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名菜】巴蜀风味-植物类

 yu筱佳 2013-02-08

【四川泡莱】

  [主料辅料]

  清水 5000克 粗盐 250克 干辣椒 100克 红糖 100克 白酒 50克 老姜 100克 嫩豇豆 10千克

  [烹制方法]

  1.将泡菜坛控去水分。将整齐的干辣椒洗净,控去水分,剪去蒂。生姜刮皮洗净控去水分,把两种原料及调料放坛中备用。

  2.将水烧开晾凉注入坛内,用盖子盖严,在坛沿内注入水,盖上盖子,即成泡菜水。

  3.将豇豆洗净晾干,放人坛内,用盖子盖严,夏天在室外凉爽处一至二天即可食用。

  [工艺关键]

  1.泡菜坛必须洗干净,控干水分才能使用,否则泡菜易坏。

  2.蔬菜也要洗净,晾干,不能让生水带人坛内。其它应季蔬菜均可制作泡菜。

  3.坛沿水必须清洁,要经常检查换水。

  4.夹取泡菜时,必须用洁净的筷子,以免卤水变质。

  5.盐要适当加放,盐少味淡酸重,盐多泡菜没有酸味。

  [风味特点]

  1.咸酸适口,爽脆鲜香,酸中有甜,甜中有香,可生吃,可炒着吃,既是下饭小菜,又可充当其它菜的配料,并有清口、开胃、解腻之功。

  2.此菜在四川流传甚广,几乎家家都有,人人爱吃,每餐必备。在川南、川北的某些地方,甚至还用泡菜当作出嫁女儿陪嫁妆奁品之一。

  【怪味花仁】

  [主料辅料]

  花生米 500克 炒盐 1000克 白糖 200克 沸水 200克 辣椒面 3克 泡辣椒 5克 花辣面 2克 精盐 2克 白醋 5克

  [烹制方法]

  1.选出花生中霉变破碎及不饱满的颗粒。将整齐的花生米,放入沸水锅内淖一下,捞出晾干。

  2.炒锅置旺火上,下入炒盐、花生仁不断翻炒,见一半的花生仁包皮破裂时,即可倒出,过筛,将花生仁倒在盘内,稍凉便可去包皮。

  3.净锅置火上,注入沸水,下入白糖,用铲轻轻搅动,待白糖完全溶化,撇去上面的浮沫。见糖汁起大泡后,渐渐稠浓似呈鱼籽蛋时,先加入剁碎的泡辣椒煸几下。再将辣椒面、花椒面、精盐加进并快速搅匀,再加入白醋、花生仁,用铲贴锅底不断翻炒,使花生仁均匀粘满怪味糖液,至颗颗独立,互不粘连时,起锅冷却即可装盘食之。

  [工艺关键]

  1.炒花生仁时要注意火候,避免外糊而内生。

  2.白醋应最后加入,避免受热时间长而挥发。

  [风味特点]

  1.花仁酥香可口,甜、咸、麻辣、酸俱全,细细咀嚼,其味无穷。

  2.此味型为四川菜所创,因集众味于一体,各味平衡又十分和谐,故以 "怪"字以褒其妙味。

  【糟醉冬笋】

  [主料辅料]

  冬笋尖 500克 胡椒面 1克 料酒 40克 清汤 100克 精盐 5克 醪糟汁 50克 鸡油 50克 麻油 5克 味精 0.5克

  [烹制方法]

  1.将冬笋尖外壳剥去,洗净,顺纹切成8毫米粗、7厘米长的条,放入沸水锅内永一下,捞起沥干水分。

  2.取一大碗,加入清汤、醪糟汁、料酒、精盐、胡椒面、味精搅均匀,再加入冬笋条,将洗净的生鸡油,覆盖在上面,用湿纸封严碗口,放人蒸笼中,蒸约30分钟取出。

  3.待冷撕开封口纸,拣去鸡油渣,取冬笋条入在盘中码放整齐。将麻油和适量原汁兑均匀淋在冬笋条上即可食之。

  [工艺关键]

  1.蒸制成熟后,一定待冷却后才能撕封口纸,可避免糟香随热气散发。

  2.醪糟汁、料酒宜稍重,咸味重适度。

  [风味特点]

  1.色泽乳白,脆嫩爽口,糟香醇浓,略带回甜。

  2.此菜为四川家庭便莱,每年冬季,做醪糟的家庭很多,因为食醪糟可生热御寒,又可补气、活血、催乳,做调料又有除异味、增香味等作用。

  【酱香子姜】

  [主料辅料]

  子姜 500克 精盐 7克 甜面酱 25克 白糖 10克 味精 1克 葱 10克麻油 20克

  [烹制方法]

  1.将子姜清洗干净,刮去姜表皮,用刀拍破,放入盆内加盐5克 拌匀,腌渍半小时。

  2,将腌好的子姜,清洗一下沥去水分,放在洁净的布上稍搓,沾去多余的水分。

  3.将葱老叶剥去。去掉根须,清洗干净,切成马耳葱待用。

  4.净锅置火上,注入麻油,烧至四成热时,下人甜面酱煽出酱香味,起锅盛入碗中,加入味精。精盐、白糖调均匀,将酱汁倒入子姜中,拌均匀,装人盘中加入切好的葱,即可食之。

  [工艺关键]

  1.姜必须选用无明显纤维的嫩姜为佳。

  2.姜腌的时间,不可少于半小时,多腌一会可以,这样就可减少姜的辛辣味。

  [风味特点]

  1.酱香浓郁,微辛回甜,脆嫩适口。

  2.子姜还有发表散寒、健脾开胃、化痰行水之功。

  【拌侧耳根】

  [主料辅料]

  侧耳根 300克 葱 30克 精盐 2克 酱油 20克 醋 15克 白糖 20克 味精 1克 红油 15克 辣椒 3克 麻油 5克

  [烹制方法]

  1.将侧耳根的老根及须根掐去,留下嫩白根部及叶片,然后用清水洗2~ 3遍,除去泥沙。用冷开水浸泡10分钟,捞出沥净水份备用。

  2.将葱剥好,清洗干净,切成葱花备用。取一碗,放入精盐、酱油、醋、白糖、味精调拌均匀,再加入红油、辣椒、麻油和葱花搅拌均匀待用。

  3.将洗好的侧耳根,放入盆中,兑人调好的汁搅拌均匀,即可装盘食用。

  [工艺关键]

  1.侧耳根要选用嫩的部分食用,老根不宜食。

  2.一定要用冷开水浸泡,否则有异味。

  [风味特点]

  1.此菜为四川人民每逢春节便餐桌上生拌菜品之一。

  2.此菜重酸辣,回味略甜,并有开胃化食之功效。

  【拌马齿苋】

  [主料辅料]

  马齿苋 300克 精盐 4克 酱油 10克 醋 10克 红油 25克 辣椒 4克 白糖 2克 麻油 5克 味精 1克

  [烹制方法]

  1.将马齿苋的老根、老叶摘去,用清水洗涤干净,然后用刀切成7厘米长的段,放入沸水锅内永至断生,色成碧绿即可捞出,放入凉水内过凉待用。

  2.取一只碗,放人精盐、酱油、醋、红油、刀口辣椒、白糖、麻油、味精等各味调料调拌均匀待用。

  3.将过凉的马齿苋捞出,沥干水分,放人容器中加入兑好的调味汁,搅拌均匀即可装盘供食。

  [工艺关键]

  1.马齿苋下锅氽时,断生即可捞出,不可时间过长,否则过于软烂,失于原有鲜菜之风味。

  2.刀口辣椒为用油炸过或在锅里炒酥脆的辣椒,再用刀铡细的碎辣椒,口感上辣而喷香。

  3.马齿苋为夏秋之季节的野生菜,有叫它长寿菜,也有叫它麻绳菜的。只宜应季采摘,过季则不可鲜食。

  [风味特点]

  质地细嫩,爽滑适口,鲜香略酸,为四川人春季便餐桌上生拌菜品之一。

  【灯影苕片】

  [主料辅料]

  红心苕 3克 明矾 2克 精盐 2克 味精 1克 白糖 2克 红油 40克 菜油 60克

  [烹制方法]

  1.选用红心苕洗净,切成7厘米长、5厘米宽的长方形,再用刀切成1毫米厚的片,放人明矾水中浸漂20分钟,捞出,再放入盐水中,浸渍30分钟,捞出,晾干水分。

  2.炒锅置旺火上,下菜油烧至六成热,将红苕片下油锅炸至棕红色,水分干时,捞出,沥干油,盛入盘中。

  3.取碗一个,放人红油、精盐、味精、白糖兑成汁,浇在盘内的红茗片上,即可供食。

  [工艺关键]

  1.明矾水的兑法:750克 水加矾25克,精盐25克 。盐水兑法,750克水中加精盐10克 。

  2.炸红苕片时要炸干水份切不可炸焦。

  3.忌用酱油拌食。

  [风味特点]

