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阳光 的 同牛春明外孙女交流太极拳
雨雨姐姐是我论坛的朋友,从论坛到开心网“偷菜”,使我们未曾谋面却很近乎。她的文章我去看去评,我的文章她也来看来评。我的网名叫“牛货网”(我的网站名字),她管我叫牛朋友。
有一天我谈到太极拳并在论坛放上那次西安比赛的视频,我们便有了更多的了解。
原来雨雨姐姐是杨澄甫的十大弟子牛春明的外孙女。(百花山博客介绍:杨澄甫十大弟子之五,牛春明,通灵第一。太极神功,神乎其神,得他心通,手掌托雀,雀不能飞。得杨健侯真传。”)
据她回忆外公一家都是太极拳爱好者。母亲小时候和舅舅他们,每天早晨到中山公园打拳,练剑,身体都很好。到了雨雨姐姐这代,自称只是“打打花架子”了,只有杭州的表哥和香港的小姨一直坚持外公的事业,他们培养出一批学员,弘扬国粹太极拳精神。
下面是雨雨姐姐表哥(孟宪民)学生写的文章,可对太极前辈有进一步了解:
太极拳享誉全世界,但真正懂得太极拳的人恐怕并不多。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武 术的精髓又在于懂劲。所以《拳论》云:“拳法之妙,在于运劲。”王宗岳也说:“懂劲而后,方可阶及神明。”所以,懂劲是精通此拳的关键环节。只有把规矩的 外形与精细的内劲,融会贯通,使二者完美统一,方可以达到较高境界。去孟宪民家那天,依稀童年推手影相伴阶前滴雨声,天空下着凌乱的雨。一杯雨前清茶,雾气蒸腾。墙上悬挂“国际太极拳大师”的证书。孟宪民望着窗外的雨滴,说:“虽然我被誉为大师,但比起外公来,连皮毛都还没有学到,我们这一辈人继承先辈的武学都还来不及啊。”透过雨帘,孟宪民似乎又看见60年前与外公在天井里推手的情景。
孟宪民的外公牛春明,是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1881年,牛春明出生在北京的皇城边上。那是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牛春明小时候的身体也一样“飘摇”,体 弱多病的他在21岁学医的同时,开始拜拳家杨健侯为师。杨健侯便是打遍京城无敌手、独孤求败“杨无敌”杨禄禅的儿子、太极拳宗师杨澄甫的父亲。杨健侯见牛 春明勤奋好学、老实听话,就破例收他为徒,对他非常器重。牛春明练拳非常刻苦,每天清晨三四点便起来打拳,杨健侯便倾囊相授。牛春明师从杨健侯、杨澄甫父 子学习太极拳17年,成为杨澄甫之后第四代传人,是杨氏太极拳第一位外姓弟子。
1917年杨健侯去世前说,希望太极拳向江南发展,当时太极拳 主要在北方流传,南方很少。为了达成师父的遗愿,杨澄甫、牛春明离开北京,一路跨过黄河,经南京、上海,最后来到了杭州。南方拳门类众多,但保守封闭,许 多都是家族单传,一个外来的拳师要想在异乡站稳脚跟,如果没有真正镇得住人的实力,是无法立足的,更别说在当地推广了。“牛春明是有真功夫的,这个真功夫 就是推手与拳架子的结合。”太极拳是体、用的完美结合。太极拳如果只作为健身,速度太慢,爬山、跑步等任何运动都可以健身;作为技击,不如摔跤、拳击来得 威力巨大,如果不是体与用的完美结合,是无法流传下来的。体,就是练拳架子,练套路;用,就是推手,练“劲”,劲,不是力,力是天生的,劲是后天培养的。
1946年孟宪民8岁,抗战时期在兰溪避难的外公回到杭州,住在孟家,孟宪民就开始跟着外公学习太极拳。牛春明每天练完拳,才把孟宪民从被窝里叫起来, 开始教拳。“外公对我非常严格,练拳架子,一个动作没学好,决不让学第二个动作,不像现在一套拳几天就可以学会。”在一个个动作的重复练习中,其实已经练习了比如站桩、蹲马步等基本功。孟宪民拿出一根近三米长的白蜡杆,这是牛春明传下来的,那时候,牛春明在远处点一炷香,便运起白蜡杆扎杆子,每一枪出去, 都是对准香顶小小的亮点,呼呼风声起处,白蜡杆每一击都快速又准确。“这是练听劲,就是学会将劲力集中在一点,一枪刺去,决不偏离方向。”
