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启自助健康的钥匙

 蔡灸哥 2013-02-09

一、健康呼唤中医药

2003年SARS对人类的袭击,使人们清醒的认识到,人类安全已经成为21世纪社会面临的新威胁。安全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公民健康。“健康”成为关系到一个国家安全的大问题。崇尚自然,关注“健康”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世界的潮流。面对日益严峻的传染病跨国传播所带来的威胁,现有的医疗体系又显得那么的脆弱无力。许多国家在加强对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投入的同时,将视角转向中医药。

近几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对公共卫生系统的投入,卫生总费用占国家GDP的比重逐年上升。

 

在2004年卫生费用支出的组成中,个人卫生支出占据半成以上。

 

 

 

最新的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的医疗费用超过1万亿,占GDP的5.5%,而相对来说,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却是不容乐观。

 

 

病症

高血压

高血脂

糖尿病

肥胖

患病人数

1.6亿

1.6亿

2000万

6000万

增长速度

——

成年高血脂患病率为18.6%

每年100万人以上的速度递增。

在办公室一族中,肥胖症的发病率高达31.6%。

目前小儿肥胖发病率为10%-15%

其中,有专家预计,若糖尿病得不到有效控制,到2010年发病人数将达到6000万人。

为什么医疗投入在不断的增长,而人们的健康却不容乐观。这些严峻的现实,表明现有的医疗体系的功能,极不适应我们所期望的健康目标的实现。应该说,我们现有的医疗体系,在体现“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传统的“病医药”模式,是以病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在现代常人心里讲医必涉病,到医院就是看病,而且往往是抗不过去了才去找医生。医生自己也以治病救人而自慰,以攻克疑难病症而获得医术高超之名声,而多数医生自己也未必活得健康。衡量国家医疗投入和水平的主要标志是专业医疗机构的规模,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专业医疗人员的数量及其高级职称的比重。在以病为本的宗旨下,这些投入和水平的提高,与广大无病(尚未受到疾病困扰)百姓的健康没有直接关系,即便走上社会向百姓咨询也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活动。

第二个方面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体现以为百姓创造健康的环境为主线,因此,出现了GDP在快速增长,而人们健康所必需的环境在不断恶化。

第三个方面是,正在奔小康的广大百姓从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转向生活质量的升级,而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由于长期以来,忙于为生存奔波,无暇顾及心理状态、生活模式和生存环境的健康化,因此,当人们有一点积蓄,可以关注自身健康的时候又进入某些健康误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方面把自己的健康以消费的方式交给了健康保健专业服务机构。另一方面是在接受这些服务的过程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仍惯性地进行着。在追求健康中,人们往往有一种惰性,要么依靠别人,要么是希望找到神丹妙药,一劳永逸。

综上所述,个人的健康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个人的范围,是整个社会问题。在宏观环境一下难以改善时,个人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个人的自助能力的形成可能是个关键。

由此可见,尽快倡导和建立将“以治病为本”转变为“以治人为本”的大健康医疗体系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中一项极为迫切的战略任务,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

新的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应为个人的健康创造环境;二是专业服务机构如何面向百姓提供健康服务;三是以个人为主体,依托于家庭和社区的自助健康意识和能力的培育。

新体系的建立需要理论和体制的支持。显然,现存的现代医学和医疗体系难以胜任。历史和时代选择中医药,健康呼唤中医药。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理论和实践繁衍了炎黄子孙,迎来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的今天,世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关注人类健康时,把目光转向中医药。预示着中医药全面进入千家万户的时候也就是以人为本的健康体系建立之时。

 

二、自助健康的钥匙——中医药

本部分内容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从启蒙的层次,结合自己学习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对中医理论的精髓从五个方面和大家一起进行探讨。

(一)医疗的价值观

(二)医疗的生命观

(三)医疗的时空观

(四)医疗的行为观

(五)医疗的方法论

 

(一)医疗的价值观

讲中医离不开《黄帝内经》,因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中医药文献中的四部典籍。历代医家称《黄帝内经》为医学之经典,万古遵循之大法。尊之为“医家之宗”。中国医学史上每一重大的学说和成就的问世和杰出的医学家的出现无不与《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思想有密切关系。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的典范,是以实践人的健康长寿为宗旨,探究在天地人的系统中,生老病死全过程中的规律和延年益寿,健康享受天年的对策。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一段对话用白话文来表达就是: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年就衰老了。

