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问·汤液醪醴论 第十四注解

 yinweiming77 2022-09-29 发布于上海

汤液醪醴的制法与治病:第一个问题,“汤液醪醴”指的是什么?《黄帝内经》里有专篇在说“汤液醪醴”,这里的“汤液醪醴”都是指由五谷制成的酒类;其中清稀淡薄的叫做汤液,稠浊味厚的叫做醪醴。特别一提的是,“汤液”指的是煮米取汁;“醪醴”则指的是酒类,其中“醪”指浊酒,“醴”指的是甜酒。

当读到此篇文章时,居然题目都念不全,“醪醴”,这两个字,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念,最多会读“”这个字。对,它是醪糟的“醪”字。那“醪醴”如何发音呢?读作“láo lǐ ”(老李,哈......)。那它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先给大家介绍一下:  醪醴,浊酒;,甜酒。甘浊的酒,亦泛指酒类,古代用以治病。见《素问·汤液醪醴论》。  汤液和醪醴,都是以五谷作为原料,经过加工制作而成。古代用五谷熬煮成的清液,作为五脏的滋养剂,即为汤液;用五谷熬煮,再经发酵酿造,作为五脏病的治疗剂,即为醪醴。虽然五谷均为汤液、醪醴的原料,但经文又指出,“必以稻米”。因其生长在高下得宜的平地,上受天阳,下受水阴,而能得“天地之和”,故效用纯正完备;春种深秋收割,尽得秋金刚劲之气,故其薪“至坚”,所以必以稻米作为最佳的原料,稻薪作为最好的燃料。  古代的这种汤液醪醴,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例如现代所用的汤剂、酒剂,以及方药中使用的粳米、秫米、薏米、赤小豆等,都是直接从《内经》的汤液醪醴发展而来的。  由此看来,在民间,一直盛行给身体虚弱之人用醪糟滋补,确有其科学道理。 )(素问·汤液醪醴论 新解析1/1---1/2---1/3--

汤液醪醴论  第十四——1---2---3--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第二个问题,“汤液醪醴”是如何制作成的?黄帝问岐伯:怎样用五谷来制作汤液和醪醴呢?)(汤液:古代用五谷熬煮成的清液,作为五脏的滋养剂,即为汤液  ②醪醴:用五谷熬煮,再经发酵酿造,作为五脏病的治疗剂,即为醪醴)——(黄帝问道:用五谷来做成汤液及醪醴,应该怎样?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岐伯答说:用稻米来酝酿,用稻秆做燃料;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稻米之气完备,而稻秆则很坚硬。)(稻薪:指稻杆  ④稻薪者坚,结实,指稻杆很结实,经烧。)——(岐伯回答说:必须要用稻米作原料,以稻杆作燃料,因为稻米之性气完备,稻杆又很坚劲。

  帝曰:何以然?(接着黄帝又问岐伯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何以然,什么;,因为;,这样。)——(黄帝问道:何以见得?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546---547---(岐伯回答说:“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此意思是,稻谷得天地之和气,生长在高低适宜的地方,所以得气最完备;又在适当的季节收割,所以稻秆最坚实。)(此得天地之和:和,和谐,阴阳平和。指稻米融合了天地之精华,且性平和。  ⑦高下之宜:宜,适宜。指稻米种植的地理环境,不高不低。此处也是取之性平讲。  ⑧故能至完:至完,达到完备和极至。  ⑨伐取得时:指稻杆在收获之时是秋季,此时稻杆也凝聚了天地精华  ⑩故能至坚也至坚,指稻杆很坚韧。 )——(岐伯说:稻禀天地之和气,生长于高下适宜的地方,所以得气最完备;收割在秋时,故其杆坚实。 

点评】此段重点介绍了汤液和醪醴的功效,以及有薪杆烧制的缘由。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第三个问题,关于“汤液醪醴”的治病作用。也就是黄帝问岐伯道:上古时代的医生,制成了汤液醪醴,那只是供给祭祀宾客之用,而不用它来煎药,这是什么道理呢?很显然,关于“汤液醪醴”的治病作用,上古、中古与当今之世各不相同。)(黄帝道:上古时代有学问的医生,制成汤液和醪醴,但虽然制好,却备在那里不用,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岐伯回答说:上古医生制成的汤液醪醴,基本上都是以备万一的,所以制成之后并不急于用。而到了中古时代,社会上讲究养生之道、追求合乎道德生活方式的人逐渐减少了,所以外邪就可乘虚侵害人体;但只要人们能吃些汤液醪醴,则病还是会好的。)——(以为备耳:备,后备,预备;耳,语气词。  ②故为而弗服也:弗服,不能服。指古人把汤液醪醴制作好了,不马上服用,而是当作药液以备后用。  ③道德稍衰:  道德,指养生之道;  稍衰,衰落。  ④服之万全万全,指服了汤液后,身体康复。)——(岐伯说:古代有学问的医生,他做好的汤液和醪醴,是以备万一的。因为上古时期是太和之世,人们身心康泰,很少疾病,所以虽制成了汤液,还是放在那里不用的。到了中古时代,养生之道稍衰,人们的身心比较虚弱,因此外界邪气时常能够乘虚伤人,但只要服些汤液醪醴,病就可以好了。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黄帝又追问道:现在的人们生了疾病,虽然也吃些汤液醪醴,但病却不一定都好,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不必已,指服用完了汤液,不一定痊愈;  何也,是为什么? )——(黄帝道:现在的人,虽然服用了汤液醪醴,而病却不一定好,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548---549---(岐伯回答说:那是因为现在的人们如果有了病,可供选择的治疗办法有多种,比如内服药物,外用饞石针艾等,以此治病,病也是会被治好的。)(必齐毒药攻其中:  必齐:一定准备齐  毒药:指各种汤药。(这就是为什么是药三分毒的道理。)  攻其中:攻,进攻,攻取,此处指用毒药驱赶疾病。此处强调的是内攻。  ⑦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镵nchán,刺,凿,形容用外力治病的状态。  石针艾,石,砭石,刮痧;针,针刺;艾,艾灸  治其外,与前面用毒药攻其内对应。 )——(岐伯说:现在的人和中古时代又不同了,一有疾病,必定要用药物内服,砭石、针炙外治,其病才能痊愈。)( 黄帝问:怎样用五谷做滋补汤剂和醪醴药酒呢?

