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遂半夏汤

 学中医书馆 2013-01-21
甘遂半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甘遂3g  半夏5g  白芍5g  细辛3g
    上4味,以水200ml,煮取50ml,去滓,人蜜50ml,再煮
一二沸,顿服之。
  现代临证,以甘遂粉2g冲服之。
  (功效)逐水祛痰,散结除满,解痉止痛。
  (主治]
  主证;留饮,胸胁痞满,心下坚硬,腹痛,下利,苔白清舌
质淡,脉沉伏。

    副证:呕吐涎沫,背寒,口渴不欲饮。
    (临证加减]
    1.胸满,饮邪上逆者,加枳实、厚朴泄满。
    2.口渴加芒硝清热润下。
    3.本方证伴有心下痞硬,按之则痛,咳嗽者与小陷胸汤合
用,但以中病即止。
    4。本方主治留饮:方中甘遂、甘草相反之药同用,较十枣、
陷胸诸剂尤峻,故后世鲜有用者。衣宸寰老先生通过多年临床实
践,确认留饮可致泄泻,且多属顽固难愈之久泻,寻常健脾、升
举、分利、固涩、温阳诸法颇难取效,乃根据“有故无殒”,“有
是证用是药”的原则,采用甘遂半夏汤治之,获效甚良.一般药
后泻下水液脓痰之便,常使多年夙疾,一剂顿除;或即转机,稍
事调理而愈。经治凡百余例,疗效稳妥可靠。[金匮诠释.上海:上海
医学院出版社,1986]
    5.甘遂半夏汤治小儿百日咳:基本方为甘遂3~lOg,半夏
6--15g,生白芍15~45g,甘草3-lOg,蜂蜜适量。甘遂与半
夏、生白芍与甘草分别煎取药液,混和后再加蜜等量,微煎以沸
为度,频频服下,一日尽剂。方中甘遂、半夏荡涤痰饮;白芍、
甘草补气敛阴,调和营卫而解痞;蜂蜜缓和甘遂之毒性,润肺止
咳。诸药合用,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恋邪。虽然甘遂、甘草
有相反之忌,但本方之妙也正在于此。甘遂性猛,善长驱直人,
直达病所;甘草性缓,善留中州.二药合用,一缓一急,相反相
成,则顽痰尽去。吾师应用多年而未见有任何毒副作用,其用药
之关键在于四药分煎,且蜂蜜用量与煎液相等。临床用之,每收
桴鼓之效。
    6。甘遂治胸腔积液:用生甘遂为末,每日每1. 5—2g,
冲服(用散剂,不能人煎),连续服用7-20日,以逐胸水,服
用本品后,大便稀溏成水样,但量不多,每日2—3次为度,如
此,一般不影响水电解质紊乱,不必停药,只要掌握好剂量,就

安全、有效。在辨证治疗观察中认为配合温运脾阳,宣发肺气,
因势利导,驱除饮邪,可增强逐水之力,促其病灶愈合。[中药通
报,1987,(5):572    ’
    7.“本草明言十八反”对《金匮》方甘遂半夏汤中遂草同方
认识。.方中之甘遂与甘草历来被认为二药相反,属于配伍禁忌。
但张仲景的甘遂半夏汤二者同用。这种配伍方剂,前代医家为
“激怒药性,促进疗效”。如尤在泾说,正是“欲其一战而留饮尽
去,因相激而相成”。又如《续名医类案》记载吴孚先之验“取
其性之相反,使自相攻击,以成疏瀹决排之功”。可见该方曾经
历来医家临床验证,具有卓越疗效,说明十八反中有些药物的配
伍并非绝对不能用。从近代的实验研究来看,据崔珉等报道,甘
遂与甘草配伍,如果甘草量等于或小于甘遂量,则无相反作用,
有时还减轻甘遂的副作用;但如果甘草量大于甘遂量,则有相反
作用。前人总结“十八反”是在用药的经验总结,无论是偶然巧
合,还是普遍规律,都是从实践得来,应予重视,因为不能排除
用药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而甘遂半夏汤的这种相反同方的方
剂,应在充分把握方证的前提下,利用“大毒之药”去攻“大毒
之疾”;并在煎法、药量的比例等问题上慎重方可。不必冒陶弘
景所说“强在相憎,苟令共事”的风险。
    8.芍药、甘草。治留饮心下硬满挛急,名芍药甘草汤。[伤
寒论]
    9.甘遂、大黄、芒硝。用于水饮与邪热互结于胸腹之间,
症见大便于燥,心下痞硬,拒按之结胸热实证,名大陷胸汤。仁伤
寒论]
    10.甘遂、巴戟各4g,面粉20g。白开水送服,每日 3次。
4月一1岁者,每次0.5g;1-3岁者,每次1g;3—6岁者,每
次L 5g;6—10岁者,每次2g.治百日咳。气虚阴虚、脾胃虚
弱或合并肺炎者慎用,名苴遂散。

   11.甘遂2—3分(冲),木香、桃仁、牛膝各9g,赤芍
15g,厚朴15-30g,大黄9    (后下)。水煎服。功能攻水逐,---24g
饮,活血化瘀。治重型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者,名甘遂通结
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