  1.色泽金红,酥脆爽口,咸鲜微辣,略带回甜。

  2.此菜因茗片炸后薄而透明,对灯而照,灯影隐隐可见,故而得名。

  【蚂蚁上树】

  [主料辅料]

  干粗粉条 125克 净瘦牛肉 100克 郫县豆瓣 40克 酱油 10克 生姜 10克 味精 1克 芹菜 40克 花椒油 1克 熟菜油 300克 鲜汤 300克 精盐 4克

  [烹制方法]

  1.芹菜切成细未,郫县豆瓣剁细,姜切成细未子。牛肉也剁成细未。

  2.炒锅置中火上,放菜油25克,下牛肉炒散籽,起锅放菜板上再次剁细两次,重新放人锅内,加姜未继续炒干水分,直至吐油酥香起锅,盛入碗内。

  3.锅内再放入菜油250克,烧至五成热,放入粉条,炸至全身膨胀松泡时捞起;倒去炸油,留50克 下豆瓣炒出红色和香味后,掺鲜汤再放进粉条,牛肉、盐、酱油、花椒油、味精,移至小火慢烧3分钟,下芹菜末,和匀起锅,盛人碗内即成。

  [工艺关键]

  1.粉条油炸,以膨胀松泡为度。不可炸得太久。

  2.牛肉剁细炒散籽后,必须要再剁细一次,再炒干水分,直至酥香。否则,成菜后牛肉就爬不上粉条。

  3.烧粉条汤要掺够,不等汤汁收干就起锅。

  [风味特点]

  1."蚂蚁上树"是一款形象寓意的菜肴。用筷子夹起粉条时,上面粘满牛肉细颗粒,形象"蚂蚁",故名。

  2,"蚂蚁上树"是咸鲜香辣的家常风味型。成菜具有牛肉酥香、粉条滋润柔软的特色,风味尤佳。

  【腐婆豆腐】

  [主料辅料]

  豆腐 400克 川盐 4克 牛肉 75克 味精 1克 青蒜苗段 15克 湿淀粉 15克 豆鼓 5克 姜粒 10克 郸县豆瓣 10克 蒜粒 10克 辣椒粉 5克 肉汤 120克 花椒粉 2克 熟菜油 100克 酱油 10克

  [烹制方法]

  1.将豆腐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放人沸水内加川盐2克 浸泡片刻后沥干水,牛肉剁成未。郸县豆瓣剁细。

  2.炒锅置中火上,下熟菜油烧至六成热,放人牛肉煸炒至酥香,续下豆瓣炒出香味后,下姜蒜粒炒香,再放人剁茸的豆鼓炒匀,下辣椒粉炒至色红时,掺肉汤烧沸,再下豆腐用小火烧至冒大泡时,加入味精推转,用湿淀粉勾芡,使豆腐收汁上荧亮油,下蒜苗断生后起锅装盘,撒上花椒粉即成。

  [工艺关键]

  1.豆腐一定要用沸水浸泡过,以去涩味,放盐适量。

  2.为保证豆腐成块,形整不烂。一是加鲜汤时,略放点盐,增加豆腐凝固力;加热要适度,以烧至70度左右为宜。二是在烹制中,火不宜大,应以小火慢烧;翻动宜少而轻,翻动时从锅边轻轻向下铲,周围翻动。

  3.牛肉应选无筋的净瘦肉,人锅炳干水分至吐油时起锅。下豆腐烧入味后,勾荧前放人炳干的牛肉,就能保持其酥的特色。

  4.炒豆瓣、豆鼓和辣椒面火力不要太旺,豆瓣炒出红色而不变成黑色。

  5.麻婆豆腐以分次勾芡为好,荧汁亦应适当浓些。第一次勾芡后,用锅铲轻轻翻动,待荧汁融合,再进行二次、三次勾芡,这样上桌以后,就不会出现不断吐水的情况。

  [风味特点]

  1."麻婆豆腐"是四川成都久享盛誉的传统名菜。据传,晚情时期,成都万福桥边,有位脸上略有稀疏麻点的妇女,其夫姓陈,开了一间豆腐店,为过往力夫自带的菜油加工豆腐,经她用熟油辣椒、花椒、豆鼓烹制的豆腐味道特别鲜美,十分受人欢迎,于是人们都传称为"陈麻婆豆腐"。曾有人写诗赞道:"麻婆豆腐尚传名,豆腐烧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至清光绪年间,《成都通览》将该店列为成都的名菜名店。

  2."麻婆豆腐"因其风味独特,而以创制者的特征而命名。此菜若以味取,可叫麻辣豆腐,若讲烹制方法,也可叫烧豆腐。此菜为麻辣味型。在雪白细嫩的豆腐上,点缀着棕红色的牛肉酥馅,绿油油的蒜苗,红彤彤的汁色,视之如玉镶琥珀,闻之浓香扑鼻,集麻、辣、烫、嫩、酥、鲜、香于一馔。愿麻婆豆腐飘香四海,正宗永存。

  【熊掌豆腐】

  [主料辅料]

  石膏豆腐 400克 绍酒 10克 猪肥瘦肉 100克 姜片 5片 青蒜苗 50克 蒜片 5克白 酱油 25克 肉汤 250克 郸县豆瓣 50克 芝麻油 10克 湿淀粉 15克 混合油 125克 味精 1克

  [烹制方法]

  1.将净青蒜苗切成马耳朵形;郸县豆瓣剁茸;肥瘦肉切成长5厘米、宽 2厘米、厚0.3厘米的薄片;豆腐切成6厘米长。3厘米宽、0.6厘米厚的片。

  2.炒锅置中火上,下混合油50克,将豆腐片逐块铺于锅内煎烙成浅黄色,再下混合油25克 继续煎制并适时翻面。待豆腐两面均煎成金黄色时铲起,锅内另下混合油烧至七成热,放人肉片炒散籽,加郸县豆瓣煵香上色,放姜葱片炒香,掺肉汤,下豆腐、酱油炒匀,加绍酒烧沸,用小火煨入味,再加蒜苗、味精,以湿淀粉勾二流芡推匀,收汁亮油,淋芝麻油起锅入盘即成。

  [工艺关键]

  1.煎豆腐时要边切边下锅,油温不能太高,煎的时间可略长一些,但不要煎糊了。

  2.酱油不宜多放,主要以盐定味,因豆腐本无鲜味,味精量要放够。

  3.下水淀粉时先少下些,不够再加,不要一次加得太多,影响滋润感。蒜苗不宜下得过早,临勾芡时才放,保持翠绿清香。

  [风味特点]

  1."熊掌豆腐"是传统菜品,豆腐煎至两面金黄,像熊掌而得名。但此菜有几种做法,有先煎后烧的,有先炸后烧的。煎,又有煎一面和煎两面之分。做法不同,特点各异,但却都是家常味型。

  2."熊掌豆腐"成菜色泽金红,豆腐咸鲜,紧汁亮油,味道浓香,滋润美观。

  【口袋豆腐】

  [主料辅料]

  石膏豆腐 1000克 冬笋尖 100克 时鲜叶菜心 50克 食用碱 10克 川盐 3克 奶汤 1000克 胡椒粉 1克 肉汤 750克 绍酒 5克 熟菜油 1000克 味精 1克

  [烹制方法]

  1.将形体完整的豆腐去皮,切成6厘米长、2厘米见方的条共30条,冬笋切成骨牌片,菜心洗净。

  2.用炒锅两口,分置两个火腿上,其中一锅放入沸水500克,加用食碱保持微沸,另一锅放熟菜油烧至七成热,将豆腐条分次放入,炸呈金黄色捞出,放入碱水锅中泡约4分钟,捞起放入清水中去碱,然后第二次放入碱水锅中泡约5分钟后,用清水再漂。

  3.将炸泡好的豆腐再在沸水中过一次,并用肉汤氽二次。

  4.将奶汤入锅中烧沸,加冬笋、胡椒粉、绍酒、川盐,烧沸后下豆腐条、菜心、味精,推转起锅盛汤碗中即成。

  [工艺关键]

  1."口袋豆腐"是用炸和煮的方法制成,关键在于使用碱水的份量和浸泡豆腐条的时间,使豆腐成形不烂,内空有菜。用此操作时,需要不断观察豆腐在碱水中的变化。如稍有疏忽,就可能功亏一篑。