  岐伯回答说:必须用稻米作原料,并以稻杆作燃料。

    黄帝追问: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稻谷生长在高下适宜的平地水田,得天地阴阳之和。因此,用稻米做原料,滋补营养最完备。稻谷秋季收获,又尽得西方白金之气。所以,稻杆刚劲坚韧,也是烧火煮饭的最好燃料。

    黄帝又问:上古时代的圣人,为何不是这样制作汤剂和药酒呢?

  岐伯说:上古时代的圣人制作汤剂和药酒,仅仅只是备用以防万一罢了!在上古时代,人们内心都没有高低贵贱攀比的烦忧,身体也没有过度追求感官享受的劳累。大家都始终保持着恬淡闲适的简朴生活状态,每个人的身心就不会遭受外界邪气侵害。因此,就无需服用汤剂和药酒。

    到了中古时代,社会道德风尚稍有衰落,外界邪气偶尔就会趁虚而入,导致人们的身体发生病变。这时,就必须服用汤剂和药酒滋补身体,才能扶正祛邪固本养元。

  黄帝问:现在的患者虽然已经服用了汤剂和药酒,却不一定有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现在与中古时代又不相同了。人们一旦生病,就必须用尽以毒攻毒的汤药祛除体内的病邪,再用砭石针炙术进行体外治疗。否则,就很难使患者痊愈了。)(黄帝内经中制作汤液醪醴的原料及其用途

【原文】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1)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2)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3)毒药攻其中,石(4)针艾治其外也。

【注释】

(1)醪醴(láolǐ):浊酒叫醪,浊酒味甘谓之醴。

(2)道德:这里指养生之道。

(3)齐:通“剂”,以……为剂。

(4)镵(chán)石:尖而锐的石针。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怎样用五谷来制作清酒、醪酒及醴酒这些用于治病的酒类呢?岐伯回答说:一定要以稻米为原料,以稻秆为燃料来制作,这样的品质才会最好。稻米要选用完整不碎裂的,稻秆要选取质地坚实的。

黄帝问道: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稻米受了天地阴阳四时的和谐之气,生在高下适宜的地方,所以能够完整,又由于是在秋季这一当令季节收割,所以稻秆质地最为坚实。

黄帝问道:上古时代,圣人虽然制成了清酒与醪酒、醴酒,但却制成而不用,这是为什么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圣人酿制清酒与醪酒、醴酒是用来作为治病而预备的,由于那时的人们淳朴淡泊、精神健旺,没有什么需用酒剂才能治疗的疾患,所以上古时候的圣人备而不用。到了中古的时代,人们的养生之道已经有所下降,追求名利物欲的思想开始妄行,正气已不健旺,所以邪气才会不时地侵入人体而造成疾患,但只要饮服一些清酒、醪酒或醴酒,还是能够使身体得以痊愈的。

黄帝问道:那么当今之世的人们患了病后去服用这些酒剂却不一定能够全部康复,这是为什么呢?岐伯回答说:当今之世的人们患了病以后,必须用汤药来治疗于内部病症,用砭石、针灸治疗于外部,才能够使他们恢复健康。

gg

【按语】

本节论述了制作汤液醪醴的原料及其用途。关于汤液醪醴的制作,因本篇着重于论述其治病机制,所以仅就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的制作用料作了简单叙述,未论及详细的制作过程,也未反映出当时酿酒的工艺水平。

酒具有活血散瘀、通经御寒、舒筋活络、开结祛邪、消除疲劳等作用,古代用来养生保健及治疗简单疾病,已普遍使用。

本节还论述了精神因素对疗效的影响,说明了精神因素是导致疾病复杂难治的重要因素,提示人们要注意精神情志的调摄,避免患得患失,克服私心杂念,恬淡虚无,思想安闲清静,从而尽量避免和减少精神因素对机体的影响。还说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也发生变化,治疗的方法和措施也应随之调整,如汤液醪醴酒类这种治法虽能解决单纯简单的疾病问题,对于复杂难治之病,应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医务工作者要善于把握疾病的变化情况进行灵活施治。反映了疾病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治法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完备的变化发展观点。《内经》中有关酒或酒剂的记载,成为后世医家用酒治病的导源。再从“医”的繁体字从“酉”来看,也可见酒与医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应用举例】

米酒,气味苦、甘、辛,大热,有毒。……行药势,杀百邪恶毒瓦斯。通血脉,浓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养脾气,扶肝,除风下气。解马肉、桐油毒,丹石发动诸病,热饮之糟底酒(三年腊糟下取之)开胃下食,暖水脏,温肠胃,消宿食,御风寒,杀一切蔬菜毒。止呕哕,摩风瘙、老酒(腊月酿造者,可经数十年不坏)和血养气,春酒(清明酿造者亦可经久)常服令人肥白。(《本草纲目酒》)

点评】此段重点说明汤液和醪醴在古时有用,而今时为何失效的原因。 )(读《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1——汤液醪醴的使用

精神致病与精神治病:精神与情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精神”有两方面的意思——“精”(精气)与“神”(神气),一般多为人体先天所禀赋而成;至于“情志”,则多为人体后天五脏所主、所支配,不同程度地反应着五脏的一部分功能。与“情志致病与情志治病”之法理相同,精神因素同样可以既可致病又可治病!“情志致病与情志治病”(另篇论述)我们很好理解,本篇主要讨论“精神致病与精神治病”的话题。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1---(上述这段黄帝与岐伯的对话,大致就说了“精神致病与精神治病”的话题。其中黄帝问岐伯:病人形体衰败,气血竭尽,治疗不见功效,这是什么原因呢?形弊血尽而功不应者何:  形弊血尽:形弊,指人的外形走了样,或胖或瘦;血尽,指气血枯竭。  功不应,功,功效,指疗效;不应,应答,特指用了什么办法,也没有疗效。  者何,者,指功不应的原因;何,是为什么? )——(黄帝道:一个病情发展到了形体弊坏、气血竭尽的地步,治疗就没有办法见效,这里有什么道理?

