姜半夏、人参各12g,苏叶lOg,黄连、生姜各6g。从化疗之日
起,每日1剂水煎,取液200ml,加白蜜30ml  摇匀频服,每
次30—50ml;用至化疗结束后两周.
    9。大半夏汤为主治疗噎嗝症:用大半夏汤加代赭石、旋覆
花,病情缓解后用六君子汤善后。[福廷中医药,1960,c8,:359]
    10.大半夏汤治妊娠恶阻:药物组成用量为党参30g,半夏
20g,白蜜50g(兑服)。水煎服,每日1剂。气虚甚者党参改为
红参15g;胃热加黄连3g,竹茹工5g;兼外感加紫苏lOg,藿香
12g;有痰加茯苓12g,陈皮12g。C0川中医,1985,cs,。封三]
   11.人参二两,茯苓二两,生姜三两,白蜜五合,半夏三升
洗。凡五物,以蜜内六升水中,扬之过百,以余药合投中,煮取
三升,分四服。治胸中乏气而呕欲死;亦治干呕,名范汪方半夏
锤。[医心方]
    12.枳壳麸炒去瓤、半夏不制各二两,陈皮不去白三两,人
参一两。上四味,用泉水五大升,人白沙蜜四两,调匀,用杓扬
药水二百四十遍,煮取一大升,去滓,分作三服,一日服尽,食
后服。治胀满呕吐,名橘皮枳壳汤。[御药院方]
    13.半夏(汤泡)、陈皮、茯苓、桔梗、槟榔、甘草各等份。

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胀满,名大半夏
汤。r证治准绳1
    14.半夏、陈皮、赤茯苓各钱半,生姜五片。水煎服。治晕
奎,晕船呕吐,名大半夏烫.r杂病源流犀烛l
    大黄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12g  甘草3g
    上2味,以水300ml,煮取lOOml,分2次温服。
    (功效)荡热和胃,通利大便。
    (主治)
    主证:胃热呕吐,食人即吐,口渴,胃脘热痛或热胀,舌质
红,苔黄津不足,脉滑数。
    副证:喜冷饮,或口中臭。
    (临证加减)
    1.大黄甘草汤治疗急重呕吐:药用大黄6~10g,甘草5—
20g,佩兰6—15g.腑实明显加芒硝;邪犯胃脘酌选藿香、紫
苏、半夏、陈皮;食浊中阻佐陈皮、山楂、神曲;夹痰饮加茯
苓、白术、陈皮;肝胃不和加柴胡、生麦芽、黄芩;脾虚选加党
参、白术、山药;阴津亏损加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痞满甚酌
用黄连、厚朴;腹痛加木香、杭芍。用冷水泡前3味药10~20
分钟,煮汤5一10分钟,滤汁备用。如泡饮,则注入500ral开
水,加盖保温10~20分钟,并搅拌大黄成糜,取汁备用.若加
芒硝、木香、黄连亦可用此法,加用其他药物则采用煎法。少量
多次温服,无法口服者用鼻饲,上消化道出血者宜微温服。3剂
无效停用本方。
    2.大黄甘草汤对新生儿疾病的运用:认为用大黄甘草汤
(大黄5g,甘草3g)加味,治疗不乳,便秘、胎黄、鹅口疮、脐
部感染、肺炎等因燥热所致之新生儿疾病,可收捷效。[浙江中医

杂志,1979,(12):446J
    3。通便泄浊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呕吐:天津第一中心医院
三衰研究室,在透析的基础上,初步总结出了中医治疗急性肾功
能衰竭并发呕吐的点滴经验。对高氮质血症持续存在的情况下,
呕吐常与便秘同时存在,因胃寒湿聚而呕者,予姜汁温中止呕;
因胃热而呕者,采用大黄甘草汤加味以缓中泻火,大黄、芒硝剂
量一般15~30g,大黄最大剂量为120g。据观察,在服药的第一天
内即可使恶心、呕吐明显缓解或消除。[中医杂志,1981,t”;36]
    4。加味大黄甘草汤治疗高脂血症:药用大黄、红花各log,
甘草6g,泽泻30g。每日l剂,水煎服,4周为工个疗程。停用
其他降脂药。[河南中医药学刊,1997,c6,:22~23]
    5.大黄甘草饮治疗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取生大黄6~10g,
甘草1.5—2.5g(两者的用量为4:l)放人茶杯内,用沸水150—
200ml沏泡待水温降至温凉可口时即可饮用,服完两小时后再用上
法沏泡一次,用法同前。用量:2—4岁每剂用生大黄6g,甘草
1.5g,每日1剂,每次沏泡150ml;5—8岁用生大黄8g,甘草2g,
每日工剂,每次沏泡200ml;9—13岁用生大黄lOg,甘草2.5g,
每日1剂,每日沏泡250ml。
    6.大黄甘草汤治疗接触性传染性脓疱疮:基本方为大黄
5g,甘草25g,黄连2g,虎杖、蒲公英、土茯苓各lOg,紫花地
丁6g。高热加金银花、黄芩;反复发作加薏苡仁、茯苓。每日工
剂,水煎服。并用大黄、虎杖、苍术、花椒各lOg。每日工剂,
水煎洗患处。[湖南中医杂志,1994,(+):36~37]
    7.大黄甘草汤治疗食已即吐证:认为大黄甘草汤适用于胃
热上冲的实证。实践证明,服法上采用多次(每15—20分钟工
次)、少量(每次5一lOml)、冷服,多数病例很快即吐止神安,
未见有泻下者。慽都中医学院学报,1983,cl,:30]
  8.大黄甘草粉剂治疗臁疮:将锦纹大黄15~21g研末,粉甘
草碾碎去其纤维,取净粉与大黄等份合研。用法:温开水反复洗