  2.掌握好炸豆腐的火候;豆腐在碱水锅内提碱时,水不要太干。

  3.这里介绍的口袋豆腐是川西地区的口袋豆腐。川东地区的口袋豆腐,形似橄榄,是将嫩豆腐去掉表皮,放箩筛内揉成泥中国名某巴蜀风味状,用细白布包上。挤去水分使其半干,然后将豆腐泥放入盆内,加猪肉茸、面粉、鸡蛋、川盐、碱、胡椒粉拌匀,再用手将其挤成若干枚橄榄丸子,入七成热的油锅中炸,并不断用手铲翻动,使其炸匀。待丸子鹅黄色时捞出。然后和菜心一起入锅加鲜汤煮起。另取炒锅置火上,加奶汤、川盐、料酒、味精、胡椒粉和冬笋片、火腿片烧沸、再将豆腐丸子和菜心捞入炒锅中同煮,至丸子入味菜心软时,用水豆粉勾小二流芡,推匀起锅,盛盘内即成。

  [风味特点]

  1."口袋豆腐"又名"胀浆豆腐",是四川传统汤菜。因豆腐成菜后,用筷子提起,形如口袋而得名。

  2."口袋豆腐"为咸鲜味型。此菜汤汁乳白,味咸鲜而醇香。可谓汤鲜、味浓、豆腐嫩。

  【河水豆花】

  [主料辅料]

  干黄豆 750克 芝麻酱 50克 胆水 50克 香葱花 30克 辣椒粉 50克 香菜 10克 花椒粉 10克 豆鼓 35克 酱油 150克 味精 3克 川盐 7克 郸县豆瓣 150克 芝麻油 10克 熟菜油 1500克

  [烹制方法]

  1.将干黄豆用清水浸泡4小时,捞起换清水入石磨磨成浆,用纱布过滤去渣。滤出的豆浆倒入锅内煮沸后慢慢冲入胆水,边冲边用勺子轻轻来回搅动,待豆花凝成,改用微火保持沸而不腾,煮约5分钟,然后用纱布铺其上,用笛箕略挤压,即成豆花。

  2.炒锅置火上,放熟菜油烧至四成热,下人剁细的豆瓣、豆鼓,煵香上色。投入辣椒粉、花椒粉、酱油炒匀起锅,入碗中,再放入芝麻酱、川盐、味精搅匀成调味汁。

  3.将豆花舀入大汤碗内,按每人一小碟调味汁配上,上席前,小碟调料要撒上葱花和香菜。

  [工艺关键]

  1.这里,制作豆花的凝固剂有两种:一种是用生石膏,另一种是盐卤[也称胆巴]。用石膏冲制的豆花色白细嫩,适宜作"糖豆花"、"酸辣豆花";而"河水豆花"则最好用盐卤冲制。因为盐卤豆花绵而有劲,成形较好。

  2.味汁的调制是作"豆花"的重要一环。可按食者所好巧配而成。

  [风味特点]

  1."河水豆花"是旧时没有自来水的情况下,以无污染的河水推制的豆花,它比使用井水、塘水、湖水、味更美,质更佳。而今虽已改用自来水,但"河水豆花"之名却流传至今。

  2.精心制作的豆花,细嫩绵扎,溢出盛器而不流,白如雪,软似棉,再配上加工精制的调料蘸食,充分体现麻辣浓香、咸鲜酸甜的四川风味。

  【开水白菜】

  [主料辅料]

  黄秧白菜心 500克 绍酒 10克 味精 1克 川盐 2克 胡椒粉 1克 清汤 1500克

  [烹制方法]

  1.将黄秧白菜心修整齐,放在沸水中焯至刚断生(保持原色),立即捞入冷开水中漂凉,再捞出,用刀修整齐,理顺放在汤碗内,加绍酒、味精、胡椒粉、川盐和清汤250克,上笼,用旺火蒸2分钟取出,滗去汤,再用沸清汤250克 过一次。

  2.炒锅置旺火上,放入清汤烧沸后,撇去浮沫,轻轻倒入盛菜心的碗内即成。

  [工艺关键]

  1.泹菜心的水要多,火要旺;泹后要漂至冷透,以保持菜的鲜色。

  2.清汤是川菜常用的高级汤汁之一。由于菜肴的要求各异,因此清汤的色味和品质也不尽相同。其品质有一般和特制之分,色味有深浅浓淡之别。 "开水白菜"所用者,就是色浅、味鲜的特制清汤。制作高级清汤以老母鸡、鸭子各一只,排骨、棒子骨、鲜猪瘦肉各1250克,鸡脯肉150克,适量的梗葱、姜、绍酒、川盐等为原料,加水煮制。制作时,先将鸡、鸭、排骨、棒子骨洗净入锅烧沸,捞去泡沫,再把拍破的姜、挽成结的葱、绍酒、川盐同时入锅继续再煮。猪瘦肉、鸡脯肉用刀背捶成茸,先用猪瘦肉茸150克 兑250克 清水搅匀,倒入汤中,待肉茸浮起,先捞去泡沫,再将肉茸捞起,捏成三四个肉饼待用。再将以上煮制的汤,全部舀入吊子或包罐内,把剩下的鸡、鸭、排骨捞起,用清水洗净,放入汤内。再放肉饼,用旺火烧沸,移至微火上,使汤呈似沸非沸状态。此时汤色如绍酒,清亮而鲜香,若有油当即去尽,汤即制成。

  [风味特点]

  1.因为汤清澈见底,视之如开水,故名之"开水白菜。"

  2."开水白菜"为咸鲜味型。它的特色是从选料到成菜整个过程中,都突出一个"鲜"字。菜鲜、汤鲜、色鲜、味鲜。为川菜中清鲜淡雅一类汤菜中的上乘之作。

  3."开水白菜",汤醇淡素雅,清澈见底;菜色泽嫩绿,形态完美,见之顿觉清鲜明快;嗅之雅香扑鼻;食之柔嫩化渣。鲜香异常,真会使人有不似珍肴,胜似珍肴之感。席间继浓味菜式之后,一款"开水白菜"入席,在味的领略中,有紧锣密鼓、急转直下、起承转合的作用。多用于高、中档筵席。

  【雪花桃泥】

  [主料辅料]

  黄玉米粉 150克 蜜瓜元 15克 核桃仁 50克 蜜枣 15克 鸡蛋 4个 蜜樱桃 20克 鸡蛋清 2个 白糖 200克 荸荠 5个 猪化油 200克

  [烹制方法]

  1.将核桃仁用沸水浸泡后,剥皮,入五成热的油锅中炸酥,并铡成绿豆大的粒。荸荠去皮。蜜瓜元、蜜枣分别铡成绿豆大的粒,盛入碗内,加入白糖、鸡蛋、玉米粉,清水400克,调成浆,鸡蛋清打成蛋泡。

  2.炒锅至旺火上,下猪化油烧至五成热,倒入调好的浆,快速翻炒至发白亮油,呈现鱼子蛋状时,盛入盘中,盖上蛋泡,放入蜜樱桃即成。

  [工艺关键]

  1.玉米糊中的水要适量,少了不细嫩。

  2.桃仁、荸荠不宜切得太细,须不断翻炒,动作迅速。

  3.味不宜过甜。成菜后稍加一些明油,故用油量不宜多。

  [风味特点]

  1."雪花桃泥"又名"核桃泥",是传统甜菜之一,雪花则是指用鸡蛋清搅打成的蛋泡,堆于桃泥之上,形成色彩的对比。

  2."雪花桃泥"成菜色泽嫩黄,微呈油亮,食之细嫩中含有桃仁酥香,尤其与盖于桃泥上的雪花蛋泡同食,既可降低桃泥热度,又可清热增香。老幼咸宜,四时均可食用。

  【鸡蒙葵菜】

  [主料辅料]

  嫩葵菜心 40朵 味精 1克 鸡惨 150克 胡椒粉 l克 川盐 1克 清汤 1500克

  [烹制方法]

  1.将每朵葵菜心修理整齐,搌干水,逐一裹上一层鸡糁,制成鸡蒙葵菜。

  2.炒锅置旺火上,放清水1000克,烧至微沸时,移至小火上,保持沸而不腾,将锅端离火口,下人鸡蒙葵菜,待鸡糁在锅内浸烫熟后捞出,沥干水。

  3.炒锅置中火上,放入清汤烧沸,加川盐、鸡蒙葵菜煮沸,再加胡椒粉、味精,舀入碗内即成。

  [工艺关键]

  1."蒙"是川菜烹制技法之一,即是在鲜菜心上蒙[沾裹]一层薄薄的 "糁",于沸水中余热,然后配清汤成菜。

  2.煮葵菜时水宜宽,勿使过火。葵菜四川俗称"冬寒菜。"

  [风味特点]

  1."鸡蒙葵菜"是用葵菜嫩心与鸡糁烹制的一款清汤菜式。

  2."鸡蒙葵菜"为咸鲜味型。菜成本色,形色美观,汤清味淳,质地鲜嫩,清爽可口。

  【如意竹荪】

  [主料辅料]

  竹荪 20克 胡椒粉 1克 鸡糁 150克 味精 1.5克 熟瘦火腿 30克 绍酒 20克 豌豆尖苞 12朵 蛋清淀粉 20克 川盐 3克 清汤 1200克

  [烹制方法]

