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羊水过多

 学中医书馆 2013-02-06

羊水过多

如果羊水量超过2000ml以上,称为羊水过多。其中在数天内羊水量急剧增加者,称为急性羊水过多,大多数情况下羊水缓慢增加,称为慢性羊水过多。羊水过多患者的羊水外观性状与正常者无异。羊水过多的发病率很难准确统计,过去由于在妊娠期中准确测量羊水量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羊水过多的发生率很低。由于超声技术的发展,羊水量的测量有了相应依据。根据已有的资料,发生率可达20%。中医历代医家所描述的“子满”、“胎水”、“胎水肿满”、“胎中蓄水”、“玻璃胎”的证候与羊水过多相似。认为是妊娠肿胀的一种特殊表现。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根据肿胀的症状和发生部位的不同,提出有子肿、子气、子满(胎水、胎水肿满)、皱脚和脆脚等名称。其中所云妊娠六七个月,遍身俱肿,腹胀而喘,名子满的,即羊水过多。
中医学对于子满(羊水过多)一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均有详细的记载。早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妊娠胎间水气子满体肿候》中云:“胎间水气,子满体肿者,此由脾胃虚弱,脏腑之间有停水,而夹以妊娠故也。妊娠之人,经血壅闭,以养于胎,夹有水气,则水血相搏,水渍于胎,兼伤腑脏。故气虚弱,肌肉则虚,水气流溢于肌,故令体肿,水渍于胞,则令胎坏”,指出了子满之病因病机主要是由“水血相搏,水渍于胎”,并可能出现“坏胎”。
《陈素庵妇科补解》亦说:“妊娠肿满,由妇脏气本弱,怀妊则血气两虚,脾土失养不能制水,散人四肢,遂致腹胀,手足面目俱肿,小水闭涩,名曰胎水。皆由引饮过度,湿渍脾胃,水气泛溢,上致头面,中至胸腹,以及手足膝胫,无不浮肿,水内渍胞,儿未成形则胎多损”。对有关胎水肿满病因病机、证候作了进一步描述。应特别指出的是《诸病源候论》所云“坏胎”,《陈素庵妇科补解》之“胎多损”,及其后《医学入门》、《胎产新法》“其子手足软短形体残疾,或生下即死”,“甚至胎死腹中”等说。与西医学所观察到羊水过多易伴见胎儿畸形、死胎的结论是颇为一致的。
对于子满的治疗, 《医学入门》“用鲤鱼汤服至肿消水散度,仍常煮鲤鱼粥食之”。《胎产心法》载:“如脾虚不运,清浊不分,佐以四君、五皮,亦有用束胎饮以治子满症,甚效。”
近代医家对子满(羊水过多)的诊断、治疗研究更加深入。如罗元恺认为子满多属脾虚不适以至水湿内留,用全生白术散加减治疗,并重用白术、茯苓皮,同时适当加入利尿、宣降肺气之药,以使水道得以通调。哈荔田认为:对于羊水过多的治疗,据“胎水”的生成机理和《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病机,多采用健脾利湿顺气为主的治疗,常选用五皮饮、四苓散全方化裁。刘奉五以健脾补肾、除湿行水的健脾除湿汤治疗
本病,方中用防风、羌活二药祛风胜湿、宣散疏风,使湿邪随风散出,颇具新意。此外,赵松泉、吴宝华等报道了中药治疗羊水过多症,从自觉症状改善、超声波测定羊水平段变化、分娩时羊水情况、合并症等4个方面进行临床观察,验证了中药治疗本病的疗效。这些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药治疗羊水过多的内容。对临床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
根据历代记载和临床特征,本病的形成多与脾肾两脏亏虚有关。素体脾肾阳虚,孕后阴血聚以养胎,脾阳愈虚,肾阳不得敷布,无力运化水液,膀胱气化受阻,津液运行障碍,水道不通,故水湿内聚于胞中而致胎水肿满。
1.脾虚湿聚 素体脾虚,或孕后过食生冷寒凉之物,损及脾阳,孕后气血聚以养胎,脾气更虚,健运失司,水气不化,蓄于胞中,则致胎水肿满。
2.脾肾阳虚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孕后阴血聚以养胎,肾阳不得敷布,气化不利,水湿停聚,蓄于胞中。 ‘
西医学认为羊水过多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很清楚,现将已知的病因及常与母体或胎儿病变共存的病种排列如下:
1.胎儿畸形 羊水过多的患者中约25%一50%合并胎儿畸形,尤其以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如无脑儿、脑膜膨出、脊柱裂等)和上消化道畸形(食道闭锁)为多见。由于中枢或局部吞咽羊水功能障碍,抗利尿激素缺乏致尿量增多或脑脊膜裸露渗出液增加,均可使羊水过多。
2.多胎妊娠 多胎妊娠并发羊水过多为单胎妊娠的10倍,尤多见于单卵双胎。乃因循环血量多,尿量增加而致。
3.孕妇或胎儿的各种疾病 如糖尿病、母儿血型不合、妊高征和孕妇严重贫血等。糖尿病孕妇羊水含糖增加,使羊水向羊膜腔渗入,同时胎儿可有高糖性多尿致羊水过多。
4.特发性羊水过多 约占30%一40%,未合并任何胎儿、母体或胎盘异常,其羊水过多之原因不明。
5。胎盘因素 胎盘增大,胎盘催乳素(PRL)受体减少,胎盘绒毛血管瘤,均可伴有羊水过多。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一)病史
由于一般羊水量在超过3000ml时才出现临床症状,所以病史应注意询问妊娠20一24周时,是否感近日内子宫迅速增大,有无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或妊娠20周后有无腹胀大明显症状;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重度贫血、Rh血型不合或急性肝炎病史。
(二)临床表现
1.急性羊水过多,多发生于妊娠20~24周,可见有腹部胀痛,行走不便,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发生紫绀;约2%的患者因膨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下肢及外阴部水肿及静脉曲张。
2。慢性羊水过多,多见于妊娠28~32周。由于羊水增长较慢,子宫逐渐膨大,症状比较缓和,多数孕妇能逐渐适应。
(三)体征 .
腹部检查时,可见腹部膨隆大于相应妊娠月份,腹壁皮肤发亮、变薄。触诊时,皮肤张力大,有液体震颤感,胎位不清,有时扪及胎儿部分有浮沉感;胎心音遥远或听不到。
(四)辅助检查
1.“B”型超声检查 胎儿与子宫壁间的距离增大,最大羊水暗区直径超过7cm,此时胎儿在宫内只占小部分,肢体呈棉团样,漂浮于羊水中。也可采用羊水指数法(AFI),孕妇头高30。平卧,以脐与腹白线为标志点,将腹分为4部分测定各象限最大羊水暗区(Cm)相加而得,若其和>18cm为羊水过多,Phelan则认为>20cm可诊断。经比较此法显著优于前法。
2.X线检查 腹部平片见胎儿的四肢伸展,不贴近躯干。侧位片可见围绕胎儿的子宫壁和羊水形成的阴影显著增宽。
二、鉴别
对羊水过多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一般诊断不难,但应与巨大胎儿、双胎或妊娠合并卵巢囊肿相鉴别。
1.双胎妊娠 早孕反应较重,妊娠10周后子宫增大比单胎妊娠明显,妊娠24周后尤为迅速。妊娠晚期可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浮肿及静脉曲张等压迫症状。产前检查可触及多个小肢体和两个胎头,在不同部位听到两个频率不同的胎心音。