涤疮面,用脱脂棉揩干,将药末均匀撒布溃疡创面上,后用千层
(百叶)覆盖扎好,每日换药一次。轻者3—5次,重者8—9次,
则会生新肉芽;生新肉后,绝不可再洗涤,药粉可少用或不用,但
千层仍每日1次,疮疡会逐日向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56,c11,:15]
    9.即本方为散。治发背痈疔,疔毒恶疮,一切无名肿痛掀
热,初起未溃者,名老军散。[古今医鉴]
    l0。即本方倍加鹧鸪菜。治蛲虫心腹痛,恶心唾沫者,小儿
蛔虫症及胎毒腹痛、夜啼、头疮疳眼,名鹧鸪菜汤。
   11.大黄六两,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分再服。治主食即
吐,并大便不通者,加甘草二两,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名呕吐
反胃方。[千金翼方]
    12。以本方为丸用之。治吐水病,名大甘丸。[方函口诀]
    茯苓泽泻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25g  泽泻12g  桂枝6g  白
术9g  生姜12g  甘草6g
    上5味(除泽泻外),以水1000ml,煮取300ml,再下泽
泻,煮取240ml,温服80ml,日3次温服。
  (功效)健脾渗湿,温阳化饮,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反胃呕吐,渴欲饮水,舌苔白滑,舌质淡红,脉沉
弦滑。
    副证:心悸,水肿,口淡,大便溏或正常。
    (临证加减)
    1.呕吐较甚者,加砂仁、半夏,以理气降逆止呕.
    2.呕吐清水不止者,加吴茱萸,以温中降逆止呕。
    3.脘腹胀满苔厚者,去白术,加苍术、陈皮、厚朴,以行
气除满。

    4.脘闷不食者,加白蔻仁、砂仁,以化浊开胃。
    5。茯苓泽泻汤加味治疗慢性原发性低血压症:自觉症状明
显,以头晕头痛为主,伴见恶心,精神疲倦,健忘失眠,心悸,
耳鸣等。药用云苓、白术、生姜、川芎各12g,泽泻18g,桂枝、
炙甘草各9g,黄芪15g。每日工剂,水煎服。头痛甚者川芎加至
30g;神疲乏力加党参15g;心悸失眠加炒枣仁20g;耳鸣较甚加
石菖蒲15g,当归15"--30g。仙西中医,1989,《2,:23]
    6。茯苓泽泻汤与五苓散之差异:按此方与五苓散,似无大
异同,而五苓散专于利水,而兼发汗。此方亦专于利水,而兼补
脾和胃。五苓散虽利湿去表而不可谓之补脾和胃。此方虽利水通
阳,而不可谓之去邪发表。观其去猪苓加甘草生姜,可以见矣.
[椿庭经方辨.日本名著出版社,1977]
    7.《金匮》反胃的治法:  《金匮》论述反胃,以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为其特征。其病机是胃中虚冷,在第3条中
指出虽见脉数,数为客热;若见脉弦,当然属于土虚木贼。在第
5条中进一步指出,“脉紧而涩,其病难治。”难治之理,紧为阴
寒内盛,其病有轻有重,轻则可治,重则难治,这是由疾病性质
所决定的,但在古人多决之于脉.至于食已而吐,亦属反胃范
围,但为其变证。反胃,以虚为主,故治用大半夏汤通补润降为
主;热而反胃,用大黄甘草汤泻火通腑;停饮而反胃,用茯苓泽
泻汤通阳利水,则又为治反胃之变法。捡匮诠释.上海:上海中医学院
出版社,1986]
    8.本方去生姜加于姜。治反胃吐逆,发渴饮水;又本方去
生姜加黄连、大黄、小麦。治心脾壅滞,暴渴引饮,名茯苓饮。
[圣济总录]
    9。本方用干姜易生姜,加半夏、陈皮为丸。消痰逆,止咳
嗽,散痞满壅塞,开坚结痛闷,名桂苓白术丸。仁宜明论]
    10.茯苓、泽泻、半夏各四两,桂心,炙甘草各二两。上五
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服八合,日三.疗反胃吐而

渴者,名茯苓小泽泻汤。[外台秘要]
    文蛤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文蛤15g  麻黄  甘草  生姜各9g
石膏15g  杏仁15g  大枣12枚
    上7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温服lOOml。
    (功效)清热止渴,宣散风水。
    (主治罩
    主证:吐后,口渴欲饮,身热恶风,头痛身重,舌质红,苔
白,脉浮数而有力。
    副证:或头身微肿,或咳喘胸闷,烦躁不安。
    (临证加减)
    1.文蛤汤与文蛤散;按此条病轻药重,殊不相适,柯氏以
此汤移置于太阳下篇文蛤散条。仍考此条,乃是文蛤散证,彼此
相错也,《消渴篇》曰: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可以互
征矣。但兼主微风脉紧头痛一句,即汤方所主也。[金匮玉函要略述
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2.文蛤汤与文蛤散:病发于阳,应以汗解,庸工用水攻之
法,热被水劫而不得散,外则肉上粟起,因湿气凝结于玄府也。
内则烦热,意欲饮水,是阳邪内郁也。当渴而反不渴者,皮毛之
水气人肺也,夫皮肉之水气,非五苓散之可任,而小青龙汤之温
散,又非内烦者之所宜,故制文蛤汤。文蛤生于海中而不畏水,
其能制水可知,咸能补心,寒能胜热,其壳能利皮肤之水,其肉
能止胸中之烦,故以为君;然阳为阴郁,非汗不解,而湿在皮
肤,又不当动其经络,热淫于内,亦不可以大温,故于麻黄汤去
桂枝而加石膏姜枣,此亦大青龙之变局也。其不瘥者,更与五苓
散以除未尽之邪。若汗出已而腹中痛者,更与芍药汤以和肝脾之
气。按本论以文蛤一味为散,以沸汤和方寸匕,服满五合,此等

