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车”是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旅客列车的代名词。这些车辆大多车身斑驳,条件较差,车厢内空气混浊、缺氧、冬冷夏热,拥挤不堪,通行困难,饮水不能满足。近年来,铁路部门不断加大“绿皮车”的淘汰和改造力度,目前在干线上已鲜见,但在支线和短途运输中,还有一大批“绿皮车”。 春运期间,本刊记者从北京出发,一路探访了仍在运营中的“绿皮车”。 不经意竟上了“精品车” 2006年1月9日晚9时,记者来到北京北站,搭乘2559次北京北至内蒙古赤峰列车,开始为期四天的“绿皮车”暗访。 晚上9时20分,准时发车。在拥挤的回家人群中,记者好不容易挤上了车。刚进10号车厢,就看见一位个子不高的年轻乘务员在疏导通道帮助乘客码放行李包。一个车厢128个座位,几乎人人都带有好几个包裹,大多码放的不整齐。这位乘务员手拿几张旧报纸,逐一走到乘客的座位前,礼貌地请对方起来,把报纸铺在座位上,挪动好包裹。大约半个钟头,他已经是满头大汗,乘客们都对他投去了敬佩和满意的目光。 快到北京昌平站时,在11号车厢门口,七八个大大小小的包裹堵住了通道。忽然一位戴眼镜的小姑娘就哇哇的哭了起来。原来乘务员让她把包赶紧挪一下,免得旅客上车时踩坏,而她自己又搬不动,同伴也不在。这时,一位50多岁,佩带“通客050 列车长”标牌的女列车长走到跟前询问情况,安排几个乘务员把包裹暂时放在值乘室里,安顿好了一筹莫展的小姑娘。 列车长看见人多拥挤,就建议三个人的座位坐四个人,使一些没座的旅客也有了位坐。在一节车厢里,一个旅客刚想抽烟,就被她发现了,她上前和气的制止,劝告对方,如果想抽烟,可以在列车车厢结合部,那里设有抽烟区。 连续两个小时,她在车厢里不停的检查物品是否摆好,行李架摆放整齐没有,指挥疏通通道。询问有没有晕车的或者病号,需要补票的。记者一直跟在她后边暗中观察。她以为记者有事情求她,就问,你想补票吗,你是不是遇到麻烦了?需要我帮助吗? 后经了解知道,这位列车长叫罗桂贤,已经五十多岁了,因春运抽调到列车添乘。记者乘坐的2559次列车是沈阳铁路局的十列精品列车之一。另一位列车长斯芹说,“本次列车乘务员平均年龄48岁,有的都当奶奶、姥姥了,上有老下有小,看到孩子象自己的孩子,看到老人象自己的老人,他们安全了,平安了,就是我们乘务员最大的幸福!” 为提高服务质量,他们准备好信封邮票,上面写好了内蒙古通辽段段长的地址,免费发放给乘客,如果有投诉,直接就可以寄去。 夜里3时,在卧铺车厢里,记者看到每位乘务员都没睡觉,坐在窗户边。列车长斯芹说:“这是我们的边座值乘,晚上避免车厢里物品被盗,提醒旅客下车。经常拾到遗失的手机、电脑、银行卡等贵重物品。”乘警长周宗福告诉记者,2005年整整一年无刑事案件。春运期间,我们的弦绷的更紧了。 暖车工程暖人心 1月10日上午6时48分,记者在赤峰车站登上了一辆车次为4210的赤峰至辽宁锦州“绿皮车”。 在6号车厢里,上座率不到30%,空荡荡的车厢飘着淡淡煤烟味,车厢温度计显示为26度。列车出发后,周围的乘客已经有开始脱掉大衣的了,记者问,坐这样的车感觉怎么样?那几位打扑克的异口同声说:“舒服,很暖和啊。” 记者往后面的车厢走了一趟,温度基本保持在20度左右,感觉比较舒适。大大出乎意料,与记者的“绿皮车”印象大相径庭。在与一位乘务员的交谈中了解到,这是改进后的“绿皮车”,车内条件及保温性能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记者观察到,这位年轻的乘务员手乌黑乌黑的,而且有明显的冻伤痕迹,好几处都裂开了口子,实在让人心疼。据了解,每个乘务员不仅要做清扫卫生,为旅客送水等服务工作,还要烧好每个车厢的锅炉。比起那些设施条件好的空调车,他们的工作更辛苦。列车长是位女同志,名叫郭洪欣。