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15次特快列车上采访 | 姚景强

 深圳文学 2023-03-28 发布于广东

这是40多年前的事了。

京广线上,从北京开往广州的第15次特快列车,风驰电掣般地呼啸着进入了武昌站。我和小陈在团政治处组织部李干事的带领下,从鄂豫交界的部队驻地出发,坐汽车,乘火车,一路奔波,几经辗转,终于登上了这趟列车。

此时正是1977年的初冬时节,我们要去执行一项新闻采访任务,并且采访的地点和人物,就在15次特快列车上。我和小陈是同年入伍的兵,同时参加团部举办的新闻报道学习班后,先后从基层连队调到团政治处报道组从事专职新闻报道工作。报道组隶属于团政治处宣传股。就在两天前,宣传股的王股长很稀罕地来到我们报道组的办公室,笑眯眯地对我和小陈说:“昨天,组织股李干事向政治处张主任汇报了一件事,说是他爱人陈燕芳来部队探亲后,乘坐从北京开往广州的第15次特快列车,返回广西梧州老家,不料在列车上身体出现异常。幸亏四号车厢乘务员邓永红同志精心照顾,才转危为安。这件事体现了一种雷锋精神,值得宣传,更值得我们部队广大指战员学习。张主任希望我们报道组的同志和李干事一起,专程前往采访并当面致谢。你们准备准备,这一两天就出发吧。”

 “好。”我和小陈齐声回答道。其实,王股长说是让我们“准备准备”,但在我们看来,也确实没什么可准备的。我们平时下连队采访, 无论是步行或是坐车,都是肩挎水壶和挎包,带上钢笔稿纸和洗刷用具就出发了,行装简之又简。但是,这一次出差,为了采访方便,我们还特意在政治处书记那里开了军用介绍信。不过,15次特快列车有四个乘务组,邓永红同志属于第四乘务组。她每次出乘的时间,尤其是到达武汉的时间,李干事在事先已经从爱人那里了解到了。于是,我们便在第二天就出发了。

 

这是我和小陈入伍后的第一次远行,也是第一次乘坐特快列车。当时的心情就像如今第一次乘坐高铁一样,非常激动。因是公务活动,上了火车,我们没有到四号车厢直接去找列车员邓永红,而是直奔列车长办公的8号车厢。车厢内,那张简易办公桌旁,坐着一位带着“列车长”臂章的中年人,正在为一位旅客补办卧铺手续。当那位旅客拿着卧铺票高高兴兴地走了之后,李干事赶紧从皮包里掏出介绍信,微笑着递给列车长,并说:“我们是来自武汉军区工程兵某部政治处的,我叫李大德,是政治处组织股的组织干事,这两位是小陈和小姚,是我们政治处报道组的新闻报道员。我们肩负着部队首长交代的任务,是专程来向你和本次列车乘务组特别是邓永红同志,表示感谢,还想进行采访,在部队和新闻媒体上进行宣传。大体情况都写在介绍信里,你先看看吧。”

“好,好。”列车长看完介绍信,高兴地说:“太好了,欢迎欢迎啊。邓永红同志正在值班,她在4号车厢,我现在就带你们去见她。”说着,他挥手指向前方,“请。”

在那个交通还不甚发达的年代里,火车满员甚至超员是常有的事。车厢内的过道上,两节车厢连接处,到处挤满了人。幸亏有乘警和列车长开道,我们才比较顺利地来到4号车厢。在乘务员休息室门前,列车长指着坐在里边的那位女同志:“这就是邓永红同志。”

邓永红看上去大约30岁左右的样子,在一身乘务员制服的衬托下,她那白皙的脸上,洋溢着职业女性温馨的微笑。她站起身来,指着我们三位军人,向列车长问道:“这是……他们是?”列车长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而是带着激动的声调介绍说:“前段时间,你帮助照顾过的那位孕妇,是部队家属,正是这位李干事的爱人。”列车长指了指站在我身边的李干事,继续说道:“现在部队首长专门让李干事带领两位新闻报道员,来采访你,要写文章登报表扬你,你为咱们15次特快列车乘务组争光了,回去后,我不仅要在咱们乘务组全体会议上表扬你,我还要向路局领导汇报你的先进事迹。今天,你要给部队的同志好好谈谈。”

邓永红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只是莞尔一笑,点了点头。就在列车长准备离开时,他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他看看我们,又叮嘱邓永红,说:“今天车上人多,恐怕车上很难找到座位。这样吧,等采访完了,就带这三位解放军同志到列车工作人员休息室去,我给他们安排卧铺。”李干事一听,急了,他赶紧说:“部队有规定,战士出差不允许坐卧铺。”

只见列车长带着商量的口气说:“李干事,这个我懂。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列车工作人员休息室,不属于售票的范围,也不是谁想坐就能坐的。你看这样行不行,你是干部,按照部队规定,是可以坐卧铺的,我可以在卧铺车厢给你补一张卧铺票。总不能让小陈和小姚一路上站着到广州吧。在我看来,今天,你们不是乘车的一般旅客,而是我们列车乘务组尊贵的客人。我们跑车的,列车就是我们的家,哪有客人到家了住宿掏钱的道理?”