  岐伯曰:神不使也1/1---1/2----(岐伯回答说:这完全是因为病人的精神因素,说明此病人的精神因素已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了!)(神不使也:  ,指人体的精气神;  不使,使,动词,“用”之意,不使,就是不用。这里指人体内的精气神已经衰败,无论内攻还是外攻,都无法改变病情。)——(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的神气,已经不能发挥他的应有作用的关系。

  帝曰:何谓神不使?(黄帝又问:什么叫做病人的精神因素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了?)(黄帝道:什么叫做神气不能发生他的应有作用?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450---451---452---(对于这样的病人如果你不在大医院上班抑或自己不是名家大医,还是请患者另寻高明方为上策!那么这里的神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岐伯回答说:一般针石治病,顶多只是引导病人的血气而已;但疾病的去留,最终还是取决于病人的精神志意!如果病人的神气已经衰微、志意已经散乱,那么疾病无论怎么治都是不会好的。反观现在,病人病情正处于精神败坏、神气涣散,荣卫不能恢复的境地!何以如此呢?主要根源还是由于患者平素情欲太过,加之忧患萦心而不能停止,故而导致了精气衰败,荣血枯涩,卫气消失的病理改变。所以才说,神气如果离开了人体,那么疾病无论如何则就不能疼愈了。)——(针石道也:指用扎针、砭石刮痧治病的方法。  精神不进不进,没有进取,指人体的精气神极差。  志意不治志意,与神是同意,指意志消散。  ⑥营卫不可复收  营,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有生化血液,营养周身的作用;  卫,指人体抗御病邪侵入的机能。  不可复收,指营卫之气散尽。  ⑦嗜欲无穷嗜欲,是人的欲望无止限。欲壑难填之意。  ⑧营泣卫除,哭泣,这里形容人的胃气衰败程度。)——(岐伯说:针石治病,这不过是一种方法而已。现在病人的神气已经散越,志意已经散乱,纵然有好的方法,神气不起应有作用,而病不能好。况且病人的严重情况,是已经达到精神败坏,神气离去,营卫不可以再恢复的地步了。为什么病情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的呢?由于不懂得养生之道,嗜好欲望没有穷尽,忧愁患难又没有止境,以致于一个人的精气败坏,荣血枯涩,卫气作用消失,所以神气失去应有的作用,对治疗上的方法以失却反应,当然他的病就不会好。)(黄帝问:如果患者已经到了形体枯槁气血衰竭的地步,又该怎样急救呢?

  岐伯说:到了这个地步,患者的心神已经没有感应了,谁都无力回天了。

    黄帝追问:心神没有感应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砭石针炙术,仅仅只是借力天道的一种方式和工具手段而已。如果患者内心的精神意志已经散失,即便是采用先进的医术外力,也都不可能让他与天道相通相应。因此,就不可救药了。

    那么,现在患者的精神已彻底颓废,导致自我养护的免疫力已经不可恢复。这个病因何在?病情又为何会发展到这个地步呢?究其根源,因为他违背天道常规的养生规律,夜以继日地为过度追逐物欲享受而劳碌,内心总有高低贵贱攀的无尽忧患,这就必然导致气血循环阴阳失衡精神衰竭,以至于自我养护免疫力彻底丧失。所以说,神形不能合一,就是不治之症了。)(黄帝问道:怎样用五谷做滋补汤剂和醪醴药酒呢?

  岐伯回答说:必须用稻米作原料,并以水稻秸秆作燃料。因为稻米营养丰富,水稻秸秆燃烧火力强劲。

    黄帝追问: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水稻生长在高下适宜的平地,能够得到天阳地阴精气平和滋养。因此,用稻米做原料,滋补营养最完备。水稻收获时节为秋季,又尽得西方金气。所以,稻杆刚劲坚韧,也是烧火煮饭的最好燃料。

    黄帝又问:上古时代的圣人,为何制作汤剂和药酒却不使用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圣人制作汤剂和药酒,仅仅只是备用以防万一罢了!在上古时代,人们内心都没有高低贵贱攀比的烦忧,身体也没有过度追求感官享受的劳累。大家都始终保持着恬淡闲适的简朴生活状态,每个人的身心就不会遭受外界邪气侵害。即便是偶尔有微恙,只需用“移精变气”祝由术调治即可,很少服用汤剂和药酒进行膳食调养。

    到了中古时代,社会道德风尚稍有衰落,外界邪气偶尔就会趁虚而入,导致人们的身体发生病变。这时,患者就必须服用汤剂和药酒进行膳食调养,才能扶正祛邪恢复健康。

  黄帝接着问:当今之世,患者服用了汤剂和药酒却未必能够痊愈,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当今之世,社会道德风尚比中古时代更加衰败。人们一旦生病,就必须用尽以毒攻毒的汤药祛除内患,再用砭石术、针刺术和艾灸术进行体外治疗。只是服用汤剂和药酒进行膳食调养,就很难奏效了。

  黄帝又问:形体枯槁血气衰竭的患者,为何会救治无效呢?

    岐伯回答说:到了这个地步,患者的心神已经没有感应了,谁都无力回天了。

     黄帝追问:心神没有感应是怎么回事?