重温黄帝与岐伯的这段对话,对于我们现在开始关注自身健康的人们,可说是雪中送炭,倍感亲切。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告诫人们防重于治,把养生和预防放在首位,“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短短的这段对话的启示:《黄帝内经》开宗明义讲的就是健康长寿,健康长寿是《内经》的核心,从上古时代的健康长寿到黄帝时期人的不健康的原因是从起居、生活方式、操劳、心态偏离了古人健康的做法。可见健康的问题不是用药能解决得了的,也不是良医能解决得了的,关键是个人要具有以健康理性规范自己的起居、生活方式、心态的能力。

《黄帝内经》中“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中述,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之间,万物具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所以,“以人为本”的健康医疗体系的价值观必然以《黄帝内经》所倡导的实现人的健康长寿作为其内涵。

《黄帝内经》中通篇提到的平常人就是健康人,即平常之心态、平常之色脉、平常之气,所以我们追求健康也就是把追求做平常人作为实现健康的唯一定位。

 

(二)医疗的生命观

中医医疗的生命观主要是指:生命之本原源自“气”,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运动本质以及平常人的气态。

1、生命的本原

《黄帝内经》中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中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意思是说人依靠天地之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

《黄帝内经》中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中另有述,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适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生命的泉源。

《医门法律·大气论》曰:“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气是万物的本源,万物是气聚的不同形态,气要是散了形态也就不存在了。

古代医家将气引用于医学,用气来解释人的生命现象,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天地之气构成的。

2、生命的物质基础

中医学认为: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指精、气、血和津液。其中气是处于主导地位。精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后天的精来源于水谷和精微。水谷和精微转化为后天的精,转化的效果取决于人的气的状态。气为血之帅,气能化生血和津液,气能推动血和津液的运行,所以中医学非常重视气的功能。在临床上补血必然补气,补血要以补气为前提,化瘀血以行气为前提,化痰也要以顺气为前提。

3、生命的运动本质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意思是说:气的升降,是天气和地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若出入的功能废止了,则“神机”毁灭,升降的作用停止了。没有出入,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壮实、衰老与灭亡;没有升降,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变化、收敛与闭藏。所以升降出入,是没有一种物体不具备的。因而物体就像是生化之器,若器物的形体不存在了,则升降出入也就要停止了,生化之机也就要停止了。因此说,任何物体,无不存在出入升降之机。不过化有大小的不同,时间有远近的区别,不管大小远近,贵在保持正常,如果反常,就要发生灾害。                                                                                                                                                                                                                                                                                                                                                      

所以说,生命的运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的气机畅通,就是升降出入的正常。

四气布脏腑,脏腑命名气。四气布经络,经络命名气。四气是指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气的运行轨迹是肝脾气升,心肺气降。

4、平常人的气态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平常人就是指健康人,就是气的升降出入畅通的人。平常人的气态也就是按照上述气的运行轨迹运行。由于人在24小时内的呼吸是13500次,气血运行50周,所以气的运行周期是28.8分,心率为72次/分,是气血平和的标志。由于人的温度是靠卫气调节,所以体温正常的人也就标志着气的出入正常。

影响人的气机运行在中医学上称为九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伤、思则气结)。九气是气的非常态。

以气为核心的生命观告诉我们:要使人处于一种健康状态,养气、顺气是根本,百病源于气。亚健康始在九气上,到了病态的时候,从气的角度来说,就是气机进入一种失常的状态。

 

(三)医疗的时空观

《黄帝内经》讨论人的健康长寿,始终是把人放在天地人的大系统里面来讨论的。也就是说,人是天地人这个系统中的人。天地人的时空观在中华文化中讲的就是天圆地方人和,因此在《黄帝内经》中特别强调人要健康长寿就要做到顺天、合地、和人。