  1.选用体大、肥厚、色白、无斑点的竹荪,用热水发胀,洗净,清水漂白后,切去两头,逢中划破为一整张。下清汤300克,锅中加川盐1克 煨制,捞出晾凉搌干水分,平铺于墩上,均匀地抹上一层蛋清淀粉,再将鸡糁抹上(约厚0.6厘米)。把火腿切成长3.3厘米、粗0.2厘米的丝,于竹荪两端各横放火腿丝一根在鸡糁上。将竹荪从两端轻轻由外向内卷成如意形,交口处用蛋清淀粉粘好,一一放平盘内入笼用中火蒸熟取出晾冷后,横切成约1厘米厚如意形片,摆入蒸碗内定成风车形,下清汤100克、川盐1克 入碗吃味,入笼保温待用。

  2.炒锅置旺火上,下入清汤,下川盐、胡椒粉、味精、绍酒烧沸后将锅端离火口下豆尖苞。取出笼内蒸碗,翻扣于汤盘内,周围用豆尖苞点缀,徐徐将清汤注入盘中即成。

  [工艺关键]

  1.制作鸡糁,用刀背砸茸,边砸边去筋膜,不可用刀刃剁,筋未去净,口感不佳。

  2.制坯工艺精细,吊好清汤,是本菜成败的关键。

  [风味特点]

  1.竹荪,又名竹参、竹笙,是野生于山区竹子根部的一种隐花菌植物。四川的宜宾、乐山、绵阳、涪陵、凉山等地均有出产。竹荪的子实体非常美丽。头部是青如碧玉的帽状菌盖,中部是雪白的柱状菌柄,基部为粉红色的蛋形菌托,在菌帽下撒下一围状如薄纱的菌裙。整个菌体显得十分妖烧。因而又有"菌中之后"的美誉。

  2.此菜即是以竹苏为主料,辅以鸡糁、清汤、豆苗等合烹而成。成菜汤清如水,竹荪松脆细嫩,清鲜爽口,常用于高级筵席。

  【干贝菜心】

  [主料辅料]

  菜心 600克 姜 15克 干贝 25克 葱段 5克 味精 1克 奶汤 250克 湿淀粉 25克 鸡化油 15克 川盐 3.5克 猪化油 75克 绍酒 5克

  [烹制方法]

  1.将干贝用热水洗净,上笼蒸熟。菜心洗净去筋,在沸水锅内焯至断生,放入清水中漂冷捞起沥干水。

  2.炒锅置旺火上,下猪化油烧至四成热,放入姜(拍破)、葱炒出香味,下奶汤烧沸,捞出姜、葱,放入菜心、干贝(连汁)、绍酒、川盐烧入味,加入味精,用湿淀粉勾薄芡,淋上鸡化油起锅装盘即成。

  [工艺关键]

  少用油,多用汤,咸鲜清香,重在"尝新"是本菜的风味特色。

  [风味特点]

  1.四川乃"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得天独厚,四季常青,蔬菜丰盛。仅成都地区,全年上市蔬菜品种即有一百四十种以上。善用蔬菜,是川菜的又一特点。时令菜蔬上市,人们都争购"尝新"。"干贝菜心"即是代表名品。"菜心"是时鲜嫩菜的一个总概念,时令不同,品种亦异,如黄秧白、小白菜、瓢儿白、冬寒菜(葵菜)等皆可人烹。

  2.此菜鲜蔬清香爽嫩,本色本味;干贝淡雅醇香,海珍海味。具有咸鲜清香,清淡爽口的特色。

  【冬瓜燕】

  [主料辅料]

  净冬瓜 300克 味精 1克 熟瘦火腿 30克 干细淀粉 500克 川盐 2克 清汤 1000克

  [烹制方法]

  1.将冬瓜片薄片,切成长10厘米的银针细丝,扑干细淀粉。火腿切成细丝。

  2.炒锅内下清水烧沸,放入冬瓜丝永至色白发亮,捞入冷开水中漂冷,再捞出整理好,放入汤碗内,加川盐、火腿丝、清汤、味精,置笼中馏蒸至冬瓜丝入味,熟透即成。

  [工艺关键]

  1.注重刀工,冬瓜丝必须长短粗细整齐化一。

  2.淀粉不可拍过厚。

  3.必须用高级清汤,上桌时可撒少许白胡椒粉。

  [风味特点]

  "冬瓜燕"是川宴清汤菜式传统名品,蔬菜精制,又名"雪燕冬瓜"。因其成菜色白而晶莹,根条形似燕窝而得名。此菜系用冬瓜切成细丝,扑干淀粉,入水氽熟,注以特制清汤,配火腿丝而成。菜色素雅明快,汤汁清澈见底,瓜燕柔嫩软滑,不似燕菜,胜似燕菜。

  【四喜吉庆】

  [主料辅料]

  净莴笋 300克 湿淀粉 15克 胡萝卜 300克 姜 20克 土豆 300克 大葱 25克 白萝卜 300克 鸡汤 400克 胡椒粉 1克 猪化油 50克 川盐 3克 鸡化油 20克 味精 1克

  [烹制方法]

  1.将莴笋、土豆、胡萝卜、白萝卜分别改成3厘米见方的块。先用花刀刻楞,再经六刀切割成"吉庆"形。每种原料切15个,共60个。

  2.炒锅中下清水烧沸,将四种主料分别下锅,焯热后放入清水中漂凉。

  3.炒锅置中火上,下猪化油烧至五成热后,放入姜片、葱结煸出香味,掺入鸡汤烧沸约1分钟,撇去汤面浮沫,打去姜葱不用,将四色吉庆入锅,加川盐、胡椒粉、味精烧约2分钟,再放人湿淀粉勾成清二流芡,加入鸡化油起锅装盘即成。

  [工艺关键]

  勾二流芡,湿淀粉下锅,边晃锅,边用手勺轻推,让淀粉熟透,做到明汁亮芡,切勿急搅。

  [风味特点]

  "四喜吉庆"是用四种不同颜色的鲜菜烹制而成。色、香、味、形俱美,多用于喜庆宴席。制做此菜,除选料、配色、成形环环要做到相宜之外,还要借助好汤之力,使成菜汤清味鲜,清口解腻。

  【酱酥桃仁】

  [主料辅料]

  干桃仁 250克 甜面酱 25克 白糖 150克 猪化油 500克

  [烹制方法]

  1.将干核桃仁置锅中,掺入沸水,加盖焖2分钟,待桃仁皮起皱,用手撕去表皮。

  2.炒锅置中火上,下猪化油烧至五成热时,下桃仁炸至金黄色,捞出沥干油。

  3.炒锅置小火上,加入清水约75克,下白糖,不断搅动,使糖溶于清水中。待糖液浓缩翻白泡时,加入甜面酱,搅拌均匀,待再翻大泡时,将锅端离火口,把炸酥的桃仁倒入,轻轻翻,使其上糖均匀,表面翻砂后,起锅晾冷装盘即成。

  [工艺关键]

  1.注意火候,桃仁酥香,不可炸糊。

  2.略加辣椒面、花椒面变化而成麻辣味型,别具一格。

  [风味特点]

  "酱酥桃仁"又名"酱桃仁"。是将干核桃仁去皮。经油炸、沾裹两道工序制作而成。成菜有香酥化渣、酱香味浓、甜中带咸的特点。是四川筵席冷碟名菜。

  【醉八仙】

  [主料辅料]

  葛仙米 25克 菠萝 100克 白皂仁 25克 樱桃 50克 桃油 25克 鸡蛋清 2个 红桔瓣 100克 白糖 250克 汤圆面 100克 醪糟汁 100克 湘莲米 75克

  [烹制方法]

  1.将葛仙米用清水淘净,以沸水泡发后,换清水入锅中煮开两次,去掉异味。湘莲米、桃油、白皂仁分别加水,上笼蒸发好。汤圆面搓成豌豆大的小丸子,红桔瓣撕皮去籽,菠萝切成小丁。

  2.炒锅置旺火上,放入清水1000克,加白糖烧沸,下鸡蛋清,放入葛仙米、莲米、桃油、皂仁烧沸,最后放醪糟汁、桔瓣、菠萝、樱桃搅心起锅,再把汤圆面小丸子另沸水锅中煮熟舀入碗内即成。

  [工艺关键]

  要得甜、加点盐。酌加精盐少许,口感更佳。

  [风味特点]

  "醉八仙"是川菜中历史悠久的传统甜菜。所谓"八仙"是选用八种果料,配醒糟汁烹成。醪糟,上海人称酒酿,北京人称江米酒,有醇香味甜的特点。冬食可以补温御寒,并有益气、活血之功。以其汁制成的"醉八仙",色彩美观,主料丰富,脆柔糯,甜香爽口,有浓郁的酒香味,十分诱人。是冬末初春的时令佳肴。

