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书《时刻自警
![]() 梁漱溟(1893—1988),20世纪中国独具风骨及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早岁信佛而后归儒,亦不废佛;以中学学历而执教北京大学。壮年辞去教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发起民盟,为调停国共奔走呼号。1949年后屡受批判而始终不屈,傲然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一生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相号召,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社会问题,亦可云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我这个人本来是很笨,很呆,对于事情总爱靠实,总好认真,……就爱寻求一条准道理。”当我“眼前若有了两个道理,心中便没了道理,很是不安,却又丢不下,如是就占住了脑海”。这样,我“对一个问题肯用心思,便对这个问题自然有了主见”,即“自家有判别”。“只有自己先有主见,或感觉出旁人意见与我两样,而触处皆是问题,憬然于道理之难言,既不甘随便跟着人家说,尤不敢轻易自信”。就如此再三再四思索,寻求解答。“因为这样,我虽不讲学问,却是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被我收来,加过一番心思,成了自己的思想。自己愈认真,从外面收来的东西就愈多,思想就一步一步地变,不能自休,就成就今日这个样子。”简单地说,我“就从这样沾滞脾气而有这个东西出来”。这话或可这样去理解,即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自己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或那“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倔劲帮助了他,使他有所成就。
以上这些话,是梁老在完成其成名之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后所说。我们是否可以从中理会一些他“笔耕”经历的曲折与艰辛呢? 对梁老手迹从书法角度加以审视,也无不可。如书法界有人评说他的行书是“清雅恬淡而又坚挺绵密”,多是给予肯定的。可是梁老对这类评说曾“表白”说:“我夙无临池功夫”“从来于任何碑帖书法不加理会”“因有待致力之事正多也。”常言道:“书如其人。”手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的性格与人品。这样说来,手迹亦可视为个人生命的一种痕迹了。
那么是否可以说,手迹既可见出其为学之道,又能反映其性格与品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