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言《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下)

 慎不二 2020-06-12

八,技进乎道

以上所述,是从易学、术数的角度,结合现实物理现象来讨论医理,固然有陈意太高、不切实际的嫌疑,但如果理且不通,心中无数,又怎能临床施治的时候至诚无畏地救人性命。所以,还是再容我唠叨几句吧。

佛教说这个世界的构成,“四大”——“地、水、火、风”,即中国术数所谓的“土、水、火、木”,另外一个“空大”对应五行之“金”。“金”肃杀从革,即乾卦,为天,为空,空能破一切,故以金刚之性来定名。有无相生,阴阳的动静二相乃至万有不齐的变相,皆是依他而起,本自无生,佛教就站在“金”之“空性”的角度高度总结了“有与无”的根本,一阴一阳之道,乾卦和坤卦,可谓是“空”与“有”的关系。

五行干支这一套术数体系呢,则建立于“有”的基础上,描述立足于这个地球物理环境的变化规律。我们地球、人体的存在,是因“土”的恒持坚固之性,“木、火、金、水”四种气流的运行,“土”作为中气,与此四气结合交变,而产生有形物质的存在,这个“土”在地支,就有“辰、戌、丑、未”四个,分别是水、火、金、木四行的墓库。

实际上,春天三月寅卯辰,辰土被算作季春了,夏天巳午未月,未土是季夏,戌和丑也都是四季末的余气,“土”这一行在十二地支中看起来占了四个地支,实际上竟然都是其余四行的陪衬。这个问题,也就是“中气”究竟为何物的大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读通《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本书,可以结合与之配套的几本临症应用案例集,如张涵著的《圆运动古中医临症应用》。翻开书中第一节,就讲到“中气”,说:

“中气并非是如气球般固定不动的气团,乃是一团旋转的无形之气,其形如漩涡。”

“漩涡之中心下降,即是胃气,胃气之所以能降,缘于此漩涡,中气旋转才有气之升降浮沉,形成四维——木、火、金、水之气。”

“人体的圆运动若不能顺应大的圆运动规律即病,若逆于大的圆运动则死。”

这真是发前人所未有,开后学之慧眼。至于人体小太极的圆运动逆于天地大太极的圆运动则死,则是“五行学说”关于吉凶辩证的精华。明朝神机妙算的军师刘伯温留下命理经典《滴天髓》说:

“和则吉、战则凶。”

这个“和”,就是流通平衡,“战”,就是太过不及。一般人理解为“和”就是五行相生,“战”就是五行相克,是不对的。一个五行太极体内,不管是相生的五行之间,还是相克的五行双方,流通平衡则吉,太过不及则凶。生与克,是五行内部气的状态,这个气的状态只要太过不及,都会导致太极体的破坏,从而引发灾咎。

人体医学,也是如此。一方面人体与外界的圆运动不能悖逆,另一方面,人体内部的五行之气,也同样要维系五气之间的流通平衡,这个流通平衡,也就是保证“中气”不被破坏。金气的收敛与木气的疏泄,本身就是一对相克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动态中得到平衡则“中气”正常,一旦任何一方太过不及都会导致“中气”失衡。

人体内的十二经络,六组经络之间的气流圆周运行,对应于天地大太极的“五运六气”。负责调节自然与人体之气达到和顺的,是居于上焦的肺脏。《黄帝内经》言“肺主治节、主皮毛、朝百脉”,每个“节”代表着地球感受天气的影响,地气逐渐地变化情状,天气与人体皮肤接触,随呼吸进入人体进行气体交换,使人体适应外界的环境,调节体内气压平衡。

最能直白体现“中气”有“升、降、浮、沉”而漩涡运动,“人体的圆运动若不能顺应大的圆运动规律即病,若逆于大的圆运动则死”的,莫过于人体脉象受四时节气的影响而有不同的特点,所谓“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此脉象之“偏”,正是顺应四时之气,正得“中气之平”。

