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养正的《太极图》、《无极图》、《太极先天图》蕴义及源流考辨3

 兴安书馆 2013-01-31
第 三 章

《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及《太极先天图》

第 一 节

《大洞真元妙经》及《太极先天图》

  清朱彝尊在《太极图授受考》中说:

  自汉以来,诸儒言易,莫有及《太极图》者,惟道家者流,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经》,著太极三五之说。唐开元中明皇为制序;而东蜀卫琪注《玉清无极洞仙经》,衍有无极太极诸图。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唐玄宗时已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经》,陈抟《无极图》、周敦颐《太极图》、卫琪《无极图》都是晚出,都是《上方大洞真元妙经》中的《太极先天图》衍变而来。

  我们且先弄清《太极先天图》的图式与含意,然后再探讨它是否是《无极图》及《太极图》的来源。

  在明《正统道藏 ·洞玄部·灵图类》中,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二经同卷。前有“唐明皇御制序”一语,经文中载有多种图式,其中有一个便是《太极先天图》。

在这里添加日志标题李 养 正的《太极图》、 《无极图》、 《太极先天图》蕴义及源流考辨3 - 百花山 - 百花山的博客

  图后有解说:

  粤有太易之神,太始之气,太初之精,太素之形,太极之道,无古无今,无始无终也。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言万物皆有太极两仪四象之象,四象具而未动谓之太极。太极也者,天地之大本耶 ?天地分太极,万物分天地,人资天地真元一气之中,以生成长养,观乎人则天地之体见矣。是故师言:气极则变,既变则通,通犹道耶?况反者道之动,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母者道耶?至矣哉,道之大也,无以尚之。夫道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但凡其人行道也欤,则生神矣。夫或躬废大方,则属于其亡信哉。

  此图与清毛奇齡《太极图说遗议》中所录宋朱震《易卦图》上卷的《太极图》基本一致,差异在于:第二圈,《太极图》为 (坎离),而《太极先天图》为(乾离);前者“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为第四圈,后者第三圈;前者“万物化生”为第五圈,后者为第四圈。此图与宋朱熹考订的《太极图》比较:《太极图》第二圈为“坎离”图,为“阴静阳动”,而《太极先天图》第二圈为“乾离”图,“阴静”为第一圈,“阳动”属第三團;前者“万物化生”为第五圈,而后者为第四圈。此图与陈抟《无极图》及黄宗炎所录《太极图》,差异均较大。

  朱彝尊依据《上方洞真元妙经》前有 “唐明皇御制序”,便肯定唐代已有《太极先天图》,而且认为周敦颐《太极图》源来于此图,笔者认为这一论断,未必中肯,特在下节谈一点看法。

第 二 节

《太极先天图》并非《无极图》、《太极图》之源

  道教经籍中,假托神仙、帝王、名人授、撰的作品很多。造作者是为了故神其说,以抬高所造经籍的名声地位。但考订古籍以明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则必须实事求是,经过缜密考察,才能下断语。故此,《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前的 “唐明皇御制序”是真是假,还应当加以考订。

  按 “唐明皇御制序”一语,系后人所加,并非唐玄宗李隆基自书;如李隆基果为作序,则必不会自书“唐明皇御制序”。再看序文,其中有:

  故《洞玄灵宝太上天关经》云:上方玉虚明皇天尊,见轻清之形仪,衣苍穹之冠履,动春夏秋冬之动植,主君臣父子之枯荣,统三界仙凡修短祸福增减 ……。所谓《洞玄灵宝太上天关经》,即明《正统道藏》内太玄部“取”字号中的《洞玄灵宝天关经》,此经乃宋代道徒所造作,唐玄宗焉能引用?这说明此序是唐玄宗之后的伪作。

  我们再看经文,如《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说:

  故道以人为物,人以道为用,是以化世圣人,法象乎高明,久习其静恒。

  按陈抟《无极图》是讲 “逆以成丹”,周敦颐得图后加以改造,用儒家演易的说法,颠倒过来而开创“顺以生人”的理论。上述经文的精神,显然是依据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物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立静,主人极焉。又如《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中说:

