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仑山为新巴比仑城考三

 999毛毛999 2013-02-04

昆仑山为新巴比仑城考三

(2010-10-01 22:04:45)
标签:

杂谈

                  昆仑山即为新巴比仑城
  如以中国古书所记载的昆仑山和新巴比仑城的历史记载与考古材料进行对照研究,我们不难看出,两者之间可以吻合之处几乎俯拾皆是,神秘的昆仑山,原来就是巴比仑王国的都城新巴比仑城。
  新巴比仑城的方位、距离、自然环境与我国古书描述的昆仑山情况一致。
  巴比仑城遗址经考古发掘,业已证实位于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岸边(见图一),其纬度约在北纬33°左右。而中国古长安城洛阳城均位于北纬35°附近,两地直线距离测得约10000多公里,《山海经·海内东经》曰:“昆仑山在西胡西。”《海内南经》曰:“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史记·大宛列传》详述了张骞对西域各国方位及道里远近的了解:“大宛……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西则大月氏,……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条支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安息即古波斯,条支即两河流域一带,西海为地中海。神话里的西王母即位在昆仑山。这里明显可证,古代中国人一致认为昆仑在中国西方。关于两地距离,《水经》云:“昆仑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水经注》则说:“晋去昆仑七万里”,均言有数万里之遥,若以古今里数折算,并加迂回之途,距离也大致接近。
  《大荒西经》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这里昆仑丘的环境也与新巴比仑城相同。巴比仑北有里海与黑海,西南临大沙漠,东有底格里斯河,西临幼发拉底河,正位于两条河流之间。尤值得注意者为《西山经》所述:“昆仑之丘……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汜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杆”。表明昆仑一带两河东南流,两河西南或西流。今巴比仑所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较大河流恰有四条,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向东南流,卡伦河与卡尔黑河则向西南流,与《山海经》所述接近。我国所称昆仑山上生有种种树木植被,无一处涉及冰天雪地的描写,这也与两河流域炎热气候可相印证,而与新疆冰雪覆盖的今昆仑山大不相同。
我国古籍中描述的昆仑不象一般的山岳,而更象是在描述一座城市。而这座城市的城垣结构描述,竟与巴比仑城相似。
  古籍中已多处透露出昆仑是城市的信息。这首先是它不断被称为“丘”或“墟”。《淮南子·地形训》:“掘昆仑墟以下地”,“昆仑之丘”;《海内十洲记》:“昆仑号曰昆陵”;《庄子·天地》:“登乎昆仑之丘”;《海内东经》:“昆仑墟东南”,均称其为丘墟。《说文解字》也说:“墟,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墟”,清人段玉裁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墟本谓大丘,大则空旷,故引伸为空虚,如鲁少hòo@④之虚,卫颛顼之虚,陈太hòo@④之虚,郑祝融之虚,皆本帝都,故谓之墟”,可证丘墟能作故都解。而《西山经》就指出:“昆仑之丘,是惟帝之下都”;《搜神记》卷十三曰:“昆仑之墟,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都指出昆仑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我们再来看这座都城的形状。
  《山海经·海外南经》:“昆仑墟在其东,墟四方。一曰在舌东,为墟四方。”这表明昆仑城平面呈方形。昆仑的四周有许多城门,故《海内西经》称其:“面有九门”,《淮南子·地形训》更认为:“(昆仑)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所以《天问》说:“四方之门,其谁从焉”。《拾遗记》也认为昆仑“从下望之,如城阙之象”。如此,昆仑有众多门而且“如城阙之象”应当有城墙存在。昆仑四周又有弱水环绕,故《海内十洲记》说:“(昆仑)又有弱水,周回绕币。”《大荒西经》:“昆仑之丘……其下弱水之渊环之”。《搜神记》卷十三:“昆仑之墟,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故其外绝绝以弱水之深。”这环昆仑的弱水当是城河。水经注引《淮南》:“……掘昆仑墟以为下地,”后云:“高诱曰:‘地或作池’”,此即环城弱水也(《水经注·河水》P23)。另外我国《尔雅·释丘》中称:“三成为昆仑丘”,三成即三层或三重之意。这三层即可以理解为平面上分布三层,也可以理解为垂直相叠三层。如按平面理解,我们可以认为,昆仑有三重城墙。
