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年第一篇——蛇年话说蛇与玦

 抱牛斋 2013-01-30

新年第一篇——蛇年话说蛇与玦

(2013-01-01 17:02:29)

首先祝朋友们新年快乐!

新年伊始,我决定成立了自己的玉润墨香玉文化工作室,这是一个个人研究和交流古玉文化的小平台。今后我将尽量减少不必要参加的社会活动,潜心学习和研究古玉文化及古玉鉴赏领域的一些问题,多参与一些交流与研讨活动,以利自己能够在玉文化的博瀚中取得一些收获。

原本想写一点蛇年与玉有关的东西,为此想起了唐启翠老师曾经提到叶舒宪老师的一篇《再论天人合一神话与中华认同之根·蛇—玦—珥》文章。叶老师认为“ 从新石器时代的初民信仰看,穿耳施珠一类特殊行为,审美的功能是派生的,神话的功能才是原生的。先民视玉为神物、通灵之物,所以玉制耳饰本身就具有通天、辟邪、护身的信仰功能。这是玉玦产生的神话观基础,这同玉璜象征通天通神的龙与虹的神话观念,完全一致,不宜按照今人的理解,仅当作美化和装饰来看。”他通过对《山海经》的研究结合考古资料以及出土实物的比照,详尽地阐述了从珥蛇神话人王模拟天神的行为符号的过程从红山文化玉玦实物来看其意义在于“红山文化珥蛇新证据的发现,启发我们做出一种推测:玉玦就是最初的珥蛇形式,只不过是将蛇简化为卷体的几何形式而已。对龙蛇神话的背景分析表明,红山文化的玉蛇耳坠和先前已出土的红山文化双龙首玉璜一样,是以图像叙事的方式表达着神人沟的神话想象。这就有助于说明,在史前期的大传统传承中,天人合一神话信仰早已经存在。同时还能说明,早期玉器的两种形制(玦与璜),如何同龙蛇形象一起,从沟通天人的神话中介符号,逐渐演变成为统一的中华认同的形象符号。

新年第一篇鈥斺斏吣昊八瞪哂氆i

凌源田家沟九号墓出土玉器蛇形耳坠

 

玉玦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佩饰之一,可称为耳饰之祖

就是在玉璧、玉环、玉柱(或玉管)上从孔缘向外锯开一条豁口为表现形式的一种饰件玉玦类似今日的耳环。

据有关史料记载来推测,古玉玦使用方法有三种:

是将耳朵下端轻拉变薄后嵌入玦的缺口即可。

是在缺口的小孔处穿绳将玦和耳垂联系起来,但一般认为,缺口对应处有小孔的玉玦出现时代大多较晚,小孔可能起和其它饰物复式组合的功能。

、古代可能有生前戴环死后戴玦的风俗。但这只是推测,没有充足的证据可以支持这个观点

玉玦用途,古今说法甚多,概括起来有五种:
耳饰或腰上的佩饰;
信器,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皇帝赐玦于军官,以示要他决心打胜仗;
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
作刑罚的标志;犯法者待于境或一定地方,见玦则不许还;
作射箭,使用时将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钩弦

 

各个时期的玉玦有其不同的形制,其中既有传承的元素,也有发展的写照红山文化玉器中,片状玦和立柱形玦较少。这些玉玦的用途可能只有佩饰和耳饰两种,作为符节器“赐环则还,赐玦则绝”的用途,则是老三代时期(夏商周)的规矩,红山时代则不得而知。商代玉玦呈片状,尺寸一般在5~10厘米,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光素的,环窄;另一种为龙形玦,作卷曲龙形,龙张口露齿,背饰扉棱,龙身饰勾撤云雷纹,俗称“假阳文”,线条转角方硬,常有出廓,图案化风格强烈。中孔居中;有的整体雕成动物形;有的两面阴线刻龙纹、背起扇棱、身饰云雷纹、鳞纹等。周代玉玦仍作片状,好的部分明显宽于商代,中孔较小,并出现椭圆形玦。玦身多为光素,部分饰弦纹、云雷纹,纹饰与商代相比有简化趋势。当时龙形玦的出现已经极少,且多无脊齿。春秋战国玉玦数量最多,此期玉玦形体较小,一般直径在3~5厘米。玦体作扁片状,普遍饰有纹饰,素面的很少。纹饰主要是当时流行的细密风格的蟠螭纹、蟠虺纹。用双钩阴线或宽阴线隐起加发丝线方式饰纹。动物形玦简化成为了阴线刻交尾双龙、双兽纹玦,少数精品在两端透雕兽首形象汉代玉玦不多,风格沿袭战国,小玦不及战国时精致。此时出现了一些较大的玦,直径在10厘米以上,应可以理解为是佩玉或符节器。 宋以后出现仿古玉玦 ,主要仿春秋战国造型。宋仿纹饰多不合古制,块体比战国厚重。明、清两代伪古玉玦 ,纹饰处理和雕刻刀法很难达到战国时自然流畅、锋利健劲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

