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理论常识五

 钟家台 2013-02-10

文学理论常识五

14、才性 15、神思 16、文笔

14、才性 

  人的才能和禀性。始见于赵岐《孟子·告子》非天之降才尔殊也注:非天降下才性与之异也,王充《论衡·命禄》:故夫临事知愚,操行清浊,性与才也。魏晋玄学兴起后,才性更是被广泛清谈的问题之一,袁并有《才性论》(《艺文类聚》卷二十一)。后被运用于文学批评泛指作家的天才与气质指文学创作中作家主观方面的条件。指天才和才能,指作家的气质和个性,两者都直接地影响着作者的创作。

  三国时期,刘邵的《人物志》是中国最早论及性格类型的著作。其中品评人物,比较注意人的才性的区分。在《人物志·八观》第七中就提出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并认为人有偏才和兼才之别。葛洪《抱朴子·辞义》也有关于才性的偏长兼通之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第一次接触到作家的气质与作家的创作之间的关系的,是曹丕的《典论·论文》。认为作家独特的气质、个性,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所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清浊即指作家气质、个性的刚柔: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但他过于强调了作家气质、个性的先天性: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却完全忽视了后天的社会实践和艺术素养对于作家气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

  到刘勰的《文心雕龙》,对作家的才能、个性之与作家创作的关系,才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探讨。

  刘勰曾反复地强调作家天才和气质的不同:才分不同,思绪各异(《文心雕龙·附会》篇);“□桂同地辛在本性(《事类》篇);“性各异禀(《才略》篇)。这种才能、个性方面的差异,决定着作家们各不相同的风格: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体性》篇)就是说一个作家作品的辞理的平庸或杰出他的作品风格上的阳刚和阴柔,都是和作家本人的才性分不开的,从而提出了作家的才能和个性,是形成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的基础。刘勰并用这样的观点,对历代作家的创作进行了评论。譬如在《体性》篇中,他从性格对于创作风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沉寂,故志隐而味深……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就是说,作家外在的文辞风格的表现,都是他的内在性格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反映。

  而作家的才能和个性的发展,又常常是和时代分不开的。所以刘勰在《才略》篇中,在分析了后汉和前汉、晋代和建安时代的创作时指出前者不如后者主要就是时代风尚影响的结果。例如他认为东晋的文意单薄,和当时的清谈之风的影响就是分不开的。所谓何也?岂非崇文之盛世,招才之嘉会哉?嗟夫,此古人所以贵乎时也。在《诸子》篇中,他认为由于百家争鸣的气氛,使得诸子能够越世高谈,自开户牖;而汉代由于依经立论的结果虽明乎坦途,而类多依采所以不能不比诸子逊一筹。在《时序》篇中,更进一步指出了建安文学梗概而多气的风格特点,和建安时代的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影响分不开;晋代虽然人才实盛,但由于运涉季世,人未尽才。这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观点。

  这些看法对于促进人们对于风格理论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在天才的问题上刘勰一方面接受了曹丕的观点很强调它的先天性如所谓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才有(由)天资(《体性》篇)等;但刘勰和曹丕不同的是他既承认天才的先天性又很重视作家后天学习对于才能发挥的重要性:才之能通,必资晓术(《总术》篇);将赡才力务在博见”“文章由学,能在天资”(《事类》篇)八体屡迁,功以学成(《体性》篇)。这样的认识,无疑是更为全面的。

  刘勰之后,关于才性对于文学创作和风格理论的关系,曾为后世的许多作家、理论家进一步探讨和发挥。

15、神思 

  指艺术想象不受时空限制、变化迅疾莫测的特点。指变化迅疾莫测指心思、想象。神思作为一个词组,是以形容心思、想象的特点。

  思之,源于《易传》,具有多种含义,其中之一即变化迅疾莫测。如《易·系辞上》释阴阳不测之谓神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易·说卦》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即万物变化神妙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提出字以概括这一特点。以,则指心思、想象的变化,神妙莫测。