  实际上,新巴比仑城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都有内外两重城墙,加上内部城堡之墙,正是三层。这种符合,怕不是偶然所致。而且,巴比仑城外有一周宽阔的护城河环绕,城上有一百道青铜城门,弱水与众多城门的记载可能是我国古籍对此状况的反映。
  不仅如此,新巴比仑城还有更多的特征与我国古代的昆仑传说相对应。
  《海内西经》说:“(昆仑)在……赤水之际”。而巴比仑城傍于幼发拉底河。
  《淮南子·地形训》描写昆仑景物:“疏圃之池,浸浸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这里“黄水三周复其原”颇为难解,但我们一读希罗多德《历史》卷三便很易明白其义。书中记述了巴比仑女王尼托里克里司在巴比仑城上游幼发拉底河旁修一巨型水库,并且整修那里的河道:“使河道弯曲,以致这条河竟三次流过亚述的同一个村落。幼发拉底河所流经的这个村落的名字叫做阿尔伐利卡。直至今天……顺着幼发拉底河向下航行的时候,在三天当中每天都要达到同样的一个村落。”这里丹水可能即是赤水,疏圃之池就是那个人工水库。
  《淮南子·地形训》云:“玉横维其西北之隅”。而巴比仑东城之西北有尼托克里司女王修建之长400英尺的石桥连接西城。
  巴比仑城的正门叫伊什塔门(lshtar),位于东城(主城)的北部偏西,城门高达20余公尺,门上有用璃琉制作的彩色龙与牡牛浮雕,门内为中央干道,两旁墙壁布满彩色琉璃狮子浮雕。《淮南子·地形训》说:“(昆仑)北门开,以纳不周之风。”屈原《天问》则曰:“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海内西经》曰:“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这些很象是对巴比仑北门及其门周动物装饰的记载。古书中仅提到众门中的北门也反映出北门的不同。
  巴比仑空中花园是号称世界七大奇迹的著名阶梯形建筑,位于巴比仑伊什塔门内西侧,高耸入云,其上层层种植奇花异木,并设有灌溉系统。中国古籍里盛传的“昆仑悬圃”就是指的空中花园。晋人王嘉《拾遗记》关于昆仑山的描述中说:“山有九层,每层相去万里,从下望之,如城阙之象……甘露ménmén@⑤似雾,着草木则滴沥如珠。亦有朱露,望之色若丹,着木石赭然,如朱雪洒焉,以瑶器乘之如饴。昆仑山者……上有九层,第六层有五色玉树,荫翳五百里……第三层有禾燧,一株满车,有瓜如桂,有柰冬生如碧色……第五层有神龟,长一尺九寸,有四翼,万岁则升木而居,亦能言,第九层山形渐小狭,下有芝田蕙圃,皆数百顷,群仙种耨焉。”前似述其灌溉状,后层层描写山上植物,尤可注意者其称第九层山形渐小狭,这正是层层缩小的阶梯状建筑的特点。《淮南子·地形训》称:“(昆仑)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有四十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施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gān@②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海内西经》曰:“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史记·大宛列传》引《禹本纪》言:“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空中花园的奇观,在中国古书中成为神奇不可思议的悬圃,成为古代诗赋里经常引用的名词。《天问》:“昆仑悬圃,其居安在?”《离骚》:“朝发轨于苍梧兮夕余至于悬圃。”杨雄《甘泉赋》:“配帝居之玄圃兮”。
  巴比仑城内另一声名远扬的建筑为马都克神庙,或称巴比仑塔,这也是层层缩小的阶梯式建筑。巴比仑城中最高建筑即是该塔,据称高达300英尺,四周砌有彩色琉璃砖,并有极长的坡道可以攀登。据希罗多德叙述,塔四周围有巨大的城墙,城上有青铜门,塔长宽各一期塔迪昂,共有八级,上为巨大的庙殿,殿内有高十二佩巨斯(一佩巨斯等于0.462米)的马都克金像,并有金桌、金座,及金祭坛,全部黄金重八百塔兰特。
