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 素问白话 第二十九页

 兴安书馆 2013-01-30

黄帝内经第二十九页

(2009-12-17 15:00:08)

    岐伯答说:用稻米来酝酿,用稻杆作燃料。因为稻米之气完备,而稻杆则是很坚劲的。

    黄帝说: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稻谷得天的和气,生在高下适宜的地方,所以得气最完备;又在适当的季节收割,所以稻杆则是最坚实。

    黄帝说:上古时代的医生,制成了汤液醪醴,只是供给祭祀宾客之用,而不用它煎药,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上古医生它制成了汤液醪醴,是以备万一的,所以制成了,并不急于用它。到了中古时代,社会上讲究养生的少了,人们身体有点儿衰弱,而外邪乘虚经常侵害人体,但只要吃些汤液醪醴,病也就会好的。黄帝说:现在人有了病,虽然也吃些汤液醪醴,而病不一定都好,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说:现在有病,必定要内服药物,外用饞石针艾,然后病才能治好。

    黄帝说:病人形体衰败,气血竭尽,治疗不见功效,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的精神,已经不能发挥它的应有作用了。

    黄帝说:怎么叫做精神不能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呢?

    岐伯说:针石治病,只是引导血气而巳,主要还在于病人的精神志意。如果病人的神气已经越失,病人的志意已经散乱,那病是不会好的。而现在病人正是到了精神败坏、神气涣散、荣卫不可以再恢复的地步了。为什么病会发展到这样重呢?主要是由于情欲太过,又让忧患萦心,不能休止,以致于精气衰败,荣血枯濇、卫气消失,所以神气就离开人体,而疾病也就不能痊愈了。

    现在经医生一看,说是病已成了,发展得很不好,结果针石不能奏效,汤药也达不到了。现在的医生都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这样,虽然病人的亲友每天守候,不离寸步,病还是不会好的。这怎能说是没有抓紧治疗呢?

    岐伯说:病人是本,医生是标。二者必须相得。没有病人的配合固然不行,有了病人的配合,而没有好的医生,这也叫标本不相得,病邪同样不能驱除。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