  2.巨大胎儿的孕母多有巨大儿分娩史或双亲体型高大、肥胖,有糖尿病史,检查腹部明显膨隆,宫高>35cm,B超检查有助于诊断。
  3.妊娠合并卵巢囊肿 巨大囊肿可引起呼吸困难,心悸,甚至不能平卧,并压迫邻近脏器,致尿频、尿急、便秘等,B超检查有助于鉴别。
  4.羊水过多还应与葡萄胎相鉴别(见葡萄胎)。
  [辨病论治]
  对羊水过多的处理主要取决于胎儿有无畸形和孕妇症状的严重程度。因此羊水过多者首应进行B超、羊水甲胎蛋白含量测定或选择性孕母尿雌激素/肌酐(E/C)比值测定、羊水快速贴壁细胞、羊水乙酰胆碱酯酶凝胶圆盘电泳、羊水刀豆素以及抗。一FP单克隆抗体三位夹心固顶相免疫放射法、X线、羊膜腔及胎儿造影等检查,综合判定胎儿有无畸形,以决定治疗方法。
  羊水过多合并胎儿畸形,处理原则为及时终止妊娠。
  羊水过多合并正常胎儿者,治疗当以健脾温肾,利水消肿为主,兼理气、养血诸法。
  1.健脾除湿汤(经验方)     
  组成:桑寄生30g,山药、冬瓜皮各15g,茯苓皮12g,莲子肉、白术、远志、川断各9g,防风5g,羌活3g。
  全方具健脾补肾,除湿行水之功。方中用防风、羌活以祛风升阳,是有独特见解的,防风为风药中之润药,祛风胜湿,又能行脾胃之气,使湿气从中焦散发;羌活人肾、膀胱,气雄而散,其性上升,宣散疏风,发表胜湿,二药能促进脾功能使湿邪随风散出。
  2.加味白术散(罗元恺经验方) 、
  组成:茯苓皮、白茯苓各30g,白术、生牡蛎各25g,大腹皮、泽泻各15g,北杏12g,姜皮9g,苍术、陈皮各6g。
  本方有健脾燥湿,行气利水作用。
  3.消肿安胎方
  组成:木香、猪苓、泽泻、桑白皮、川芎各9g,木瓜、槟榔、苏梗、陈皮各6g,白术、大腹皮各12g,茯苓、当归各15g,砂仁4.5g。
  本方有健脾渗湿,顺气安胎作用。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按下面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一、辨证要点
  本病以虚为主乃虚中夹实之证。虚重在辨其属脾属肾。脾虚湿阻者兼四肢无力,纳差,面色淡黄,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无力;脾肾阳虚证见肢冷畏寒,腰膝酸痛,面色晦黯,脉沉细等。
  二、治疗原则
  健脾补肾为基本治法,常辅以理气及淡渗利湿之品,切忌滥用逐水之剂,恐陡然耗气伤阴,气愈虚而病愈盛矣。
  三、分证论治
  1.脾虚湿聚证