轻剂,恐难散湿热之重邪。金匮要略云: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
汤主之。审症用方,则此汤而彼散,故移彼方而补人于此。[伤寒
来苏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3.文蛤汤治疗消渴病:在临床实践中,曾使用治疗消渴病
的常规方,如人参白虎汤、金匮肾气丸等,效果不太理想。根据
《金匮》原文第19条“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
主微风脉紧头痛”之记载,又查阅《本草纲目》关于文蛤的记
述:“文蛤其味酸咸,敛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气寒,
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泄痢湿烂。”故把文蛤汤试用于糖
尿病患者。经治疗7例病人效果颇佳。但在使用文蛤汤治疗糖尿
病时,要特别注意各药的用量。文蛤,生石膏相比之下,量要
大,以清热生津;麻黄、杏仁,量要小,取其宣发肺气之力,肺
气宣发,津液方能输布全身;姜枣量更宜小,取其温脾化津之
性。另外还要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体质强弱而随证加减。
[河南中医,1982,(2):34]
    半夏干姜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9g  干姜9g
    上2味,共为细末,每服3—5g,白开水送下;或杵为散,
取4g,浆水150ml,煮取70ml,顿服之。
  (功效)温胃散寒,止呕化饮。
  (主治)
  主证:胃寒呕吐,或呕,或吐涎沫,舌质淡,苔白,脉
沉迟。
  副证:畏寒喜热,口不渴。
  (临证加减)
  1.哕不止,半夏洗干末之,服一方寸匕则立止。[肘后方]
  2.治悬痈壅热,卒暴肿大。半夏、干姜洗去滑,等份,为

细末,以少许着舌上,咽津。
    3.治冷痰饮胸膈气满,吐逆不思饮食方。半夏二两,干姜、
丁香各一两,为末,以生姜粥,饮调下一钱。
    4.口涎论治:应用补肺摄液(甘草干姜汤加味)、暖肝化浊
(吴茱萸汤加味)、温胃降浊(半夏干姜散加减)、温脾摄液(七
味白术散:四君子汤加藿香、木香、葛根)、通阳化饮(五苓
散)、封蛰少阴(六味丸加减)、驱蛔止涎(甘草粉蜜汤)等7法
治疗口涎有效。[黑龙江中医药,1983,c4,:23]
    5.本方去半夏加甘草。备急疗吐逆,水米不下,名干姜甘
草汤。
    6.本方去半夏加吴茱萸.主食后吐酸水,食羹粥酪剧方,
名必效理中散。
    7。本方去干姜,加桂心、生姜.治胃满有气,心腹中冷,
名半夏汤.[千金要方]
    生姜半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7.5g  生姜汁15g
    上半夏,以水300ml,煮取200ml,内生姜汁,煮取150ml,
小冷,分4次服。日3次,夜工次。喘、呕、哕止即停药。
  (功效)散结通阳化饮.
  (主治}
  主证:寒饮内停,阳气被阻,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
哕,心中烦乱,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副证。咳嗽哮喘,胸中痞闷,气不得息.
    (临证加减)
    1.文仲疗脚气人心,闷绝欲死者,半夏三两洗切,生姜汁
一升半,右二味,内半夏煮取一升八分,分四服极效。[外台秘要]
  2。治伤寒呕吐欲死,生姜三两,半夏一两,水三升半,煎

一升,去渣,温分四服。
    3.治胸膈壅滞,去痰开胃,半夏净洗焙干,捣罗为末,以
生姜自然汁和为饼子,用湿纸裹,于慢火中煨令香,熟水两盏,
用饼子一块如弹子大,人盐半钱,煮取一盏,温服。能去胸膈壅
逆,大压痰毒,及治酒食伤,其功极验。[肘后方]
    4.治久积冷不下食,呕吐不止,冷在胃中,半夏五两,洗
过为末,每服二钱,白面一两,以水和捏切作棋子,水煮面熟为
度,用生姜醋调和服之。
    5.治胎惊涎盛不乳,以本方为丸。[幼幼新书]
    6。本方为丸,治吐血下血,喘息痰呕,中满虚肿。[直指方]
    7.生姜半夏汤主治辨析:按本方主治,不言为何病,姜可
运用诸病若斯者也。考《外台》卷十八必效疗脚气方,及文仲疗
脚气人心闷绝欲死者方,并分两煮法小异,而药味全同,则最当
试用之脚气急证也。本方与小半夏汤大同小异,但有彼缓此急之
别耳。
    8.学习张仲景重用生半夏的体会:《伤寒》、《金匮>>中用生
半夏者共43方,其中内服汤药37方,广泛用于外感、杂病和妇
科病等。孕妇并不忌用生半夏,如《金匮》中即以干姜人参半夏
丸主治妊娠呕吐不止。张仲景用生半夏量约合为50g。认为生半
夏人汤剂用常规煎煮法毫无毒性,对治疗咳喘、呕吐、妊娠恶
阻,眩晕、神经科多种疾病如癫痫等症皆有卓效。一般用为10
一工5g,重用可至30g,但必须文火久煎。
    9.生姜半夏汤新用:用生姜半夏汤治眉棱骨痛。方用生半
夏30g,生姜20g。用沸水泡之,当茶频服,一般工一3剂即愈。
认为凡顽痰用生半夏为佳,若用生姜沸水泡服,则能减轻或消除
其毒性。
    10.《金匮要略》生姜半夏汤证治探讨。认为生姜半夏汤证
虽涉及心、肺、胃三脏,但其病变中心在心包,病机应属寒饮搏
结、神气闭郁所致。生姜半夏汤证的特点是寒痰蒙蔽心包,神气

闭郁,机窍失灵。而生姜半夏汤方的特殊功效在于不独散结,且
能开窍,可谓内服开窍剂之渊薮。如《温病全书》湿热酿痰、蒙
闭心包的菖蒲郁金汤,《杨氏方》五痫丸,《医学心悟》定痫丸中
的均用姜汁、半夏豁痰开窍。[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
    11.大半夏三两,净削去皮,生姜汁三升,右二味,水五
升,煮取二升,去渣,空腹一服尽,每日一剂,三剂必好,此方
梁公家出,方治有木直异神效,名必效疗脚气方。L件台秘要]
    12.半夏研碎末,香油炒,右为末,生姜汁浸饮饼丸如梧桐
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治心痛,亦能治哮喘,名半夏丸。
[济阴纲目]
    13。半夏二两,丁香五钱,炮姜一分。为末,生姜汁煮面糊
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煎木瓜盐汤,不拘时送下。治上
焦冷气,噫气吞酸,吐涎呕逆,不思饮食,名半夏丸。[圣济总录]
    14。半夏洗,焙干,为末,生姜汤和服一钱匕,深师疗伤寒
疮不止,名半夏散。[外台秘要]
    橘皮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橘皮12g  生姜25g
  上2味,以水700ml,煮取300ml,温服lOOml。
  (功效}降逆散寒,理气和胃。
  (主治)
  主证:胃中寒冷,呕吐恶心,呃逆噫气,不欲饮食,四肢微
厥,舌苔白滑,脉迟绥。
  副证:心下痞满。
  (临证加减)
  1。本方加神曲,焙干等份为末,蒸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三十丸,食后夜卧各一服。治经年气嗽,有人患此服之,兼旧
患膀胱气皆愈也。