  【八宝素烩】

  [主料辅料]

  莴笋 l00克 番前 l00克 胡萝卜 100克 胡椒粉 1克 白萝卜 100克 味精 2克 冬笋 100克 川盐 5克 红曹 100克 绍酒 15克 青菜头 100克 湿淀粉 15克水发海带 l00克 奶汤 500克 蘑菇 100克 鸡化油 25克

  [烹制方法]

  1.将莴笋、胡萝卜、白萝卜、冬笋、红苕、青菜头,分别洗净,切成10厘米长、2.5厘米宽的片,再与上述原料同在沸水内焯至半熟,用清水漂凉。番茄去皮、籽,切成4瓣。

  2.取大圆盘一个,把上述原料按不同颜色岔开,在盘中摆成风车形,番前摆在中间,上边放蘑菇,灌奶汤250克、川盐3克,上笼蒸熟。

  3.炒锅中下奶汤,加川盐、胡椒粉、绍酒烧沸后,放入味精,滗入盘内原汁,用湿淀粉勾成薄芡,淋入鸡化油即成。

  [工艺关键]

  1.蒸制时间不要过长,以10分钟为宜,可保持原料熟透而且颜色鲜艳。

  2.勾二流芡,即玻璃芡,芡汁下锅后,用勺轻轻推动,以不粘锅为度,切勿勤搅,让淀粉充分糊化,才能达到"明油亮荧"的标准。

  [风味特点]

  "八宝素烩"是选用莴笋、胡萝卜、白萝卜、冬笋、红苕、青菜头、水发海带和番茄等八种时鲜蔬菜精心烩制而成。多品、多形、多色、多味,造形美观,色彩鲜艳,质味并重,请淡爽口,是四川市肆名菜。

  【干煸苦瓜】

  [主料辅料]

  苦瓜 500克 菜油 75克 盐 3克 青椒 100克

  [烹制方法]

  1.苦瓜去蒂,每条对剖开,挖瓤去籽,用刀斜切成长5厘米、厚1.5毫米的薄片,青椒切成厚1.5毫米的箭头子。

  2.锅烧热,先将青椒煸蔫舀起,再将苦瓜煸干水气舀起。

  3.锅洗净,下菜油烧沸,放入青椒、苦瓜,加盐炒匀即成。

  [工艺关键]

  苦瓜片加盐少许,腌10分钟左右,轻轻挤去水分,然后再烹制,风味尤佳。

  [风味特点]

  苦瓜鲜美,稍带苦辣,下饭最宜,为夏季时令佳肴。

  【菜豆腐】

  [主料辅料]

  黄豆 500克 辣椒面 20克 醋 500克 菜油 150克 豆粉 50克 酱油 250克 石膏 15克 精盐 25克 馓子 400克 葱花 50克肉末 250克 大头菜 50克 豆豉 30克 大米 125克 花椒面 10克 小白菜 500克

  [烹制方法]

  1.将黄豆、大米淘洗干净,分别用水浸泡,待其泡涨后,混合磨浆,装盆备用。

  2.石膏置火上,般至不明亮时,取出眷细,用丝罗筛出细粉,加少量水与豆粉混合调匀备用。

  3.倒浆入锅,烧开后撇去浮沫,用勺不断搅动,以免巴锅,煮浆熟透至元生豆味为止。加入剁细的小白菜,沸一两沸,加盐,加石膏豆粉液,搅拌均匀,即可离火,此即"菜豆腐。"

  4.锅置旺火上,烧热,注入菜油后,冒清烟时,加入肉末煸炒,水去油吐,加入大头莱(剁细)、豆鼓、葱花、辣椒面、花椒面、酱油、醋等调料,烹料酒,加味精少许起锅装碗。

  5.大碗盛菜豆腐,另碗盛炒好的馅料,平盘盛碎馓子,一并上桌,客人自行分食(菜豆腐盛小碗中,加1~2勺馅料,上面撒上碎馓子,用汤勺食用)。

  [工艺关键]

  1.熬豆浆时,宜中火,用勺不断搅动,因未滤去豆渣,常易沉底糊锅,稍有疏忽,前功尽弃。

  2.喜食辣者,上桌可另跟红油辣椒。

  [风味特点]

  此为川东白帝城一带家常菜,家家户户会做,大人小孩喜食。豆腐不滤渣,蛋白质丰富;小白菜碧绿,维生素丰富。似粗实细,美味可口。也许是下里巴人,惜乎不见菜谱著录。不用石膏豆腐液冲点,汤混而白,菜浆不结团,称为"浑浆菜豆腐",或用泡菜水冲点,汤清而稀,菜浆结成小团,称为"清浆菜豆腐。"其质味各有千秋。此是冉氏家传制法,文人骚客登门点食,无不拍手称绝。

  【干酱高笋】

  [主料辅料]

  净鲜高笋 500克 酱油 15克 绿叶菜心 100克 绍酒 10克 甜面酱 75克 湿淀粉 5克 白糖 10克 清汤 50克 味精 1克 芝麻油 10克 川盐 2克 熟菜油 500克

  [烹制方法]

  1.将高笋切成5厘米长、1厘米见方的长条。菜心淘洗干净。将酱油、白糖、川盐1克、绍酒、味精和清汤入碗中兑成滋汁。

  2.炒锅置旺火上,下熟菜油烧至六成热时,将高笋条下入,炸呈金黄色时捞起,滗去炸油。锅内留油25克,加川盐,将菜心炒熟起锅装盘垫底。锅内再下油40克 烧至四成热,下甜面酱炒香,加高笋和匀,烹入滋汁急炒数下,淋芝麻油起锅,盛入盘内菜心上即成。

  [工艺关键]

  炸高笋时间不宜过长,以免丢水失形,以保持其脆嫩的特点。

  [风味特点]

  高笋即茭白,因其味微甘,又有"甜笋"之称。高笋含蛋白质、粗纤维、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颜色淡黄,质地脆嫩。此菜系用高笋切条经油炸后,在炒好的面酱中粘裹而成。味甜而酱香浓郁,脆嫩爽口,咸鲜带甜。其用酱量较大,成菜后面酱较干,故名"干酱高笋。"

  【姜汁扁豆】

  [主料辅料]

  扁豆 500克 姜茸 30克 精盐 5克 味精 1克 酱油 15克 醋 20克 麻油 15克 白糖 10克

  [烹制方法]

  1扁豆去蒂,撕去两边的筋,一折两截,冲洗干净。

  2.锅置旺火上,注入沸水,倒入扁豆氽熟捞出,摊开晾干水气趁热撒上精盐拌匀,晾凉待用。

  3.把姜茸、精盐、醋、酱油、白糖、麻油、味精放入碗内,调和均匀即成姜汁。

  4.将姜汁倒入扁豆中,拌匀装盘即成。

  [工艺关键]

  1.扁豆在沸水中氽熟,生者有毒;酌加食碱少许,成品软嫩碧绿。

  2.姜汁,在咸鲜的基础上,突出醋的酸味,姜的辛辣味,才是四川正宗风味。

  [风味特点]

  色泽碧绿,质地脆嫩,清香扑鼻,清淡爽口。闻之,诱人食欲;食之,散寒开胃。

  【豆鱼】

  [主料辅料]

  油皮 4张 辣椒油 30克 绿豆芽 500克 麻酱 50克 葱 15克 花椒面 5克 酱油 50克 鸡蛋清 1个 醋 15克 干淀粉 30克 白糖 1 5克 花生油 150克 味精 2克

  [烹制方法]

  1.绿豆芽择去根,开水烫熟晾凉。葱切成未。蛋清兑淀粉调成稀糊。

  2.油皮平铺案上,抹上蛋糊,在直的一面[向里]放上豆芽,卷成直径 2.5厘米的扁形条。

  3.用葱未、酱油、醋、糖、麻酱、味精、花椒面、辣椒油兑成汁。

  4.锅烧热,注入少量花生油,油沸时,将卷两面都煎成黄色,取出切成 6厘米长的段,摆人盘中,浇上兑好的汁即可。

  [工艺关键]

  众豆芽菜时.水要多,火要旺,速度要快,不可久煮,以免不脆。

  [风味特点]

  本品为四川传统名菜,条长似鱼,而以豆油皮、豆芽菜为之,故名"豆鱼"。麻、辣、脆、嫩、鲜、香,爽口不腻,便饭、宴会皆宜。

  【火把玉兰片】

  [主料辅料]

  水发玉兰片 200克 网油 50克 味精 1克 熟火腿 100克 熟鸡肉 100克 好汤 200克 鸡油 10克 带皮 25克 水豆粉 25克 料酒 15克

  [烹制方法]