郭车长介绍说,绿皮车硬件设施差点是事实,但安全和服务工作一刻不敢放松,防火、防盗、防毒品等列车治安抓的很紧。 记者采访了恰好在4210次列车上检查工作的锦州客运段客运五队书记张克伟。他向记者介绍:“4210次列车,赤峰往锦州方向平常人少,回来时人多点。但春运期间客流要大幅度增加。旅客大都是打工的民工及放假回家的学生,更需要有一个温馨安全的环境。我们对每个车厢的窗户缝隙用胶条和塑料包起来或者密封,以保持车内温度。” 锦州客运段段长周玉军介绍,为解决“绿皮车”冷的问题,他们所在的沈阳铁路局开展了暖车工程活动,一方面对“绿皮车”进行了翻新改造,另一方面又针对列车“跑风漏气”问题进行了“堵眼补缝”。 2006年1月10日晚8点多。记者在锦州火车站又搭乘了一辆开往青岛的绿皮车。记者发现车厢里旅客非常多,80%的乘客是民工。过道里人挤人,一个个像叠罗汉。还有的干脆就躺在别人的椅子下面,打起了呼噜。记者问身边的一位老年乘客:“为何选中了这辆车,这么挤?”老爷子乐了,口气中有着山东大汉的豪爽:“挤有挤的价钱,我从丹东到青岛,100元路费,还不够一顿饭钱就到家了。飞机舒服,我坐不起啊。”说完,他和身边的乘客都笑了。记者观察了大部分车厢的温度计,发现温度基本符合铁道部的规定:炉温90度,车厢温度16度。据该车车长介绍,我们在车门、车厢连接处都铺上了毯子,一是防冰雪造成旅客滑倒,二是起密封防冷风吹进来。 考验无处不在 2006年1月11日凌晨2时40分,记者又从河北秦皇岛站转乘了一辆开往济南方向的“绿皮车”。车厢里人满为患,满地垃圾,过道上有的旅客坐着睡着了,餐车里横七竖八睡满了旅客。估计列车超员60%以上,几乎全是学生和民工。 记者在第11号车厢发现,门被锁死了,一个满脸是疤痕的女疯子,一手拿一个火机玩火。想进去的人进不去,想出来的人出不来。记者在门口等了半个小时,一直没有乘务员和维修人员来,很多乘客非常不满,担心发生不测事件。大约一小时之后,列车乘务员和乘警对女疯子进行了妥善处置,把车门重新修好。 据一位车长介绍,2005年12月1日,一个乘客因长途行车郁闷引起旅途性精神病,称有人要杀他,并把1200元人民币交给了车长。乘务员们给他买来饮料,换了卧铺,与之聊天沟通。后来他的情绪逐步稳定,再也没犯病或说胡话。下车时,还很感激车长对他的关照。车长还说:“我在铁路上工作了17年,担任车长6年,经常遇到这种突发情况。” 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的一些长途列车上,部分旅客突发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案例并不少见。据重庆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统计,仅2005年12月份,在该支队值乘的列车上发生的旅客精神崩溃后行凶闹事事件就达17起。其中,因突发精神病跳车3起,肇事自残1起,一般性突发精神病13起。 据了解,“旅途性精神病”症状包括:跳车、哭泣、撕钱撒钱、挥刀砍人等。主要集中在设施简陋、价格便宜、运行时间长、民工等低收入人群乘坐的“绿皮车”的硬座车厢,每年暑运、春运,“绿皮车”一般超员达80%左右,致使硬座车厢内空气混浊、缺氧、闷热,加上车厢拥挤,通行困难,饮水不能满足,容易导致人精神错乱、发疯。民工出门打工赚钱不容易,揣着自己的血汗钱回家,精神高度紧张,甚至在车上一言不发,生怕被抢被骗被偷,有的为了省钱,竟然两天两夜不吃不喝,在心理和生理都达到极限的状态下,精神也往往处于崩溃的边缘。旅客突发“旅途性精神病”现象已经引起了公安、铁路等多个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也探索总结了一些防控措施:如及时打开空气浑浊的车厢车窗,清新空气,松弛旅客过分紧张的心理。劝导旅客不要饮酒特别是白酒。