    2。生姜一两和皮判碎,陈橘皮不走白一两,判碎,水三盏,
煎至一盏半,温服。治冻死,人已救活。[传信适用方]
    3.里寒较甚,四肢厥冷,加吴茱萸、肉桂以温阳散寒而
降逆。
    4.挟有痰滞,脘闷嗳腐,泛吐痰涎,加厚朴、半夏、枳实、
陈皮、麦芽等,以行气祛痰导滞。
    5。兼气机阻滞,胃脘闷胀,呃逆频作,加木香、旋覆花、
代赭石,以增其理气降逆,和胃止呃之力。
    本方加甘草、人参,疗伤寒呕哕胸满,虚烦不安,名大橘皮
汤。[外台秘要]
    本方加甘草、枇杷叶。疗呕哕不止,名橘皮汤。[外台秘要]
    本方加甘草。治若身大热,背微恶寒,心中烦闷,时时欲
呕,渴不能饮,头目昏痛,恶见日光,遇冷稍清,起居如故,此
由饮食失宜,胃中空虚,热留胃口,其脉虚大而数,谓之中暑,
名指迷橘皮甘草汤。
    陈皮、生姜各二两。同捣焙干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
十丸,食后临卧米饮送下,治久患气嗽圣药,名橘姜丸。[济阴纲目]
    橘皮竹茹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橘皮12g  竹茹12g  生姜12g
人参5g  甘草6g  大枣5枚
  上6味,以水700ml,煮取300ml,分3次温服。
  (功效)清热补虚,降逆和胃。
  (主治}
  主证:呃逆,呕哕,舌质红,苔薄黄,脉虚数。
  副证:虚烦,少气,口干。
  (临证加减)
  1.胃热多渴,呕哕不食,本方去大枣加茯苓、枇杷叶、麦

门冬、半夏,以生津止呕。
    2。少儿呗乳及百日咳,本方加半夏效佳。
    3.因呕吐胃阴不足,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加麦冬、
石斛、芦根、沙参,以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4.若兼瘀血者,加桃仁以化瘀;兼火者,加枇杷叶、栝蒌
仁,以开肺气而降火。
    5。胃热较重者,加黄连、山栀子以清热;兼痰热者,加竹
沥、天竺黄、鱼腥草,以清热化痰。
    6。胃不虚者,去人参、大枣,减甘草之用量,以防气滞。
    7.呃逆不止者,加枳实、柿蒂等,以降气止呃。
    8.胃热盛,加知母、黄芩以清热;兼便秘加大黄、芒硝,
以通幽。
    9.橘皮竹茹汤功效辨析:按此方不惟清凉胃中虚热,即利
气之重剂,何也,橘皮用二升,竹茹用二升,生姜用半斤,然利
气则亦有虚胃阳之弊,于是多用大枣、甘草顾虑胃气,益虚安中
之意,亦甚深切。[椿庭经方辨。日本名著出版社.1977]
    10.橘皮竹茹汤探讨:按《金匮》橘皮竹茹汤,乃胃虚受邪
之治,今治湿热壅遏胃气致哕,不宜用参甘峻补,故改用柿蒂。
按柿成于秋,得阳明燥金之主气,且其形多方,他果未之有也,
故治肺胃之病有独胜。柿蒂乃柿之归来处,凡花皆散,凡子皆
降,凡降先收,从生而散而收而降,皆一蒂为之也,治逆呃之能
事皆矣。[温病条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
    u.橘皮竹茹汤加柿蒂治疗顽固性呃逆伴食管裂孔疝:药用
橘皮12g,竹茹6g,大枣18g,生姜3g,炙甘草9g,人参4g,
柿蒂5g。认为该方对器质性疾患,按中医辨证为胃热型胃气上
逆者,确能改善症状,柿蒂的半纤维素质在胃内凝固,通过其物
理作用而实现止呕作用。[四川中医,1984,c6,:47]
    12.本方治疗碱性反流性胃炎:予橘皮、竹茹各20g,党
参、生姜各15g,甘草lo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中


    13人参橘皮竹茹汤加碱治疗妊娠呕吐:药用人参、麦冬、
枇杷叶、黄芩、白术各lOg,茯苓15g,姜制竹茹12~20g,橘
皮、炙甘草、大枣各6g,法半夏12g.每日1剂,水煎服。呕吐
重者可适当补液。[广西中医药,1992,c6,:61
    14.本方去人参、大枣,加半夏、紫苏。治哕,名竹茹汤。
[千金翼方]
    15.本方去竹茹、大枣。治伤寒呕哕,胸满虚烦不安,名深
师大摄皮汤。[外台秘要]
    16。本方去大枣加半夏。治一切呃逆及治伤寒中暑等证,名
人参竹茹汤。[卫生家宝]
    17.本方去人参、生姜、大枣,加半夏、茯苓、黄芩、黄
连、葛根。治胃中壅热而哕呕者,名橘皮汤。[伤寒蕴要]
    18.本方去大枣,加厚朴、半夏、藿香。治胃虚呃逆,名人
参橘皮竹茹汤。[伤寒大白]
    19.本方加茯苓、半夏、麦冬、枇杷叶。治胃中痰热,呃逆
旦遏,食少,尿黄,舌苔花剥,名济生橘皮竹茹汤。
    20。本方去人参、大枣、甘草、生姜,加柿蒂、姜汁.治胃
热呃逆,胃气不虚者,名新制橘皮竹茹汤。
    桂枝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
姜9g  大枣12枚
  上5味,破碎,以水700ml,微火煮取300ml,去滓,适寒
温,分3次服,每次服lOOml。
    注:本方之煎法、服法、用量等请参考本书14页。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太阳中风,症见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或兼