    岐伯回答说:道为术之本,术为道之用,法术万变而道不变。针刺术、艾灸术和砭石术等各种治病方法,都只是借力天道的工具手段。如果天道精神气息已经不能进入患者体内,其自身精神意志已经消散。那么,即便是用尽各种医术和药物进行辅助,也都不可能让他与天道相通相应。因此,就是不治之症了。

    现在这位患者精气衰败心神离散,就会导致自我养护的免疫力不可恢复。那么,这个病因何在?病情又为何会发展到不可救治的地步呢?归根结蒂,还因为他物质占有和享乐欲望贪婪无止境,内心总有得失算计和高低贵贱攀比的无尽忧患,这就必然导致气血循环阴阳失衡,使得营养精气衰竭自我养护免疫力丧失。因此,精神离散,神形不能合一,就必然是不治之症了。)——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黄帝内经中病人神机对疗效的影响

【原文】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1)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2)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注释】

(1)神不使:使,役使、运用。神不使,即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作用不能对各种治疗作出反应。

(2)泣:通“涩”,涩滞,指营气干涸涩滞。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如果患者身体衰敝,气血枯竭,治疗时就不能见效,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患者的神气已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了。黄帝问道:什么是神气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呢?岐伯回答说:用针刺治病,不过是通导人体的气机而已。患者要是精神衰退,意志散乱,其病就不能治疗了。患者的身体已经衰敝,气血也已枯竭,说明精神已衰,神气已失,营气卫气也不能再恢复了,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出现这种情况的患者对物质的嗜好与欲望没有穷尽,对名利地位的忧患无休无止,这样就必使精气外泄衰败,使营气枯涩而卫气消亡,所以神气就会丧失而疾病不能痊愈。

【按语】

本节论述了病人神机对疗效的影响。原文从“形弊血尽而功不立”一句引出了“神不使”的重要观点,从而强调病人“神使”或“神不使”是影响临床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这里所说的“神”,是指神机。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可见,它是人体内在机能活动及对内对外调节作用的总主宰。神,是指精神、神气、意志,这些都来源于神机,是神机外在的反映,也就是人体生理功能、生命活动的总体现。因此,凡是人的精神意志,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活动,以及抗御外邪的功能,都是在神机的主宰下所起的作用,医学上各种治疗措施也是依赖神机而发挥其效能。因此,可以说神机的存废是一切治疗措施是否取效的决定性因素。

导致神不使的原因,经文指出两点,一是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也就是说精气、营卫极度虚耗。二是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也就是指精神意志的过度刺激。由于神机的作用是以精气、营卫为其物质基础的,所以经文明确指出:“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而精神、营卫、气血之所以会衰败弛坏,又与起居失常,情志变化有密切关系。因此“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是造成“精气损坏,营泣卫除”的主要因素。这些都说明人体的精气营卫和精神意志与神机的重要关系。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既要调理五脏气血的功能作用,还要注意病人的精神意识状态,使针药之于人,效如桴鼓相应,即“神使”也。

否则,如果屡用针药难以奏效,便为“神不使”。所以就治病结局而言,可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原文从形体和精神意识两个方面论述神机对疗效影响的意义正在于此。

【应用举例】

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故治施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药剂治其内,而脏气不应,针艾治其外而经气不应,此其神气已去而无可使矣。虽竭力治之,终成虚废已尔,是即所谓不使也。(《类经疾病类》)

点评】此段的重点是说明,人的欲望过高,会导致了各种治疗方法都无法达到疗效。

医患标本问题:医是治病的,患是得病的;于是,医患就因为疾病而发生了关系。这种关系很复杂,处理不好往往就可导致“医患纠纷”与“医患矛盾”的剧烈发生。《黄帝内经》认为,医患关系中,首先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就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究竟熟为标、熟为本的问题。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夫病之始生也:始生,开始生成;  ②极微极精:指病情刚开始发展,一般都是极轻微的。  ③必先入结于皮肤:指病邪一般先侵入人体的皮肤肤理之间,也就是表症。  ④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而现在的医生,一般都说病已经形成很重了,,指病重的程度。泛指出在的医生,为了让病人好得快,上来就用最后的手段。  ⑤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告诉病人,无论是针石的外治法,还是毒药的内攻法,都不能治好。

  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黄帝问道:疾病在初起的时候往往是极其轻浅而隐蔽的,此时病邪只是潜留在皮肤里。而等到患者在就医时,则往往疾病便有了发展,也就是变得严重了;这时在治疗上,针石之法往往就不能奏效,就算施以汤药也无济于事。黄帝重点疑问的是:当下的医者于技术层面上,都能掌握医道的法度,遵守医道的具体技术;而在医德上,与病人的关系也能像父母兄弟一样的亲近,每天都能听得到病人声音的变化及观察到病人五色的改变。按理,这样的医者应该是无病不治的啊,但为什么当下医者的治病却往往都是没有治好呢?是不是没有尽早治疗的缘故?)(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指出现在的医生,医术都很好。  ⑦亦何暇不早乎  何暇,语气词,意为“是不是?”  不早乎,指治疗不及时吗? )——(黄帝道:凡病初起,固然是精微难测,但大致情况,是必先侵袭于皮肤,所谓表证。现在经过医生一看,都说是病已经成,而且发展和预后很不好,用针石不能治愈,吃汤药亦不能达到病所了。现在医生都能懂得法度,操守术数,与病人象亲戚兄弟一样亲近,声音的变化每日都能听到,五色的变化每日都能看到,然而病却医不好,这是不是治疗得不早呢?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553---554---(对于黄帝如此详尽细致的询问,岐伯只简明扼要或者说是提纲挈领地回答说:一般在医患关系中,病人是本,医生是标;只有在此二者之标本关系相得益彰的情况下,疾病才能治好。如果病人和医生不能相互默契配合,即“本”不顺应“标”,那么再高明的医者,也是不能医好疾病的!)(病为本,工为标,  病,是指病人,为根本;  工为标,指医生为标,辅助作用。  ⑨邪气不服,不服,指不能征服。  ⑩此之谓也,指这就是病情无法治好的原因。 )——(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为本,医生为标,病人与医生不能很好合作,病邪就不能制服,道理就在这里。)(黄帝说:人的疾病刚刚产生时,非常细微难察。一般来讲,外界虚邪贼风首先会侵袭凝结在皮肤,这就是表证。现在精于医术者经过临证诊断,也都会认为疾病已经形成了。并且称之为逆,有逆势而袭的情状,病情发展和预后很不好。用砭石针炙术不能治愈,服用汤药也治不好了。

