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妊娠呕吐药方4

 学中医书馆 2013-02-05

妊娠恶阻
  [概述]
  妊娠后6--l2周左右,出现头晕厌食,恶心呕吐,恶闻食气.或食入即吐.体倦懈怠,嗜食酸咸等证者.称为恶阻。谓其恶心而阻其饮食,《干金要方》称为“阻病”,《产宝》称为。子病”.《坤元是保》谓之“病食”。是妊娠早期的常见现象。若反应严重,反复呕吐不能自止者.可使孕妇迅速消瘦或诱发他病.甚至影响胎儿的发育.故需及时治疗。《万氏妇人科》云:。轻者不服药无妨.乃常病也。重者须药调之.恐伤胎气..
  [历史沿革] 、 ‘
  恶阻病名.最早见于《诸病源侯论》,但对恶阻证认识,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就有。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呕),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的记载.并以干姜人参半夏丸主治妊娠呕吐不止。对恶阻病理的认识,则始于《诸病源候论.妊娠恶阻候》.谓“此由妇人本元虚羸.血气不足,肾气又弱.兼当风饮冷太过,心下有痰水.挟之而有娠也。经血闭塞.水渍于脏,脏气不宣通。”自宋.陈自明以后.则持停痰积饮为恶阻之主因.如《校注妇人良方》云:“妊娠恶阻病……由胃气怯弱,中脘停痰。”明.朱丹溪也主恶阻从痰治.其但在《丹溪心法治要》中治“一妇人,怀孕二月。病呕吐,头眩, 目晕,不可禁持,以参,术、芎、陈皮、茯苓之药。五、七日愈沉重.脉弦,左为甚.而且弱.此是恶阻病。因怒气所激.肝气既逆.又挟胎气.参术之补,大非所宜.只以茯苓汤下抑青丸二十四粒.五贴稍安……。的记载, 由此说明.恶阻证有因情志内伤、怒气伤肝而致者,为恶阻病机增添了新义。而李梃根据妊娠特定的生理,从胞宫的络脉与脏腑的关系来认识本病.《医学入门》云:。子宫经络.络于胃口,故逢食气引动精气冲上.必食吐尽而后精气乃安。”其后《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明确提出,本病。当以胃弱为主,更审其或因胎气阻逆,或痰饮阻逆.与夫兼热,兼寒.而分治之。这就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恶阻的病因证治,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
  根据文献所载.恶阻病因不同.但病机则一,主要是孕后血聚养胎,冲脉之气较盛.其气上逆, 胃失和降所致.临床常见的有胃虚,肝热,痰滞三种类型。
  一、胃虚 脾胃素虚者,受孕之后,经血停闭.血海不泻.冲脉之气较盛.冲脉隶于阳明,其气上逆犯胃, 胃虚不能升降,反随逆气上冲而致呕恶。
  二、肝热 素体肝阳偏亢.或情绪偏激,肝失条达.冲脉附于肝,妊后气血聚以养胎,肝血益虚,肝阳偏亢.肝旺犯胃. 胃失和降.遂致恶心呕吐。如《女科经纶》有。妊娠呕吐属肝挟冲脉之火冲上”之论。
  三,痰滞 脾胃为生痰之源,贮痰之器,脾虚失运.痰湿内生。妊娠之后.经血壅闭,冲脉之气上游。痰饮随逆气上冲而致呕恶。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妇人中脘.宿有风冷痰饮,经脉不行,饮与血搏,多喜病阻。。
  [临床表现]
  本病多数在停经7周后发生,以恶心呕吐。体软神疲、嗜睡择食、喜食酸咸为特点。若恶心呕吐严重.反复发作,则可出现身体消瘦,皮肤干燥. 目眶下陷. 口干喜饮,小便短少,舌质红绛苔少,脉细数等气阴两虚之证。小便检查可出现酮体阳性.重的病人可出现血压降低,体温升高.甚或出现黄疸。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停经史和临床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需与胃病、传染性肝炎等鉴别。如呕吐严重,虽经积极治疗其证不减并见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者,则须考虑葡萄胎的可能。
  [辨证论治]
  产生恶阻的原因既有胃虚.肝热、痰滞三种:治疗当分因论治。胃虚者,则宜健脾和胃;肝热者.宜抑肝和胃;痰滞者.则宜豁痰养胃。总宜时刻照顾胃气,以其和降为顺。
  一、胃虚     查阅药方用法  查阅药味加减  查阅三反九畏  查阅疗效评定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孕二、三月.恶心不食,呕吐清涎。
  2.全身症状:脘腹胀满,厌闻食气,全身无力.怠情思睡,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
  3.证候分析:胃气素虚.孕后血聚养胎,血盛于下,冲脉之气上逆, 胃虚不降,反随逆气上冲,而见恶心呕吐,胃与脾相表里, 胃虚则脾气也虚,脾阳不振,则怠惰思睡,全身无力。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均为脾胃气虚之证。
  (二)治疗
  1.治则:健脾和胃,顺气降逆。
  2。方药:香砂六君子汤(方见经行泄泻)。
  方以参、术、苓、草健脾益气和中,半夏降逆止呕,砂仁醒脾和胃,木香。陈皮理气和中.大枣补脾建中.使脾运得健, 胃气得降.其呕自平。
  二、肝热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妊娠初期,呕吐苦水或酸水。
  2.全身症状:脘闷胁痛,嗳气叹息,头晕而胀,心烦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3。证候分析:证因肝郁化火.火性炎上.逆而犯胃所致。且肝脉挟胃贯膈,肝胆互为表里,肝气既逆,胆火随之而升.故见呕吐苦酸、脘闷胁痛;肝气郁结,而气机又欲得条达疏利.故时而暖气叹息;肝火上炎,逆走空窍,则见头胀而晕,心烦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滑,均为肝热内盛之象。
  (二)治疗
  1.治则:抑肝清热.和胃降逆. .
  2.方药:可用苏叶黄连汤酌加半夏、陈皮、竹茹.乌梅。或用橘皮竹茹汤。
  (1)苏叶黄连汤(《温热经纬》):
    苏叶 黄连
  方中苏叶,陈皮和胃止呕.黄连、竹茹、半夏以清热降逆.乌梅味酸入肝,生津止渴,使肝热得清, 胃气得降.其呕自止。若头晕甚者,加杭菊.钩藤以清热平肝,若久吐伤阴. 口渴引饮者,加玄参、麦冬养阴生津
  (2)橘皮竹茹汤(《济生方》)加黄连,乌梅。
  茯苓 橘皮 枇杷叶 麦冬 竹茹 半夏 人参 甘草
  方以橘皮,杷杷叶和胃理气降逆.竹茹、半夏、黄连清热止呕.人参、麦冬益气养阴,乌梅,甘草酸甘化阴.使肝气得敛,肝热自除,则呕自平。
  三、痰滞
  (一)辨证
  1.妇科证侯特点:妊娠初期,呕吐痰涎。
  2.全身症状:胸满不思饮食,心悸气短, 口中淡腻,苔白厚而腻,脉沉滑。