  1.玉兰片、鸡肉、火腿各切成长6.7厘米的二粗丝,带皮发后淘洗干净,切成长16.5厘米的细丝。

  2.将兰片、火腿、鸡丝两头码齐,用带丝一根从中间缠成一指大的小把 36根(每把包括三种丝子),两头留1.7厘米长不缠,象火把形状。

  3.用蒸碗一个铺上网油,将缠好的把摆成三叠水在碗内定好,掺少许汤上笼蒸约10分钟取出。

  4.走菜时将网油揭去,翻人盘中,锅内掺好汤,加盐、料酒、味精、豆粉,勾二流芡成白汁,起锅时加鸡油淋于菜上即成。

  [工艺关键]

  此为工艺象形菜,制作必须精细,玉兰片、鸡肉、火腿丝要求长短粗细整齐划一。

  [风味特点]

  此菜凤格朴素,作法简单。在三四十年前走于一般海参席桌中的"热吃"之一,菜美汤鲜。

  【浑浆豆花】

  [主料辅料]

  黄豆 3.75公斤 热石膏 73.5克 芝麻酱 100克 蒜泥 20克 花椒面 10克 熟油豆瓣酱 50克 豆鼓卤 50克 口蘑酱油 50克

  [烹制方法]

  1.黄豆3刀5公斤去净泥沙和杂质,用清水淘洗干净,换水泡6小时,随后诺去一部分泡水,磨成极细的浆,盛人白布口袋,口袋放于大筲箕中,筲箕又放人大本盆内,用手挤出豆浆倒人木桶内,口袋内再加请水二大瓢尽力揉洗,用手挤出豆浆,这样反复作二三次,挤出豆浆,去渣不用,得浆41.5公斤。

  2.选用成块的夹层石膏,用刀撬成片,去净杂质,放于旺火上煅烧透心,碾成粉未。

  3.大锅内舀人清水750克,用大旺火烧开倒入豆浆36.5公斤,烧开后将余下豆浆5公斤放人,放1分钟即将烧好的豆浆全部舀人木桶内。瓦缸一口洗净,将石膏未放入,加清水300克 搅匀,抹于缸内四周,再倒人豆浆,此时豆浆上起一层雪白的泡沫厚约5厘米,盖上焖五分钟后,揭开盖,用一根竹筷捅人豆浆中,如直立不倒,豆花就作好了。否则,再加盖焖5分钟,随即用大平盘将缸内豆花一大片一大片地舀人铁锅中,将锅人小微火上,选500克 重的圆平盘四个,平摆在锅内豆花上,压出部分水分,豆花便做成了。

  4.此菜吃法有两种:一种是过江豆花,将豆花舀入汤碗中,舀时带汁水,另用调料碟(每人一个),碟内放酱油、豆豉卤、熟油豆瓣酱、芝麻酱、蒜泥等一同上席。另一种是做干豆花,将豆花舀入菜碗中,滗干水分,加酱油、豆豉卤、熟油瓣酱、花椒面、芝麻酱、蒜泥等上席。

  [工艺关键]

  1.在成都,选用乐山黄豆,品质上乘。石膏以白而透明者为佳。

  2.从挤酱到做成豆花,只能在2小时以内完成。

  3.点浆不良的解救方法:用石膏粉25克,加清水50克 搅匀,用手沾水均匀地洒于豆浆上,覆盖焖5分钟即成。

  [风味特点]

  味麻、辣、咸,最宜下饭。

  【盐白菜冬笋】

  [主料辅料]

  冬笋 750克 盐白菜 65克 盐 1克 料酒 5克 味精 1克 鸡汤 190克 鸡油 31.5克 水豆粉 5克 猪油 190克

  [烹制方法]

  1.冬笋选用尖细、根小、身短(俗名"鹰嘴子")的为原料,削去老根,以左手中、食指及拇指控着冬笋,笋根向上,笋尖向下抵着菜墩,右手持刀从根部起用刀尖顺着笋由上而下直划一刀约3毫米深[以把笋壳划穿为度],到距笋尖1.7厘米长时即用力将刀向右一拐按住笋壳,左手将笋向左一扭,全部笋壳即顺力脱下。再用刀修去笋衣,使之光洁。笋根若有顶刀部分可去掉,保持嫩度。然后切成4厘米长、2厘米宽、3毫米厚的薄片。

  2.炒锅放在旺火上,放人猪油烧至七成热,将冬笋倒入,用汤瓢翻搅,稍煽一下,即将猪油滗去,将笋装人盘中。盐白菜将水挤干,去掉花椒,用刀切成细未,用原猪油同样在锅内炒一下,随即将盘中笋子倒入,再加入鸡汤、料酒、盐、味精,用汤瓢搅匀,烧约3分钟,即用水豆粉勾芡。然后顺着锅淋下鸡油,起锅即成。

  [工艺关键]

  盐白菜为四川民间冬季家常菜,其作法是:卷心白菜500克 洗净,当中划成四瓣,晾干水分,待菜帮变软,用盐16克 抹透,用手握花椒40粒搓揉出香味撒在菜心中,再用净青石压渍3天即成。可以凉拌或烧汤用。

  [风味特点]

  冬笋为冬季时令菜之一,吃法很多,如加金钧、宣腿、酱烧皆可。与盐白菜同烧,鲜笋中更透出一种盐白菜的芳香,有浓郁的四川乡土风味。

  【青糊炒皮蛋】

  [主料辅料]

  青椒 150克 皮蛋 3个 盐 1克 菜油 100克味精 0.5克

  [烹制方法]

  1.青椒去蒂把,用水洗净,切成1厘米长的节。

  2.皮蛋去壳,切成1厘米见方的丁。

  3.炒锅洗净在旺火上烧热,下青椒干煸至起芝麻点时舀人盘内,再将炒锅洗净,放入菜油,将皮蛋丁倒入稍秒,即倒入青椒,加盐、味精炒匀起锅上席。

  [工艺关键]

  1.干煽青椒,不可放油,略带糊香味,诱人食欲。

  2.煸过青椒的锅,必须用清水洗干净,否则成菜色黑,味亦不佳。。

  [风味特点]

  此菜系四川民间制法,为夏秋家常时令佳肴。

  【冬瓜素咸烧白】

  [主料辅料]

  冬瓜 500克 鱼辣椒 15克 盐 2克 豆豉 20粒 红酱油 3克 芽菜 100克 白酱油 5克 甜酱 2.5克 猪油 25克 味精 1克 菜油 少许 花椒 5粒

  [烹制方法]

  1.选老冬瓜用小刀刮去瓜霜及瓜瓤,在开水锅内煮过心即捞起,抹上甜酱及红酱油稍晾一下,在油锅内爆黄捞起,切成4厘米长、1.7厘米宽、6.5毫米厚的片共20片,在蒸碗内定成万字形,放人盐、猪油、酱油、豆豉、鱼辣椒、味精、花椒等作料。

  2.芽菜淘净,尽量挤于水分切成未,放于蒸碗内的冬瓜片上作底,上笼蒸10分钟取出翻于盘即成。

  [工艺关键]

  1.冬瓜不可去皮,若太嫩,不易成形。

  2.蒸笼上气后,再放人蒸碗,蒸的时间不宜过长,以10分钟为限。[风味特点]此菜为素菜荤作,形态口味与真咸烧白相似,为素席上的座菜。

  【酸莱苦瓜汤】

  [主料辅料]

  苦瓜 250克 胡椒面 1克 料酒 10克 猪化油 00克 味精 1克 盐 2克 泡青菜帮 150克 香油 10克 好汤 750克

  [烹制方法]

  1.苦瓜去蒂对剖开,挖籽去瓤淘净,用刀切成薄片。

  2.泡青菜挤干水,先切薄片再切成细丝。

  3.猎油在旺火上烧沸,放人苦瓜炒软,烹料酒掺汤煮五分钟,加入青菜丝、盐、胡椒面、味精,烧开倒入碗内,淋入香油即成。

  [工艺关键]

  1.苦瓜片用盐少许稍腌,除去部分苦味,成菜味道更佳。

  2.加入青菜丝后,不可久煮,以免汤色发黑,若用铜锅制作,汤汁清澈透明。

  3.汤中加油炸辣椒少许,是四川家常风味。

  [风味特点]

  解暑清热,汤鲜送饭,味苦而酸,回味却甜,为四川乡土风味,别具一格。

  【酿一品南瓜】

  [主料辅料]

  黄南瓜1个 1000克 盐 5克 花椒面 1克 水发鸡松茵 50克 香油 100克 洋芋 100克 料酒 25克 五香米粉 100克 味精 1.5克 水发兰片 50克 白糖 15克 豆腐干 1个 葱花 15克 鲜黄豆 100克 金钧 50克 红酱油 50克 姜未 15克

  [烹制方法]

