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律写法

 许实无为 2013-02-15


浅谈写七律诗的方法格式的体会感想

格律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很值得探讨。对此,我产生浓厚兴趣。由于平时学学写写,也就懂得了一些其本要素,摸索到一定的规则,当然也读了一些名家书籍。此种文学体裁与表达方式,并非如人们所讲得那么深奥。因为格律诗就那么几句,工整的七律诗,充其量仅八句五十六个字词。讲难也不难,讲易也非易,它也曾得过辉煌时期。较其他文学体裁形式诸如散文、小说等,它的表达形式要拘谨严格一点。尤其明、清时期几乎呆扳得使人窒息,所以“五四”期间称之为“八股”。对此我翻阅了有关书籍资料,也探索过不同版本的唐诗,其实其形式也非呆板。格律诗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首先是看它的主题、立意;其次才是它的表达形式。当然,既称之为格律诗(近体诗),那就有其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和表现形式的特点,不然也就不叫格律诗了。但我们不能因其要求而却步,只要经常学写写,也就会悟出其中的一些规则与方法的。

     以唐人崔颢的《黄鹤楼》为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还,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该诗的首联与颔联的对句中,“平仄”音上都有几处不规范,即放宽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从严”角度上讲,也是值得商榷和思索的问题。首联出、对句中的第四个字“乘”“余”均平声字,第六个字“鹤”“鹤”均仄声字;颔联出、对句中的第四个字“去”“载”均是仄声字。这就说明古人,尤其盛唐时期的诗,均突破平仄要求。今天我们写诗也不要跟自已过不去了。如果今天写诗钻到“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套子中去,而不能灵活点,那我们初学诗的人就望而却步了。

    所以,笔者认为写中华格律诗词,首先要在主题、立意和剪裁上下功夫,多花心血。只要立意正确、主题鲜明,具有时代精神,且剪裁精湛,遣辞新颖。这样就是一首比令人满意的较好诗词。当然,我不是否认格律诗词的规则,这也就是我该文所讲的其次----即要掌握格律诗词的一般规则要求。既然你要冠于中华格律诗的“牌照”,就应要有它的特色。

     在此,我就学习写格律诗规则,谈一点粗浅看法与体会:

     (一 )是“四声”:要学习和掌握声韵学基本知识,要了解“四声”。这对格律诗词(或者顺口溜诗)的押韵和平仄都有好处的。所谓“四声”,也就是汉语中的四种声调,也是汉语的特点。即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声调,使人朗读起来激昂顿挫,通过朗诵来表达人与诗作的情感。四声调有两种:一是古汉语中的四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二是现代汉语中的四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现代汉语的四声调与古汉语的四声调的种类,虽不完全相同,有所区别。但现代汉语基本上还是立足于古汉语的基础,从中演绎或分解而来的。尤其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基本上都分化到现代汉语中的四个声调中去了。

    (二 )是“押韵”:押韵是我们中华诗词、民间山歌、顺口溜以及韵文的基本规则要求,必须要掌握。一个字的读音是由声母和韵母构成,但同一韵母音节不一定是韵母完全相同,只要韵母音节中的韵腹相同即可。如:家(jia),妈(ma),花(hna)的韵腹都是a,这三个就是同韵。当然,如果能熟练掌握清朝张玉书编撰的《佩文诗韵》,或者戈载编撰的《诗林正韵》等古代音韵工具书,显然更为规范了。但是笔者认为初学中华格律诗词,还是以现代汉语音韵为好,因为你的诗词歌曲是写给现代人读的。且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两声可视为同韵。

    诗词中没押韵,读起来别扭拗口;押韵是中华诗词的特色,它读起来就显得顺畅,就象唱山歌般有着音乐美感。以《七绝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xia),白去深处有人家(ji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na)。”从该诗的顺序上讲一、二、四句均是押韵。    再又以《七律 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nan),万水千山只等闲(xian)。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wan)。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han)。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yan)。”该诗顺序一、二、四、六、八句是押韵。

    由此可见,格律诗词基本上都是逢双句要押韵,并且一般都是押平声韵的。这样读起来就显得朗朗上口,有极佳的音乐美感。这就是格律诗与文章以及外国诗歌的区别之一吧。

    (三)  是“对仗”:对仗即对偶,俗话中的对子。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一般是要两句相对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出句与对句字数相同,词性(或词组)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如果是词组的,那就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主谓词组对主谓词组、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联合词组对联合词组......。这样就比较工整了。

