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交通落後 缺乏鐵路 2012年11月22日04:00來源:浙江在線-浙江老年報 作者:賴晨 本文摘自《浙江老年報》2011年5月4日,作者:賴晨,原題:交通落後與甲午戰敗 甲午戰爭前夕,中國只有477公裏鐵路,而且大多分布在後方,其余就是分布各地的驿路。水路,中國只有兩三家輪船公司在運營,輪船20多艘,總噸位約5萬噸,再就是日益衰落的木船業了。而日本到1893年底,私營鐵路就達到3000多公裏;水路,有400多艘輪船,總噸位16萬噸。交通落後,尤其缺乏鐵路是中國甲午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 首先,它影響了救援。威海之敗主因就是救援不力。1895年1月19日至23日,3.5萬日軍在榮成從容登陸,清軍爲何不進行反擊呢?曰:兵力不夠,援軍還在途中,遠水救不了近火。山東戰場有2.1萬清軍,其中前線有1.2萬,分守于威海、煙台、登州等地。直隸、奉天形勢危急無兵可調,而從南方調來的20營兵還在路上。陳鳳樓的5營兵剛從徐州出發,李占椿、萬本華的10營兵還未到淮安,張國林的5營兵還未到鎮江。而且這些部隊大多是新兵,邊走邊訓練,再加上天氣寒冷,不能日夜兼程行軍。日軍用4天多時間就登陸完畢,迅速以2.5萬人從後路包抄了威海,水陸夾攻只有幾千人的清軍,先後攻下南幫、北幫炮台,2月11日攻占劉公島,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其次,它影響了調兵布防。戰爭的本質是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甲午戰爭中,清軍不要說打壹次大的殲滅戰,就連壹次擊潰戰都沒打過,其主要原因就是無鐵路調兵布防到戰略位置,無法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廣東提督唐仁廉部,1895年農曆十壹月初壹從山海關出發,走了19天才到達沈陽,這麽緩慢是因爲天氣回暖,冰雪融化,官兵每天步行于泥淖中,淺的沒到膝蓋,深的沒到大腿根部,沒有鐵路的低效可見壹斑。甲午戰爭中五次較大的戰役:平壤戰役、黃海海戰、鴨綠江防戰、旅順戰役、威海戰役,除了鴨綠江防戰中清軍數量比日軍多400人外,其余四次均處于劣勢。清軍從戰爭准備和素質方面本來就比日軍弱,數量上又處于劣勢,所以五次戰役均失敗了。 最後,它影響了後勤補給。後勤是戰爭的血液,而高效的後勤,同樣需要鐵路。戰爭前線根本無鐵路,黃海之戰失去了制海權,本來落後的水路運輸也受到了威脅。此次戰爭動員了幾十萬人馬,物質消耗極大。如何保證這幾十萬人馬的糧饷械的供給,清軍面臨嚴峻的考驗。威海戰前,需煤1萬噸,而實際相差甚遠,戰中,後勤補給不力,北洋艦隊官兵彈盡糧絕,最終全軍覆沒。開拔的部隊由于缺槍,很多是徒手,實在無法,只好趕制幾枝梭標代替,如此土洋結合,令人喟歎。旅順徐邦道部整編後,只有壹半人有槍,無奈,只好輪流使用。而日軍在戰前就建有橫貫全國的鐵路網,其兵糧饷械日夜不停地運到靠近戰場的港口,再由輪船橫渡大海,神速運往戰場。 兵貴神速,而鐵路是當時最先進的交通工具,具有巨大的運輸能力和快速突破能力。普法戰爭中德國之所以能獲勝,部分原因就因爲它擁有1.9萬公裏鐵路。列甯就曾斷言:“沒有鐵路,進行現代化戰爭就是空談。”所以,由于交通落後,尤其是缺乏鐵路,導致清軍在甲午戰爭中處處被動,最終慘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