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素问·逆调论)
咱们从第三十四篇《逆调论》开始讲,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为什么人没有寒气入体,而人能明显感觉到冷,是怎么回事呢?自己身体的寒,不是外来招来的寒。人多痹气也,人气血凝滞在那儿了,不通畅,《内经》也说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又分好多种。这里面所指的是气血凝滞,流通不畅,导致的整个卫阳不煦。阳气少阴气多,阳气就是指的流畅的生机,阴气是指的不流畅的生气,刚才一直在说阴气和阳气,大家一定要知道阴气阳气代表的是什么,这里不是代表的阴精、阳精,也不是气血,阳气指正气,阴气指邪气。什么是邪气呢?不是外边的邪气,气血不流畅了,这就叫邪气。有的人立论,先天阳不足阴有余,或者阳有余,阴不足,这个都不对,人是阴阳的和合体,阴阳是对等的,那么所说的纯阳之体,还有三十岁阴阳各半,四十岁阳气衰,他说的这个阴阳都指生机和?生机的东西,生机里有阴阳合抱的状态,这个东西是一起长一起衰的,不可能到老太太了只有阴精没有阳精,也不可能小孩只有阳精没有阴精,都是阴阳二精相互交错的,所以大家谈阴阳时一定要知道阴阳后面指代的是什么。不要太糊涂。故身寒如从水中出,那个生机不能布洒全身,不能温煦四肢、百脉,自然身寒如从水中出,这样的寒是穿多少衣服也解决不了的。因为你生机弱,所以必须要强生机,益气血,条畅气血,温煦四肢百脉,这个温煦必须和风细雨,不能大太阳晒一晒,有人就说,我就不信,这阴霾之气在太阳底下晒一天,还不见好的。晒一天会出现什么情况啊,把人晒虚脱了,中暍了,所以说暴阴暴阳都不好,不要来暴政,水火都伤人,要水火兼容,水火既济调和才能养人,好了这段咱们就这样略过了。
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
这个我觉得很多病人在看病过程中都在问这个,比如麻、木是怎么回事啊?现在很多老人,西医解释是神经的问题,但是咱们《黄帝内经》一下子就指出来了,什么叫不仁呢?麻木就是不仁。什么叫不用?痿弱无力叫不用。手麻、脚麻,胳膊有时候都麻,尤其是气血干枯的病人,很容易出现,一压就麻。你看小孩你怎么压他都不麻,年轻的时候,翘个二郎腿没事,但你上了岁数就不这样了,翘个二郎腿一会儿麻了,这是怎么回事啊?气脉瘪了,里面不能充盈气血了,荣气虚,什么叫荣气啊?营养全身的气血。虚了,压力小了,过不去了,怎么治呢?培养气血,让你这个生机重新旺起来,气球重新鼓起来,脉重新充盈起来,你干涸的大地就得到了滋润,慢慢的你身上麻的地方就减轻了,甚至消失了,就这么简单,那你要哭爹喊妈的非要三天好,那我告诉你不行,长时间的气血不足,你想三天解决,和减肥一样,那割肉啊。卫气虚则不用,卫气是鼓荡气血的,让你有劲的。卫气虚了,人就没劲,就不用,很多肌肉痿弱的是卫气不行,荣气不能给他营养,卫气又不能使他产生力量,营卫又不和谐,就产生了不仁不用,怎么治呢?很简单,调生机,调荣卫。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曰作。《疟论篇第三十五》
好,接着讲下一个。什么意思呢?这个疟不是现在的疟疾,是寒热并作的一种病。他这话在说什么呢?就是人出汗了,毛蒸理泄了,腠理都开开了,风一下吹到汗毛里面去了,他又去水里面,游了一圈泳,寒气又进去了,水寒之气闭在里面,和卫气杂在一起了,那卫气出来的时候他也出来,进去的时候他也进去,卫气出来的时候邪气就捣乱 ,一蒸就热,卫气进去他就寒。或者你反过来,出来的时候和水气相博,发冷;进去和里面的正气相争,郁而发热就热,这样理解也可以。所以邪气随你的正气往来,这个提示我们就是间歇的病,可能是某一时辰发,某一季节发,某一月的某一天发,像这样的都是邪客在一个地方,正气运行是有规律的,正气来了就跟他打,一打架病就爆发了,有时候春天得这个病,肝经当令,他气行在某个地方,其他的季节可能接触不到这个病邪,就到春天接触到了,有的也是下午行到那个地方了发烧,那凡是有规律的都是有实邪进入体内,遇到自己的正气了,双方相争,爆发这个疾病。大家知道这个就可以了,所以有个伏病,附在身体里,到时候发病,这是存在的。我看了好多医家不赞成这个观点,既然进去就马上开战啊,哪有伏邪这种说法啊,他这是没有看到整个气机的变化,确实有伏邪,冬天得的病没有爆发,春天生机一波动起来,发病了。还有很多青春期孩子得的病,可能是小时候或者是先天带的,伏在那儿不动,在青春期各个脉道开开的时候,一下子触发了这个机关了,这个都叫伏邪。
