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小便淋痛
妊娠期间出现小便频、急、淋漓涩痛症状者,称为“妊娠小便淋痛”,又称“子淋”、“妊娠小便难”。 本病最早见于汉代《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妊娠小便难”,并有“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的记载。但对其病因病理未加详尽论述。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载“子淋”一名,并明确指出淋证病位在.肾与膀胱,还论述了二者间的关系和淋证发病机理,如“淋者,肾虚膀胱热故也,肾虚不能制水则小便数也,膀胱热则水行涩,涩而且数,淋漓不宣。”而妊娠小便淋痛之所以发生是由“妊娠之人,胞系于肾,肾患虚热成淋”,即是说子淋与妊娠期肾水养胎的生理状态有关,病本在肾虚,病之标在膀胱有热,此观点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对本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唐朝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已有治疗子淋的单方记载,即葵子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产宝》则以葵子、芍药、黄芩、茯苓、车前子组方治疗“妊娠患淋,小便涩不利,小腹水道热痛。”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也持《诸病源候论》之观点,治疗主张用“六味地黄汤加车前子或知柏治之。”《陈素庵妇科补解》中云:“妊娠胞系于肾,淋久不止,肾水亏损,小肠为心之腑,水火不交必心神烦闷, 口燥咽干以致胎动”,此是袭“胞脉系于肾”之说,又从肾与心、小肠讨论了三者病变与子淋发生的关系,对妊娠小便淋痛久而不已可引起胎动不安的预后有一定的认识。明代王肯堂著《胎产证治》云:“子淋,亦湿热……因膀胱积热以致淋漓作痛,”其湿热之邪致病的观点,在病因上有了重大突破,后《济阴纲目》引万全论治子淋之说,主张“病既不同,治疗有别也。”临证须分清病本,分别采用“热者清之,燥者润之,壅者通之,塞者行之”的不同治疗法则。清代张璐《张氏医通》集妊娠小便淋痛病因病机之大成,归纳有“肾与膀胱虚热”、“肺气虚”、“小肠热”、“肺虚膀胱热而气化不行”、“肝经湿热”、“膏粱厚味劳役所伤”、“脾胃气虚”诸多因素,选方六味丸、肾气丸、生脉散、导赤散、加味逍遥散等亦较为切用。《胎产秘书》所云“妊娠小便淋漓,此由调摄失宜,酒色过度,伤损荣卫致令子宫气虚而然”,又为子淋的病因病机提出了新论。《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则认为“妊妇得此是阴虚热炽,津液耗伤者为多,不比寻常淋漓皆由膀胱湿热郁结也。”“非一味苦寒胜湿淡渗利水可治。”使子淋的病因病机和论治进一步得到了充实。 西医妇产科学认为小便频、急、疼痛是泌尿系统(尿路)感染的常见症状,尤其是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其男女比率为1:9。研究表明女性自出生后随年龄增长,尿路感染发病率大约每10年增加1%,15~30岁达高峰。妊娠期由于生理及解剖变化,如黄体酮分泌增多,使输尿管张力降低,蠕动减弱,增大之子宫压迫输尿管与膀胱,使尿流不畅,细菌容易繁殖,故使妊娠期尿路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妊娠期,可造成流产、早产、死胎、败血症,甚至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而且某些可供选择的药品对胎儿有一定影响,治疗受一定限制。所以十分重视对孕期患尿路感染的防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实热 又分两类。 (1)心火偏亢:平素机体阳气偏盛;或嗜食辛辣之品蕴生内热,又兼孕后阴血下聚供养胎元而失于上承,以致心火偏亢。 (2)湿热下注:生活失摄,洗浴不洁,湿热之邪内侵于膀胱;或因恣食膏粱厚味而酿生湿热;或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肝经湿热下注流于膀胱。 2.阴虚 素体阴亏,孕后血聚胎元,阴津愈虚;或食辛辣太过,更伤阴分,虚热内生,热灼于膀胱。 