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山一样的情怀

 郑书斋 2013-02-11

 

我以虔诚而崇敬的心情拜读了<<新时期师德精神的颂歌>>一书,说句实话,这种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的报告集之类的书籍在许多人的案头上多半是陈设品,然而,我却被书中的老师们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的情怀是多么的宽广,在他们的眼里学生个个可以成才,在他们的心里宽容比惩罚更容易打动学生,在他们的思想中有一个不动的原则--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书分明是一曲颂歌,贴切生动地诠释了太阳底下从事最光辉职业的人们怎样塑造人类的灵魂.

长期在乡村工作,我接触了不少乡村的教师,在这些熟悉而亲切的人群中,他们留给我太多的难以忘怀的回忆.

一位慈祥而严厉的女教师,她常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宽容比惩罚更容易打动学生.上学期,一位从村小转入我校就读的同学,因为不习惯住校,经常偷偷地溜回去.孩子的母亲无可奈何,父亲长年在外务工.当这位女教师了解到这一情况以后,她便接二连三地给这个学生的家里打电话--聊天、拉家常、传授教育孩子的方法。她那匆匆的身影常常往来于这个特殊孩子的家庭和学校之间。教师办公室里孩子母亲那张朴实的面孔渐渐地让老师们熟悉了。我常目睹老师们用惩罚的方式警戒学生,颇为有效,而这位班务工作历来踏实的女教师却选择了求助于学校领导、同事,选择了宽容。

“宽容比惩罚更能打动学生”,她这样告诉我。孩子刚来学校,在短暂的时间内无法适应学校的住宿生活;村小的养成教育不到位,我们老师失责,没有把学校教育落到实处.孩子是无知的,他来到学校就是接受我们教育,我没有理由拒绝他走进课堂,更不能惩罚他.

如今,每当我走进教室,讲授《思品与社会》,看见孩子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眼睛里充满对知识的渴望,我感到无限的欣慰。

“相信人人可以成才”这位老师常常这样对同事说。他那爬满皱纹的脸上总是充满自信,这位辛劳的园丁多年来一直被评为县乡优秀教育工作者.2006年教师节前夕,记者采访了他,面对摄像机的镜头,他没有说叙豪言壮语,在场的却牢牢记住了这样一句话:相信人人可以成才!

人们清楚地记得,上学期,这位近花甲的老师,担任毕业班的数学,还当班主任,他所带的班级以90多分的平均分名列全县前茅.令许多年轻的老师汗颜和折服.

这位老教师在乡村工作多年,为人随和,业务精通,因人施教,颇受同事和领导敬重,我和他接触过多次,他经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们应该给自己信心,更应该给孩子们信心,相信人人可以成才."

话语平凡朴实,正如他自己一样,然而践行却需要付出辛劳的汗水,直到呕心沥血.

城郊有一位快退休的教师,人们亲切的称他为老校长,调回老家工作多年,一直带病工

工作,医生告诫他:你血压偏高,还患有糖尿病,应该多休息.当他得知学校师资不足,毅然担任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多年来,他像一支燃烧的蜡烛,毫无怨言,默默地为乡村教育事业奉献余热.他就是x教师,一位普通的党员教师.在我县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这位老教师在支部会上动情地说:"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我钟爱的教育事业,请大家对我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多好的老师啊!在他的心目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事业是他一生的追求,这清贫的职业,清贫的生活,恶劣的教学环境丝毫没有让这位老师有过退却的念头.让孩子们出好身,读好书,成为他心中唯一的愿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