    例如《七律长征》中的颔联(三、四两句)和颈联(五、六两句)就是两幅对仗或者说对偶。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五岭”对“乌蒙”,均是名词;“逶迤”对“磅礴”,均是形容词;“腾”对“走”均是动词;“细浪”对“泥丸”均是名词。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金沙水”对“大渡桥”,名词对名词;“拍”对“横”,动词对动词;“云崖”对“铁索”,名词对名词;“暖”对“寒”,即形容词对形容词。

    在《七律长征》这首诗中,只有颔联对仗和颈联对仗。那么在其他“七律”这样的格律诗中,也多是颔联与颈联这样两组诗句是对仗(或称之为对偶),即三、四句为一组对仗,五六句为一组对仗。那么首联(一二句)和尾联(七八句)就不必求全了。所以,颔联的对仗和颈联的对仗,是七律这种格律诗中的又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区别于其他诗歌的特点之一。

    (四)是“平仄”: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格律诗词中的一个术语也是一个重要规则。“平”是平声,古汉语中也是平声;现代汉语中的阴平与阳平两声。“仄”就是仄声,古汉语中就包括了上、去、入三声字;现代汉语中则包括上声、去声两声字。现代汉语中没有单独的入声字,但化解到阴平阳平及上声、去声中的入声字仍属仄声字。平声字读起来(或发音)没有升降并且悠长,则仄声字却升降短促。《康熙字典》载有“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道远,入声短促急收藏。”,由此分出平声与仄声两大类及其特点。

    平仄在诗词中如何交替呢?王力先生讲“平仄在本句中或者说单句中是交错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也就是说两个句子平、仄音是相对或者说相反,出(上)句是平声字,对(下)句就应是仄声字。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平仄交错和相对式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也就是“金沙、云崖、桥横、寒”等字均是平声字;“水拍、暖、大渡、铁索”等字均是仄声字。“金沙水拍云崖暖”即“平平仄仄平平仄”。而“大渡桥横铁索寒”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则完全相对或相反。两句连读起来就能产生激昂顿挫、铿锵有力的情感。公式化的格律诗它们有着严格的规定,这就给初学格律诗的人增加不少难处。所以,笔者还是认为在平仄问题上只要懂一点,掌握一些则可,不宜求全,不要太拘泥于公式以致损害诗的主题与意境,改变初衷立意,乃至更糟的为了平仄声求全,花费不少精力时间,生造字词,结果糟蹋了诗的意境美感。这点本人感触颇深,不必做那舍本逐末、适得其反的 事。   

    ( 五)是“粘对”:粘对也可叫粘连吧,这也是律诗中的一个规则。前边讲了对仗,对仗中两句子读音,是平声字对仄声字,仄声字对平声字。也就是一组对仗中的出句和对句,平仄读音是相对或相反的。而粘对或者说粘连句子读音则不一样了,它们是相同或相似的。

    一首“七律”诗总体上可分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由此而构成一首诗的“起承转合”。按句序讲“粘对”:第二句的一二字与第三句的一二字相同或相似平仄,第四句一二字与第五句一二字相同平仄,第六句一二字与第七句一二字相同平仄,第八句的一二字与第一句的一二字应是相同平仄。若是平声字就应平声字,若是仄声字就应仄声。

    从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者关系来讲“粘对”:单句(一三五七)叫出句,双句(二四六八)叫对句。就是首联的对句与颔联的出句相似平仄声。颔联的对句与颈联的出句相似平仄声。颈联的对句与尾联的出句相似平仄声。尾联的对句与首联的出句相同平仄声。

    以《七律长征》为例:第二句也就是首联的对句“万水千山只等闲”与第三句也就是颔联出句“五岭逶迤腾细浪”。它们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与“仄仄平平平仄仄”基本相似,而前面两个字“万水”与“五岭”都是仄声字。而后边诗“乌蒙磅礴走泥丸”与“金沙水拍云崖暖”的“乌蒙”与“金沙”都是平声字。这样就形了粘对如果明白了粘对这一规则道理,就不难帮助我们掌握七律诗中的平仄格式。也用不着死记那“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公式了。总而言之,一首工整的格律诗,还有不少规则,要求也是比较严格,但是我们只要能灵活运用而不是生搬硬套。也并非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在学习掌握它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使中华格律诗词这朵不凋的奇葩更加绚丽多彩。

    这就是近几年来学习写近体也叫格律诗词的点滴体会,以此抛砖引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