(1)顺天

医易同源、天人合一是中医医疗观和方法论的本源,体现了将人的生命现象置于天地系统之中加以探究的整体观思想。天地系统有其自身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体现在人生命运动之中,影响着人的新陈代谢。“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古人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五行学说是归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范畴。是中医学用于揭示人体系统在内环境和外环境中运行的机制。人体健康、患病以至于死亡的各种态势,无不都是阴阳五行不同状态的表现。顺天就是按照“天圆地方”的时空观中的天体运行规律,顺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变化规律,规范人体自身的心理趋向、生活方式和行为取舍,就是人们常说的“顺其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天理,从养生、预防和调病角度讲,就是《黄帝内经》中一直强调并贯穿于中医药学全方位、全环节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本”、“天有四时五行,……。人有五脏化五气,……”体现的理。对照现实中人们健康状况的下降,生物性、心身性、社会性疾病的发展,究其根源都是人们生活方式背阴阳、逆四时、离五行天理的结果。

(2)合地

如果说顺天是顺其自然,那么合地是指按“天圆地方”的空间观,回归自然。合就是人要融合于自然,尊重万物,珍惜和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合情合理地利用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的资源。这应该成为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自身健康长寿必须遵循的法则。

众所周知,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日趋提高,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现有的医疗技术,在由于自然环境恶化所致的疾病面前显得脆弱无力,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人类的健康已成为迫在眉睫、十分尖锐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的衣食住行环境的健康安全。

民以食为天,而我们现在的食,对广大老百姓来说,在补充能量的同时,天天餐餐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毒素的侵害;居住条件改善了,但以化学为主的污染也加重了;城市交通改善了,但燃料燃烧带来的有毒的致癌物质的污染,时时在侵害行人……。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在恶化,在中毒,在远离自然。与古人相比我们现在生活的自然环境对自身健康是很不利的。

回归自然首先是一个宏观层面上社会经济发展决策和实践的问题,当然不是短期内就能见效的问题。就个人而言,可做的是在进行生活方式的投入决择时,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把尽可能减少和降低由于环境的各种污染对自身健康的毒害放在首位。

(3)和人

顺天合地是人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以使人与外部环境(天时地理)相通相适应。人的健康直接与其情志状态有关。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的变化除了天地阴阳和四时变化的客观影响与正常生理变化外,人与社会的不协调是首要的因素。而情志的太过或不及,必然导致五行的失常,出现五脏功能的不和而致病。“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行。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情志失常是内邪致病的第一因素,有时甚至是关系一个人的生与死的决定因素。文革中受迫害的有的老干部,在耳闻粉碎四人帮后,狂喜使心气涣散而突然永别,正可谓乐极生悲。我们熟识的癌症病人,在未确诊前还能骑车上班,确诊为癌症一旦本人知晓相当多数的病人心里崩溃,不久就离开人世。而得病的多数起因于与社会不适应而导致的情志失常。人的健康首先是情志的健康,重视情志在人养生预防和调病中的作用,并置于各种调治的前提和主线,而不是与其他并列存在的分支,这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和人就个人而言是修心的问题,对社会而言其目标是建立和谐社会。

医疗时空观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健康问题是处于天地人这个复杂系统中。在探讨和处理人的健康问题时必须要具有复杂系统的视角和处理非线性问题的能力。所谓复杂系统是从时空来说,不低于爱因斯坦当年建立的广义相对论中的四度空间,即时间、空间、速度和引力。

我对这四度空间的理解,时间就是天,在中华文化里面天就是阴阳,阴阳是以圆的形式不断变化的。空间是指地方,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要考虑地区的差异,种族的差异。速度是指整个时空始终处于运动之中,是个动态系统,具有一定的速度。引力是指天地对人有自然力的作用,社会的存在意味着人还要受到社会力的作用。我想,天地人的时空观远不是一个四度空间的问题。

 

(四)医疗的行为观

1、使命陈述

以健康为使命的中医药决定了其医疗行为是以保持人的平常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贯穿于整个行为过程。中医药工作者应该以健康使者作为他的人生定位。

2、行为的思路

(1)行为的视角

医疗行为的视角为三同源,即中医和易经同源,因为他们都源于宇宙自身的规律;治国和治人之所以同源,源于整体观;良相或良医,同处一层面,源于治国和治人脉络自相通。

(2)行为的视野

中医医疗行为的视野是把个人的健康问题置于天地人的大系统中,这意味着医学思维整体观上的整体是一个大系统观,在这个大系统中,人只能随着天地动,人跟社会有随动和互动的关系,人自身内部心理功能跟脏腑功能都是处于互动状态,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机制,人与天地人之间的协同关系才保证了人处于平常的状态。