  ……敬其君亲者,斯诸为上成也。以顺其天命,安其分定,积其功行,修其身体者,斯为之中成也。以立相开教,传经度人,还元知止,隐居市朝者,成之以终也。以“敬其君亲”为“上成”,亦即把封建道德的“忠孝”放在首位,不忠不孝不能得道成“仙”。这一点,与宋以后道教净明派的教义完全相同。在江西南昌西山万寿宫——净明派发祥地——正殿上有一横匾“忠孝神仙”,至今犹存。道教净明派虽扬言创始于晋代许旌阳 (逊),实际始于南宋高宗时,万寿宫道士何真公托言许旌阳仙人降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遂行于世,至元初道士刘玉清始定“净明”为教派名称。这一点,也表明《上方大洞真元妙经》非唐玄宗以前之作,而实为南宋以后之作。又《上方大洞真元妙经·洞真经原品》中说:

  神峰先生曰:爰自上世以来, “玄都道藏”经内有敷妙达圣经终逢天宝典,为仙家之奥。……所谓玄通道德经,及乎左玄真人《关尹子书》、《通玄真经》文子、《洞灵真经》亢仓子、《冲虚至德真经》列子、《南华真经》庄子也。拟达艾生日新其道者之所致也。于是“理”则备矣。

  按北周武帝天和五年 (公元570年),玄都观道士曾上《玄都经目》,共六千三百六十三卷。金章宗元年(公元1190年),道士孙明道印经一藏,题名《大金玄都宝藏》。元太宗九年(公元1237年),道士宋德方倡刊道经,马真皇后称制第三年(公元1244年)全藏刊竣,称《玄都宝藏》。上引《上方大洞真元妙经》经文中,提到的是《玄都道藏》,而并不是北周的《玄都经目》,因而此经不可能出于元代之前,而极可能是元代所造作。至于经文中所提到的“理”,则明显来源于宋元理学。《上方大洞真元妙经》中又说:

  观其富贵寿考,厚味色声者,人欢之鲜矣。闻其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乐之至也。达天地之好恶,哲人物之情态,为之神明之士矣。

  而朱熹《太极图说解》中说:

  以气质有蔽之心,接事物无穷之变,则其目之欲色,耳之欲声,口之欲味,鼻之欲臭,四肢之欲安佚,所以害乎其德者,又岂可胜言也哉。又说:

  圣人全动静之德,而常本之于静也。 ……苟非此心寂然无欲而静,则又何以酬酢事物之变,而一天下之动哉。我认为《上方大洞真元妙经》中的那些话,实际上源出朱熹《太极图说解》。

  再如《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后的《解说》中说:

  昔时,尧民见仙君而请问焉,曰: “雍也,敢告大洞真元,可得闻乎?“仙君对曰:“汝鄙夫也,何足以问诸,然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择焉。

  我认为这里的 “雍“,系指北宋邵雍,“尧民”应为“尧夫”,邵雍字尧夫。邵雍也好事以图演易,也讲究象数学,但他的象数学是由象数顺逆两面的推衍来表明宇宙的生成及万物变化,认为大至自然史、社会史,小至一事一物,都可以按象数而推知过去与预测未来。邵雍的这一套,最后归宿于神学,而不属于讲究炼养的仙学。故《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后的《解说》,是有意攻击邵雍,邵雍,北宋人。这样,也表明此经此图非唐时之作。

  又如《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道妙惚恍之图》后的《解说》中说:

  通生无匮,因谓之道。山谷云: “吾欲亡言,观道微妙。”按山谷即北宋黄庭坚,哲宗、徽宗时人,自号山谷道人。既然此经引述黄庭坚之语,那么此经此图焉能是唐玄宗以前之作?

  再如该经《太极先天图》后的《解说》,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与元代卫琪的《无极图》相同;又谈到 “易有太极,是生而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这都是陈抟《无极图》所未提及的,因陈抟“逆以成丹”的理论只讲阴阳五行,所谓二五妙用、二五至精等等。从这一点,我也认为此经此图为晚出,最早为南宋,最晚为元代。

  我再列举此经中的两段文字:一为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二为:“故经云:‘食其时,百骸理',时犹是也。”前者引自《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后者引自《阴符经》。《阴符经》在唐玄宗以后由李筌作注始渐行于世,而《常清静经》到五代后才盛行于道教界。这也表明《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及《太极先天图》均非唐玄宗前之作。而唐明皇又乌得为之作序?!

  总之,我的看法是:此经此图早于《无极图》、《太极图》的论断不可信,相反,它晚出于上录诸图。它是依据上述诸图而造作的,作者极可能是元代道教净明派道士。再看《太极先天图》, (乾离),根本不是阴阳图,违背了金丹道教的根本理论,故其作者并非陈抟之后绪。

  那么陈抟《无极图》、周敦颐《太极图》的端绪何在 ?我认为这就要谈到五代钟吕金丹道教,及东汉魏伯阳的《参同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