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战斗,时至今日已经三十个春秋,当年从广西东线的龙州地区至云南西线的金平当面的越南封土地区,我军东,西两线作战部队在1400多公里的战线上,分14个攻击集团由北向南进入越南。我边防部队每个军级作战单位战线正面宽度约60至80公里,纵深越南北部地区40至80公里不等,在我攻击部队东,西两线近26天至29天的战斗中,我军先后攻占了越南的老街,高平,谅山三个省会及17个县,市。给当面越军一,二军区所属部队予歼灭性地沉重打击。 我军东,西两线作战部队在实战中,各攻击分队先后同越军防御部队,进行攻防战冲击与反冲击作战约2600余次,对越军分队环形防御体系及火力配置等支撑点式的战术运用特点有了全面理性的认识,我军作战部队经过战火的洗礼,对越军技战术运用从知道甚少到初步掌握和全面了解,这本身就是进步是一种度的突破,对我军战后的“骑点线” 扣林山,老山,者阴山,法卡山作战,提供了山岳丛林地域作战的宝贵经验,为我军在尔后边境一线的“骑点线”拔点作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九年对越作战中,越军在连,排防御作战中,阵地,火力布设适用合理,越军分队作战及单兵战术运用狡诈多变,善于利用地形地物隐蔽身体,能有效在射击区域内发挥火力,在山岳丛林中行动敏捷,冲击速度快,撤退逃跑快,单兵行动时较为机警,活动规律不固定,七九年战前,在侦察过程中,有的高地上越军昼伏夜出,白天在村里休息,晚上进入阵地防御。有的高地越军则反其道行之,白昼在高地上坚守,在防御点,面上选择有利地形,安排单兵进行牵制性防御。越军单兵能使用多种武器及装备,射击效果较好,机枪兵短点射使用较多,善于打游击,机动性强常常对我军攻击分队实施冷枪,冷炮偷袭,具有一定的孤胆作战能力,但越军单兵缺乏正规作战教育及训练,越军分队之间协同不够,一般相互之间只提供火力支援,分队之间很少会派兵支持作战,遇我阻击后分队会各自逃命,分队相互之间通常难以提供掩护条件,越南由于多年战争的原因,越军士兵十分厌战,概括分析七九年对越作战中,越军分队在作战中有以下特点。 一,抗:越军在阵地作战中,在我军在其阵地前沿及部分纵深战斗中,越军皆坚守其阵地,顽强对我实施阻击,并非一打就跑溃不成军,轻易就擒,当年实战中我攻坚分队在阵地作战中,常常是处处攻坚,节节用力必须对越军阵地实施逐点逐面的争夺,我军攻克表面阵地后,越军就潜入暗火力点,掩蔽部里顽抗对我军给予杀伤,在高地战斗中,我攻克了周边各要点,越军则居中死守一点,越军单兵别看半死不活,满身血污,但一经复苏,他会以手榴弹,冲锋枪实施顽抗。当年在这方面的战例很多。这同样是七九年对越作战中俘获少,毙敌多的重要原因。当年越军顽抗战斗原则明确,根据当时的情况分析和据俘虏越军供述,越守备部队殊死抵抗我军,主要是受到当时越南政府及军队的反华宣传,其次一方面是越军作战纪律的约束,擅自撤离或临阵脱逃者实施枪毙执行战场纪律,另一方面临阵脱逃者轻者本人及家属罚终身苦役,因此,在战斗中越军士兵垂死挣扎,不肯向我军投降,三十年过去了,现在看来越军士兵拒不投降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当年中越两国之战乃民族之战。这样理解战斗中越军分队及单兵顽强的战斗意志似乎才具有合理性解释。 二, 藏: 当年越军分队和单兵在实战中采用打不赢就藏的基本作战手段, 当我军攻占高地的表面阵地后, 越军守备人员则藏于洞穴, 深草, 丛林, 坑道中继续同我作战, 伺机复活火力, 偷袭和打击我侧后, 扰我后方, 这样的战例实在太多, 数不甚数, 在我云南战区河囗当面我40师,41师,37师相继攻克的248,221,230等高地后, 都发生越军暗火力点几度复活, 对我军留守部队威胁较大, 并打击我后勤及过往人员 伤亡时有发生, 上述地区致使我动用营级以上兵力进行三次搜剿, 七九年2月17日,在我步兵124团越南拔坡地区战斗中, 我二营六连攻占上拔坡30号高地后, 残敌藏入掩蔽部里, 我二营营长王文斌及通讯员小马路过掩蔽部时, 遭残余越军六人袭击, 致使两人当场牺牲. 