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天疱疮
类天疱疮是一种以表皮下水疱为主的慢性老年性皮肤病。又称大疱性类天疱疮。因 其皮损类似于天疱疮,故名类天疱疮。其特征是在红斑上或者正常皮肤上出现紧张性大 疱,疱壁较厚,呈半球形,不易破裂,尼氏征阴性,预后较好。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但青壮年、儿童亦可患病,女性多于男性。病程长,预后较好。 (病因病机) 脾虚失运,湿热内生,蕴积肌肤所致。 西医学目前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在活动期患者的血清中可查到循环抗基底膜带 抗体。 [辨病] 1 临床表现 皮疹为在红斑上或正常皮肤上出现紧张性水疱,疱壁较厚,呈半球形, 不易破裂,疱液清亮透明,偶有血疱。有的中心消退呈环形红斑样损害,疱破后露出糜 烂面,在无继发感染的情况下,很快愈合,留下色素沉着斑。尼氏征阴性,但在炎性红 斑上压迫水疱,有时可能移动,而正常皮肤决无擦脱现象。口腔粘膜很少受累。本病损 害主要分布在颈、腋、腹股沟和四肢的屈侧,但往往泛发。 自觉症状瘙痒明显。小部分患者在发疹前可有怕冷、发热、关节酸楚、胃纳不香、苔 薄黄腻、脉滑数等症状。预后良好,但可反复发作。 2 诊断要点 2.1 好发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2。2 本病损害主要分布在颈、腋、腹股沟和四肢的屈侧。 2。3 皮损为在红斑上或正常皮肤上出现紧张性水疱,疱壁较厚,呈半球形,不易破 裂,疱液清亮透明,偶有血疱。尼氏征阴性。 2。4 自觉症状瘙痒明显。小部分患者在发疹前可有怕冷、发热、关节酸楚等症状。 2.5 病程长,预后较好,但可反复发作。 3 鉴别诊断 3.1 大疱性多形红斑 本病发病急剧,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好发于足背、前臂与 面部,口腔粘膜亦常受累.皮损有时可见虹膜样损害。 3。2 疱疹样皮炎 皮损主要为成群的丘疹及水疱,水疱较小多呈环状排列,主要发 于四肢伸侧、肩胛、臀部等处,不侵犯粘膜。碘试验阳性。 3.3 天疱疮 皮损多在外观正常的皮肤上出现水疱,疱壁薄而松弛,易于破裂形成 糜烂及结痂。尼氏征阳性。可见于任何部位,常侵犯粘膜。 [辨证] 1 脾虚湿热证 红斑水疱,疱壁较厚,不易破裂,破后糜烂,或伴有怕冷,发热, 胃纳不香,苔薄黄腻,脉滑数. 2 血热夹湿证 水疱周围色紫,夹有血疱、血痂,伴有苔薄舌红,脉弦数。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l。1。1 脾虚湿热证 治宜健脾益气,清热利湿。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 淮山药、生黄芪、蒲公英、银花、土茯苓、白鲜皮、车前子(包)、六一散(包)。 加减法:发热者,加银花、黄芩、板蓝根;有血疱者,加丹皮、仙鹤草、白茅根;瘙 痒甚者,加白鲜皮、苦参片、徐长卿。 1.1.2 血热夹湿证 治宜凉血利湿。方以凉血地黄汤加白茅根、紫草等。 1.2 西药治疗 1.2。1 皮质类固醇激素 一般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以泼尼松最为常用。轻者每日 30,'-,60mg,重者每日60~80mg.若在3—5天内皮损无明显进步,则应及时增加泼尼松 用量,增加剂量应为原剂量的40%一50%。 1。2.2 免疫抑制剂 当有服用类固醇皮质激素的禁忌症,或服用了大剂量皮质激素 仍不能控制皮损时,应采用免疫抑制剂,常用环磷酰胺,每日lOOmg、硫唑嘌呤每日100— 150mg。 