经列车长这么一说,李干事只好点点头,表示默认了。列车长说:“这就对了”。我们还未来得及说声感谢的话,他就转身走了。

邓永红望着列车长离去的身影,对我们说:“其实啊,这件事儿纯属偶然。我们当乘务员跑车的,每天接触的人,都是南来北往的客,不乏工农商学兵,可以说阅人无数。旅客心里怎么想的,不必多问,一看就知道是'写’在脸上的。”她一边说一边看了看李干事,“就说我和你爱人相遇相识的事吧,那天她上车后,可能是一时没有找到座位,捂着肚子,斜靠在车门旁,看表情很痛苦的样子。我一看,就觉得她肯定是身体不舒服,哪里出了问题。我主动上前问她咋回事,她说她是广西梧州金属制品厂的工人,叫陈燕芳,在部队探亲结束后,乘坐15次特快,准备在广州转乘轮船回梧州。当时她正怀着身孕,可能因为赶车急,动了胎气,上车不久就肚子痛。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十分焦急,生怕发生意外,立即向列车长进行汇报。”

我和小陈认真做着记录。

接下来,邓永红同志向我们讲述了后来所发生的一切。

列车长听完汇报,当即作出决定:与下一站联系,送她进医院。可是,当邓永红把列车长的想法告诉陈燕芳时,陈燕芳却说她估计暂时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坚持要随车到广州去。

既然陈燕芳主意已定,邓永红同志只好把她扶到自己的乘务室,她一面为车厢的许多旅客服务,一面细心照顾着陈燕芳,又是倒开水,又是准备万一她流产要用的物品。

下午五点钟左右,列车到了岳阳站。这时,轮到邓永红换班休息了。可是,交了班,当她来到陈燕芳身旁时,发现她脸色苍白,病情有了变化。于是,便立即拿出自己的卫生纸给她用,又到站上买了一些回来备用。在邓永红轮休的时间里,她一直看护着陈燕芳,一刻也没有休息。一路上,好在陈燕芳的病情没有太大变化。

第二天上午七点多钟,列车到了广州站。旅客们纷纷下了车,陈燕芳却感到为难了:如果立即去换乘轮船,实在有很多不便,不去,广州又没有亲友,怎么办?这时,邓永红似乎看出了陈燕芳的心事,便对她说:“我每次出车回来,要连休几天。你到我家先休息休息,等病情好转后再走吧。”

 

陈燕芳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听到邓永红如此温馨的话儿,感动的不知说啥为好。她还没有来得及说一句感谢的话,邓永红已经扶着她出站了。到了邓永红家里后,她忙着腾床铺,烧热水,先让陈燕芳洗了澡,又为她做了一碗鸡旦面条。面条热气腾腾,可邓永红的心更热啊!为了使陈燕芳早日恢复健康,邓永红又送她到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检查治疗。她还把家里的鸡、鱼、肉为陈燕芳做了合口味的菜肴。邓永红的爱人是广州站的一位站内货运司机,他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热心肠人,每天一下班,他就主动做家务,照管小孩,以便让妻子更好地照顾陈燕芳这位特殊的客人。

陈燕芳住在邓永红家,就好像住在自己家里一样。经过两天的治疗和邓永红的精心照顾,她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第三天上午,邓永红背着陈燕芳的行李,送她来到广州大沙头码头,登上了回梧州的轮船。虽然彼此只认识了四天,但在分别之时,陈燕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除了连声的“感谢,谢谢”,就是那从眼眶里不断流出的激动的泪水。

邓永红的讲述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是激动而温馨的思考。当晚,躺在列车长给我们安排的卧铺上,我和小陈交流着采访的感受,虽然我们俩都是第一次坐上特快列车的卧铺,但我们都没有睡好,因为我们思考着的,是如何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变成文字。

次日,当初冬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一行三人在广州站告别了列车长和乘务员邓永红同志,下榻到广州从化宾馆,在那里完成了写稿任务并发往广东的新闻单位。不久,《广州日报》和《南方日报》,分别以《旅客的贴心人》,先后发表了我们采写的稿件。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转眼40多年过去了,每当我想起这次15次特快列车上的采访,想起列车乘务员邓永红同志对待旅客的热情、热心、周到的服务、无私的帮助,我想,那是一种雷锋精神,那是一个时代的风尚,那是一种平凡中的伟大,那是一种刻在人们心灵深处的记忆!

作者简介

姚景强, 1955年3月生,河南省济源市人。现居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1976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工程兵某部新闻报道员、新闻干事,济源市人武部党委秘书。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兼搞文学创作。曾在《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和《人民工兵》杂志、《奔流》杂志、《湖北日报》《牡丹》杂志《济源日报》《济源文学》以及香港《文学月报》《百姓作家》《深圳文学》《军旅文学》发表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曾任济源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焦作工人报》特约记者、《济源日报》社记者、济源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现为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牵头主编正式出版《卢仝文化研究》《文脉思礼》两部著作,著有《文脉履痕》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专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