二、病机 本病因热而致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故发淋证。临床有虚实两类,实证居多。但随病情转归不同可有本虚标实或虚实错杂之变,临证须详细审之。 1.实热 (1)心火偏亢:孕后机体阳气相对偏盛,心火失济更致阳亢,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经之火,移热于小肠,传人膀胱,津液内灼,气化失常,水道不畅,故令小便频急淋痛。若失治则热盛耗阴又易转化为虚热子淋。 (2)湿热下注:孕期失于慎戒,致湿热之邪内侵,蕴结于膀胱,州都失司,遂发子淋。日久不愈则津液内伤,以致虚实夹杂。 2.阴虚 肾阴亏虚,相火亢盛,脏病及腑,移热于膀胱,脬为热灼,津液涩少,致水道不利故发小溲淋漓涩痛。此种证型病势虽轻,但由于热灼不解则阴亏日甚,以致缠绵难愈。湿热型子淋与西医之尿路感染颇为相似。现代研究表明,其发生原因与机体抵抗力减弱、尿道解剖及生理特点的改变和内环境的异常密切相关。感染途径以上行感染为主,其次为血行感染。由于女性尿道短而宽,括约肌薄弱,细菌易于侵入,而尿道口与 阴道口、肛门靠近,通常情况下如不注意外阴清洁,擦便习惯不良(大便后不应向前擦肛门)细菌被带人尿道口周围而引起感染,在妊娠期因生理改变,如黄体酮分泌增多以致尿流不畅,更易导致细菌繁殖,诱发尿路感染。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病史 实证子淋患者,或素体阳盛或有嗜食辛辣助阳肥甘厚腻之物的饮食习惯,或卫生习惯不良,乱用洗浴用具之后招致湿热之邪内侵。虚证者多与肾阴素虚有关,或孕后有嗜食伤阴之物史。 2.临床表现 妊娠期突然出现小便频急,滴漓涩痛。因其发病机理不同,虚实有别,其伴随证候亦异。如心火偏亢者可兼见面赤心烦,口舌生疮,或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滑数;阴虚子淋者可见两颧潮红,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脉细数而滑。若火热与湿热之邪内灼阴络,则可致溲血俱出而呈血尿。 3.妇科检查 生殖器官检查无急性炎症发现。胎儿发育状况正常。 4.辅助检查 除临床症状外,同时具备如下指标之一,即可确定尿路感染之诊断。 (1)清洁中段尿培养菌数≥105/ml; (2)清洁中段尿镜检白细胞>5个/HP,且涂片找到细菌者; (3)清洁中段尿正规方法离心尿沉渣革兰染色找细菌,如细菌>1个/油镜视野。 (二)鉴别 1.转胞 即妊娠小便不通,虽可见小便不利,或尿频量少,但无尿道涩痛之感,而是以膀胱中尿液潴留小腹胀急为主症, 日尿总量明显减少。尿检验一般无明显异常。子淋则以尿少淋涩频急疼痛为主症,尿检验有白细胞增多,或有脓细胞,甚而还可有红细胞出现,并可查见细菌。 2.妊娠遗尿 虽也有尿意频数,滴沥不禁,但无小便困难、涩痛和小腹拘急感,只是小便不能控制而自行排出,即自遗而不觉之。尿液检验无异常。而子淋除小便频急淋漓外,还有尿中涩痛小腹拘急之苦,尿液检查可发现明显异常。 [辨病论治] 有的病人发病急骤,除主症外尚无其他明显伴随症状,亦可在把握病机的前提下,进行辨病论治,以防延误治疗。 1.经验方(《全国中医验方集锦》) 组成:大青叶50g,海金沙25g,金钱草50g。 本方有清热通淋作用。用于妊娠期间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疼痛。方中大青叶清热解毒,人心胃二经,可清心火祛小肠膀胱之热;海金沙甘咸性寒,人膀胱、小肠,长于利尿通淋;金钱草亦人膀胱之经,可清热解毒,利尿排石。三药合用清膀胱蕴热,利尿通淋,于单纯淋痛无明显兼证者最宜。 2.二鲜饮(《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鲜藕节120g,鲜茅根120g。 本方有清热凉血,利尿通淋之功。用于妊娠小便淋痛,尿液深黄或黄赤者。将鲜藕节洗净切片,鲜茅根洗净切碎,同煮取汁,代茶频饮。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以妊娠期突发小便淋漓涩痛为主证,生育年龄妇女早婚多产或多次人工流产者更易发病。体质偏阳盛者常见心火偏亢和湿热下注两型。此属实热证,尿时疼痛明显,尿量少色黄或深黄或黄赤,发病多急骤,并可有发热、心烦、面赤,舌尖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等。