1.2.3 氨苯砜 轻者可首选氨苯砜,一般一次50mg,每日2—3次。重者与皮质激 素合并使用,以减少激素量。 2 外治法 黄柏搽剂涂后,再外扑青黛散。 [预防与护理] 1’注意休息. 2 预防全身和局部继发感染。 3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饮食。 [现代研究] 1临床研究 1.1 辨证施治 朱仁康等将天疱疮类疾患分成4型治疗:①热毒炽盛证:发病急骤, 水疱、脓疱迅速扩展增多,可泛发,不断新起,皮色赤如丹。兼见身热夜甚,甚则壮热 口渴,皮面灼热,唇焦齿燥,烦躁不安,便干尿黄,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治宜清 热解毒,气营两清.方选清瘟败毒饮加金银花、秦艽、车前子。②心火脾湿证:燎浆水 疱,反复新起,疱壁松弛,未破不坚,皮毛脆弱,擦则起疱破烂,疱破津烂不易愈合,甚 则口糜舌烂。兼见心烦不眠,胃纳呆滞,腹胀便溏,甚则恶心呕吐,体重下降,舌尖红, 苔黄腻,脉濡数.治宜健脾除湿,清心益肺,方选清脾除湿饮加怀山药、生黄芪、沙参、 扁豆衣,或用健脾除湿汤加减。⑧湿热受风证:皮损成群成攒,锨红成片,水疱上身较 多,壁厚较坚,饱满而不易破,破后亦易愈合,除水疱外,间见红疹、脓疱、血疱。自 觉瘙痒无度。兼见肢节重痛,口干尿黄,烦痒难眠,舌红,苔薄腻,脉浮数或兼滑。治 宜清热疏风,佐以解毒除湿。用天疱疮方加减,或用消风散合导赤散化裁。④伤阴耗气 证:重者见于病之进展期,遍体层层脱屑,状如酥饼;轻者见于恢复期,新疱已少,疱 干结痂,干燥脱屑,入夜痒甚。兼见口干咽燥,面红低热,便干尿少,或有头晕、乏力、 气短诸证,舌光或裂,脉细涩。治宜养阴益气,润燥生津。方选滋阴养荣汤加减。病之 恢复期余毒未尽,气阴两伤者,用解毒养阴汤加减。 1。2 单方验方 杨光华用普济消毒饮治疗获效,其方药组成:炒黄芩6g,炒黄连6g, 牛蒡子10g,玄参10g,桔梗10g,板蓝根10g,山豆根10g,马勃6g,连翘12g,升麻6g, 僵蚕12g,柴胡9g,陈皮10g,薄荷3g,甘草6g。结果服药7剂后水疱全部结痂,未见 新水疱,守方继服2剂,皮损消退,留色素沉着而告痊愈。李金科采用利湿清热法治愈 类天疱疮工例,药用黄柏25g,茵陈30g,滑石20g,苍术15g,怀牛膝、茯苓、猪苓各 12g,泽泻、白芷、地肤子、白鲜皮、车前子、木通、大腹皮、竹叶各9g。有的用苍术膏、 白术膏内服。 2 实验研究 曾凡钦运用正常人皮肤及分离正常人皮肤为底物的两种间接免疫荧 光方法,对20例大疱性类天疱疮血中循环抗基底膜抗体进行研究.发现传统的IIF法阳 性率为65%(13/20),分离皮肤IIF法阳性率为100%(20/20).分离皮肤法不单敏感性 明显高于传统方法,且能知道抗体在基底膜的结合部位,比传统方法更有助于类天疱疮 和几种表皮下大疱病的鉴别诊断。张学军等用免疫印迹检测36例大疱性类天疱疮(BP) 患者血清中类天疱疮抗体(BPAb)。结果表明,32例(89%)BP血清与正常人皮肤热分 离表皮的提取物中230kD、190kD、165kD、145kD和u5kD多肽反应,其中16例(44%) 血清与230kD和165kD多肽同时反应,7例(19%)血清单独与230kD多肽反应,9例 (25%)血清单独与165kD多肽反应。对照组正常人血清,EBA和寻常型天疱疮血清阴 性反应。 [述评] 本病和天疱疮的区别,主要前者疱壁较厚,尼氏征阴性,口腔粘膜损害轻,一般预 后良好.中等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即可控制病情,中西医结合治疗,则疗效更佳.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7. 皮肤科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