《咳论篇第三十八》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气道角度能让我们了解到什么呢?所以你整个气团的经脉络属,肝顶在肺上,脾也影响肺,心也影响肺,他都有经脉,他这个气团的波动都会影响到其他气团,其他五脏六腑的病只要向上顶到肺就会咳,所以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下面肝咳、脾咳都有,所以要辨证。那最常见的是哪几种啊?心咳、肝咳、肺本身咳,这几个是最常见的。
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
而客之,则为肺咳。
这个就是说吃了冷的东西到胃里了,寒气向上侵凌到肺,肺又感寒了,两感于寒,内外有寒就咳的厉害,有的冷饮喝多了,这个肺开始咳,那怎么治呢?温里散寒,现在很多人咳都是因寒而得,不是因热而得。肺咳会暴露五脏六腑的病,比如他没有感寒,老空咳,那你就要好好想一想了,他其他脏腑是不是有问题。摸脉来查,看其他症状来查,《内经》不都有说吗,五脏六腑怎么咳大家都去看,不多讲了。
那今天咱们讲一个很重点的地方,《举痛论篇第三十九》主要讲寒气的,《内经》在讲到一些具体病例的时候分析的特别形象,这里再也不会运用阴阳五行了,再次告诫大家,阴阳五行都是一个模型,他想把背后这个气道给你说清楚,不知道这个气你搞阴阳五行,你一辈子也搞不出东西来。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人伤了寒气,寒气侵凌到脉道的外面,那么这个气脉遇到寒就开始打卷,热胀冷缩嘛,这一缩就勾动了外面的小络脉,这个脉不是一根管子啊,就像根一样,他有很多须子,它本身这个主脉一缩就带着络脉一抻,就疼。因为这个小络脉都络在肌肉里面,一扥(den)肌肉人就产生刺痛,和这个突然的疼,这就是疼痛的原因了。怎么办呢?喝点热汤热水,在疼的地方暖一下,暖水袋或者电热饼暖一下,寒气一解开,脉就舒张开来了,痛就止住了。因重中于寒,三番五次受寒,老在那里卷缩着,形成习惯了,叫痛久。大家看一看《黄帝内经》关于中寒的细致描述,多么具体生动,搞那个阴阳五行干什么。再说一遍,大谈阴阳五行的基本不明白阴阳五行的道理。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就是寒气原先在脉外的,脉触及了扥(den)的小络疼,那寒气一下子侵凌到脉里面去了,把脉给凝住了,里面的气血得温气来回的流通,一下子寒气厉害了,搏到里面去了,他那儿一下凝住了,这脉走不过去了,怎么办呢,气血郁在寒旁边,郁在两边嘛,他有正向流有逆向流嘛,肯定郁在一边了,令一边是空的,跟堵车一样,堵在一边,拥堵起来以后,就郁而化热就变成了炅气,就是热气,大量的气血往这里涌,又过不去,郁在那里就变成热,这个热是因为寒凝在前面了导致的,满则痛而不可按,越郁越大,胀的又疼,寒气稽留在这儿,炅气从上,寒气和炅热之气都在这儿堵着,则脉胀大,气血乱了,故痛甚不可按,有很多急性阑尾炎的,急性的肠梗阻,很多都是因为寒气客在那里,气血过不去,寒热相博,痛不可按。这时候怎么办呢?不要看有热象就去除热,寒凝在那,一定要 用温散的药去散寒,既然在经脉当中了,一定还要加活血的药去通瘀,不能单纯的去加活血药,单加活血药他没有温气得散,寒凝不好解,所以要温散宣通活血,用这样的方法,把这个寒凝打开,气血得到了疏通,这个病就好了。这个寒是因寒而热,寒包火,寒散了火就散了,怎么样去治热?你不断去清热没用,他不解决实际问题,现在人都停留在表象,大家要看到里面的东西。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在肠胃了,气血凝滞不能散开,和前面一样,小络引着,纠结着,这时候你按一按,把这个寒往两边赶一赶就能好一些,那鉴别的一个标准就是看你是不是蜷缩,蜷缩着才舒服,脉蜷缩了嘛,导致你也蜷缩,这时候生姜红糖水,不行加干姜、花椒、陈皮,得温则散。
寒气客于挟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挟脊之脉是什么?就是太阳之脉,足太阳膀胱经,他停在里面了,深层的,这个拿手按也没用,按不到。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气应手矣。