鼻鸣干呕,口和不渴,苔薄白,脉浮缓;虚寒下利兼表证,症见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妊娠恶阻,症见呕吐不能食,无寒
热,脉平,阴脉下弱;产后中风,日久不愈,症见头微痛,恶
寒,时时有热,心胸痞闷,干呕,汗出,舌质淡红,苔薄白,脉
浮缓。
    (临证加减]
    L桂枝汤的临床应用综述:用桂枝汤原方或加减治疗疾病,
包括多种外感(感冒、高热),内科杂病(自汗、出汗异常、低
热,奔豚气),妇儿科疾病(试胎、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
阴痒及tbJL虚弱),五官及皮肤科疾病(瞳神散大、过敏性鼻炎、
多形型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皮肤冻疮、牛皮癣
等),外科、伤科及其他疾病等(肩凝症、无脉症、颈肩肘腰背
诸部负伤、筋瘫症、阑尾炎)。[河南中医,1984,fs,:28]
    2。桂枝汤内外妇儿各科应用:用桂枝汤原方或加减治疗内
科病(汗证、逆证、痛证、麻木不仁证、漏证、男科诸病)、外
科病(皮肤病、痒证、肠痈、腹痛)、妇科病(崩漏、带下、妊
娠诸病、溢乳、更年期综合征)、儿科病(感冒、小便异常)等
的概况。[国医论坛,1991,cl,:46-48~
    3.桂枝汤治妊娠恶阻:妇人妊娠后阴血下注冲脉,聚以养
胎;当冲脉之气充沛,上行过亢,使胃失和降而致恶阻。本方可
降逆平冲,使胃和胎安,其功主要在桂枝。用本方治恶阻,应以
无明显寒象或热象者为宜。若有明显热象者,加竹茹、黄芩。[新
.中医,1984,(4):lZ-}
    4.桂枝汤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本病多因感受风寒或风热,
有虚实之分,虚证因肺气不足,卫气失调,贼风乘虚侵入所致,
可用桂枝汤加减为治.其以桂枝汤加葶苈子15g,蝉蜕lOg(后
2味药研末用汤药冲服)为基本方。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
术,以补气固卫;鼻流稠涕,色黄者,加黄芩、黄柏,以清热泻
火;头痛鼻塞者,加藁本、川芎、白芷、僵蚕、辛荑花、苍耳

子,以祛风除湿,通窍止痛;鼻流清水,难以休止者,加五味
子、乌梅、诃子,以收敛止水。[新中医,1978,c”.43
    5。加味桂枝汤治疗老年性便秘:药用桂枝、炙甘草各6g,白
芍9g,生白术45g,黄芪、当归各lOg,生姜3片,大枣5枚。每
日1剂,水煎服,服药2—32剂。[新疆中医药,1995,c2,;51]
    6.桂枝汤加减治疗寒冷性多形型性红斑;基本方用桂枝、
白芍、黄芪、附子、当归、丹参、陈皮.从实验项目治疗前后的
对比动态观察,大部分指标如血液流变学、甲皱皮肤毛细血管
镜、免疫学检查等,中药组的好转比例大于西药组:即中药组疗
效优于西药组,其原因在于遵循中医药学理论针对该病的寒和瘀
立法组方。从临床观察与实验分析,本方既可调整人体的免疫功
能,又可改善血管功能,解除痉挛,并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快
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以消除微循环障碍,从而达到使血脉流
通的目的。[中医杂志,1985,c4,:z9]
    7.桂枝汤加味治疗胫骨结节骨骺炎:基本方为桂枝8一
lOg,白芍、玄参各lOg,甘草5g,大枣8g生姜工一2片,桃仁
6—8g,红花3—6g,葛根10~15g,牡蛎15g。每日工剂,水煎
服,药渣用布包热敷患处至皮肤潮红,勿烫伤。工4天为工个疗
程。[新中医,1995,c12,:18、533
    8.桂枝汤加减治疗偏头痛:基础方为桂枝lOg,白芍、川
芎各30g,南星lOg,全蝎、甘草各5g。舌红少苔,脉细者减桂
枝为5g,加生地15g;舌淡苔白润,脉细迟者重用桂枝。[湖北中
医杂志,1987,(5):39]
    9.桂枝汤加味治疗睾丸痛:以桂枝汤~n)fl楝子、贯众、黄
芪为基本方。睾丸痛甚加橘核、玄胡索;阴囊红肿疼痛而热,皮
肤紧张光亮者,重用贯众,加龙胆草、木通、苍术;外伤引起或
局部有瘀斑或精索静脉曲张者,加桃仁、红花、木香;兼乏力者
加党参。[浙江中医杂志,1985,ts,;109J
    10。桂枝汤加味治疗偏瘫:以桂枝汤加红花、防风为基本

方。若汗出多,营阴伤重者,白芍增至30—40g;瘀血较重者,
减白芍加赤芍;汗出肢冷,脉微阳虚较重者,加附子;气息低
微,脉浮虚者,加黄芪;下肢着地酸软无力者,加全蝎。若因肝
阳上亢或五志过极,化火从风,挟痰、挟火上窜巅顶,横窜精
髓,堵闭清窍,而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赤气粗,舌红苔
厚,脉弦数者,则桂枝汤又当忌用。[河南中医,1986.《2,:35]
    u.桂枝汤治疗小儿多动症:基本方为桂枝6g,白芍15g,
炙甘草4g,生姜4片,大枣4枚.此为5岁左右d,JL的剂量,
临床根据年龄酌情加减。水煎服,每日工剂,7日为工个疗程,
观察2—3个疗程。
    小承气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酒洗)12g厚朴6g枳实9g
    上3味,以水400ml,煮取120ml,去滓,分2次温服。
    此方煎煮法,请参考本书177页。
    (功效)宣气除滞,清热通便。
    (主治)
    主证:下利谵语,潮热,汗出,腹胀满,大便硬,舌红苔黄
燥,脉滑疾。
  副证:或腹痛拒按,或热结旁流下利。
  (临证加减)
  1.小承气汤加味治疗急性阑尾炎:药用本方去枳实,加红
藤、蒲公英,丹皮。
    2.小承气汤加味促进老年人术后脾胃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结果观察组86例中,排气或排便时间在术后第48小时给药工次
后,6小时内者53例(61.62%);给药2次在术后54小时内者14
例(16.27%),60小时内者为19例(22。49%)。而对照组50例
中,在术后54小时内者4例(80A);60小时内者6例(120A);

