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梦泽赤子 2013-02-16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江汉地区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地区城址分布示意图 / Distribution of the Sites of the Late Neolithic Period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Valley

        江汉地区城址均分布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除了已知最早的湖南省澧县城头山城址始建于约公元前3500年,其它城址时间跨度为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城址大都建于近河台地上,既便于解决城市供排水,城墙也承担着防洪的功能。城墙外都有护城河,进一步提高了对人、对自然的双重防御能力。多座古城设有水门,方便了城市供水和水运交通。城墙夯筑工艺均为堆筑法,这与当地土质硬、粘度大、易凝结成型有关,客观上制约了夯筑技术的发展。由于地形限制,城址形制多不规则。城址面积普遍较大,除了城头山古城,其它城址大都在15~20万平方米,石家河城址达120万平方米。城址的规模与周围附属聚落的数量呈正比,体现了城对聚落的依赖性和控制力。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湖北省天门石家河古城 / Walled Site of Shijiahe of Tianmen, Hubei Province

        石家河古城规模宏大,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坐落于方圆约8平方公里的聚落群中心,略呈圆角方形。城内外都存在早于城址的聚落遗址,与城址具有连续的继承关系,可见古城是在聚落群的基础上兴建起来的,位于聚落群中心则进一步反映了它从中心聚落发展为聚落群权力中心的演化历程。城中央的谭家岭遗址分布着密集的房屋,个别房址还发现了土坯砖这种新型建筑材料。城内西北角的邓家湾和西南部的三房湾是宗教祭祀区,出土了大量具有祭祀性质的陶器。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青玉人头像 / Green Jade Figure Head

湖北省天门石河肖家屋脊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璜形玉人头像 / Jade Figure Head in Semi-circular Shape

湖北省天门石河肖家屋脊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这件璜形玉人头像是弧形玉璜与人头形玉佩结合的产物。人头形玉饰是新石器时代一种特殊造型的玉器,多为片状,用阴线或减地浮雕刻划出人的面貌轮廓及五官,人头一般戴冠,有穿孔可悬挂佩戴。有观点认为人头形玉饰是史前时代猎头习俗的反映,佩戴者用以夸耀战功;也有观点认为这些人头形玉饰可能是部族崇拜的偶像或祖先神,随身佩戴以祈求保护;还有观点认为可能是人们祭神时所带面具的模型,佩戴以求辟邪。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玉蝉 / Jade Cicada

湖北省天门石河肖家屋脊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玉璋 / Jade Tablet (Zhang)

湖北省荆州汪家屋场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管形玉虎 / Jade Tiger in Tube-shape

湖北省荆州枣林岗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虎以其凶猛而成为很多史前文化崇拜的偶像。江汉地区出土了不少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虎头造型玉器,反映了当地先民的虎崇拜。这件玉管造型独特,在外壁用粗犷简约的手法表现了一个虎头的形象。此器应该是串饰的一部分。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玉虎头 / Jade Tiger Head

湖北省天门石河肖家屋脊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漆木柄石钺 / Stone Axe (Yue) with a Lacquered Wooden Handle

柄为湖北省荆州马山阴湘古城出土,钺为湖北省松滋团山征集

荆州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湖北省天门石家河古城邓家湾遗址祭祀遗迹 / Sacrifice Relics at the Dengjiawan Site in Shijiahe, Tianmen, Hubei Province

        邓家湾遗址位于石家河古城城内西北角,由一片中小墓葬墓地和紧邻的宗教祭祀场所组成。在祭祀区发现了类似后世“燎祭”的焚烧牺牲现象和大量陶质祭品,包括成串套接的长筒形陶器和陶缸、数以千计的陶塑动物、数以百计的陶塑人像等。长筒形陶器颇似史前社会生殖崇拜信仰所特有的陶祖(祖即男根),推测该祭祀遗址为祭祖场所。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红陶筒形器 / Terracotta Tube-shaped Jars

约公元前2,500年

湖北省天门石家河古城邓家湾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契刻陶瓮 / Pottery Urn with Carved Veins

约公元前2,500年

湖北省天门石家河古城邓家湾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这些陶器契刻符号以象形符号为主,大多以简练的笔划勾勒出某一事物的外部形态,一件陶器上只有一个符号,而且绝大多数为单体符号,少数为合体符号。这件陶瓮上的刻划符号酷似穿柄石镰。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邓家湾遗址出土陶缸上的契刻符号 / Unearthed Ceramic Urn Carved with Characters from the Dengjiawan Site

        在邓家湾遗址出土的一些陶祭器表面发现了数十个象形契刻符号,有的像号角,有的像玉石钺,有的像石镰,有的像陶杯,反映了经济、祭祀、军事等多种涵义。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彩陶碗 / Painted Pottery Bowl

湖北省天门石家河古城谭家湾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镂孔灰陶盘 / Grey Pottery Plate with Engraved Holes

湖北省天门石河肖家屋脊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彩绘陶壶 / Painted Pottery Pot