冲脉随腹直上,应该是在阳明经的里面,寒气客在冲脉上,是比较靠里了,喘气应手这个不好说,理解可能是多方面的,这条没有必要讲了。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背俞之脉就是太阳脉和督脉,五脏六腑开窍既在太阳脉也在督脉。脉凝滞了叫脉泣,血过不来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什么意思呢,不仅是注于心,人的五脏六腑在后背都开瓣,开小烟囱,腧穴中了邪会向里面感传,会感传到五脏六腑,五脏六腑得病也会向外感传,感传到腧穴和募穴,都会相应地有反应。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你按一下,他一下子把寒气散开了,温气来了,这个痛就能缓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为什么把这条拿出来呢?主要是告诉大家几点,厥阴是络于阴器,就是生殖器,肝经的这条脉之间包绕着阴器,所以很多生殖器的疾病跟肝经很有关系,比如说惊吓性的阳痿和抑郁性的阳痿,是肝经导致的,你要去调肝。同时也告诉大家,厥阴脉也络着肛门,管那个痔疮,很多郁滞的导致的痔疮,你要去调肝经,肝气舒畅了,在肛门的那个郁结也就开了,气血加速流动,痔疮越来越萎缩,整个这个痔疮就好了,外用药只能是缓解,做手术也一样,这个郁滞因素还在,所以大家这个生殖器疾病和痔疮要考虑到肝的问题。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为什么肝主少腹?小腹两边叫少腹,正好是肝经所循行的路线,比如说疝气和阑尾这个地方,多多少少都有肝经循行,这个大家要注意。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那下面咱们该说情志方面对人的影响,再次印证了《黄帝内经》是从气道来写的,所有的情绪都是对气的波动,一团气上来了就怒,缓和下来了就喜,消沉了就悲,一下子急剧的往下走就恐,受了寒了这团气就收束起来了,太热了就毛蒸理泄,受惊了一团气就乱成一遭了。过于劳动消耗,则气血很快的消耗掉,如果人坐在那儿不停的思考,气流动起来越来越慢,容易打结,这就形象的说明人的情绪对气的波动,那你还说别的么?没有必要用更复杂的东西来解释了,简简单单的,人的思维情绪就用这个来解释出来了。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他这个也不是因为这个而“故气上”,怒则气逆,“怒则气上,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这样解释又更好一些,不是因为呕了血,飧了泄,故气上了,古人的行文你要理解。为什么会呕血和飧泄啊?气顶上来了,把这个很多血管顶开了就会呕血,你看很多这个暴怒之后吐血而亡的很多。为什么会飧泄呢?直接克了脾胃,严重的扰乱了脾胃的功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肝邪克脾,木乘土。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那气缓和了,里面的气血高高兴兴地运行,所有的脉管,气脉,都舒缓了,通畅了,高高兴兴。没有劲急的,紧张的,筋挛的,都不存在,肯定是一个气缓的表现了,气和志达,身体里的五脏六腑之神高高兴兴的。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这个说得不对。也就是说,这个举痛论,尤其这个地方,是在解释悲则气消这一段话的,这个解释有问题,我感觉,这个是后人加的,不是原文。悲则心系急,悲则气消,什么叫悲则气消,气消沉,就是悲伤的表现,那不可能悲伤来悲伤去,你这热中了,热气在中,故气消,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这个是郁闷,郁闷得上火了,这个你可以说是热气,悲,悲哀,悲伤,悲哀会导致热中么?这个要划一个疑问了,我更倾向于气消是气消沉的意思,但是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 人一惊恐,这气就下来了,这一句话就说清楚了,没有必要再往下解释。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