72小时内者及72小时以上者各为20例(40%)。两组比较差异显
著。说明小承气汤可促进胃肠蠕动。口c京中医,1991,c5,;313
    桃花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赤石脂30g(取15g研细末分两次
冲服)  干姜3g  粳米30g
    上3味,以水1400ml,煮米令熟,去滓,每日3次,每次
服140ml。
    (功效]温中固脱,涩肠止利。
    (主治}
    主证:下利脓血,经久不愈,滑脱不禁,小便不利,腹痛绵
绵,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滑,脉迟。
    副证:神疲身倦,纳差懒言,或有极轻的里急后重现象。
    (临证加减)
    1。脾肾俱虚,阴寒内盛者,加附子、肉桂,以温脾补肾。
    2.腹痛甚者,加白芍、元胡、桂枝,以缓急止痛.
    3.久泻滑脱者,加党参、淮山药、煨肉豆蔻,以益气固脱。
    4。吐血,为中阳虚衰,血失统摄之吐血症,症见精神萎靡,
呕恶,吐血色淡,胸腹冷痛,得温则舒,大便溏薄,舌淡,脉沉
无力(以上诸证,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症),本方之干姜用量加
重(10~15g为宜),呕甚者加半夏,正气虚加人参,以补虚。
    5。阴寒内盛腹痛(肠炎、胃脘痛、慢性肠炎等病属阴寒者)
属气虚者,酌加黄芪、人参、白术、茯苓,以补气和胃;阳虚
者,加附子、肉桂、淮山药,以温阳补脾。
    6.痔疮下血,本方加地榆炭、槐角;五更泄,本方加白术、
茯苓、肉豆蔻,以补脾;脱肛,加黄芪、升麻以固脱;吐血,重
用干姜,加白芨以温中固摄;下利不止,重用赤石脂、怀山药,
以涩肠。此条诸症,属于中焦虚寒者为适应证.

    7.下利兼热象者,可酌加黄芩、黄连、白头翁苦寒之味。
    8.桃花汤证,加入乌梅一味,比单用桃花汤效果更显著。
[中医杂志,1965,(2):23]
    白头翁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白头翁6g  黄柏9g  黄连9g  秦
皮9g
    上4味,以水1400ml,煮取400ml,去滓,温服200ml。不
效,再服余200ml。
  (功效)清热燥湿,凉肝解毒。
  (主治)
  主证:下利,便脓血,里急后重,小腹急迫,肛门灼热,小
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副证:发热,口渴,或苔灰黄,脉沉弦数。
    (临证加减)
    1.兼恶寒发热,表邪未解,里热炽盛者,加葛根、金银花、
黄芩炭,以增强解肌清热作用。
    2.腹痛,里急后重甚者,加木香、川连、枳壳、槟榔,以
行气导滞。
  3。腹痛拒按,苔厚腻,加苍术、陈皮、枳实,山楂、六神
粬,以消食导滞。
    4.发病急骤,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烦躁舌绛,属疫
毒痢者,本方加生地炭、丹皮,以滋阴凉血。
  5。阿米巴痢疾,单用白头翁全草每日60g效佳,6—10日
为一疗程,必要时可延长。
  6。本方加味治疗慢性结肠炎:基本方为白头翁30g,黄柏、
黄连各15g,秦皮20g。出血者加云南白药1/2支;溃疡者加锡
类散1/2支.每日工剂,水煎取150ml,药温38~42℃,患者排

空大便,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4号导尿管涂石蜡油后插入肛
门15—20Cm,将药液缓缓注入或用输液器滴人.16日为1个疗
程,疗程间隔1周。[河南中医,1995,cs,:147]
    7.本方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基本方用白头翁30g,黄连
lOg,黄柏12g,秦皮15g.产后恶露不净加贯众炭、益母草;气
虚多汗加炙黄芪、党参;体温在39信C以上加金银花、蒲公英;
少腹疼痛加香附、橘核仁;盆腔包块加穿山甲、赤芍;盆腔积液
加生薏苡仁、瞿麦;食欲不振加陈皮、茯苓、砂仁;大便干加大
黄。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10~20日。结果:均痊愈。[河南中
医,1994,(3):156]
    8.本方加味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药用白头翁、车前子、
瞿麦各lOg,黄柏、黄连、秦皮、木通、篇蓄各15g。水煎服,
每日1剂。发热甚加菊花、公英;尿道热涩加竹叶、琥珀;便秘
加大黄;尿检红细胞较多加大蓟、小蓟、白茅根;尿检脓细胞、
白细胞较多加鱼腥草、败酱草。[黑龙江中医药,1986,c6,:10]
    9.本方加甘草、阿胶。治产后血虚,患热痢下重,下痢脓
血,腹痛里急者,名白头翁甘草阿胶汤。[金匮要Q)
    10.本方加白芍、黄芩、鲜贯众、鲜茉莉花。治赤痢,名加
味白头翁汤。[通俗伤寒论]
   11.本方去黄连、黄柏,加生山药、生地榆、杭芍、旱三
七、鸦胆子、甘草。治热痢下重腹痛,对脾虚不任苦寒者尤为适
合,名变通白头翁汤。
    栀子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香豉9g
  上2味,以水400ml,先煮栀子,得250mi,再下香豉,煮
取150ml,去滓,分2次服。
    栀子用法:原文只言“擘”,未言其他,故为生用。现代临