除了扎杆子,牛春明与孟宪民还推手练劲。外公告诉孟宪民,学习太极,就是要学习如何用劲,“对方有力就借力打力,对方无力要引出他的力再反打回去”。孟宪民 回忆,与外公推手多年,一次都没赢过他,记得一次练到酣处,外公双眼精光一闪,嘴中闷哼一声,自己身子往后跌去,伸出的手臂竟然收不回来,劲力都被引了出去,“这种高深的武学,实在是现代人体会不到的,我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学会”。
1956年牛春明代表浙江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赛前他告诉孟宪民: “比赛中强中自有强中手。”果然,一位人高马大的猛汉向牛春明下了挑战书,牛春明说:“可以,明早在花园里互相推手切磋,你不要告诉别人。”第二天五点, 二人在花园里互相切磋,那汉子推着推着就下重手,往牛春明胯下按去,誓要将牛春明压趴下。牛春明见他来真的,化解了对方大力,趁他回手,双掌推去,只见那大汉往花坛后飘去,这时花园周围钻出不少脑袋来鼓掌喝彩,原来那汉子另有图谋,觉得能够打败牛春明,自己便能声名远扬,所以早就通知大家来观看。
事后,《新体育》杂志、《新民晚报》的记者赶来采访牛春明,要他介绍经验。那时牛春明已经76岁高龄,说:“我连半桶水都提不起,太极拳是借人之力,顺 人之势,我只是借他的力,是他自己把自己打出去的。”
杨家太极拳尊奉南宋末年的张三丰为太极拳集大成者。孟宪民介绍,北阴阳平衡出太极渊源流长一脉承。宋有张三峰,南宋也有张三丰,这两人都对太极拳有贡献,但后者是集大成者。唐朝时的吴道子、许宣平是道教人物,那时有“三十七式”,虽然还不叫“太极拳”,但已经有“白鹤亮翅”等名号了。太极拳不是一个人创建的,张三丰后,太极拳传给王宗岳、蒋发,后传给河南陈家沟的陈长兴,后杨禄禅在陈长兴处学了18年太极,便开始在北京教拳,外号“杨无敌”,他,便是杨氏太极拳第一代,所以,杨氏太极拳的精髓是与最早的太极拳一脉相承,同一个“基因”。
虽然后世太极拳分出许多不同种类,套路有所区别,但拳理相同,“太极的原理,就是阴阳平衡,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平衡,也就是儒家的中庸。”解放后,在牛春明、杨振铎、杨振基等传承下,将相对比较保守的太极拳公开出来,积极向社会推广。孟宪民从小练拳,在解放后的武术比赛中多次得到 太极拳第一名。1961年外公去世后,孟宪民就开始单独教拳,40多年来,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孟宪民开始积极与外省交流,将杨氏太极拳在全国推广。外公牛春明对孟宪民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太极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也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每天重复的扎杆、推手中,孟宪民门户洞开,慢慢接近外公所达到的武学境界。
孟宪民说自己一生从未动手与人真打过,也不会轻易显现武功,因为功夫不是用来打人的,武术是用来提升自己境界的,武学讲究“学到老,学不了”,永无止境。“功夫越高深,就越虚怀若谷,这也许就是现在说的武德吧,外公从不言传,而重身教。”
一天,孟宪民在西湖边教几个浙大学子推手,那学生双手忽然打开,胸口大开,孟宪民就向他胸口推去,虽然他只是做个动作,但孟宪民已经懂得用劲力,在旁一直一声不响的牛春明,突然喝止他们,走上几步严厉地指责孟宪民:“你怎么能做出这种动作?这是危险动作,若是用劲,会伤及他人!”牛春明决不允许孟宪民在教导中作出危险动作,哪怕只是摆个样子。孟宪民从邮局退休后,一直从事太极拳的教学工作。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杨氏太极拳发扬光大,我们这一代已经比不上先辈了,非常对不起他们,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将先辈的功夫保存下来。此生只为传太极要让国术万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