大家按照我刚才说的那样来解释更好解释,热胀冷缩么,寒气一起来气团整个缩紧,缩紧的状态会出现什么呢?腠理闭,气不行。一热,整个气团全都开张起来,所以会荣卫通,汗大泄。惊乱了,一受惊了,不知道要干什么,整个气团在里面冲来冲去的,所以说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劳,大劳则伤气血,肯定是喘息汗出,外内皆越。长时间的思考,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气结在里面,大家没有必要把它具体化,直接思则气结,一思考呼吸就减慢了。你想想,你坐在那儿发愣,而且很紧张的,或者很用心的凝滞在那儿思考,那气就凝了,那你一高兴气就散开了,一悲伤气就往下沉,一发怒气就往上顶,大家这样来理解,你冷了你就缩缩在一起了,你热了你就脱衣服了,这个人一团气这样来理解,不要陷在他这种解释里。
那咱们接着来讲吧,插个题外话,关于《黄帝内经》这本书,肯定是后人在不断的加进去,有些不是黄帝内经的原文,经过后人解释就变成了原文。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小如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素问·腹中论第四十》)
咱们说个病吧,黄帝内经的里一个方子:血枯。
什么叫血枯?少年时候,脱过血,醉入房,中气竭了,伤了肝了。其实就是伤了肝血,月事衰少不来。气血枯瘀导致月经闭经,中气不行了,又瘀又虚,又脱过血,称闭经。这样病怎么治呢?四乌鲗骨加蔖茹。什么是乌鲗骨?就是乌贼骨,又叫海螵蛸。什么是蔖茹?就是茜草。做成丸子,像雀卵一样,就是麻雀蛋,多大呢,大小如豆。以五丸为后饭,引以鲍鱼汁,这个档次比较高,喝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后面什么话就不知道了,大概意思就是用海螵蛸加茜草合在一起做成大丸子,喝鲍鱼汁。什么意思呢?它立意在哪呢?就是用海螵蛸阴性的和茜草,茜草是活血的,海螵蛸是干什么的呢?它也有活血的功能,它有止血的功能也有活血的功能,又属阴性,海里的,能去把郁闭的这个血活开。用鲍鱼汁补阴气,它走到阴血里去,起到滋养的作用,味很浓,用厚味,去滋养枯竭的血,并且打通它。这个方子有多大的效果,咱们不好说。立意应该很明确的,就是养血通经,而且药都很柔和,不暴力,不像水蛭虻虫那些东西,劲很大,很邪。大家要注意一点,这个血枯是阴分的,伤肝了嘛,肝主阴,又醉入房,又月事,往下走,所以用药要用走阴分的药,阴分的药有哪些,在水里的,在地下面的,找这些阴气的药去治疗。还要找阴坡的,不见阳光的,阴暗的地方的植物和动物去治肚脐以下的疾病。比如说蜗牛,蝼蛄、牡蛎,文蛤类似这样的,阴气饱满足实的,它属阴分药,乌贼就是,海螵蛸是阴分的,鲍鱼也是阴分的,阴分的药是不是都是咸的呢,不一定,滋阴的是不是咸的呢,也不一定。整个一团大气你就找在下面的药,比如说蛴螬、鱼衣(书里面的虫子)这些都是阴分的药,味甘而得阴气足。当然猛烈的药,包括水蛭,水里的,阴分的,血分的,水与血混和的都是阴气,包括地鳖虫,在地里面钻来钻去,不见阳光。那知了呢,阳分的,蜻蜓,都禀清阳之气,蝉,都是阳分的,上主清明的,里面的,阴暗的,人就是一小天地,下面是阴暗的,上面是光明的,对应的植物动物也是这样来分。好,这个就讲到这。
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素问·腹中论第四十》)
什么意思呢,肚脐以上的难治,肚脐以下的好治,肚脐以上在脏,肚脐以下在腑。有的疼,心下寒凝的厉害,这个很难治,但是你把它寒化开,往下走就好了。顶着往上走叫逆,往下走叫从,来区分病的轻重。
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素问·腹中论第四十》)
为什么不说芳草美,石药悍呢,一定要加“之气”呢?也就是说《黄帝内经》把所有东西都气化来看。这在气的角度来讲,这不是气道东西所独有的,气道东西是来解释意会《黄帝内经》想表达什么意思。芳草之气美,和畅嘛,石菖蒲闻下很香,辛夷、丁香闻下很香,都是香气窜。石药之气悍,再次强调,石药气都很猛,劲都很持久,朱砂、雄黄、紫石英、硫磺,矿物质类的药,它们的劲都很猛,用在治疗顽疾上要加石类的药,包括石膏、滑石,都是劲很大的。当草药的劲达不到那个程度,加毒药达不到那个程度的时候,要加石类的药,尤其是顽癣、顽疾,拿这石药去攻冲,石头质硬,气也硬,刚刚相碰,它正好能以毒攻毒。古人开的方子,很多治些顽疾,石类药在一边,毒药一边,缓和的药一边,就是这样来分,合在一起,组成坚韧的部队治病去。现在开方子不那样了,要么邪劲要么劲弱。古人开的方子,气正,同时劲大,对些顽疾非常有效,大家应该多观察。现在人们只会开汤药方子,不会做丸散膏丹,尤其是丹药,都不会做,古人留传下很多丹药,不是仙丹的丹,而是很精确配伍的些方子,有很奇效的作用,现在大夫都不自己泡制药了,慢慢地也都失传了。这么猛的药,又是芳草之气,又是石药之气,不是说是气弱的能服用的。气弱地一下子给打趴下,“故非缓心和人”,就理解成气弱的人不可服些二者,或者气血充沛的人才能服,气血不充沛的就不能服,服了首先拉肚子,浑身抽搐,你说怎么办呢。古人用方猛,今人用方要缓,《伤寒论》方子,味少而力专,劲大,大家用时都要小心。