(3)行为的纲

中医医疗行为的纲就是按照阴阳五行的理论,以调整人体适应内外环境变化为重点,内环境是指人体脏腑的关系,外环境是指人与天地人的关系。顺天地四时,调整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调整人的性五行和脏五行,使人的气机运行进入平常态。

(4)行为的目

中医医疗行为的目,是以告别非常态的生活模式、调整心态为前提,以调气为主线,以气调、食调、药调为手段,实现调理过程的个性化。

从有利于健康的角度,药调不如食调,食调不如气调。就总体而言是这样,当然还要考虑个性化。

(5)行为的准则

根据中医的理论判别医疗行为的准则是:不管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多复杂,不管采取手段的多样化,实现医疗与健康对接的时候,必须要有风险意识,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力求即便没有调理的正效应也不要产生负效应。要做到这一点,任何方案必须要做到三方面的评价,第一是保胃气,因为《黄帝内经》说,有胃气则生,败胃气则死。健康人与非平常人的区别在于胃气的强弱,非平常人与将要死的人的区别是有无胃气的区别。第二是防传变,因为从中医的整体观来看,一个脏腑的变动都会造成牵一发动全身的结果。第三要增强人的自修复、自组织和自调整的能力。

中医医疗行为观给我们的启示:医疗行为观是指导临床的技术观,包括了道(阴阳五行为代表)应用于临床时,在医理、法则和技术围绕着促进非常人向平常人转化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五)医疗的方法论

综上所述,中医药的框架可以概述为道、理、法、术四个字。“道”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阴阳五行,《易传·系辞上》曰:“一阴一阳谓之道”。五行是古代用于解释自然界与人体运行机制的一种哲学方法,之所以把阴阳五行称作道,因为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中医药理论中它处于纲的位置,而医理、医法、医术都处于目的层面,阴阳五行学说在理、法、术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存,统率和贯穿于整个中医药理论和实践。那么,阴阳五行这个道对中医药理论的影响表现为对医疗观和方法论的主宰,即它决定了中医的价值观、生命观、时空观和行为观。

五行学说在临床上更多地表现在处理人体复杂系统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如我们熟知的诊断上的顺症和逆症、五脏病机,治疗原则上的“培土生金”、“滋水涵木”等无不是五行学说的应用。

从中医学说的哲学支持来说,阴阳五行之所以失常导致人由平常态转向非常态,正如“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所揭示的,其表现是脏腑经络某部分的不通,其根由是因为不是太过就是不及。所以我们所说的由非常态向常态的转变其实质是解决太过或不及,力求使其转变为平和的状态,其方法可以千变万化,只要有效,都不离“通”字这个宗,而且是离“道”这个纲越近,方法就越简单,正如我们大家熟悉的癌症病人在康复时,多数都选择郭林功。

同样,新药管疗法作为新型的内病外治法,在解决一身数病、一病多症,与常规的医疗方法相比,在疗效上有独到之处,是因为它以调整阴阳五行为纲,以调心气、和胃气、补肾气作为调平的主线,通过调整生理,化解病理,产生消除症状的效果。

中医药理论应用于临床时,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调平”,即把非常态调整到平常态,而不是治,因为非常态与常态的区别就是内部关系的失调,是失调的系统和平和的系统,这种关系只能是调平,而不是治,治只能是调平的结果,而不是出发点。

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也充分体现在系统科学和方法论应用于临床时做到了“复杂系统简单化处理”,简单在抓住了阴阳五行这个纲;做到了“模糊问题清晰化”,还因为抓住了阴阳五行这个纲,区分了非常态和常态;做到了“定性问题定量化”,用心率、体温等作为平常态的特征量。在我们今天视系统科学和方法论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方法论时,我们不能不为四千多年前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药所展现的系统论典范而自豪。

中医药理论不仅给大家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规范的实践原则,而且几千年来形成了一系列的在实践中贴近百姓生活、行之有效的养生和防治方法,如果我们把这些方法通过有指导的普及方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他们养生防治的手段,那么就可以实现以极小的投入为他们提供了自助健康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将会大幅度减轻国家和社会的医疗费用负担,与现在的、传统的医疗投入思路相比,不能不说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卫生健康投资的战略选择。

 