因此, 在高地战斗中, 越军战术运用诡诈, 我122团在孟康221高地战斗中, 守备越军脱离土木工事, 分散藏于深草之中, 待我接近时突然实施偷袭. 所以, 在七九年对越作战第二阶段, 我攻击分队实行对善藏之敌我必须有善搜之策. 以搜对藏. 采用” 挖地老鼠”“ 抓野鸡” 的方法,以小对小,用小股警戒部队采用观察,搜索的方法,俘获越军相对较多。各作战部队由此举措创造出不少的搜剿经验。茹:火烧,烟熏,爆炸,射击等方法,效果极佳,同时,反复清剿,部队分片包干,昼搜夜伏,明搜暗伏使之无藏身之地。七九年越军的藏匿战术运用,对我军有一定威胁,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牺牲。 三,溜,越军在战斗中抗不住就采用藏的战术,伺机偷袭,当藏不住的时候就用溜走的方法逃避灭顶之灾,七九年越军的基本方法采取化整为零,化军为民,三五成群地例用夜暗,丛林,大雾作掩护,分散逃跑并实行定点集合,当年越军在撤逃时,常常会扔掉武器和装备,以溜逃为原则,实例中,曾发生有的越军甚至光着脚爬山,穿林,越谷。越军战术一般溜至五公里左右,在其指定地点重新逐步收拢,恢复分队战斗建制,继续有组织地进行顽抗,因此,实战中我军采用纵深穿插,围堵溃散越军,以堵对溜,贯彻“包围住,断后路,先围后歼之” 的作战原则,实践证明,这一原则对溜之越军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四,变:越军作战部队在我军攻势下,藏不住就开溜,溜不掉就变,当年战斗中,越军多采用化军为民的方法。越军人员精通此术,在战前,战中都准备好临阵时换上便衣,被我军击溃时即混入周边村寨民房中,鱼目混珠。然后择机溜之大吉。七九年对越作战过程中,在越军一线的作战人员都有一套便装。平时在训练中,允许军,便服混穿。战斗中我军缴获的越军单兵被服里,基本都会发现民装。在我云南战区230高地附近,我军在搜查了七十八名越南百姓中,竟有十九名越军官兵混入其中,由于在战前我军对越军战术知道太少,为此,在第一阶断作战中放走的民装越军确实不少,致使有众多残敌逃脱。而且当年我军在异乡作战,民风民俗不懂,越南百姓千方百计掩护越军战斗人员。假装父子关系,兄弟,夫妇等等。这样的举措和行为规定,在中越战争爆发前夕,越军及当地行政机构就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这一规定,防止越军官兵让我军俘获,这项规定十分详尽,细化到户和人,七九年我军在占领区域内,有的越南百姓举家躲避战火,很多村寨无人可寻,但我军在这一区域内时常遭到伏击,偷袭,有越南特工部队所为,但也有混在百姓中的越军所为,这也属中越之战的特殊性罢。 越军分队及战斗人员在七九年作战中,充分利用越南的地利优势和我军异乡作战的特点,在实战中其战术运用上全面实施抗,藏,溜,变的作战方式,由于交战双方属民族斗争,所以,纵观此次作战过程,越军守备人员在战斗中负以顽抗,而且会运用许多合理性原则同我军周旋,实战中在阵地上装死不愿被俘或遭我军俘获后,在审讯中胡揽蛮缠,拒不交待问题暗藏凶器,表现的十分顽固。七九年实战中,曾发生有小股越军装出脱虚的样子,打出白旗向我投降,待我接近时突然开火。因此,我军通过七九年至八九年十年间的对越作战,对越军基本战术运用可算成竹在胸,但这些作战经验的取得,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为此我们负出了昂贵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