湖北省天门石家河古城邓家湾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薄胎晕染彩陶是当地陶器的一大特色。器形多为直腹的碗、杯类,器物多以泥质黄陶制成,器壁较薄。先以灰、黑、红或橙黄色颜料为陶衣,然后在器物的内、外壁以黑彩分别绘框格、卵点、条带、垂幛纹等。其特点是一件器物上兼用两三种颜色的陶衣,纹饰浓淡相间,具有特殊的晕染效果。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红陶盉 / Terracotta Wine Vessel (He)

湖北省松滋桂家树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陶偶 / Pottery Figures

湖北省天门石家河古城邓家湾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邓家湾遗址出土的陶偶数以百计,姿态各异。绝大多数头戴浅沿帽,身着细腰长袍,一般头后挽髻,体现了当地先民的服饰特征。跪坐抱鱼陶偶数量最多,姿态端庄而虔诚,可能是代表献祭者的形象。舞蹈等姿态的陶偶可能是表现以舞蹈通天地鬼神的场面。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红陶杯 / Terracotta Cup

湖北省天门石河肖家屋脊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彩绘红陶薄胎杯 / Painted Terracotta Cup

湖北省天门石家河古城邓家湾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动物陶塑 / Animal Pottery Sculptures

湖北省天门石家河古城邓家湾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邓家湾遗址出土了上万件陶塑动物,可能是代表祭祀时用的牺牲,亦或是以动物作为通灵的媒介。这些动物陶塑往往突出特征而忽略细部,还特别表现不同动物的各种姿态。陶象表明当时的江汉地区气候湿润,遗址附近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适于象群生存。

 

江浙地区 / Low Yangtze River Valley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新石器时代晚期杭嘉湖平原重要遗址分布示意图 / Distribution of Hangjiahu Plain Sites and Settlements in the Late Neolithic Period

        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生产,水网纵横便于水运交通,具有鲜明的水乡泽国风情。以太湖为中心的杭嘉湖平原是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心。迄今所知长江下游地区的史前城址仅发现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莫角山一带。莫角山古城作为目前在这一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城址,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古城,面积达290万平方米。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以莫角山史前古城为核心的遗址群分布示意图 / Distribution of the Group Sites around Mojiaoshan Prehistoric Walled Site

        莫角山城址周边方圆约50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发现了一百余处同时期的聚落遗址和墓地,包括多座大型祭坛和贵族墓地,可遥想当年这里之富庶。莫角山古城是这一地区的统治中心,与周围的聚落、祭坛、基地等遗址形成了众星拱月的格局。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浙江省杭州余杭莫角山古城平面示意图 / Layout of Walled Site of Mojiaoshan in Yuhang, Zhejiang Province

约公元前2,400年

        莫角山古城略呈圆角方形,基本为正南北方向,南北长约1800~1900米,东西宽约1500~1700米,总面积约290万平方米。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分别位于两座小山上,选址显然经过精心勘察和规划。城墙内外均有壕沟,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为基础,石块上堆筑纯净的黄色黏土,这种筑墙方法为史前时期所仅见。位于城内中心的莫角山是一座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的长方形大型人工堆筑台基址,台基上有大面积的大型建筑基址和三座带有礼仪性质的土台。城内西北角有付款和贵族墓地,城外也分布着祭坛和贵族墓地。还发现在城址末期这一带曾发生过大面积洪水泛滥,使人们对该文化的衰落原因展开了遐想。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浙江省杭州余杭莫角山古城城墙以石块铺垫的墙基 / The Site Wall Foundation Laid with Stone Blocks, Mojiaoshan Walled Site,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浙江省杭州余杭瑶山祭坛遗址 / Yaoshan Altar Site in Yuhang, Zhejiang Province

约公元前2,800年

        这种人工堆筑的大型土墩是江浙地区史前文化的标志性遗迹,其功能往往是祭坛与高级贵族墓地合一,迄今已发现了几十座,规模均宏大。例如反山祭坛遗址总面积约2700平方米,高约7米,土方量达2万立方米。再如瑶山祭坛是用三色土垒筑于一座自然小山丘上,祭坛上排列着十余座大墓。这些大墓均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平均在100组件以上。在赵陵山和福泉山等地的贵族墓地还发现了殉人和陪葬现象。葬于祭坛的高级贵族应是巫师、首领等统治阶级,利用神权与王权役使平民完成了这些大规模的建筑工程。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黑陶尊 / Black Pottery Wine Vessel (Zun)

浙江省平湖平邱墩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新石器时代晚期江浙地区的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居多,匀薄精巧,仿生特征明显,并已形成了由鼎、豆、簋、盉、壶、贯耳壶组成的陶礼器组合。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黑陶盉 / Black Pottery Wine Vessel (He)

浙江省嘉兴雀幕桥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黑陶带盖双鼻簋 / Black Pottery Food Vessel (Gui) with Double Loop Handles and Cover

浙江省嘉兴徐步桥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灰陶兽形器 / Grey Pottery Utensil in an Animal Shape