  1.南瓜去皮去把,在把的一端用刀按6.7厘米见方划成四边斜形的方孔,划下的一块保持完好作爪盖,用手去尽瓜籽瓜瓤,洗净。

  2.鸡松菌、洋芋、豆腐干、兰片切成6.5毫米见方的指甲片,连同黄豆、金钩,加米粉、酱油、盐、花椒面、味精、白糖、葱花、姜未、香油、料酒和匀,装人南瓜腹内。

  3.南瓜口盖上瓜盖,盛入大鱼碗内,上笼干蒸1小时至,走菜时滑人大圆盘即上桌。

  [工艺关键]

  亦可用猪肉馅替代素馅,则是四川伙食团[食堂]大菜。

  [风味特点]

  美观大方,味鲜可口,寺庙宴筵,常见此菜。

  【珍珠元子】

  [主料辅料]

  酒米 400克 玫瑰 25克 鸡蛋 4个 蜜樱桃 12颗猪化油 250克 面粉 100克 核桃仁 50克 干豆粉 200克 白糖 400克

  [烹制方法]

  1.先将酒米淘净泡胀,人沸水氽过心,用笛箕沥起,晾至温热时,平分成两堆。将蛋清、蛋黄分别倒人两堆酒米内;另将猪抽50克、豆粉[筛下 150克]分放人两堆酒米内分别调匀,各分成十二坨共二十四坨侍用。

  2.桃仁发胀撕皮,炸酥剁细,猪油200克、白糖250克、玫瑰及炒黄的面粉一起揉匀,搓成二十四个心子。

  3.将两种颜色的酒米二十四坨,每蛇按人一个心子搓圆,上面镶一色用刀对剖开的蜜樱桃,上笼蒸十分钟,取出分色隔开摆人圆盘。将白糖150克,加清水200克 烧沸,勾二流芡淋上即成。

  [工艺关键]

  1.上笼蒸10分钟即可,久蒸影响成形。

  2.勾芡时不要乱搅,让淀粉充分糊化,则明汁亮芡。

  [风味特点]

  甜香滋润,为川味席桌甜菜。现已是成都著名小吃,满街叫卖,众口欢迎,可见一斑。

  【金钩青莱头】

  [主料辅料]

  青菜头 500克 鸡汤 250克 金钩 30克 熟鸡油 10克 精盐 3 克 水淀粉 10克 味精 1克 熟猪油 50克 胡椒面 1克

  [烹制方法]

  1.每个菜头切成4瓣,入沸水悼一下,再人清水中漂凉,捞起。金钧用温水洗一下,用一小碗加温水泡起。

  2.炒锅置旺火上,下猪油烧至150C,下青菜头炒一下,加鸡汤、精盐、金钩、胡椒面烧至菜头肥软,再用水淀粉勾芡,下味精和匀,淋人鸡油即成。

  [工艺关键]

  1.将涨发金钧的水澄清,倒人炒锅与青菜头同焖,味更鲜美。

  2.青菜头焖至软,但要保持颜色翠绿,口感好而清香扑鼻。

  [风味特点]

  青菜头在四川极为普遍,应市时间很长,从秋未上市到翌年春季罢市,约半年时间都能吃到,是四川人常食不厌的主要蔬菜之一。青菜头加金钧烹制,醇鲜清香,菜心柔嫩,略带一丝淡淡的清苦,吃后齿颊留香。

  【核桃泥】

  [主料辅料]

  核桃仁 75克 鸡蛋黄 6个 面粉 100克 鸡蛋清 2个 蜜樱桃 25克 白糖 250克 蜜瓜圆 25克 熟猪油 50克 水淀粉 25克

  [烹制方法]

  1.核桃仁洗净,人沸水中略煮,再泡人清水中,撕去蒙皮,放油锅中炸酥,捞出,用刀剁成碎未。蜜瓜圆、蜜樱桃也分别剁碎。面粉、鸡蛋黄、水淀粉调匀,再加入冷水约400克,搅成浆子。鸡蛋清打成蛋泡。

  2.锅炙后置中火上,下熟猪油75克,烧至六成热时倒入浆子,并快速地翻炒,边炒边加油,使其不粘锅,不成蛇。炒干水分后下白糖续炒,待呈"鱼子蛋"状时,下桃仁、蜜瓜圆、樱桃等碎未炒匀,起锅盛盘中,一边铺上蛋泡即成。

  [工艺关键]

  1.核桃是一道筵席甜菜,具有香甜不腻、"翻沙"爽口的特点。先将面粉用烘箱烤至色黄酥香,再加鸡蛋、水淀粉、水调成浆子后入锅烹炒;或先用二三成火,用猪油将面粉炒酥香后,再倒人以鸡蛋、水淀粉、水调成的浆子一道烹炒,两种方法都较易达到"翻沙"的目的。

  2.面粉与水淀粉的比例。100克 面粉只宜用25克 坨坨水淀粉,比例4:1为宜。

  3.面粉炒香发黄后,将调好的浆子人锅时要迅速翻炒,边炒边加少量油,使其油润并不巴锅,炒至底面翻白,水分快干时加白糖。加糖后不宜久炒,当炒瓢在锅内搅动感不到砂糖颗粒的摩擦,即表示糖已溶化,要及时起锅;否则糖会因久炒焦化味苦。

  4.油酥核桃仁铡的未与樱桃未一定在出锅前才放,入锅后几下炒转后及时起锅装盘,不然核桃仁将回软,不酥香。

  [风味特点]

  核桃泥是四川传统甜菜,嫩黄油亮,细腻酥香。

  【红苕泥】

  [主料辅料]

  红薯 1000克 白糖 200克 熟猪油 200克

  [烹制方法]

  1.红薯洗净,去皮,上笼蒸。出笼后,用漏瓢压取苕泥。捡去粗筋。

  2.炒锅置旺火上,先下油100克,烧至七成热时下苕泥,并反复翻炒。水气炒干后,下油100克 迅速翻炒均匀,然后加白糖,继续快炒。待茗泥呈白色"鱼子蛋"状时起锅,盛入盘内即成。

  [工艺关键]

  1.按传统的烹制方法,需选红心苕去皮后,切块入笼蒸,再用漏瓢擂茸,然后取漏瓢内的苕茸泥入锅加油反复翻炒,炒至水分基本挥发,继放猪油炒至苕泥现鱼子蛋,色呈微白翻沙时,再加入白糖快速炒匀,当炒到白糖刚溶化即簸起锅。按传统的方法烹炒红苕泥时间长,容易巴锅,稍有不慎还易将红苕泥炒老,吃起不化翻沙。

  2.近来重庆厨界在烹制红茗泥时另辟蹊径,独创新招。就是将红茗削表皮后,切成1厘米厚的大块。放人三成油温(70℃)中浸炸,待苕块软过心时,捞出沥干油分。用漏瓢擂茸后,取瓢内苕茸人锅翻炒。苕茸很快翻沙呈鱼子蛋状,这时速加白糖和匀炒溶化起锅。用这样的苕茸炒红苕泥不仅不巴锅,烹制时间也大大缩短,翻沙后的苕泥在味道上更酥香油润,香甜适口。

  [风味特点]

  红苕泥是一款传统的川菜甜肴,成菜具有翻沙爽口、香甜不腻的特点。在四川各地高中低档宴席都常用,每次上桌,食客抢吃一光,其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炒豌豆尖】

  [主料辅料]

  豌豆尖 250克 味精 0.5克 精盐 2克 熟菜油 40克

  [烹制方法]

  1.选用新鲜、茎粗、肥嫩的豌豆尖,洗净,沥干水。

  2.炒锅置旺火上,下菜油烧至150C,加入豌豆尖翻炒几下,加入精盐、味精,再翻炒几下,断生即成。

  [工艺关键]

  不过油,不换锅,旺火热油,迅速炒成,断生即出锅,保持颜色翠绿,清香质脆,口感始佳。

  [风味特点]

  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每年春、夏、秋、冬出产的菜蔬品种既多,数量又很丰富。尤其是冬季,更是出产鲜蔬的旺季,难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自豪地写出"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的诗句来夸赞蜀中的冬蔬了。豌豆尖即豌豆苗,摘其嫩尖人撰,故名。四川各地均有,但在川西平原,从冬季上市一直到来年春未都可采撷来做菜。豌豆尖可素炒,可烧汤,可在煮面条时丢进一撮,以增清鲜之味。但居家常做的,还是将豌豆苗素炒,以其翠绿雅致,清香逗人的色、香、味、质来佐餐。

  【鱼香茄饼】

  [主料辅料]

  茄子 400克 蒜未 12克 猪肥瘦肉 150克 葱花 25克 蛋清糊 150克 泡红辣椒 50克 姜未 12克 精盐 15克 料酒 40克 芝麻油 15克 酱油 30克 水淀粉 40克 醋 25克 鲜汤 150克 味精 1克 熟菜油 1000克 白糖 15克