如素体阴虚,内热移于膀胱,脬为热灼者,则尿时涩痛不爽,灼热刺痛,或尿后始痛,尿液量少色黄不深,并见形瘦,颧红,午后潮热,五心烦热,舌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等。此以昔有失血伤阴者多见,或由实热证迁延日久而成。 二、治疗原则 治疗应以虚者补之、实者泄之为常法,而虚实夹杂者则应补泄并施,或分标本缓急图治,总以清利通淋为主,不可苦寒通利太过,以免内动胎元,致成殒堕,终以恢复膀胱藏津液气化而出的生理机能为总则。 三、分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按下面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1.心火偏亢证 (1).临床见证:孕妇小便频数,艰涩而痛,小腹拘急,尿少色深黄或黄赤,并见面赤心烦,甚者口舌生疮,舌尖红,苔黄而干,脉细滑而数。 心火偏亢,移热于腑,内传膀胱,则膀胱气化不利,水道失畅,故小便艰涩疼痛,频急,小腹拘急。膀胱津液为热所灼,故尿少色深黄或黄赤。心火上炎则面赤,热扰心神则烦。舌为心之苗窍,心火偏亢血分有热则口舌生疮。舌红苔黄干,脉细数均为心火偏亢灼伤津液之征。 (2)辨证依据: ①素体阳盛,或又嗜食辛辣之物。 ②突发小便频急艰涩疼痛,小腹拘急,尿少色深黄或黄赤。 ③面赤心烦。 ④舌红苔黄而干,脉细滑数等。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心泄火,润燥通淋。 ①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生地、木通、淡竹叶、甘草梢。 本方有清心利尿之功。用于心经热盛,移热于小肠,内传膀胱,证见小便短赤,尿时刺痛及心烦口渴,口舌生疮等证。方用生地清热凉血、养阴为主药;木通、竹叶清心降火而利尿,导热下行,使热自小便而出为辅;甘草梢清热泄火又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泄火通淋、养阴润燥之功,正因该方既清心利尿而不伤阴分,又泄火除热无苦寒伤胃伐中之虑,其配伍清润相合,至为巧妙,故临床应用效果堪佳。 如见患者口干,舌苔黄干少津明显,表明内火亢盛,阴液内灼,可加玄参、麦冬以增滋阴补水之力,而降上亢之心火。小溲热痛甚者,可酌加山栀子、金钱草、车前草清利通淋。热伤阴络尿中带血者,酌加大小蓟、白茅根、藕节以凉血止血。口舌生疮者,酌加丹皮、黄连以清心凉血。 ②当归贝母苦参汤加味(《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3):181) 组成:当归、川贝母、苦参、生栀子、黄芩、黄柏、淡竹叶。 每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7天为一疗程。治疗妊娠膀胱炎52例,治愈49例(占94%),显效3例(占6%),其中病程最长者5例,服5剂痊愈,病程最短者l例。服3剂而愈。 2.湿热下注证 (1)临床见证:孕妇突感小便频数而急,尿黄赤,艰涩不利,灼热刺痛,伴见面色垢黄,口干不欲饮,胸闷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湿与热搏,蕴结膀胱,气化失职,水道不利,故小便频数而急,尿黄赤,艰涩不利。灼热刺痛,内有湿热之气熏蒸于上,故面色垢黄,湿热阻滞于中焦,津液不得上承,故口干不欲多饮。湿困脾胃,中宫运化失常则胸闷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湿热内盛之象。 (2)辨证依据: ①素蕴湿热,或恣食甘腻,或孕期卫生失慎。 ②突发小便频数而急,尿黄赤,艰涩不利,灼热刺痛。 ③面色垢黄,口干不欲饮,胸闷纳少,或有发热恶寒。 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①加味五淋散(《医宗金鉴》) 组成:黑栀子、赤茯苓、当归、白芍、黄芩、甘草梢、生地、泽泻、车前子、木通、滑石。 原方清热利尿,主治孕妇小便频数涩痛,小腹拘急之子淋证。惟滑石一味性滑利易动胎,故应审慎用之。 ②通关丸加味(《浙江中医杂志》1985(11、12):494) 组成:黄柏(淡盐水炒)、知母(淡盐水炒)、蒲公英、忍冬藤、白花蛇舌草各20—30g,肉桂5g,竹叶lOg。 除2例无效,其余均临床症状消失,小便化验转阴性,其中服1—3剂者34例,4—7剂16例,8一lO剂6例。治愈率达98%以上。 ③金钱草冲剂(《新中成药遍览》) 本方有清热利湿,利尿通淋作用。用于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结石、胆结石、肾炎浮肿、黄疸者。 每次15g,温开水冲服,每日3次,7天为一疗程。 3.阴虚证 (1).临床见证:妊娠数月,小便频数淋漓,灼热刺痛,尿液量少,色深黄。伴见形体消瘦,两颧潮红,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滑数。