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素问·腹中论第四十》)
什么意思呢,开方子,一定要留意,不要伤了脾胃,一个方子,开二三十味药,一味药二三十克,你想想加在一起多少,病人又不是吃一剂二剂,吃七剂八剂的,把胃吃坏了。所以大家要注意,一定要护脾胃,脾胃有,生气也有了,脾胃没了,生气也没了。
看大家有没有问题,有问题可以提。我感觉开始不断地在重复原来说过的话,这样吧,今天讲完后,我看有没有必要再讲,如果没有必要的话,内经素问就告一段落。我想想,重复的话太多了。原来讲还觉得有新意,现在觉得没有太多新意了。今天讲完之后,歇一段时间,不再接着往下讲。告诉大家几点:我标红的,主要让大家体会,黄帝内经是从气的角度来讲解,是站在气的层面上显示疾病,这点大家一定要牢记,另一个,里面有很多重要的经文,对当今指导我们的临床理论有巨大帮助的,我也都标红了。“二者其气急疾坚劲”,不好理解,就是劲大,细辛劲大不大,石菖蒲劲大不大,气窜,气急。急主要讲气窜,一个木香,川芎闻起来劲大的你都可以把它叫芳草。石药当然猛,所以坚急,坚硬。像雄黄它劲疾,芒硝也算,矿物质的药都可以算是石药。它说的芳草就是很冲的草药,叫芳草。不是说玫瑰花叫芳草。
那这样吧,今天就最后一讲吧,素问标红的最后一讲,我不打算再往下讲下去了。
嗯,该告诉大家的都告诉了,这个有心人从这里面可以悟出些东西来,没有必要再多费口舌了,还有这个《灵枢》的这个标红的,我也会近期把这个版本发出来让大家看看,大家知道我在哪标红,基本知道我这个中心思想是什么,应该最后一讲吧,我也讲累了。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论篇第四十二》
什么意思呢,风,什么是风啊?风者百病之长,窜来窜去的,那腠理开了,人这个皮肤该开时开,不该开的都开了,这个人就怕冷,如果说不该闭而闭上了,里面气血淤滞,则闷而热,如果说仅是一个寒,是吧,人感寒了,不爱吃东西,但如果说在里面又化热了,那就会导致消肌肉,而这个人就不断像汗大泄啊,人不断的壮热啊,壮热是能量的外散啊,整个的燃烧起来了,他燃烧的是什么呢,燃烧的肌肉,燃烧的气血,所以说会使人发生寒热,那人怢栗而不能食嘛,那这一点说一下,现在很多这个人哪,得感冒发烧啊,大部分是因为得寒而得的,那么正确的治法应该是发泄,汗,所以,用什么方啊,你可以用生姜红糖水,基础上加麻黄汤,加桂枝汤,那发汗不已,发汗之后好不了还发烧,那就不能说是再发汗,发了两天汗没退烧,这时候转成什么病啊,从伤寒论上推是转成阳明经病,原先是太阳病,太阳寒病,太阳经寒病转成阳明经热病,没有转成阳明腑实(大小承气汤证),现在绝大多数一是太阳病,二是阳明经病,所以发烧感冒七天内就是这两种,很少转成这个少阳病啊,厥阴病啊,少阴病,很少,误治之后会往那边转,一般就两个,一个是太阳病,一个是阳明经病,也不会变成阳明腑实,或者是阳明经病和太阳病混杂的,二阳合病,那你治疗的思路就是出点发汗,生姜红糖水发汗,加荆芥,加麻黄,加杏仁啊,加这个陈皮啊,虚的加党参啊,都可以,化热了后,高热加石膏,那么一旦发汗以后不已,好不了,转成了阳明经病,怎么治呢,竹叶石膏汤,白虎加参汤,白虎汤,麻杏石甘汤,就这几个方子基础上加减,根据今人的特点,多药,量不要太大,这样治病去,有虚的补虚,气不足补气,血不足补血,液不足补液,不要这个认为这个虚,有外邪虚,补则留邪,不要这样认为。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阳明脉直接上面到目内眦嘛,循脉上至目内眦,如果太肥了,到目内眦那个窍开不开,他就风气上来之后出不来,这憋在那,发热就演成黄了,甚至会发红,淤在那红了,黄了,如果人瘦呢,窍能开开,直接从那出去了,“外泄而寒,故为寒中而泣出”,他那个地方封藏不固,不断的往外,这个寒气,这个风气客在那儿使人毛窍开而不合,是谓寒中而泣出,你看这个说的,肥人怎么样,瘦人怎么样,这风气出来了怎么样,出不来怎么样。