    那么,现在精于医术者,都懂得医道法则,也掌握四时五行数理。他们与患者的熟悉程度,就像远近亲戚兄弟一样,每天都能分辨出各人的声音。患者面容气色的五色变化,每天也都能看到。然而,却还是治不好患者的疾病,又是不是治疗太晚了?

  岐伯说:患者的疾病是本,行医者的医术是标。标本不合,就不能祛除病邪。上面的问题,根源就在于此。)(黄帝内经中医患标本关系在治疗中的作用

【原文】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1),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2),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注释】

(1)逆:逆证,指病情反常、危重而预后不良的病证。

(2)标本不得:医生的诊断、治疗与病人的病情不相符合。

【白话详解】

黄帝说:疾病初起的时候,是极其隐微的。邪气侵犯人体,必先伤及皮肤。如果高明的医生都说病已形成,叫做逆证,那么针刺就不能治疗,汤药也无法奏效了。要是高明的医生都懂得治病的道理,能够运用他们的医术,病人的父母兄弟守候在旁,医生也每天能够听到病人的声音,每天能够看到病人的气色,可是疾病却不能痊愈,这难道是由于治疗不够及时的原因吗?岐伯回答说:病人是本,医生是标。标本之间如果不能配合,即使是高明的医生,病邪也不能被制伏的。这说的就是您所询问的情况了。

cc

【按语】

本节论述了医患标本关系在治疗中的作用,临床治疗不能取得满意疗效的原因,除“神不使”外,还有未能处理好医患标本之间的关系。

原文说:“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说明医患之间存在着标本关系。“病为本”的“病”,是指病人的病情,也包含病人的神机。“工为标”的“工”,指医生的治疗方法和措施。“标本不得”,其一,指病人的病情与医生的治疗不相契合。病情决定治疗,治疗取决于诊断,随病情而定。作为医生,首先要“得其法,守其数”,具有高超的诊疗技术和认真的医疗态度,视病人“亲戚兄弟远近”,将其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对影响病人病情的精神情志,体质气质,起居饮食,习惯嗜好尽可能地全面了解,从而把握病变发展规律,全面掌握病情,准确进行诊断。如原文说:“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于皮肤。”如果不知道病变规律,不了解病情,未抓住根本,误认为逆证,必然治疗措施不合病情,故虽经针石、良药治疗均不能治愈。显然,对病情的了解和正确诊断是决定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故为本,而医生的治疗手段则相对而言处于次要地位,为标。其二,指病人的神机与医生的治疗不相契合,神机即病人机体的反应性,在此着重于精神意识的调节控制作用。疾病治疗效果的好坏,绝非仅取决于医生一方,诚然,医生精湛的医技,特效的药物,完善的医疗条件是有效治疗的必要保证,但“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病在病人身上,一切药物针石均要通过病人本人才能起作用。病人能否在情志、起居、服药、饮食等各方面予以积极主动,良好的配合极为重要,医患双方必须密切合作,才能制伏邪气。如《素问针解》在讲针刺注意事项时,专门强调针刺过程中应设法使病人情绪安定,精神内守。医生用针时,不仅自己要“手如握虎”、“如临深渊”、“神无营于众物”,还要“瞻病人目以制其神”,这样医患双方精神集中,配合默契,就会“令气易行”,针到病除。如果病家在治疗过程中不遵医嘱,自行其是,或者讳疾忌医,哄骗欺瞒,那么医术再高明的医生也无可奈何。故病人的神机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而为本,医生的治疗方法和措施相对处于次要地位,是为标。

【应用举例】

病必得医而后愈,故病为本,工为标,然必病与医相得,则情能相浃,才能胜任,庶乎得济而病无不愈。惟是用者未必良,良者未必用,是为标本不相得,不相得则邪气不能平服,而病之不愈者以此也。(《类经论治类》)

点评】此段本文的重点,即“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读《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2——医与被医要配合

