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绿茶“工夫”

 墨童书斋 2013-01-24

话说绿茶“工夫”

作者:阇黎  来源:冷香斋

  品茶是需要工夫的,无论是品饮乌龙茶、花茶、绿茶、红茶,或者普洱茶。这里的工夫不仅仅指时间、技巧、品饮经验等而言,更重要的是品饮者的学养——有着清幽雅致的饮茶情怀。

  最早提出工夫茶之说的,是清人俞蛟,他在《梦厂杂着》里说:“工夫茶,烹制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其后,寄泉《蝶阶外史》、徐珂《清稗类抄》、翁辉东《潮州茶经》、震钧《天咫偶闻》等文献资料中多有记述。俞蛟不仅率先提出“工夫茶”之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指出“工夫茶”的烹制之法是“本诸陆羽《茶经》”,是从我国唐代就流传下来的,而非今时所创立。可谓独具只眼,一语道破了“工夫茶”的玄机。

  对于“工夫”一词的解释,陈香白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作过深入探讨,先生认为:“俞文解释了‘工夫茶’的三种内涵:那就是茶人的素养、茶艺的造诣以及冲泡的空闲时间。”由此可以看出,品饮工夫茶,除了茶人自身的素养和茶艺的造诣外,似乎空闲时间对茶人更为重要。空闲时间首先要得一个“闲”字,然后才是时间。所谓“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正是此意。懂得“忙里偷闲,苦中作乐”的人必定是有着闲情雅致的人,也必定是会作“工夫”品饮的人。

  我国茶叶“烹制之法”源远流长,经历了由粗到精、由精入微、又复归于自然的一个过程,一般用“唐煎、宋点、明清撮泡”来概括。无论是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抑或明清的撮泡法,所用茶品都是(蒸青)绿茶,也就是说,自唐代中叶至今的一千三百多年里,我国茶叶冲瀹法所采用的茶品都是绿茶,而乌龙茶的出现才仅仅三百多年而已。在这一千三百多年间的茶叶冲瀹法,其实就是“工夫茶”法。换句话,也就是绿茶 “工夫”。

  绿茶而有“工夫”,首先要讲求绿茶冲泡技艺。

  我国绿茶产地分布广泛,历史悠久,形成了众多的绿茶冲泡流派。一般来说,六大茶类中,以绿茶冲泡技法最为简约,然而又最为复杂。简约是因为用玻璃杯、瓷杯、甚至瓷碗等就可以冲泡,投茶,注水,茶汤适口时即可品饮;复杂,是因为绿茶的产地不一,品类繁多,在品种、外形、内质及细嫩程度等方面都有差别,因此在诸如备器、择水、侯汤、投茶、冲瀹、出汤时都有讲究,不可草率从事。譬如单就侯汤而言,有些绿茶的水温不能超过80度,否则会有“闷熟”感。不比乌龙茶或者普洱茶等,水温稍高或稍低一些基本不会影响茶汤的滋味和香气。另外,绿茶的色、香、味、韵往往随着冲泡方法的差异而有明显差别。譬如用玻璃杯冲泡和用盖瓯冲泡,用紫砂壶冲泡和用茶瓯冲泡,其茶汤无论就汤色、香气、滋味和韵味都有较大差别。所以真正说起来,六大茶类中,只有绿茶最可以论“品”,品其平常,品其平和,品其平静,品其玄妙。单从这点看,冲泡绿茶真的很需要一番“Gongfu”的。

  周作人先生《喝茶》一文中的那段话很值得我们回味:“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幽雅的环境,闲适的心情,讲求的茶器、茶品、煎茶用水等,这其实就是绿茶的“工夫”品饮法。而鲁迅也在《喝茶》杂篇中写道:“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受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鲁迅的话原本是针对周作人而说的,所言“工夫”也应该针对绿茶。

  如果我们认真拣择一下历代有关饮茶的诗词,可以发现其中许多都是描写绿茶 “工夫”的。如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穿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苏东坡的《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其它如黄廷坚的《品令·茶词》、李清照的《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元人马臻、明人文征明的煎茶诗等,都可作描写绿茶“工夫”的诗词来读,简淡有味,亲切自然。

  个人近年来多饮绿茶,所采用茶品为陕西名优绿茶——午子绿茶,取其香深味老,可煎煮、耐冲泡的特点。所用茶器为青瓷茶瓯、茶盏等。举凡备器、择水、侯汤、投茶、冲瀹、出汤、品饮等,都在专门的茶室里进行,也可算作绿茶的“工夫”品饮法了。

  我国绿茶历史悠久,传承不绝,绿茶“工夫”品饮法更是由来已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值得我们细细欣赏和品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