疠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疠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什么叫疠啊,有人叫麻风病,那这个是不是和麻风病重合呢,这个不一定,但它的一个特点是鼻柱坏而色败,热气、荣气淤腐之热气在里面,留在脏腑,上下攻窜,腐蚀人的这个器官,导致鼻柱坏,色败,皮肤溃疡,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叫做疠风。为什么叫风寒客于脉?风寒客于脉而使气血淤腐,循脉上下,叫做疠风,很严重的。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外面的风到里面了,靠到肠胃间了,肠胃间气虚了,就导致拉稀,也有的在潮湿的环境呆时间久了,湿气留连脏腑也会不断的拉稀。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所以说大家对这个风一定要非常小心,这个说得啊次数太多了。
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痹论篇第四十三》)
这风寒湿痹的痹,这个痹气凝在骨头上,走不动道了,凝在血脉当中,血不流了,凝在筋上了,就关节不利了,打弯儿费劲了,凝在肉,麻木,怎么挠他没感觉,痹气在皮肤,老感觉发冷,不能温暖。
故肺热叶焦,故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痿论篇第四十三》
什么意思呢,这个躄呀是热气薰蒸导致的躄,肺热叶焦嘛,这个津液衰少了,阳气焦枯了,皮毛弱产生了,大家一定不要小瞧这个,比如说现在那个,我记得谁呀,站桩站的,越站越累,站过了,为什么会站过了呢,站桩是通脉的,想法好,你后面跟不上气血去通脉,你只能是通脉过程中不断耗伤气血,跟修路一样,把民力都去用修路了,路修完了,国家也穷了,后来干脆修到一半修不下去了,跟修长城一样,一定要看着自己的气血去锻炼,不然的话气血越来越少,你光动了不静了,静以养气,还要动静结合,这里面要掌握一个度,如果你得了肝硬化,肝癌,调肝舒肝的同时要养肝气,你不养肝气不行,肝气从虚缓中得来,所以要加甘药滋润着。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析挈,胫纵而不任地也。《痿论篇第四十三》
什么意思呢,其实他就是说一个和这个肺热的道理是一样的,得不到津液的滋养了,阳气虚浮了,这个小腿没有阴气养他了,空了,走起路来就痿弱了,他就说的这个意思。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肝气热也一样,肝太热了,胆泄口苦,筋膜干,都干枯了,大地干裂了,没有生机了,筋膜干则筋急而挛,这个就是血虚而抽筋,发为筋痿,怎么治呢,很简单的,赶紧的养肝血,地干裂也一样,赶紧的浇水,甘霖淋上来之后,慢慢的滋润了,草木就长出来了,所以说转筋有两种嘛,一种是脱水之后的转筋,没有液了,大出血之后的转筋,或者干枯之后的转筋,那还有一种寒的转筋,都会导致转筋。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一样,太热了,津液不保了,就是发为肉痿,阳气不用,阴气不行,都会导致痿症,所以说阴阳要错行,都要有,那边不足都不行,这事就干不下去。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骨髓都干枯了,热气蒸的嘛,骨蒸嘛,所以说人要补的时候阴阳双补,既要太阳出来晒着大地,同时又要灌溉,浇水,你要光浇水,阴霾一片,冰天雪地的也不行,要光是太阳晒,不浇水,那地干裂得不得了,也不行,都不会有生机,所以说明阴阳,怎么明啊,就在这里明。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合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那下面一个,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咱知道阳明的气,多血多气,五脏六腑的大海,气血充足,气血充足干什么呢,一是要腐熟水谷,干体力活,第二他要把这些东西输送到全身,主润宗筋,上下润达,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什么叫宗筋哪,宗筋就是筋的源头,或筋的大筋所在,束骨利关节,他这个宗筋还不完全是指阴器,代表这个筋的发源吧,束骨利关节嘛,所有的筋都是束骨利关节的。