肾阴不足,相火偏旺,又移热于膀胱,津液亏耗,则水道不利,故小便淋漓而痛,量少,色深黄。津伤肠道失润故大便干结。虚火上炎,则颧红潮热。阴虚内热蕴扰心神,故五心烦热而不寐。舌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滑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2)辨证依据: ①素体阴亏或失血日久损伤营血史。 ②小便频数淋漓灼热刺痛,量少色深黄。 ③颧红,午后潮热。 ④舌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滑数。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滋阴润燥,通淋。 ①知柏地黄汤(《症因脉治》) 组成: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知母、黄柏。 原方滋补肾阴,清泄相火。主治阴虚火旺之潮热盗汗诸症。本病选用是取其滋阴益肾,清降内火除病之本。使火平水足,津液复生,淋痛自除。 若烦热小便灼涩疼痛甚者,加入麦冬、五味子、车前草增强养阴清热利尿之功,既热去而阴不伤之意。 ②地肤子饮(《妇科秘方》) 组成:地肤子连茎叶15g。 本方主治孕妇患淋,小便热痛而数。 [其他疗法] 一、饮食疗法 1.竹叶粥(《老老恒言》) 竹叶鲜者30一45g(干品15—30g或淡竹叶30—60g),生石膏30g,粳米lOOg,砂糖少许。先将竹叶洗净,同石膏加水煎汁,去渣,放进粳米煮成粥。每日食2—3次。适用于心火偏亢之子淋。 2.熟地黄粥(《百病饮食自疗》) 组成:熟地20~30g,小蓟10一15g,粳米lOOg,冰糖适量。 先将熟地、小蓟煎汁去渣,与粳米同煮成粥,调入冰糖,日分2次服。适用于阴虚子淋。 二、外治法 组成:苦参30g,黄柏15g,石韦30g,瞿麦15g,蒲公英15g,小蓟12g,土茯苓30g,车前草15g,冰片1.5g。 除冰片外,其余药物用纱布包严,冷水浸泡1小时,煮沸15分钟,提出药包,取冰片半量随即溶人,待药液不烫时即可洗敷外阴,至药冷弃之。药包可重煮一次再溶入剩余冰片后同法。每次洗后卧床休息30分钟最宜。每日l剂,可连用3—5剂。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凡症状重,效不佳者,可配合应用西药抗炎治疗,以青霉素类和先锋霉素类较为安全。若有胎动不安者,应同时进行胎儿监护以及相应的保胎措施。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妇女妊娠后由于生理改变,容易出现泌尿系统病变,故预防极为重要。 1.劳逸适度,勿过久蹲、站,经常取左侧卧位。 2.保持心情愉快,以防木郁化火,克犯脾土致生湿热。 3。忌食辛辣甘腻之物以防助湿生热,伤耗阴精。 4.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采用正确的便后擦肛门的方式(由前向后擦)。 5.房事有节,防止病邪乘机侵入及肾气耗损。 二、调护 1.体位 应保持伸展舒适。尿路刺激症状明显或伴发热血尿者,应卧床休息。多取左侧卧位,有利于减少妊娠子宫对输尿管、膀胱的压迫,使尿液引流通畅。 2。多饮水及时排尿 应鼓励孕妇多饮水,人量不足可输液以补充水分,使尿量保持在2000ml以上对尿路可起到冲洗引流作用。 3.禁食辛辣肥甘之物,多食新鲜菜果。 4.忌房事,每天用温开水清洗外阴,或遵医嘱以药液外洗。 [疗效判定]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属尿路感染的患者,或治疗前尿常规、尿培养异常者,须于治疗后尿常规二次均正常,中断尿细菌培养阴性,并于第2、6周复查尿菌一次均为阴性。 显效:症状、体征消失。尿常规转正常,尿细菌培养仍为阳性。 有效:症状消失,体征减轻,尿常规显著改善,中段尿细菌培养尚未转阴性。 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尿菌定量检查仍阳性,或于第2、6周复查尿菌为阳性,并为同一菌种。
参考资料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