证分为炒栀子(外皮炒黑,又称黑栀子)、焦栀子(炒焦)和生
栀子。生栀子清热泻火力较强。有人主张栀子必须生用,炒黑则
疗效不可靠。
  (功效}清热除烦。
  (主治}
  主证:下利后更烦,心下濡,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舌苔
黄腻,脉数。
    副证:胸中窒,或心中结痛,饥不欲食,或身热,手足温,
但头汗出,或反复颠倒。
    (临证加减)
    1.栀子豉汤浅论:栀子豉汤的功效应以“清宣湿热”四字
概括,临证栀子豉汤除治虚烦不眠卓有成效外,尚可用于湿温、
黄疸、出血诸证,显然扩大了张仲景应用的范围。[江苏中医,1965,
(7):34J
    2.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与副伤寒临床分析:用栀子豉汤和
栀子厚朴汤等“苦辛法”治疗伤寒与副伤寒中后期,热盛不退,
胸脘痞满,恶心呕吐,渴不多饮;或喜热饮,舌绛苔腻,呈湿热
并重,邪盛正实的局面,投之则收卓效。因此,栀子豉汤不仅用
于胸膈郁热,也可用于中焦湿热之证。[江苏中医,1963,c3,:12J
    3。加郁金、瓜蒌皮、杏仁组成苦辛轻剂,治疗范围则由
“虚烦不安”扩大脘闷不饥;咳逆头胀;大小便难;身热汗出神
蒙等。因此,不但治疗伤寒发热,且可治暑、燥、风温等外感温
病及内科杂病:
    (1)风温:形寒加桑叶达表;口干有痰加枇杷叶、竹茹;邪
熏膻中而神迷者,加鲜菖蒲、郁金,清芳壮神;温邪郁结,肺气
不通而脘痹、形寒者,加苏梗以舒之;若已痞、头胀、发疹、上
焦闭郁者,加苦辛较重之黄芩、枳实汁。
    (2)燥证:初起加薏苡仁、橘红、北沙参。
    (3)暑证。初起加竹叶、滑石,或去瓜蒌皮。

    (4)内科杂病:肠痹便闭者,常加紫菀、杏仁、瓜蒌皮以降
气;兼痰饮,呕涎者,加半夏曲、竹茹化饮;酒毒遗肺,热重而
久咳音嘶,寐则成噎阻咽者,加石膏寒凉镇降;肺痹脘痞,血络
瘀结,陈腐郁热,加桃仁、降香通络化浊。
    4,加通草、赤小豆、连翘之类,治疗湿温溺赤,郁结发黄。
    5.《伤寒论》运用本方之随证化裁:如少气者加甘草益气,
名栀子甘草豉汤;兼呕者加生姜止呕,名栀子生姜豉汤;兼胸痹
腹胀者,去豆豉,加枳实、厚朴,名栀子厚朴汤;若身热发黄
者,去豆豉加黄柏、甘草,名栀子拍皮汤;后世治疗伏气温病,
邪在营分,由里达表,于本方中加生地之类,既能清营分之热,
又可宣透伏邪,使邪从气分而解。
    6.湿温初期,如邪在卫分,可与藿香、佩兰、杏仁、橘皮、
白蔻仁、薄荷、连翘、通草等配合;邪在气分,可与连翘、黄
芩、枳壳、竹茹、滑石、郁金、象贝、菖蒲、茵陈等配合。即在
卫以“宣透”为主,到气则以“清利”为主。
    7.7.肺胃痰热,脘痞不饥,口干有痰,本方加杏仁、瓜蒌
皮、郁金、枇杷叶;热而生痰,气阻痰滞,本方加杏仁、蒌皮、
郁金、桃仁、降香,煎送白金丸,以开气与涤痰同进。
    8.吐伤胃津,噫气,脾胃气虚,本方加橘红、半夏、竹茹、
石斛,并注意调护,少少进谷以养胃。
    通脉四逆汤
.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附子12g  于姜12g  炙甘草6g
    上3味,以水300ml,煮取120ml,去滓,分2次温服。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
    主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四肢厥逆,烦躁,面色
赤,身反不恶寒,脉微欲绝,舌质淡,苔白滑或黑滑。
    副证:或厥冷无脉,或干呕,腹痛,或咽痛,或呕利止而脉
不出,或四肢拘急不解。
    (临证加减)
    1.下利:下利日久,气血两虚,阳气欲脱者,本方加赤石
脂、怀山药、人参、茯苓以温中回阳,止利固脱。
    2。少阴寒化证(尿毒症):面色发赤,恶心呕吐,尿频腹
胀,下利不止,此乃阴在于内,格阳于外,本方加党参、茯苓、
葱白,以温阳散寒。
    3.通脉四逆汤加味治疗少阴格阳证:用本方加芍药,或加
麦冬、知母。[中医杂志,1962,c2,:14]
    紫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工紫参25g  甘草9g
  上2味,以水500ml,先煮紫参,取200ml,再下甘草,煮
取150ml,分3次温服。
  (功效)清热止痛。
  (主治)下利,里急后重,或胸痛,或腹痛。
    (临证加减工
    1.治吐血不止,紫参、人参、阿胶炒等份,为末,乌梅汤
服一钱。一方去人参,加甘草,以糯米汤服。
  2.治面上酒刺,五参丸,用紫参、丹参、人参、苦参、沙参各
一两,为末,胡桃仁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下.[普济方]
    3.拳参治疗细菌性痢疾及肠炎:用拳参制成片剂,每片含
药0.3g。每次4片,日服3次,治疗菌痢,平均服药6.6天。
也有用拳参1两,水煎服,每天1一2次。治疗细菌性痢疾,有
一定效果。[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60]
  4.紫参汤治疗急慢性肝炎:取紫参(唇形科自主紫参的全
草,《纲目》名“石见穿”)2两,或加糯米稻草1两,水煎两