节、气是气的变化周期,也就是“术数”中“数”的体现。交节的时候,病人如果精神衰败,不能调节人体气机就容易死亡,算命书上也有“男怕交运女怕脱运”这些吓人的说法。虽然道理如此,但实际应用的时候,还是要结合现实情况来灵活变通。即如当今科学技术的发达,室内的温度可以随时调节到适宜的范围,医疗护理条件也非常优越,人们日常的生活,可以一日之内横跨西洋。中国地广物博,气候变化南北不同,用中医的方法为人把脉诊疗,结合节气辨证时,也就不得不考虑这些现实因素了。

如果用针灸的方法帮人治病,比起药剂来,好像要简单很多,只需记熟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的运行轨迹与主症,了解正经上“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及“原穴”“络穴”等,根据病症的寒热虚实,施以“补、泻”手法刺激穴道,便能补虚泄实,起到调节气血、人体自愈的功效。但也需要医生手法高明、胆大心细,医患之间持之以恒的配合。


九,诊治之难!

人体致病的因素,有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作、房事纵欲,乃至先天遗传、医药误诊等。及至临症问脉,浮沉迟数,虚实滑洪,结合望闻问切,有脉症相符不相符,病象假热或真寒,尤其需要严密辩证分析,不能丝毫马虎。

古时候“巫医”不分,祝由颂祷、踩跷汤熨,后来发现经络而有针灸,以补虚泻实调整气血阴阳,促进人体自愈。秦汉《神农本草经》出,中药流行,君臣佐使,热温凉寒,取药物之偏气,对治病体之邪实,仍时时护卫元阳。至于后来,则有主张“补脾派”“滋阴派”“火神派”等,以人体元阳之气用而为相火,越位乱动,则伤阴耗精,五气运行,又不离脾胃运化协作。

医者父母心,救死扶伤,掌生杀大权,诚非易事。人命关天,不得不谨慎为之。古之大医精诚,学问通达,知四时兴替、人事通达,诊治有验,不唯精于望闻问切,且对药性方剂,无不熟知详尽,可以说“功夫在诗外”,日积月累,方能立起沉疴,技近乎道。如今继承和发扬中医,究竟如何“中西结合”,而走出现代化的路子,是否能够坚定传统医理的立场,或者保留传统中医的风格呢?如录《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译文:

黄帝问道:用五谷来做成汤液及醪醴,应该怎样?

岐伯回答说:必须要用稻米作原料,以稻杆作燃料,因为稻米之气完备,稻杆又很坚劲。

黄帝问道:何以见得?

岐伯说:稻禀天地之和气,生长于高下适宜的地方,所以得气最完;收割在秋时,故其杆坚实。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译文:

黄帝道:上古时代有学问的医生,制成汤液和醪醴,但虽然制好,却备在那里不用,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古代有学问的医生,他做好的汤液和醪醴,是以备万一的,因为上古太和之世,人们身心康泰,很少疾病,所以虽制成了汤液,还是放在那里不用的。到了中古时代,养生之道稍衰,人们的身心比较虚弱,因此外界邪气时常能够乘虚伤人,但只要服些汤液醪醴,病就可以好了。

黄帝道:现在的人,虽然服了汤液醪醴,而病不一定好,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说:现在的人和中古时代又不同了,一有疾病,必定要用药物内服,砭石、针炙外治,其病才能痊愈。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谓神不使?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译文:

黄帝道:一个病情发展到了形体弊坏、气血竭尽的地步,治疗就没有办法见效,这里有什么道理?

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的神气,已经不能发挥他的应有作用的关系。

黄帝道:什么叫做神气不能发生他的应有作用?

岐伯说:针石治病,这不过是一种方法而已。现在病人的神气已经散越,志意已经散乱,纵然有好的方法,神气不起应有作用,而病不能好。况且病人的严重情况,是已经达到精神败坏,神气离去,荣卫不可以再恢复的地步了。为什么病情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的呢?由于不懂得养生之道,嗜好欲望没有穷尽,忧愁患难又没有止境,以致于一个人的精气败坏,荣血枯涩,卫气作用消失,所以神气失去应有的作用,对治疗上的方法以失却反应,当然他的病就不会好。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限,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帝曰:善。

译文:

黄帝道:凡病初起,固然是精微难测,但大致情况,是必先侵袭于皮肤,所谓表证。现在经过医生一看,都说是病已经成,而且发展和预后很不好,用针石不能治愈,吃汤药亦不能达到病所了。现在医生都能懂得法度,操守术数,与病人象亲戚兄弟一样亲近,声音的变化每日都能听到,五色的变化每日都能看到,然而病却医不好,这是不是治疗得不早呢?

