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12月16日9时35分,苏州河上最后一班轮渡从强家角渡口的南岸驶向北岸,渡船编号“沪客107”号,标志着苏州河渡口完成了历史使命,彻底退出苏州河。 过去,苏州河上的轮渡运输曾十分繁忙,最多时共有7个渡口,10多条渡船,200多轮渡职工。据老人回忆,苏州河上的摆渡费,起初为一分钱一渡,后来逐步上调到二分、五分,最贵也仅一毛钱。
到1997年时,苏州河上仅剩下强家角这最后一个渡口。强家角渡口北岸普陀区,南岸长宁区,乘船往返的大多是隔河相望的居民,大家对渡船都有很深的感情,不少老人回忆说,他们不少人当年娶媳妇的时候,就是在这里用一条小舢舨运嫁妆的。渡口每天运营时间为早上5点到晚上11点,每7分钟一个来回,每天运客近3000人次,渡口夜间也有人值班,如果深夜居民发生了什么急事,只要到渡口喊一声,不管多晚,值班的师傅都会把船开出来。岸边居民家里有喜事,也都会把喜糖、喜蛋捎上船。
强家角渡口停航、拆除后,又在原址建起了一座人行桥方便居民往来,这就是如今的强家角桥。 看过上期“好奇周桥”的问题:《强家渡真的是个渡口吗?》,我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强家渡真的是一个渡口,但真正的本来名称是叫“强家角渡口”。据上海市《长宁区志》记载:清道光七年(1827年),吴淞江南岸强家角村农民捐资建强家角渡。南岸即强家角,北岸抵今光复西路。早期由乘客自行摆渡,抗战前夕始由私人经营。1956年公私合营时并入上海市轮渡公司。1962年,改人工木船为铁壳电动船。两岸各设趸船一艘,两岸设候船室、办公室各一间。每天从5时至23时间开航,不设固定班次,乘客略多即航。1992年统计,每月过渡约三万人次。强家角渡轮为沟通南北两岸,方便行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长宁区人民政府根据群众的愿望,即着手对强家角人行桥进行规划设计,当时,由于河对岸普陀段的道路还没有辟通,所以,该桥设计为人行桥,杆拱钢结构,长49.5米,宽7米。紧接着进行建桥。1997年12月16日,强家角人行天桥建成,极大地方便了吴淞江(苏州河)两岸的行人来往,强家渡口渡轮也就停航了。强家角渡口轮渡停航,也是上海市区苏州河最后消失的一个轮渡。
1997年12月16日,苏州河上最后一班轮渡从强家角渡口完成了历史使命,苏州河上最多时共有7个渡口,起初收费为一分钱,后来上调二分、五分,最贵是一毛钱。1997年,苏州河上仅剩下强家角这最后一个渡口停航、拆除后,又在原址建起了强家角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