次,煎液合并加红糖半两,两次分服(儿童减半).[中药大辞典,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98]
    5。拳参粉治疗肺结核:取拳参洗净晒干粉碎,加淀粉调匀
压成0。3g的片剂可治肺结核。成人每次4—6片,每日3次。小
儿酌减。[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60"]
    6.紫参注射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用l:1紫参(石生蓼的
根茎)注射液(每毫升含紫参黄硐2.2—2.5mg)肌肉注射,每
次2ml,每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咳嗽、咳痰、气喘与哕音
的见效时间多数在4一工O天内,但消炎作用较差。仲药大辞典.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60]
    7.紫参(石打穿)治赤白带下症:取石打穿2两,水煎服,
每日1剂,连服5—7天。[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98]
    8.关于紫参问题的争论;历来注家论述不同,争议较大。
有认为泽漆汤中紫参,唐以后都作紫菀;陈念祖在注解本方时而
忆及紫参即桔梗之说;近代觉诠之“紫参考”一文(《陕西新中
医学》,1978,1:49):认为随着时代变迁,这一古方药名也演
变有牡蒙、王孙、草河车、蚤休、重楼等别称,并云在临床上常
以重楼为主治疗急慢性痢疾,疗效显著;陆渊雷谓市医多书丹参
为紫丹参者;但有谓紫参又名水丹参、石打穿、石见穿,为唇形
科自主,此说亦有参考价值。但与《本草图经》所载“茎青而
细,叶似槐,根如地黄”等又不太相符,故紫参究属何药,尚有
待进一步研究。
    诃梨勒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诃梨勒50g
    上工味研细末,米饮调服,每日2--~3次,每次3—6g。
    (功效]升举中气,固脱止利。
    (主治)久痢脱肛,或兼矢气、遗尿。

    (临证加减工
   1.疗呕逆不能多食方:诃梨勒三两去核煨。上一味,捣为
散,蜜和丸,空腹服二十丸,日二服。以知为度,利多减服。无
所忌。[外台秘要]
    2。治嗽,气嗽久者亦主之.生诃梨一枚,含之咽汁。瘥后
口爽不知食味,却煎槟榔汤一碗服之。[经验方]
    3。治老人气虚不能收摄,小水频行,缓放即自遗下,或涕
泪频来,或口涎不收.诃梨勒,不用煨制,取肉,时时于嚼化,
徐徐含咽.[本草汇言]
    4.诃梨勒散运用经验:药量约50g,煨去核,研末一次服用。
凡表证严重或里寒明显者忌用。
    5.本方功效探讨:诃子善降酸收,既能涩肠固脱,又能行
气化浊,敛则治久咳、久泻、久痢、滑精、崩漏带下和脱肛等
证;下气化浊,则治腹胀腹满,大便不畅等症。
    6.本方治疗细菌性痢疾:用20%诃子液作保留灌肠,每日
2次,每次10—40ml;同时口服诃子肠溶胶囊,每日3—4次,
每次1粒,饭前两小时服,症状好转后剂量减半,再服3—4次。

    7.本方的应用体会:本方仅诃梨勒一味,力量稍逊,一般
多加补气升提药,如黄芪、党参、升麻等;如果脾肾两虚,又应
参伍温肾固涩之品,如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罂粟壳等。[中
医自学丛书.金匮.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51-]
    8.诃梨勒散治疗白喉带菌者:内服10%诃子煎液,每天3
-4次,每次约100~150ml。局部可用煎液含漱,每天4—5次;
或用蒸过的诃子含咽,每天4—5次,每次1一2粒;亦可用
50%煎液喷雾鼻腔及咽喉部,每天一次。[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77:11763
    9.治失音,不能言语者:诃子十四个(半炮半生),桔梗一

两(半炙半生),甘草二两(半炙半生),上为细末,每服二钱,
用童子小便二盏,同水一盏,煎至五七沸,温服,名诃子汤。

    10.治老人久泻不止,诃梨勒三分(煨,用皮),白矾一两
(烧灰),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名
诃梨勒散。
   11.治脱肛日久,服药未验,复下赤白脓痢,里急后重,白
多赤少,不任其苦。御米壳(去蒂萼,蜜炒)、橘皮各五分,干
姜(炮)六分,诃子(煨,去核)七分。上为细末,都作一服,
水二盏,煎至一盏,和渣空心热服,名诃子皮散。
    12。取诃梨勒三颗,捣取皮,和酒顿服,三五度则瘥。治一
切风气痰冷,霍乱食不消,名近效诃犁勒散。
    13.本方加陈皮、厚朴为末,炼蜜为丸。治慢性咽炎、梅核
气、慢性肠等,  名诃犁丸。
    14.诃梨勒十枚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饮服三丸,不忌得
利即止。治气满闭塞,不能食喘息方,名诃犁勒丸。
    15。诃梨勒生去核一枚,上一味,拍破含之咽津,次煎槟榔
汤,一盏投之,名治暴嗽诃犁含化方。
    《外台》黄芩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芩9g  人参9g  干姜9g  桂枝
3g  大枣12枚半夏7.5g
  上6味,以水700ml,煮取300ml,分3次温服。
  (功效)益气温中,降逆清热。
  (主治]干呕,下利溏薄清稀,腹中疼痛,肛门灼热,舌质
淡,苔黄腻,脉细或数。
    (临证加减)
    1.治干呕下利,心下痞硬者;痢疾,心下痞而呕,不能食

者加白术、枳壳、神曲,以消痞行气。
    2.治久痢疝痢,干呕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降逆
止痢。[类聚方广义]
    3.此方位于黄芩汤、桂枝人参汤之间,用于上热下寒之下
痢有效,且黄芩汤主腹痛;此方主干呕;桂枝人参汤主腹痛不
呕,有表热而属于虚寒者;盖此方类半夏泻心汤,治下痢之效最
捷。[方函口诀]
    4.《金匮要略评注》曰:《外台》黄芩汤与《伤寒论.太阳
篇》的黄连汤略同,以黄芩易黄连而去甘草,盖即泻心汤之变
化。主治干呕下利,属寒热错杂者,清阳不升则利,浊阴不降则
呕。升降悖逆,法当和中.其证病机为胸中有热,胃中有寒,症
状为腹中痛、干呕、下利。参阅<<伤寒论》第172、第173条,
则其义更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生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