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疝
本病是指睾丸鞘膜积液所引起的阴囊肿大,其特点如《外科大成》所说:“若水疝,虽 肿而光,虽痛有时,不红不热,按之软而即起者为异耳。”本病分先天性和继发性两种, 前者多见于婴儿,后者多见于成人。 [病因病机] 本病所发,主要因水湿内停,聚积鞘膜所致,其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1 肾虚水停 肾主水液,下通阴器,如先天不足,肾气虚则气化不利,三焦气机不 畅,水道不通,水湿内停而为病。 2 肝经湿热 肝脉循小腹,络阴器,肝气失于疏泄,枢机不畅,气滞水停,发而为 病. 3 瘀血阻络 由于外伤或肿瘤积聚等,致血气瘀滞,经络不通,水液不行,亦可形 成本病。 4 寒湿内袭 寒湿内侵,经络凝滞,水液不行,发为本病。 [辨病] 1 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表现为单侧性阴囊内肿物,呈囊性,逐渐增大,肿块大小不 一,小者无不适,肿块较大者,则有阴囊下坠感,过大时甚至影响行动,并使阴茎陷入 阴囊皮肤之内,可使性交及排尿发生困难,并于直立时牵引精索引起钝痛及牵拉感。 鞘膜积液的类型不同,肿块的位置和形态亦异。睾丸鞘膜积液多为圆形,表面光滑 有波动感,与阴囊皮肤不粘连,不易扪及睾丸及附睾。婴儿型鞘膜积液肿块呈梨形,在 腹股沟逐渐变细。精索鞘膜积液呈长圆形或梭形,位于睾丸上方至腹股沟内环区的精索 上,牵拉睾丸或精索,肿块可随之活动。先天性交通性鞘膜积液在卧位时按压肿块,可 逐渐缩小或完全消失,站立后又可出现,而一般鞘膜积液不因体位不同而有所改变。体 检时,阴囊透光试验阳性,穿刺可抽得液体。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阴囊部囊性肿块、透光试验阳性等临床特点,一般诊断不 难,但须与下述疾病鉴别。 2.工 腹股沟疝 嘱病人咳嗽时有冲击感,透光试验阴性,可触及睾丸,有时可听到 肠蠕动者,且局部不适往往比鞘膜积液重,两者不难区别。唯交通性鞘膜积液与腹股沟 斜疝,两者实为同一性质的病,只是孔道大小及腔内容物不同而已。 2.2 睾丸肿瘤 肿块位于睾丸内,质地坚实,无囊性感,透光试验阴性,有较明显 的沉重感,通过B超或活组织检查可以确诊。 (辨证工 1 肾虚水停证 一侧阴囊肿大,站立或走动时无明显,平卧则缩小,或伴见睾丸下 降不全或发育不良。 2 湿热积液证 阴囊肿大,微红,隐隐作痛,牵及小腹,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脉弦数。常继发于子痈等病。 3 瘀阻积液证 阴囊肿大,局部疼痛,牵及小腹,或有外伤或肿瘤病史,舌有瘀点, 脉细涩. 4 寒湿积液证 阴囊肿胀,坠重不适,阴冷囊湿汗出,或小腹按之作水声,小便短 少,舌苔薄腻,脉弦紧。 (治疗工 婴儿时期的鞘膜积液,两岁内部分患者可自愈;成人鞘膜积液,应积极进行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肾虚水停证 治宜补肾固本,化气利水。方选济生肾气丸加橘核、木通。 1.1。2 湿热积液证 治宜清热祛湿利水。方选大分清饮加减。 1.1。3 瘀阻积液证 治宜行气活血,祛瘀利水。方选桃红四物汤加荔枝核、车前子、 泽泻. 1.1.4 寒湿积液证 治宜温肾散寒,化气利水。方选加味五苓散。 2 外治法 2.1 有五倍子、枯矾各10g,每日1剂,加水300ml,煎半小时,待温,将阴囊放 入药液内浸泡,亦可用纱布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 2。2 用小茴香、橘核各lOOg,研成粗末,炒热,装布袋内热熨,每次20~30分钟, 每日2—3次,下次使用时仍需炒热,可连续3----5天再换药.本法适用于继发性水疝寒 湿型或肾虚型。 3 注射疗法 用注射器抽去积液,再注入3~5mI硬化剂(如四环素500mg或5% 鱼肝油酸钠)使鞘膜壁层与脏层粘连。2周后可重复治疗1次。但交通性鞘膜积液者禁用。 4 手术疗法 适用于各种类型.睾丸鞘膜积液行鞘膜翻转术。若为交通性鞘膜积液, 须同时行疝囊多位结扎术;若为精索鞘膜积液,则用切除术。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4.男科疾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