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合于气街,这个也是和这个阴气也是相重合的,就是在那个部位嘛,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整个的也就是他说这个气血虚下来之后,不能长养宗筋和这个整个的经脉啊,带脉啊,然后足痿不用,那么这个是一个虚证,在这地方有点绕,大家多理解下,行了,咱们就讲到这儿吧,不再往下讲了。大家有问题说一下吧,完了如果要想学气道的话你直接在网上搜气道养生论坛就可以了。
那么最后我做一个总结吧,如果大家没有问题的话,那这段时间内在民间中医讲这个我标红的黄帝内经素问,宗旨就是给大家指一条路子,什么路子呢,向神气靠拢的一条路子,因为我们知道整个世界,从气道的世界观的角度来看,神气形三者结合的,包罗万象,那么现在这个文明,现代文明他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形的层面,形的研究得已经是接近极致了,那是不是能够捅破天,揭露世界的真相呢,路途还很遥远,因为他是在单条腿走路,我们知道人要两条腿走路,虚实,左右,那么一条腿你迈得再宽,他也走不起路来,那么这就是现代文明陷入的一个误区,也是进入一个死胡同嘛,不管以后科技如何发达,如果他不重新认识这个神气的话,他就不可能有更高级的文明存在,即便都机器人了,人都可以换肝换肾了,但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还会越来越多。你要想突破人,能星际旅行,不靠液氢液氧推动,你必须想其他的办法,那么现在西方这个科学,他也认识到了,可能会存在不同的空间,从空间之间互相跨越,可以到达很远的地方,瞬间到达很远的地方,西方很多人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拼了命研究这个黑洞啊?他是想通过黑洞来实现星际旅行嘛,进入黑洞再到白洞嘛,整好各个空间入口和出口,就说他们也不断的在反思,也在找出路,并不是说一条道走到黑嘛,对于我们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来说,老祖宗研究了几千年了,好东西多如牛毛,你只要能回头看一看,认真的杀下心来,冷静的思考,同时听我给大家讲神气,黄帝内经,那么你应该多少有点感悟,可能你静下来啊,你思考一下,或对内心体察一下,你会发现另外一个世界向你打开。古人的感情和这个思想境界,大家应该多体会一下,并不是象我们现代人想的那么野蛮和低级,反而比我们要高尚,甚至比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更完整,那么《黄帝内经》这个书的这块我已经不想往下讲了,因为我发现越往下讲重复的越多,我想表达的基本表达得差不多了,那么如果有机会我想讲一讲中医以外的,有这个条件的话,比如说我给大家讲讲气道,周易是怎么回事,我这个非常有这个想法,因为我是学易起家的,对这个周易感情深厚,那么周易是384爻,每一爻都有一个爻词,八八六十四挂,那么用气道是吧,大部分的经文都可以一以贯之的讲下来,不需要颠三倒四的,道理很明晰,清楚,主要帮大家把古文关过了,讲这个,讲故事似的,很形象,自然的给大家讲,当然看机会了,包括道德经也一样,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讲解。
所以说以后如果有机会再讲的话,我可能会从中医以外的传统文化讲一下。
春风问了一个问题,一般腿无原因的抽筋和脉管炎的原因治法。
刚才讲了阴寒,脉管炎应该有气血淤阻,这脉管炎哪,你要说出症状啊,是腿憋胀啊,静脉曲张啊,疼痛啊,还是脚趾头都黑了啊,这样的,你要把症状说出来,因为很多人下肢啊,尤其下肢容易脉管炎嘛,下肢沉胀麻,经脉不通,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就是你这个元阳之气啊,蒸腾不起来了,陷下去了,人有地球的这个引力嘛,它拽着你,同时你又有个生机蓬勃向上这两生机互相牵引,你人才能动态地活着,为什么人身体弱愿意躺着,因为躺着之后重力减轻了,这样你跟地球重力抗衡的这个减轻了,人站起来,受到重力牵引,气血充足的时候提起来,气血不足就掉下去,所以说气血