注意发现旅客精神异常情况,对出现眼神散乱、言行举止反常、大冷天大汗淋漓、眼睛潮红、露出凶光等等生理变化时,提前妥善处置。 “绿皮车”决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铁路部门设计制造了新型空调车替代“绿皮车”,对“绿皮车”也进行了更新改造。目前,“T、K、Z” 字的列车已经全部实现了空调车。但地区差异及经济状况的原因决定了铁路运输市场亦应多样化,以适应不同阶层旅客的出行需要。“绿皮车”因票价低廉,仍然有相当市场,特别是对广大中低收入群体而言,“绿皮车”具有很大吸引力,是他们出行的第一选择。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曾向铁路工作人员及旅客问及“绿皮车”的淘汰问题,他们大多给予了否定答案,同时对“绿皮车”的前景表示出乐观的态度。一位列车长笑着说:“我们当然希望在空调车里工作,想想都是高兴的,可你得考虑我们这里的现实。辽西比较贫困,近600公里的路程,收费40元,坐车的本来就比较少,如果改成空调车,人家可能更坐不起了。” 而一位基层铁路部门负责人明确表示:“就目前的铁路现实来讲,淘汰绿皮车,三五年是不可能的,但假如在软件上狠下功夫,把服务质量提上去,可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价格低反而是很大的竞争优势。”某客运段段长介绍,我们管段有十余对列车是“绿皮车”,都是跑管段支线、短途和慢车的,占客车总数的50%。一位车站站长更是以调侃的口吻说:“一只大烧鸡的钱都能去北京,老百姓欢迎啊!”另据了解,铁路部门近年来投入巨资对“绿皮车”进行了更新改造,列车的内墙板、顶板、座椅、卧铺、车窗、厕所洁具等采用了新型材料;车厢的照明、色调都有很大改观。但升级后的“绿皮车”不安装空调设施,这使“绿皮车”仍摆脱不了“环保问题”的困扰,目前,上海等大城市已限制烧煤冒烟的“绿皮车”进入。同时,翻新后的“绿皮车”也并非尽善尽美。在暗访中记者就发现,有的绿皮车的保温性不一,有的车厢非常冷,而有的则能达到16度的标准。原因是各个车厢在不同厂家的改造过程中,车体保温层的制造存在差异,极个别车厢因保温性差曾被返厂维修。而参与改造的厂家是否存在偷工减料等问题,记者不得而知。“绿皮车”改造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安全可靠性和舒适度等各种标准必须严格执行。 对于乘务员而言,在“绿皮车”上工作不仅没面子,而且待遇比空调车上低,他(她)们有许多平常人难以理解的委屈。记者发现一位女列车长制服的袖口磨破了还在穿,她说,我也想穿体面,但不发呀。一位列车长向记者诉说了只能在“绿皮车”上才可能出现的一件事,“前不久,一位大妈住卧铺,位置比较靠近过道,她嫌我们车上有烟煤味,心里闷的慌,一个劲要往里换,她岁数那么大了,咱也怕她有个好歹啊,就把里面一个乘务员的卧铺给她换了,没睡到半个小时,她又说心里闷的慌,又要换,而且要和我的卧铺换,我又答应了。把自己的卧铺给她,在我的卧铺上睡了不到一小时,她又叫我,说,姑娘啊,你的铺这里也有烟煤味啊,我还是回我刚才那个铺吧。” 由于“绿皮车“的旅客多为中低收入群体,旅客素质参差不齐,他们的安全意识、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更需要引导,弱势群体更需社会的关爱,这对列车乘务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铁路部门应改变根据列车等级配备乘务员和差别待遇的做法,良好的资源不能仅按市场经济的法则配置,更要考虑铁路的社会公益属性。“绿皮车”决不能成为被遗忘或忽视的角落,更不应成为发生安全、服务问题的借口。
《新安全》 (2006年 第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