新年第一篇鈥斺斏吣昊八瞪哂氆i各个不同时期玉玦基本特征归纳附表

 

笔者认为,“玦”字的含义和其原始用途,须先考其用途而得出结论目前关于“玉玦”的用途,说法纷纭,其主要的观点大致有如下几种

“玉珥”说,这是最多也是目前最权威的说法。如中国玉器研究会会长杨伯达老先生将“玉玦”定名为“玦形珥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玉器专先生亦称“玉玦”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耳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导叶舒宪老师也认为“玉玦应称玉珥”。

“玉目”说,这是最近部分考古学家根据发掘出报告而提出的一个观点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一具8000前女孩尸骨头颅右眼眶考古工作者发现嵌有一块环状玉玦。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研究后认为应该是“以玦示目”意义的表达。而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同样也出土了一件5000多年前的陶塑女神头像,其双眼内也镶嵌了圆形绿色玉片,刘国祥老师认为应该是此种用玉传统的直接传承和延续

“神器”说,此说依据的是红山文化出土的典型器“玉猪龙”“圆环有缺”类似“玉玦”形状另称“玦形龙”或“兽首玦”。因“兽形玦”出土时往往放在逝者的胸其形似猪似熊又似龙的神兽造型,所以一些玉器学者称之为心与神灵沟通的法器,即“玉神器”。

“环珮”说,亦即“信物”说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说法,即常将“玦”与“环”相提并论为君主佩带之信物,其谐音:环-还、玦-绝,根据召还和诀绝的不同需要,传达一种象征。据古代北宋官修文献《大宋重修广韵》记载所言:“玦如环而有缺,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返,赐玦则绝,义取诀。”明确地表述了这种象征意义。

“玉韘”说,即射箭时套在手指上用于勾弦的玉器,这种说法可见于古代典籍,清代学者考证:“玦”即“韘”,发展后称的“玉扳指”和“韘形佩”。汉晋时人往往将“韘”视同为“玦”“韘”字,最早见于《诗经?卫风》:“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毛亨注》:“韘,玦也。能射御则佩韘。”《孔颖达疏》:“玦,钩弦也。挟矢时所以持弦饰也,着右手巨指引。”很清楚地阐述了这种演变过程。

 

附图介绍:

新年第一篇鈥斺斏吣昊八瞪哂氆i

兴隆洼文化出土玉玦

新年第一篇鈥斺斏吣昊八瞪哂氆i

红山文化玉玦

新年第一篇鈥斺斏吣昊八瞪哂氆i

河姆渡文化出土玉玦

新年第一篇鈥斺斏吣昊八瞪哂氆i

浙江余杭崇贤镇出土良渚文化玉玦

新年第一篇鈥斺斏吣昊八瞪哂氆i

凌家滩文化玉玦

新年第一篇鈥斺斏吣昊八瞪哂氆i

马家浜文化玉玦

新年第一篇鈥斺斏吣昊八瞪哂氆i

斐李岗文化玉玦

新年第一篇鈥斺斏吣昊八瞪哂氆i

山东前掌大出土商代玉玦

新年第一篇鈥斺斏吣昊八瞪哂氆i

西周出土云纹玉玦

新年第一篇鈥斺斏吣昊八瞪哂氆i

曾侯乙墓出土玉玦

新年第一篇鈥斺斏吣昊八瞪哂氆i

春秋管状玉玦


玉润墨香拙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