水气病的病情与治疗: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从黄帝的问话中,我们就可以明确地得到答案。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这段虽然是黄帝的问话,但此问话中已经就把“水气病”之病情描述得清清楚楚地了。就是说,黄帝认为有的病并不是先从体表发生,而是因为五脏之阳气衰竭,以致于水气不化,充满皮肤而阴气独盛;又因阴气独居于内,阳气更消耗于外,故致人体形体浮肿,原来的衣服不能穿了,四肢肿急并又影响累及内脏……以上表现就是临床所谓的“水气病”,其病理主要为“阴气格拒于内,水气弛张于外”所致。而黄帝最终所要问岐伯的,就是这种“水气病”的治法。)(其有不从毫毛而生:  ,指某些疾病;  不从毫毛而生,结合前文“必先入结于皮肤”相反,有的病是直接从内而生。  ②五脏阳以竭也:  五脏,心肝脾肺肾;  ,阳气;  以,因为;  竭,枯竭。  ③津液充郭:  津液,指人体的体液  ,皮肤  ④其魄独居:  其魄,在这里指人体的阴气;  独居,把持于人体内  ⑤孤精于内:  孤精,和其魄对应,在这里也指人体的阴气过重;  于内,和独居是同义词,上下两句结合在一起,就是指人体阴阳失衡,阴气过重,阳气不足。换言之,就是西医的水肿病。  ⑥形不可与衣相保:水肿导致人体外形改变,过去的衣服无法穿上。  ⑦此四极急而动中:  四极,四肢;  急而动中,指四肢肿胀,而扰动了人体的内脏。  ⑧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这里指的是阴气;  拒于内,指阴于格拒于内;  ,外形,是因为水肿而导致的外形肿胀;  施于外,于拒于内相响应。水液代谢不好的体现; )——(黄帝道:有的病不是从外表毫毛而生的,是由于五脏的阳气衰竭,以致水气充满于皮肤,而阴气独盛居于内,则阳气更耗于外,形体浮肿,不能穿原来的衣服,四肢肿急而影响到内脏,这是阴气格拒于内,而水气弛张于外,对这种病的治疗方法怎样呢?)(黄帝说:有的病不是从外表毫毛产生,而是五脏阳气衰竭导致体内津液外溢于皮肤。魄为阴,阴气独居体内,阳气耗散于外,就导致形体浮肿衣服难以着身。四肢急剧肿胀就会压迫内脏,造成阳气不能内存而张扬在外,这种病症又该怎样治疗呢?

点评】本段主要说明的治疗水肿病的方法。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注解1)精以时限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555---556---(关于“水气病”的治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 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翻译过来就是说,岐伯认为,临床治疗“水气病”的总纲就是要平复水气!即根据病情衡量轻重,去於血、消积水;使病人轻微地活动四肢,穿温暖的衣服,使阳气渐渐传布;然后再用繆刺方法,使其的形体恢复起来;继之再使其汗液畅达,小便通利,阴精归于平复。最后待五脏阳气输布了,五脏郁积荡涤了,则人体精气自然就会产生,形体自然会强盛,骨骼和肌肉也就会相辅相成,正气自然也就恢复了。)——(平治于权衡:  平治,指复平水气的治疗  权衡,指要权衡轻重缓急。  ②去宛陈莝(cuō)宛,通郁,即郁结;陈莝,是陈旧的铡碎的草,指人体水液废物。指驱除郁于体内的水液废物。  ③微动四极  微动,指轻微活动;  四极,四肢;  ④温衣缪剌其处  温衣,指衣服要穿暖;  缪剌其处,缪(miù)刺,刺法名。缪为交叉之意。《素问·缪刺论》:“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又“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指人体一侧络脉有病而针刺对侧络脉的方法。与巨刺交叉取穴刺经有异。  ⑤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  开鬼门,鬼门,也指魄门,即指体表的汗毛孔。在宣肺发汗的过程中,即宣发肺气,通过皮毛使汗从皮肤而出;  洁净府,“净府”是指膀胱,“洁净府”即是利小便的意思。张仲景根据《内经》治水肿病的理论指导,提出了“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更具体地作出治肿准则,后人即遵循着这一治肿准则,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采用宣肺发汗、健脾制水、温肾化水等方法,治疗水肿病,收到了理想效果。  精以时服:精气因此而慢慢顺从。  ⑥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  五阳,指五脏的阳气慢慢输布;  疏涤,清除郁积  ⑦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巨气,指人体的正气。 )——(岐伯说:要平复水气,当根据病情,衡量轻重,驱除体内的积水,并叫病人四肢做些轻微运动,令阳气渐次宣行,穿衣服要温暖一些,助其肌表之阳,而阴凝易散。用缪刺方法,针刺肿处,去水以恢复原来的形态。用发汗和利小便的方法,开汗孔,泻膀胱,精气因此而慢慢顺从,五脏阳气输布,以疏通五脏的郁积。这样,精气自会生成,形体也强盛,骨骼与肌肉保持着常态,正气也就恢复正常了。)( 岐伯回答说:平复水气的治疗方法,关键在于对病情的综合权衡辩证分析。驱除体内积水时,要让患者的四肢做些轻微运动,从而使阳气逐渐运行。要让患者注意穿衣保暖,蓄积和遮护肌表的阳气。再用缪刺技法,针刺肿处进行排水,以便恢复患者的身体形态。然后,再用发汗和利小便的疗法开汗孔泻膀胱,使患者阴精归于平复,促进阳气运行疏涤五脏郁积。这样,精气就能自行生成,形体也能自行强盛,从而实现骨骼与肌肉的互相支撑互相保护,患者体内的水气就自然平复了。  黄帝说:先生讲得太好了!

  帝曰:善。(黄帝道:讲得很好。)( 黄帝说:人的疾病刚刚产生时,非常细微难察。外界虚邪贼风入侵人体后,首先会凝结在皮肤。现在精于医术者经过临床诊断,都说是疾病已经形成了。而且认为是逆症,用针灸术和砭石术不能治愈,服用良方汤药也治不好了。

    那么,现在精于医术者,都懂得医道法则,也掌握四时五行数理。他们与患者的熟悉程度,就像远近亲戚兄弟一样,每天都能分辨出各人的声音。患者面容气色的五色变化,每天也都能看到。然而,却还是治不好患者的疾病,又为何不能提早发现病变症状呢?