  [烹制方法]

  1.鲜嫩茄子去皮,切成两刀一断、厚0.8厘米的片共24片。猪肉剁碎,盛人碗内,加入酱油5克、精盐、料酒10克、水淀粉15克 。清水25克 搅匀成肉馅,分别酿入茄片成前饼。泡红辣椒剁碎。酱油25克、料酒30克、味精、白糖、醋、水淀粉25克、鲜汤调成芡汁。

  2.炒锅置旺火上,将油烧至180时,移至小火上,茄饼逐一裹上一层蛋清糊,放人油炸至呈黄色,捞出。待油烧至220时,再将茄饼全部复炸一分钟至皮酥馅熟,色金黄时捞出,盛入盘中。锅内留油75克,放人姜、蒜、泡红辣椒炒至油呈红色,香味四溢时烹人芡汁,放入葱花,淋入芝麻油,浇在茄饼上即成。

  [工艺关键]

  1.蛋清糊制法:鸡蛋清与干淀粉按2:l的比例调匀即成。

  2.前饼先拍干淀粉,后挂全蛋糊,则挂糊均匀,炸时不可脱糊。

  3.炸茄饼要重油,烹汁后外脆里嫩。

  [风味特点]

  茄子是隋代时由印度传人我国的,它有好几种名字:刚传入我国时,由于其颜色酱紫、形如瓜,又来自印度,隋场帝便叫它为昆崙紫瓜。它的味类似酪酥,人们又称之为酪酥或落苏。还有叫它前瓜、矮瓜。草鳖甲的。茄子传人中国,到现在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由于它营养高,含有多种生物碱,维生素B、C、P、胡萝卜素,已成为日常蔬菜。四川厨师用它来与鱼香味合作制成的这种鱼香前饼,口感外酥内嫩,并有茄子自身的清香味,很受欢迎。

  【蜜汁山药琢】

  [主料辅料]

  梅川山药 750克 蜜桂花 50克 豆沙 150克 白糖 75克 黑芝麻 25克 湿淀粉 75克 瓜仁 10克 熟猪油 750克(约耗150克) 蜜桔饼 20克 蜂蜜 25克

  [烹制方法]

  1.山药洗净,煮熟去皮,用刀平压成泥,盛入钵中,加湿淀粉拌匀。

  2. 黑芝麻炒熟,去壳碾碎。瓜仁、蜜桔饼切成丁。和豆沙一起拌匀,先搓成长条,然后揉成直径2厘米大小的甜馅。

  3.将适量山药泥掀平,包入馅心,形如汤元大小,即为山药球生坯。

  4.炒锅置旺火上,下入熟猪油,烧至八成热,放入山药球炸8分钟,边炸,边用勺推动,至球面呈粉白色时,用漏勺捞出。

  5.炒锅置旺火上,下入清水150克,加蜂蜜、白糖烧沸,再移到中火上熬至稠浓,倒入炸好的山药球粘满蜜汁,起锅盛盘,撒上蜜桂花即成。

  [工艺关键]

  山药泥中加少许汤圆粉,不但易于成型,而且口感软糯。

  [风味特点]

  "蜜汁山药球"系武穴市特色甜菜之一。山药自古被视为补虚佳品,据[本草纲目]记载:山药"补虚赢,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 "武穴种植山药有300多年的历史,梅川区生产的一种山药,其形如人的脚掌,表皮褐色,肉质有白色和浅黄色两种,粉糯味甜,俗称"脚板山药",用这种山药制作此菜,色似柠檬,可口甜糯。

  【银丝圆】

  [主料辅料]

  萝卜 500克 糖桂花 10克 猪板油 100克 红绿丝 2克 青梅 1克 糯米粉 150克 桔饼 1克 白糖 200克

  [烹制方法]

  1.将猪板油去筋膜切成丁,拌以桂花、红绿丝、青梅、桔饼、白糖15克 成馅心。

  2.将萝卜除去皮切成细丝,焯水晾干与糯米粉拌匀,分做24张外皮,包以馅心,装盘人笼蒸20分钟取出,撒上白糖即成。

  [工艺关键]

  选用水磨汤圆粉,洁白细腻,市有成品出售,简捷方便。

  [风味特点]

  "银丝圆"以萝卜丝为主料,用粉蒸法制成,系四川特色甜菜。萝卜,四川四季皆有,品质较好的有顶罐萝卜、露头青、絮壳等,冬季食之最佳。萝卜粉蒸,顿除多水之弊,既保持其固有的色、鲜、香,又增加糍糯,熟时加入适量白糖,风味别具。

  【打老虎】

  [主料辅料]

  湖藕 500克 米粉 150克 带皮五花肉 150克 精盐 5克 酱油 5克 姜未 5克 胡椒粉 1克 味精 2克 黄酒 3克 芝麻油 25克 葱花 1克

  [烹制方法]

  1.带皮五花肉切成0.5厘米见方的丁,拌上精盐4克、姜未3克、酱油、黄酒、味精和米粉。将湖藕去皮用刀切细条,拌上精盐、姜未和米粉。

  2.将拌好的肉码入蒸碗内,藕条铺在其上,上笼以旺火沸水蒸2小时取出,撒上葱花、胡椒粉,淋上芝麻油即成。

  [工艺关键]

  旺火气足,蒸1.5小时左右,中途洒水少许,米粉滋润可口。

  [风味特点]

  "打老虎"又名"竹竿打老虎",用湖藕与猪五花肉粉蒸而成。湖藕喻竹竿,猪肉喻虎,故名。藕条粉糯香甜,蒸肉鲜嫩滑爽。此菜在川东一带广为流行,多在冬季或冬未春初食用,这段时间莲藕肥嫩,是大量采藕季节。

  【云长玉浆饺】

  [主料辅料]

  鲫鱼 750克 姜 10克 豆腐 2块 干贝 10克 虾仁 100克 海米 6 克 猪肉 50克 冬菇 6克 干发菜 25克 荸荠 6克 木耳菜 250克 熟猪油 500克(耗150克) 干枸杞 5克 精盐 10克 鸡蛋清 1个 白胡椒粉 3克 味精 3克 黄酒 10克 干淀粉 20克 小葱 15克 芝麻油 10克

  [烹制方法]

  1.鲫鱼去鳞、鳃、剖腹去内脏洗净。炒锅置火上,下入熟猪油l00克,烧至五六成热,下鲫鱼煎至两面金黄,注入冷水600克,加姜片6克、葱10克、黄酒,旺火烧沸,小火慢,约20分钟,汤色乳白时离火,用纱布过滤。

  2.将海米、冬菇、荸荠均剁成未,小葱5克、生姜4克 切成未。干贝捏成丝。

  3.将猪肉剁成茸,加精盐3克、味精1克、姜未、水25克,再下入干贝、海米、冬菇、荸荠、小葱和胡椒粉2克,拌和成馅。

  4.发菜用冷水泡开洗净,挤干水分,加入毛汤、精盐0.5克,上笼蒸6分钟取出,滤干汤汁。木耳菜洗净,快速悼水捞出,与芝麻油拌匀。枸杞用冷水浸泡,洗净。

  5.将豆腐去边、片去表皮,改成小三角形4块,每块再片成4小片。备汤匙20个,抹一层猪油,每匙放一片豆腐垫底;将肉馅挤成珍珠丸放在其上,再盖上一片豆腐,与底片角相合成豆腐饺。

  6.备头菜圆盘1个,用木耳菜将盘分成四等份,摆成弧形;四弧的中间用发菜堆好,其上点缀几颗枸杞,整盘形如"金钱",上笼蒸2分钟取出。

  7.虾仁用精盐2克、蛋清、干淀粉15克 拌匀上浆,下五成热的油锅中划散捞出。用精盐2克、味精1克 化成盐水,洒在豆腐饺上,上笼蒸5分钟。将鱼汤上锅烧沸,下人虾仁、精盐、味精、胡椒粉,勾玻璃芡浇于盘中;取出豆腐饺,摆到木耳菜上即成。

  [工艺关键]

  豆腐先焯水,不但去掉豆腥味,且易改刀成形。

  [风味特点]

  1."云长玉浆饺"一菜,据传出自"关云长卖豆腐"的历史故事,三国时期,战事频繁,关云长驻军今武昌卓刀泉一带。附近有一以捕捞鱼虾为业的渔民,见关公治军严谨,颇罕众望,顿生敬佩之情。遂用鲜鱼熬汤一锅,又因关公曾以卖豆腐为业,为激发其思源爱民之志,便用豆腐夹馅制成饺子状,入鱼汤中煮熟,献给关公。关公大悦,脱口赞道:"此乃我关云长豆腐也。"因而得名,流传四川各地。

  2.此菜色泽和谐,层次分明;醇郁清香,质感鲜嫩,有"长江川泽鱼虾美,云长豆腐盖中原"的美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