  马都克是巴仑人尊祭的上帝之名。我国古书往往将巴比仑城与巴比仑塔混称为昆仑山,所以常称昆仑山为上帝之下都”。《搜神记》卷十三云:“昆仑之墟,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又以该建筑层层升高,故又称“增城”。《淮南子·地形训》:“增城九重”,《天问》:“增城九重,其高几里?”《水经注》引《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海内十洲记》云:“(昆仑)上有三角,方广万里,形似偃盆,下狭上广,(此处疑当为“上狭下广”因形似偃盆,故上部应小,况且下小上大的建筑也不易建成),故名曰昆仑。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庸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这里提到昆仑山上有三角,即三个高峰,我认为即是指城中三座高大的建筑,其一即是昆仑宫,上有积金,又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大概是指的马都克神庙。另有汉东方朔撰的《神异经》中有<西荒经>中一段文字与此可资比较:“西方@⑥之外,有山焉,其长十余里,广二三里,高百余丈,皆大黄之金,其色殊美。不杂土石,不生草木,上有金人,高五丈余,皆纯金,名曰金犀。入山下丈有银,又有一丈有锡,又一丈有铅,又入一丈有丹阳铜……”,可能也是关于马都克神庙的传闻。其每低一层,即为一种金属,这种情形,在古代两河流域典型的阶梯式建筑上,也可找到先例:据希罗多德《历史》卷一记载,美地亚人的戴奥凯斯王为自己修建了一座王城,名叫“阿格巴塔拿”,共有七层,每层利用地形和人工使其高出外城一女墙,城上女墙自上向下分别涂成金色、银色、橙色、兰色、紫色、黑色和白色。这种色彩设计就和《神异经》中的建筑相似。
  前已提及,昆仑山有三角,一角为阆风巅,一角为玄圃堂,一角为昆仑宫,这是三处高耸于巴比仑城的阶梯式建筑物,昆仑宫为天帝所在,是马都克神庙;玄圃即悬圃,为空中花园;阆风巅又为何物?《水经注》引《昆仑说》云:“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注引《广雅》云:“昆仑墟有三山,阆风、板桐、玄圃。”而《淮南子·地形训》说:“昆仑之邱,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所说各异,我们认为:应以《海内十洲记》所说为是:即玄圃、昆仑宫、凉风巅(阆风)三处。因为《拾遗记》称昆仑山:“东有风云雨师闻,南有丹密云”,此语难通,疑“闻”为“阙”字所讹,当为“东有风云雨师阙,南有丹密云”方才能顺。《海内十洲记》称昆仑:“真官灵仙之所宗,上通@③玑,元气流布,五常玉衡,理九天而调阴阳……皆在于此”,也透露出测天文辨气候之消息。两河流域流行修筑高大的观象台,凉风巅或风云雨师阙也许就是指此。只是目前手头巴比仑城资料不全,暂无法断定可与何建筑对应。
  两河流域所有的阶梯式建筑都筑有长的坡道供人攀登,考古发掘已证实了这一点。汉代张衡在《西京赋》中就提到了阆风台的长坂,他写道:“珍台蹇产以极壮,蹬道逦倚以正东,似阆风之遐坂,横西洫而绝金墉”。
  考古证明,两河流域是古代琉璃和玻璃出现最早和流行的地区,巴比仑城作为两河流域古代世界的中心,其玻璃和琉璃均有大量发现,城墙、城门、宫殿、神庙,都好以琉璃装饰。我国古籍也证明了这一点。《尔雅·释地》:“西方之差者,有昆仑虚之qiú@①琳琅gān@②”,即琉璃和玻璃。《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也都提到昆仑出琅gān@②。《海内十洲记》云:“金台玉楼,相鲜如流精之阙光”。《拾遗记》云:“有瑶台十二,名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最下层有流精”,“有五色石,皆云是白螭肠化成,此石有琅gān@②qiú@①琳之玉,煎可以为脂。”不仅指出建筑的装饰琉璃,而且还点明琉璃玻璃原料加热可以溶化。
  我国古书关于昆仑的许多数据显得非常荒诞。虽然如此,我们还是注意到一处数字,即《拾遗记》提到昆仑山时,论述中提到“霄间直上四十丈”这样一句话,按汉尺一尺长0.23米计,四十丈合92米。巴比仑塔高300英尺,按英尺长0.3048米计,300英尺合91.44米,两个高度十分接近。东西万里,相距千年,发生吻合,亦是奇事。
  我国直至唐代,还将西亚地区掠贩至中国的黑人奴隶称为“昆仑奴”。
  昆仑山上有群巫,《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我们知道,巴比仑王国的宗教势力一直很强,亚述统治者和新巴比仑尼布甲尼撒二世都对祭司们敬让三分,尼布甲尼撒二世之后的诸王衰微,祭司集团几乎左右了国家政事。昆仑群巫可以能就是指的这些祭司。
  总之,我国古代对于昆仑山的记述,绝大多数可以与新巴比仑城的历史状况相对应。完全可以断定:我国古代盛传的昆仑山,就是指的两河流域的新巴比仑城。由于篇幅和其它原因,本文不准备在此详述所有烦杂证据。
               (待续--------注:此文已收入三秦出版社2008年出版之《秦建明考古文选》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