    岐伯解释说:患者的疾病是本,行医者的医术是标。标本不能相应,就不能降服邪气。你提到的问题,根源就在于此。

  黄帝说:有的疾病不是从外邪入侵体表毫毛产生,而是五脏阳气衰竭导致体内津液外溢于皮肤。魄气精液独居体内,阳气耗散于外,就导致形体浮肿衣服难以着身。四肢急剧肿胀就会压迫内脏,造成阳气不能内存而张扬在外,这种病症又该怎样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治疗这类疾病,关键是要因时因地因人进行系统分析和权衡判断,以恢复患者身体血气循环阴阳平衡为目标。在驱除体内积水时,要让患者的四肢做些轻微运动,从而使阳气逐渐运行。要让患者注意穿衣保暖,蓄积和遮护肌表的阳气。再用缪刺技法,针刺肿处进行排水,以便恢复患者的身体形态。然后,再用发汗和利小便的疗法开汗孔清泻膀胱,使患者体内精气循环正常,促进阳气运行疏涤五脏郁积。这样,精气就能自行生成,形体也能自行强盛,从而实现骨骼与肌肉的互相支撑互相保护,患者体内的水气就自然平复了。

  黄帝说:明白了!)——标本不得,邪气不服黄帝内经中水肿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和护理

【原文】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1),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2)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3),微动四极,温衣,缪刺(4)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5),洁净府(6),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帝曰:善。

【注释】

(1)郭:这里指人的形体或胸腹。

(2)施(yì):音义通“易”,改变的意思。此指身形改变而浮肿。

(3)去宛陈莝(cuò):宛,通“郁”,瘀血。陈,陈腐。莝,铡草。意谓去除体内的瘀血与陈腐积水就如斩草一样。

(4)缪(mìu)刺:刺络脉以治络脉疾病的刺法,多采用左病刺右、右病刺左、浅刺或放血的方法,是《内经》中的一种祛除大络之留邪的方法。

(5)鬼门:指汗孔。

(6)洁净府:指通利小便。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有的疾病不是从人的体表毫毛之间而生的,是由于五脏的阳气衰竭之后,以致水液充满胸腹,魂魄无所依附,气机困阻于内,阳气耗散于外,身体浮肿而不能穿上衣服,四肢拘急而影响到五脏。对这种气机困阻于内而身体浮肿在外的病情,治疗时应该怎么办呢?岐伯回答说:只要调治脏腑阴阳二脉,去除瘀血所致的浮肿就如铡草一样干脆彻底。方法为:使患者轻微地活动四肢,穿上温暖的衣服,并用缪刺法针刺患处,来恢复他们原来的体态。之后,再用发汗和利小便的方法,开启患者的汗孔,泻尽膀胱的积水,这样,患者的正气就能及时恢复。等到其五脏的阳气正常输布以后,患者的精气就会自然生发,身体就会恢复强健,骨肉能够彼此相护,正气就会最终恢复。黄帝说道:讲得好啊。

gg

【按语】

本节论述了水肿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和护理。提示水肿病可发于外感,也可发于内伤。发于外感者如《素问水热穴论》:“肾汗出逢于风……名曰风水。”而此处之水肿,属内伤所致,并与精神因素有关。因为精神过度刺激,情志所伤,引起气机不畅,阳气遏阻,进而发生水肿。“五脏阳以竭”是对水肿病病机的概括。说明五脏阳气被伤,导致气机失调,津液代谢障碍而致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是对水肿病病机的补充。其临床表现特征为全身水肿,以四肢为甚,从原文所描述的水肿严重程度分析,西医学所说的肝硬化腹水、心功能衰竭、肾炎、癌性水肿、肺心病等水肿与此相似。

关于水肿病的治疗,原文对其治疗原则、治法和临床护理做了较详细的论述,总的治疗原则是“平治于权衡”。方法有:去宛陈莝,是指去除瘀积之血的方法。用活血利水法治疗,可截断水肿病脏腑气化功能失常,为治疗水肿的一个重要环节。后世医家对此治法十分重视,如《金匮要略》用活血化瘀利水的蒲灰散、当归芍药散,治疗水气病。现代临床对肾炎水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如益肾汤(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益母草、板蓝根、银花、白茅根、紫花地丁等),肾炎化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益母草等),均取得了满意疗效。对心源性水肿,活血化瘀法更为临床首选之法。除此以外,原文还提出“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方法。所谓“开鬼门”,即指发汗。肺为水之上源,主一身气机的调节,又主宣发外合皮毛,发汗即宣开肺气,亦即开肺利水法。“洁净府”为利小便之法。这是治疗水肿的基本方法,通过利尿,可将潴留于体内的水湿排出体外,肾主水而为胃之关,尿液的排泄赖肾的气化功能,因此,“洁净府”是水肿病治气的又一方面。但是,发汗利小便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它只能用于阳证实证,而不适于阴证虚证。因此,临诊时还当根据患者的体质差异以及脏腑的相互影响等情况,结合其他方法进行治疗。例如脾虚用健脾制水法,肺郁用宣肺调气法,肾阳虚用温肾化水法,肝肾阴虚用滋阴逐水法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于水肿病的临床护理,原文指出“微动四极,温衣”为其护理措施。水液的代谢过程,是阳气与阴精相互作用的过程,此护理措施则是着眼于阳气,助阳气蒸化的辅助之法,也是针对“五脏阳以竭”的基本病机所开展的方法。故《类经论治类》说:“微动之,欲其流通而气易行也。温衣,欲助肌表之阳,阴凝易散也。”总在于调理五脏气机,促进五脏功能的恢复,有利于病情痊愈。

【应用举例】

夫水肿之症,皆因脾虚不能制水……亦因乎肾虚不能行水。故治者当补脾胃之虚,使脾气得实,则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而水自行;次当补肾之虚,使肾气实,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水有所归而不至泛溢。夫如是,则土坚水运,肿亦不治而自消。如徒曰病者急于取效,专以破气去水为功,势必至竭其阴阳,绝其胃气,或得暂愈,将必复发,遂成蛊胀,吾未见其有能生者矣。……凡五脏水,如身重而少气,烦躁,不得卧,其阴大肿者,心水也;胁下腹中皆痛,腹大不能转侧者,肝水也;四肢重,津液不生,少气,小便难者,脾水也;小便难,大便溏者,肺水也;腰痛,脐肿,阴下湿,足冷不得溺者,肾水也。仲景云:诸有水者,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者,当利小便,乃愈。《内经》所谓开鬼门、洁净府者,此也。(《医林正印水肿》)