三、人人都能享受中医药

这段内容要回答四个问题:

(一)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中医

(二)中国人应该享受中医

(三)老百姓能不能学懂中医

(四)怎么学习中医

 

(一)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中医

古代医家中的许多人,特别是其中的精英,并不把医学看作单纯的职业或谋生手段,而是把医学活动视为个人实现人格完善和社会价值的途径。通过医学活动,立德、立功、立言以达到不朽,从而实现其人生理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为古代医家的医学价值观。

晋代皇甫谧曰:“若不精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

孙思邈《千金要方》自序曰:“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

可见,在古代医家的心目中,学医不是单纯的寻找谋生的职业,而首先是对自我人格的完善和尽孝的实际需要,作为学医的动因。

从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来说,也应该具有自救的能力。正如《洄溪医案》所述,“养生者,医理不可不知也。”我们现代社会上健康状况的恶化就其患者本人而言,由原来的健康人最终变成病人,不能不与他们缺乏起码的养生和预防知识有关。

 

(二)人人应该享受中医

中医药是世界医学宝库上的明珠,是古人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学习中医药首先我们可以分享到中医药几千年历史中,涌现出来的以医圣和药圣为代表的一批中医药精英,他们德术相通的业绩也是中华民族的财富。通过学习,我们首先接受的是他们的做人之道,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当中,以德治国,以德行事,对于我们都是非常迫切的,非常实际的。通过学习中医药的思想,可以使人们拥有和发扬仁爱之心,使整个民族的心态得到净化和提升。从操作层面上也为我们百姓在选择可托付的医生时提供了一个判别标准。

中医的医疗观和方法论,作为系统科学和方法论的典范,对于各行各业的管理和协调发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儿童学习中医,从小接受这些精英的思想,有助于解决种根的问题,树立做事先做人的观念;通过启蒙教育,使他们从小接受系统论的教育,有利于他们在系统观的高度上进行智力开发。

通过中医的学习,在中医药的养生、预防调平的理论的指导下促进整个民族健康水平的提高。使中华民族的医疗建立在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上,使更多的人摆脱疾病,走向自我养生、自我预防的良性轨道上来。

 

(三)老百姓能不能学懂中医

没学过中医的人总是有个问号,我能学会吗?回答是肯定的。

第一是因为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背景是文化,从文化背景来说,每个中国人都有接受中医药的文化基因。

第二是因为所有的人都是在国家、企业、社会层次,最低层次也是处在一个家庭层面,这些人每做一件工作,要想做好,都要符合系统观和方法论,从事的工作都为我们学习中医作了前期准备。中医在治国与治人上相通,是在方法论上的相通,当我们把内涵变成中医药,原有的经历就成为我们理解中医药系统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所以从方法论相同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能学会中医。

第三是因为中医药理论本身来自于民间,是民间之医药,是古人对我们生活当中发生的生老病死与天地社会关系的一种观察和提升。我们每个人天天都在接触中医药,我们所接触到的是生活化、表象化的中医药理论。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不就是说明我们人类的活动要顺应天地昼夜阴阳的变化。民间冬至进补这一说法,就是因为冬季是收藏季节,冬至是阴中之阴,这也是符合阴阳五行规律的养生之道。还有“春捂秋冻”也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体现了春天要养阳,秋天要养阴等等。这些养生格言都是中医理论的生活化和表象化的体现。我们经常出现的水土不服,那就是人与天地的不适应。时间差导致的生物钟紊乱、失眠也是因为人与天地运行的不适应。实际上都是人内部的阴阳与自然界阴阳的失调。这些以中医药理论为内涵的表象每天都在我们周围发生,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我们没有从思维的角度将这些表象转变到中医药理论中。

在此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母亲,一个家庭主妇,在60岁的时候开始帮助我的父亲开创医学新道路。在20世纪20年代,她是一个初中水平的学生,在医药方面,没有一点基础,但经过10多年的实践,居然成为上海滩上治疗疑难杂症的名医,经她治疗的患者有数万人次,几乎都是术到病除,重症肌无力、类瘫、儿童脑瘫、哮喘等经她治疗痊愈了。她的神奇医术来自于,她对患者的仁爱之心,患者赞她是“心中只有别人,唯独没有自己”。她处处体现 “患者至上,实践至上”,她只有一个信念,“在自己的余生能够帮助丈夫实现医学创造上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诺言。”