  (1)临床见证:妊娠中期,胎水过多,腹大异常,胸脯满闷,呼吸短促,神疲肢软,或见下肢甚或全身浮肿,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滑无力。
  (2)辨证依据:
  ①胸膈满闷,呼吸短促,神疲肢软,纳差便溏。
  ②素体脾虚或有孕期饮食劳倦伤中史。
  ③舌淡,苔白腻,脉沉滑无力。
  (3)治法与方药:
  治法:健脾化湿,消肿益胎。
  ①全生白术散(《全生指迷方》)    
  组成:白术、茯苓、陈皮、生姜皮、大腹皮。
  ②鲤鱼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鲤鱼工条(1斤以上)、白术、白芍、当归、茯苓、生姜、陈皮。
  ③茯苓导水汤(《医宗金鉴》)
  组成:茯苓、猪苓、陈皮、泽泻、白术、砂仁、槟榔、木香、木瓜、大腹皮、桑白皮、苏叶。
  胸膈满闷,呼吸迫促者,酌加葶苈子、杏仁、苏梗。
  2.脾肾阳虚证
  (1)临床见证:妊娠数月,胎水过多,腹大异常,胸膈胀满,胸闷气短,或腰酸膝软,肢体肿胀,肿处按之没指,形寒肢冷,舌淡体胖,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2)辨证依据:
  ①胸膈胀满,胸闷气短,腰酸膝软肿胀,形寒肢冷。
  ②舌淡而胖,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③素体脾肾阳虚。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温肾健脾,利水保胎。
  ①真武汤(《伤寒论》)
  组成:熟附片、茯苓皮、白术、白芍、生姜。
  全方具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之效。若阳虚不甚,宜以桂枝、巴戟易附子。腰酸痛甚加杜仲、续断;心悸气促者加柏子仁、制远志。
  ②实脾饮(《济生方》)
  组成:茯苓皮、土炒白术、炮附子、生姜皮、木瓜、苏梗、木香、大腹皮、草豆蔻、泽泻、猪苓、砂仁、炮干姜、厚朴、大枣。
  [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一)针法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穴。肺气不宣加列缺。
  刺法: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针刺1次。
  (二)灸法
  脾俞、水分,肾阳虚加肾俞。艾条重灸,每日1次。

  二、食物疗法
  1.鲤鱼羹 赤小豆30g,陈皮5g,花椒2g,草果5g,鲤鱼1条(约250g)。先将鲤鱼去鳞、腮及内脏,洗净备用,将其余药物洗净塞人鱼腹,放人姜、葱、盐少许。上笼煮熟。食鱼饮汤,具有健脾行水的功效。适用于脾虚证。
  2.冬瓜皮汤 冬瓜连皮不拘多少,将冬瓜洗净切块煮熟,少人盐,随意服,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
  3.鲜鲤鱼1条(500 1000g),猪苓50g,葫芦干100g,生姜12g。加水煮至鲤鱼熟,加食盐少许(以不咸为度),随时吃鱼及喝汤。
  4.补肾鲤鱼汤 杜仲30g,枸杞子30g,干姜10g,鲤鱼l条(约500g)。将鲤鱼去鳞腮及内脏,余药洗净用干净纱布包裹,与鲤鱼同煮1小时,去药包,饭前空腹吃鱼饮汤。
  5.茯苓粉粥 茯苓15g,大米50g,红枣(去核)5枚。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煮成粥,作早餐服食。
  6。羊腰羹 羊腰2具(冼净切片),肉苁蓉20g,胡椒5g,陈皮、草果各5g,葱姜适量,盐少许。将上药及佐料装入纱布袋内扎口,与羊腰同煮熬汤。去药取汤,以汤煮面条,作羹食用。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7。三豆饮 赤小豆、黑豆各100g,绿豆50g。洗净后放锅内,加水适量,煮至豆烂熟加入适量白糖,作饮料多次饮用,尤宜于夏季。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结合本病已知的发病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时治疗孕妇的某些可能引起羊水过多的疾病,如糖尿病、母儿血型不合、妊高征等。
  二、调护
  注意休息,情绪稳定,保持心情舒畅。不可服食生冷或肥甘之品,以免脾胃重伤,宜服低盐饮食。
  [疗效判定]
  治愈:腹形复常,宫高在正常孕月高度范围内,B超检查最大羊水暗区直径小于7cm,(或AFI法<18cm)胎儿肢体间距离正常,其他症状消失。
  显效:腹形未再异常增大,宫高接近正常孕月高度范围,B超检查提示,最大羊水暗区直径小于或等于7cm。其他症状明显减轻或部分消失。
  有效:腹胀减轻,余症有所缓解。
  无效:腹形继续增大,B超检查提示最大羊水暗区直径大于7Cm, (或AFI法>20cm)或见胎儿畸形,其他症状无缓解甚或加重。

参考资料  1  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