  3。证侯分析:素有痰饮停滞胸膈.孕后血壅气盛.冲脉之气上逆。饮随气上.故见呕吐痰涎,痰饮中阻,阳气不运,水谷不化,则胸满不思饮食。口淡而腻。饮邪上凌心肺.则见心悸气短,苔白厚而腻,脉滑.也为痰饮内停之证。
  (二)治疗
  1.治则:豁痰,和胃,降逆。
  2.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加白术,砂仁、陈皮。
半夏 生姜 茯苓
  方中半夏、生姜化痰降逆止呕,茯苓淡渗利湿. 白术健脾和中,砂仁、陈皮宽胸理气.和胃止呕。若兼痰热者,宜加竹茹、黄芩清热化痰。
  [预防与护理]
  本病发生往往与精神因素有关.多见于初孕妇对妊娠缺乏正确的认识,思想比较紧张,有畏惧心理。因此.医者必须向患者解释妊娠后的生理现象及正常反应,消除紧张,正确对待孕育问题。此外,在生活上须调饮食,吃清淡而容易消化的食物,少食油腻煎炒之物。慎风寒.防外感.以免伤胎。
  [预后]
  恶阻一证,如及时治疗,可以自愈,若治不及时或反复发作,进而导致气阴两亏的严重证候.如身体消瘦、皮肤干燥、 目眶下陷、低热脉数等症,甚则尿中可出现酮体。此时.宜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则以益气养阴为主.方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人参、麦冬、五味子)加玄参、玉竹、石斛以养阴生津。若见体温升高,脉搏加快,尿少,甚或无尿.出现黄疸等现象者.则应考虑终止妊娠。
  [结语]
  恶阻是妊娠早期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轻者可勿药而愈,重者以药调之。恶阻病机,乃孕后血聚养胎,冲气较盛,冲气上逆. 胃失和降所致, 胃弱是其根本,总与损伤胃气有关。临床常见的有胃虚.肝热,痰滞三种证型。胃虚多见呕吐清涎.脘腹胀满,怠惰思睡,舌淡苔薄,脉缓滑无力;肝热证多见呕吐苦酸,胸满胁痛.心烦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滑;痰滞证多见呕吐痰涎粘液.兼胸脘满闷. 口中淡腻,不思饮食.苔白厚或腻。治疗则以和胃降逆为主.或以健脾和胃,或以清热抑肝和胃,或以豁痰和胃。总以胃气和降为顺.则呕吐自除。
  临证所见,妊娠呕吐剧烈的病人,不仅食入即吐,服药也吐。虽属止呕之药.服时亦宜少少与之,频频饮服.切忌大量药液吞服, 以致药入即吐。
   恶阻一证.顽固者每多反复,服药时虽或能缓解,但终不能制止。可因呕吐剧烈而致阴津亏损,耗伤元气, 出现形体消瘦.眼眶下陷,两目无神.精神萎靡,四肢乏力.低热口渴,尿少或无尿,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而干或光剥,脉细数无力等气阴两亏的严重证侯.此时治疗当用生脉散合增液汤加陈皮、竹茹、天花粉、石斛、生姜汁,以益气养阴.和胃止呕。必要时可中西医结合治疗。
  [文献摘录]
  《经效产宝》论曰:夫阻病之侯,心中愤愤,头旋眼眩, 四肢沉重懈怠.恶闻食气.好吃酸咸果实,多卧少起,三月四月多呕逆.肢节不得自举。
  《万氏妇人科》:恶阻者,谓有胎气恶心.阻其饮食也。其症:颜色如故,脉息平和.但觉肢体沉重,头目昏眩,择食,恶闻食气,好食酸咸,甚者或作寒热,心中愤闷,呕吐痰水,胸膈烦满,恍惚不能支持,轻者不服药无妨.乃常病也。重者须药调之,恐伤胎气.专主行痰.以二陈汤为主。但半夏有动胎之性,不可轻用。肥人专主治痰,半夏茯苓汤主之。即二陈加砂仁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