她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病人,没有上班下班之分,她把研究病人的病情视作自己的乐趣,有时甚至做梦都会在梦里看病,她的执著终于在医学领域创出了奇迹,在75岁到78岁的时候,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连续三年在上海被评为三八红旗手。

 

(四)怎么学习中医

从上面的例子以及我自己从学理科的学生到能够主持医学的研究和实践,我认为,要学好医,有以下几点可能有益于大家思考。

1、中医药历史的启示

中医药历史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为患者服务的历史。中医药工作者按其对中医药的贡献,又可分为医圣、医家、名医和普医。历史上誉为医圣者是张仲景,药圣者是李时珍,药王孙思邈,他们是诸名家的代表,据有关资料显示,古、近代称得上名家的共130位,德术相通是他们的共同点,而道、理、法、术上的成就不同是他们的差异。

2、学习中医药,首先要从建立平常人的心态开始

这个心态就是仁爱的心态。我们要按照古人所说的,学医是为了健全自身的人格,为了掌握仁爱之术。就个人而言,学医也是为了让自己走出医盲,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成为专业医疗工作者,但是我们一定不能是医盲,我们要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

3、学习中医药可从学习中医养生理论突破

学中医从学习养生开始,一是因为中医养生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二是因为现在亚健康的人要转变成平常人,就需要通过养生进行调解。我们学中医是为了自己健康,对于多数人健康状况下降,主要是养生这个关没把好,七分养三分治,养生应该贯穿我们健康的全过程,没有病的人应注意养生,有病的人更应该注意养生,从中医药理论来看,养生首先是先养胃,而养胃是先养心,就是心要静,身要动,现代很多人不健康是因为本末倒置,是心动,身不动。

4、从学习古代养生的至理名言入手,研究人的健康与自然界规律的关系,进而把我们领进学习《黄帝内经》的大门。

广泛流传民间的有关养生的至理名言,尽管只言片语但包含了深刻的内涵,它们是《黄帝内经》生活化的一种表述。重温和实践这些至理名言,有助于我们理解《黄帝内经》中关于自然界阴阳五行规律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黄帝内经》其它论述奠定基础。

5、带着问题学习中医药,急用先学,是学习中医药的基本方法

我们学习中医药首先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健康,所以初学者可以从探究自己健康状况和制约健康的原因入手,在学习中医药找到答案过程中使自己进入中医药的宝库,因为我们健康中每一个问题从原因的分析到问题的解决,都会程度不同的包含了中医药的“道、理、法、术”。例如我们最熟悉的病毒性感冒,在暖冬季节容易多发。从中医学的“四时”理论来看,该冷不冷,气候反常导致了病毒的活跃;其次,特别是城市室内保温条件的改善,造成了人在室内外活动时感受的温差加大。第三,现代的人由于高热量的饮食结构,一般来说肌体内热大、内邪增加;第四,生活节奏的加快,起居反常与天体的阴阳变化,导致人的正气减弱,第三、第四表明人的正气弱内邪升,自然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解除病灶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重点放在确诊是什么病毒,然后对号入座,杀死病毒;另一种是调整人体内环境,清除内邪,提高正气,釜底抽薪,让病毒没有生存的环境,同时提高人自身的抗病毒能力,这往往是中医治疗的思路。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带着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健康问题做上述的学习和思考,再加上必要的理论提高,日积月累,自然就会进入中医药的天地,久病成医是最好的旁证。

6、学习中医药自助健康从哪起步

正如前面所述,中医药用于临床是立足于“调”,追求“通”,只有通了那么人体才能由阴阳五行失常的非常态,回归到阴阳五行和谐的平常态。气调、食调和药调,从自助健康角度讲,气调,风险最低、投入最小、自己最能把握、见效最快。如果气调力度一下不能到位,用药又怕伤胃气,那么不妨可使用新药管疗法,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作用。

 

 

四、结束语

以上是我多年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医药理论中逐渐形成的一些看法,供尚未学习和准备学习中医药理论的朋友作为一种参考。在结束讲座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为生活在中医药故乡而感到自豪、幸福,也对自己的健康长寿充满信心。

最后,祝福大家在学习中医药的进程中,都成为一个平常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