充足的时候人感觉轻,走路轻快,那气血不足的,地球拽着你,把你往下拽,你觉得很沉重,所以说治这种病一定要培养元气,让生机旺起来,同时提,把气提起来,这也很关键,很多老年性脉管炎,静管曲张,都是从这方面论治,他不一定有淤阻,是心的泵血能力,肾的内分泌能力下降了,包括脾的运化能力,肝的升达能力都弱了,气陷下去了,憋在小腿就把这个静脉憋胀了,那用药肯定看情况吧,反正以调补肝脾肾为主,同时辅以休息静养,如果能够静坐更好,那么静坐我不建议是双盘,单盘,就拿把椅子在那一坐就好了,要静静地养,养上多长时间呢,可能养上一个月两个月,把生活调精了,把该放下的事都放下,尽量少说少动,在静静当中转精气,突然有一天黎明出现了,发现起来之后腿不胀了,身上也轻快多了,那么这个就是啥呀,活子时出现了,那么这个时候人就慢慢把气,元气起来了嘛,气提起来了,那么下肢静脉压力减轻了,慢慢慢慢这个静脉曲张的血管慢慢收回来了,压力轻了嘛,这个才是真正的治本的办法,除此之外,对虚症的脉管炎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说,慢性病难养啊,难养在哪啊,难养你的心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辅以吃药也不管用,但是吃药是三分治七分养,你还是操劳,还是很烦躁,还是不断使蛮力,晚上还是不睡觉,你说你吃多少药管事呢,吃多少药都不管事,所以说医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你这个病得了,我可以两剂药让你稍微缓解一下,但随后你还是犯,你说这跟谁有关系呢,这个提气啊不是拿药去提气,升阳举陷汤啊,补中益气汤啊,芪、葛、升、柴,他的用意如果说从提气上面讲,提不起来怎么办呢,什么叫“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啊,你翘着脚尖,你立在那,你能立多长时间,五分钟?十分钟?大家很多人都在做拔苗助长的事情,你踏踏实实的下来,就象一件衣服一样,你拎着它,老是手拎着使劲,你把它放下来,放下来大地不还能承受它吗。也就是说做人哪,做买卖啊,做任何事情都要量力为主,不要入不敷出,有多少钱如果入不敷出,你也是穷的,你也是空的,就像咱们坐着,你这个听讲我来讲课,你现在想想,你现在你是不是在拔苗助长啊,弓着个背,是不是一个放松的姿态呢,是不是每一个肌肉都很放松,那么心肝脾肺肾,如果落实了,掉在地上之后,慢慢的等,你这个东西慢慢就会膨胀,攒到一定程度就会膨胀,起来之后里面生机就生起来了,这生机不是提起来的,是自然的起来的,生起来的,这个就是你的先天生气,象烟囱的烟一样,轻了自然就冒出来了,难道还是让你抽风机抽出来的吗,这点学道,学医这一点必须知道。那一句话怎么说呢,肝神龙烟主浊清,什么叫做龙烟哪?徐徐然,慢慢的往上走,盘旋而上叫龙烟,你看象这个病,脉管炎这个病啊,一定要静养,拿出两年三年的时间,调整生活心态,让元气自然而然的又重新蒸腾起来,这可不是提气,千万不要去提气,我就很反对提气,你本身没家底你还要硬提,提起来之后下面不还是空的吗,当下面夯实了,自然就往上蒸发,不需要你提起来蒸发。当然是有淤阻你要通淤,淤通了之后气自然就蒸发起来,所以说很多医学理论也干着拔苗助长的事情,发汗,正气还没鼓荡起来呢强行发汗,发的都是虚汗,把身体发虚了,邪气就钻进去了,等一等,安静一下,等正气来复,都等不及,马上都想好,那现在人太着急,说话也急,办事也急,治病更急,不知道急着想干什么去。吃饭也急,种庄稼也急,总之所有节奏都在拼命加快。那阴阳的道理很简单,都在清虚中产生。庄稼不是一天长起来的,鱼不是一天养起来的,前两天到市场买了,很长时间没吃鱼了,买了两条鲫鱼是死的,没买活的,很大了,那个鲫鱼,后来做了吃一点鱼味没有,还有股怪味,你说这个鱼怎么吃啊,没法吃啊,丝毫感觉不出鱼香味来,所以说我建议大家学医啊,做人要学会等待,非常关键,等什么呢,等真气来复,等时机成熟,等气自然的蒸腾,等自己的活子时,看病也一样,这活子时不是张嘴闭嘴在说的,看病天天那个病人得这个病,相争相斗的过程当中不断的产生活子时,粗攻凶凶谓之可攻,拼命的挞伐病人,伤及正气,活子时想产生都很难,很多病养一养,来了活子时,再治一治,效果立竿见影。
没有问题咱们就到此了,标红版的素问,咱们就告一段落吧,不想再讲了,因为不断的在重复,你要想学气道的,可以到气道养生论坛里,去看,想进一步学的可以找我,好了,这样吧,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