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在湘江上的舟中死去

 什么都不知道1 2013-01-29
    这首诗写出不久,他在湘江上的舟中死去了.这是七七O年(代宗大历五年)的冬天,他五十九岁。
    他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枢盾在岳州。四十三年后,八一三年(元和八年),他的孙子杜剐业经过很大的努力才从岳州把杜甫的遗体搬运到僵师,移葬在首阳山下,在杜预墓的附近

,杜审言墓的旁边。杜嗣业搬移他祖父的灵枢时,路过荆州,遇见诗人元镇,元镇给杜甫写了一篇墓铭,他说.自有诗人以来,没有像杜甫这样伟大的。
    写到这里,这个伟大的诗人的一生便结束了。这是一个悲剧。这是一个正直的诗人在封建社会里必然的悲剧。自从天宝末年以来,国家的灾难日渐严重,人民的痛苦日渐加深,杜甫面对

现实,写出许多替人民诉苦、为国家担忧的不朽的诗篇。他同时把灾难的解除与痛苦的减轻寄托在当时的统治者身上。可是这些统治者既不能抵御外侮,更不会把人民放在心上,只是想尽方

法维持自己的地位与特权;他们对于强悍的外族不惜委曲求全,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却更为残酷。他们并不能解除灾难,反而制造灾难,并不能减轻人民的痛苦,反而加重痛苦。杜甫究竞是一个

官僚家庭出身、受儒家影响很深的人,他在当时不可能怀疑到这套封建的体系,对皇帝存在的意义也不会发生疑问。在矛盾的情况中,他对于皇帝—玄宗、肃宗、代宗—时而歌颂,时而讽喻

,时而抱着无限的希望,时而感到极大的失望,他的进步性发展到七五九年可以说是达到顶点,此后他再也不能超越过这个顶点了.
    但是异族的侵犯,人民大批的死亡与逃亡,在杜甫有生之年以内却没有达到止境。当歌颂与讽喻都失却作用时,他只有梦想唐太宗时代的再现;当他看着人民无法生存时,只希望皇帝能够

减轻赋税,节制征役。事实上,唐太宗时代的再现是不可能的,向皇帝要求减税节役更无异于缘木求鱼。最后只有怀着伤感的心情放弃了早年“致君尧舜”、“整顿乾坤”的念头,但他却始

终不曾取任何一个方式逃避现实,直到死亡的前夕他还念念不忘国家的不幸.
    自从安史乱后,国内各处都接连不断有变乱发生。这些变乱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农民的痛苦到了无法忍受时,便发生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一种是军阀们的争夺地位,互相

残杀。杜甫对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变乱分得并不清楚.但他由于与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深切地感到贫富悬殊是许多变乱的根源,并且从这里认识出,统治者所谓的“盗贼”本来都是无路可走的

人民。至于军阀们的争夺残杀与官兵的暴庚,杜甫则在他的诗里表示出极端的憎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