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为本,医生为标,病人与医生不能很好合作,病邪就不能制服,道理就在这里。

黄帝道:有的病不是从外表毫毛而生的,是由于五脏的阳气衰竭,以致水气充满于皮肤,而阴气独盛,阴气独居于内,则阳气更耗于外,形体浮肿,不能穿原来的衣服,四肢肿急而影响到内脏,这是阴气格拒于内,而水气弛张于外,对这种病的治疗方法怎样呢?

岐伯说:要平复水气,当根据病情,衡量轻重,驱除体内的积水,并叫病人四肢做些轻微运动,令阳气渐次宣行,穿衣服带温暖一些,助其肌表之阳,而阴凝易散。用缪刺方法,针刺肿处,去水以恢复原来的形态。用发汗和利小便的方法,开汗孔,泻膀胱,使阴精归于平复,五脏阳气输布,以疏通五脏的郁积。这样,精气自会生成,形体也强盛,骨骼与肌肉保持着常态,正气也就恢复正常了。

黄帝道:讲得很好。


十,现代医学的祖先

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了可怕的瘟疫,许多人突然发烧、呕吐、腹泻、抽筋、身上长满脓疮、皮肤严重溃烂。患病的人接二连三地死去。没过几日,雅典城中便随处可见来不及掩埋的尸首。对这种索命的疾病,人们避之唯恐不及。但此时希腊北边马其顿王国的一位御医,却冒着生命危险前往雅典救治。他一面调查疫情,一面探寻病因及解救方法。不久,他发现全城只有一种人没有染上瘟疫,那就是每天和火打交道的铁匠。他由此设想,或许火可以防疫,于是在全城各处燃起火堆来扑灭瘟疫。

被誉为现代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生在几千年前古希腊的神权时代,那时只有巫师们用念咒施法的方法为人治病(即念力感通的精神的力量,现在许多国家民间依然流行),他为了抵制“神赐疾病”的谬说,而积极探索人的肌体特征和疾病的成因。他把疾病都看作是发展着的现象,认为医师所应医治的,不仅是病,而是病人。主张在治疗上注意病人的个性特征、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患病的影响,重视卫生饮食疗法,但也不忽略药物治疗,尤其注意对症治疗和预后。他曾说:

病人的医生是病人的本能,医生是帮助本能的。

医生的天职是尽可能利用、帮助、激发、调动人体的自愈力,而不是去取而代之。

尽可能利用病人自身治愈力,不要滥用手术、药物等治疗手段,只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予以最小程度的干涉。

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肌体是由血液、粘液、黄胆和黑胆这四种体液组成,这四种体液在人体内之混合比例不同,从而使人具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疾病症是由四种液体的不平衡引起的,而体液的失调又是外界因素影响的结果。那么,有哪些外界因素会影响到体液失调呢?希波克拉底专门写了一本题为《论风水和地方》的医学著作来论证自然坏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他指出:医生进入一个城市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到这个城市的方向、土壤、气候、风向、水源、水质、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等,因为这些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这些高调宣扬天人合一的见解,和中国医学的基本精神何其一致!中医以五行学说为经纬,将天地人三者联系起来,以《黄帝内经》为经典的医学文化实用至今。古希腊科学和医学发展的方向,后来进入了实证逻辑的体系,逐渐产生了现代医学。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所录的医案,治疗“阑尾脓肿合并肠梗阻”不计其数无一失败,正是运用中医药达到去除病根,症状随之消失的典范,这些案例,相信对于现代医学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的出现,既从原理、方法、实践的角度全盘道出了中医药治疗的体系,在书后也结合了现代物理科学,对这一体系的哲学、科学依据,作以详尽的证明,真可以说是贯通古今。对于喜好中医药的现代人来说,真应该重拾对古代医学的信心,建立起“天人合一、一气周流”的认知思维,古为今用,好好研究这本书。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