点评】本段继续说明治疗水肿病的方法。)(读《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3——五脏阳气衰竭引发的疾病与治疗

总结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汤液和醪醴的功效和作用;第二,治疗水肿病的方法。看似两个不相关的问题,为什么要放在同一章节里来呢。其实,这两个问题,并非本文的精髓所在,而“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才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我为什么对这句话很有感触,那是因为在调理客户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会员总是抱着,交了钱,我的身体就健康的这种很简单、很朴素的想法去做,往往达不到疗效。达不了疗效,还会抱怨你服务不好。

  昆叔经常和我念叨的一句话,叫“医不叩门”。啥意思呢,就是没有医生会天天追着病人去服务的,为什么叫“看医生”,就是病人自己要主动,这是“”,而医生起的作用不过是“”。

  花溪刚在开始做养生服务时,心气也很高,对客户服务的很好。但是,她慢慢也发现同样的情况,就是有些人,并未真正领会养生的意义,在医院的环境下尚能遵守和坚持养生之道,而当换了一个环境后,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而花溪似乎比病人还着急,因而自己内心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并且有时还会很郁闷。我告诉他,养生是客户自己的事,是本,你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是标。如果客户自己不努力,你再努力也没用。你是救火的,而客户是放火的,如果客户不放火了,你帮他救火还有用和来得及。但是,如果你一这救火,客户一边放火,你是救不过来的。这个观点,我在《有什么别有病》一书中,早已经阐述过了。因此,当一个人的病总也好不了时,要不是他的悟性不够,要不是人力所不及,因此,我告诉花溪,心态平和了,烦恼自然会少得多。

  我对客户的服务原则是,你只要找我,无论我多忙,我都会在第一时间解答你的疑问。但是,你如果不找我,我是不会总追着你去问的。因为,病人是本,医生是标。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我调理的客户中,有人效果很好,有人效果一般,而有人却没什么效果的原因了。

  一定要记住我这句话,千万别把健康寄托在别人身上,健康永远是自己的事。如果真是哪天,哪位医生帮你把多年不愈的病治好了,你也千万别感谢医生,你要感谢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是你的悟性够了,是你和医生有缘。同样,病总不好,你也别怪医生,而是你自己的悟性没到,和能治好你病的医生无缘。

  当然,也有一些病,是人力所不及的,也不要抱怨,也只好听天由命了,这正是“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注解1: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限,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开鬼门,洁净府

释字:洁者,《说文解字》:“瀞也。”“净”通“瀞”。鬼门即为汗孔。根据《难经》所述人体有七门,称为七冲门。《难经·四十四难》曰:“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鬼出没于阴处,性为阴,白天看不到,到了晚上才神出鬼没的。汗孔犹如鬼门,平常看不出来,一旦体外有热有汗出,才意识到有此门,因此鬼门就是汗孔,又称玄府。“净府”者,津液之府也,特指膀胱,所谓净是与直肠相对应。经云:“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因此所谓“洁净府”就是要利尿,排净津液之府。

“开鬼门,洁净府”是指开腠理而发汗,清除在上的湿浊之气,在下焦通过利尿,洁净膀胱之府,祛除在下焦是湿浊之气。所以经文中提出这两个治疗水湿停留的疾病症候的方法,因此该方法又适合水湿代谢紊乱或者水湿停留等症。该法除了可以祛除身体的湿浊以外,还可以打通上下两焦,开鬼门发汗的同时也可以开肺气,肺气开的作用有如提壶揭盖。

所谓提壶揭盖,就是指水壶倒水时在盖上要有一个小孔,以便于进空气这时水才可以顺利从嘴里倒出,如果盖上没有气孔,壶里的水也不会顺畅流出。在人体则表现为上焦不通,下焦两阴窍也不会通畅,包括排大便、小便都需要上焦肺的宣发肃降。上焦开,下焦则通,上焦闭,水道不通。因此“开鬼门”与“洁净府”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经云:“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开鬼门,洁净府”的临床应用

金匮要略》中有“水气病”一篇,该篇中介绍了5种水气病,即所谓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其发病机理主要是由肺脾肾三脏的阴阳失衡所致,其中典型的病症就是正水病,是由于在上的肺藏气失调,与在下的肾藏精失调而导致,表现为上有肺气不降的喘证,与下有水湿停留的水肿症状。

肺藏气位居上焦,为水之源,肾藏精位居下焦,为水之舍,肺气闭郁则上焦之气不降反升,脾肾阳虚则下焦水湿停留而水肿,治疗在上焦宣发肺气,下焦利水祛湿,兼补脾肾。该篇中列举了一些方剂,宣发肺气的有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等,下焦利水的有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其治疗原则就是源于“开鬼门,洁净府”的理论。

其中《金匮要略》中在治疗水湿停留的方剂中,经常使用黄芪、桂枝两味药,在很多方剂中都有出现,例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黄芪芍药苦酒汤、黄芪加桂枝汤等,在前篇还有黄芪桂枝五物汤等,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开鬼门,洁净府”的方法不相符,但从根本上看,这两味药的主要功能是益气解郁,黄芪补肺气,桂枝解营瘀,肺为气之本,气行则血行,桂枝解营瘀帮助气血的运行,虽然治疗水湿停留的根本大法是“开鬼门,洁净府”,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需要黄芪、桂枝的帮助,加速气血的运行以利湿消肿。

也许是这个原因,还有学者认为“开鬼门,洁净府”不是发汗利尿的方法,而是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我想两者应该兼而有之。经云:“脉为营”,“心藏脉”,因此营瘀还有脉瘀的意思,同时与心阳闭阻有关。因此黄芪与桂枝的配伍还可以理解为通过补气解脉瘀可以推动气血运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