  在魏晋玄学兴起,谈《易》、《老》、《庄》三玄成风时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是经常被引用的话。如《三国志·魏书·何晏传》裴注引《魏氏春秋》记载何晏品评朝士所说“‘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等。《列子·周穆王》吾与王神游也,形奚动哉注亦全袭此语。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对于人的思维、想象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早已有所认识。如《庄子·让王》篇所说: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荀子·解蔽》篇所说的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以及《淮南子·□真训》所说:夫目视鸿鹄之飞,耳听琴瑟之声,而心在雁门之间。一身之中,神之分离剖判,六合之内,一举而千万里等,都是讲思维的这一特点:身在此而心在彼,思维不受主体所处时空的限制。

  汉末佛教输入中土后翻译佛经论述佛理也曾广泛论及思念之变化无方及其超时空性如僧康会《〈安般守意经〉序》所说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全三国文》卷七十五)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所说: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后秦僧肇注弹指顷有六十念过,等等。

  在艺术上,首先接触到艺术想象问题的,是《西京杂记》卷二记司马相如作《上林赋》、《子虚赋》所说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等。晋人陆机专论文学创作过程的《文赋》,虽未标以神思,却曾对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的特点做过精细入微的描述: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

  首先标出神思,将思维的这一特点引入艺术理论并设立篇目对之进行了专门论述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与陆机《文赋》不同的是:陆机只是一般地谈到了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的特点,而刘勰的《神思》篇,则更进一步论述了艺术想象的特点,并将它的重要性提到了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的地位: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在这里刘勰以生动的比喻,描述了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的特点。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讲的是超越任何时间的差距;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讲的是超越任何空间的差距。与《文赋》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意义完全相同。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性,在后世更曾被广泛地论述描绘过,如萌一绪而千变,兆片机而万触。……转息而延缘万古,回瞬而周流八区”(《全唐文》卷一百八十八韦承庆《灵台赋》)等。

  艺术想象的超时空的特点,在西方传统美学和文论中也常常被提到如达·芬奇谓心能于瞬息间自东徂西,沙士比亚称心思捷跃,能一举而逾世代、超山海(转引自《管锥编》第 3册第1187页)。近世意识流兴起后,更曾夸张地提倡这一点。

  想象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西方曾为许多作家和理论家重视和提倡,黑格尔甚至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美学》第1卷第50页、357页)艺术想象是优秀创作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作者只有通过艺术想象活动,并加以适当的艺术处理,才能把精细入微的道理和曲折复杂的情致所谓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表现得维妙维肖。而这也是在艺术欣赏中诱发读者想象活动的必要条件。但想象并不会凭空产生,没有广博的学识,以及理性的知识,想象就不会有驰骋的广阔的天地,而会成为不根之萌。刘勰《神思》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的特点,而且在这之后,提出了进行艺术想象的几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是精神心理状态要处于虚静,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后两句话出自《庄子·知北游》引老子语:汝齐(斋)戒疏瀹而(汝)心,澡雪而精神。是先秦时期道家提出、而为各家所共同承认的思考和认识事物的必要的心理状态。除心理状态处于虚静这一点外,还需要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样,对于进行艺术想象所必要的条件,可以说基本上都论述到了。这就使刘勰关于艺术想象的理论,更为前进了一步,在中国古代文论关于艺术想象理论的探讨上,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

  刘勰论述艺术想象理论中所提出的又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他实际上已经认识到作为艺术想象的心理活动现象,虽神妙莫测,实际上却与外在的自然现象始终保持着一种紧密联系而不可分离的状态,所谓思想为妙,神与物游”“神用象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正是关于艺术想象这一活动特点的形象说明。思维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性,是任何思维都具备的特点,并非为艺术想象所独具。例如后来朱熹所说的:如古初去今是几千万年,若此念才发,便到那里;下面方来又不知是几千万年,若此念才发,便也到那里。……虽千万里之远,千百世之上,一念才发,便也到那里(《朱子语类》卷一八),就是讲的一般的思维、想象超时空的特点。但只有艺术的思维和想象活动,始终并非舍弃外物而抽象进行的。上引神与物游神用象通等等,讲的就是艺术思维、想象的特点,而并非一般的思维、想象的特点,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刘勰之后,神思一词作为艺术想象的术语,逐渐地被广泛采用,例如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所说的: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