江苏省吴县草鞋山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灰陶豚形壶 / Grey Pottery Kette in the Shape of a Pig

长32.4cm

江苏省吴县梅堰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史前时期的陶塑题材多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或人物,形象单纯,风格质朴,体现了史前先民的率真和豪迈。此壶的流为带冠鸟首,器身做肥硕的豚(猪)形,尾做鲤鱼鱼鳍状,腹内中空。器身下面三个小支点起稳定作用。捏塑手法率意洗炼,形象生动。这样的造型设计已远远超越了实用功能的需要,在象生的模仿中提炼出艺术美,在丰富的想像力中实现形式美。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鱼鳍足黑陶鼎 / Pottery Tripod (Ding) with Fin-like Feet

高14cm,口径16.9cm

浙江省杭州余杭瓶窑北湖圣塘采集

良渚博物院藏

        这种鱼鳍形足造型的陶鼎是当地的特有器型之一,鱼鳍足的表面还刻有象征鳍骨的线纹,富有东南沿海文化的风情。青铜时代当地吴越文化的陶鼎、铜鼎继续因袭这种风格,鼎足仍作外撇状,成为东南吴越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漆绘黑衣陶罐 / Lacquered Black Pottery Jar

江苏省吴江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由于漆树生长缓慢、采漆困难,调漆和制作漆器工艺复杂,因此涂漆器物和漆器在新石器时代一经问世便成为部族上层的专用奢侈品,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此罐形似葫芦,器表先施一层棕色漆料为陶衣,再用金黄和棕红色漆描绘纹饰,丰富了陶器的装饰技法。所用的漆料经化验为生漆。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黑陶细刻纹阔把壶 / Black Pottery Kettle with Carved Thin Line Pattern and a Wide Handle

上海市青浦福泉山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此壶经过打磨,整体乌黑发亮,满饰精细刻纹。主体纹饰是多只高度写实的飞鸟,地纹是纤细如发丝的折线纹。优雅的造型与纹饰使这件陶壶成为一件罕见的陶器精品。这类细刻纹磨光黑陶器当非普通人家的日用器皿,应当为重要场合使用的礼器。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黑陶细刻纹双鼻壶 / Black Pottery Pot with Carved Thin Line Pattern and Double Loop Handles

上海市青浦福泉山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此器刻满细密花纹,长颈满刻盘卷的蛇纹,腹部则以蛇纹与鸟纹相间,圈足上有正视和侧视两种飞鸟。整器刻纹工整而纤细,技艺高超。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黑陶细刻纹高圈足豆 / Black Pottery Food Vessel (Dou) with Carved Thin Line Pattern and Circle Foot

高18.8cm,口径17.8cm,足径13cm

上海市青浦福泉山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江浙地区史前文化以极为精细的刻划纹饰见长,这不但体现在精美的玉器上,也展现于陶器上。此豆器身上下及盘内细刻精细的花纹,主题为鸟纹与蛇纹。蛇纹刻于豆盘外壁,与鸟纹相间,其状如螺旋盘卷。全器刻工精致,图案繁简得体。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浙江省海盐周家浜出土的玉背象牙梳 / Ivory Comb with a Jade Handle, Unearthed from the Zhoujiabang Tomb in Haiyan, Zhejiang Province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玉璧 / Jade Bi

约公元前2600年

浙江省杭州余杭反山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璧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江浙地区大量随葬于大中型墓葬中,是当地一种重要的玉礼器,最大者直径达40厘米。玉璧在当地不同墓葬之中的随葬数量差别很大,从一件到四、五十件不等,且大多制作不精,是专用于随葬的冥器,被赋予了敛尸防腐以及象征财富的功能。这件玉璧极为规整、匀称,抛光精美,其地位比普通玉璧要高。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玉带钩 / Jade Belt Hook

约公元前2600年

浙江省杭州余杭反山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过去人们认为这种勾挂式带钩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时期。江浙地区发现的玉带钩,将我国带钩的发明时间向前推进了三千年。这些玉带钩的形制基本一致,使用时勾挂在腰带绳套上。这种玉带钩已经较为成熟,以钩系带的方式在中国的出现时间应当更早。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四兽首玉镯 / Jade Bracelet with Design of Four Animal Heads

约公元前2,800年

浙江省杭州余杭瑶山出土

良渚博物院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镂雕带冠神人纹玉梳背 / Handle of Jade Comb with the Carved Pattern of God Figure with a Coronet

约公元前2,600年

高5.2cm,宽10.4cm

浙江省杭州余杭反山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玉梳背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地区的特有器形,在每个大墓只出土一件,且往往发现于墓主头部位置。最初对其功能不甚了了,直至发现了此器与象牙梳齿镶嵌在一起的物证,方明确此器是插于头发上的象牙梳,因象牙易朽而往往仅余玉质梳背。玉梳背发现于级别较高的大墓中,是显示墓主身份地位的礼器。这件玉梳背的纹饰镂空部分是先采用细小的锥钻连续钻孔,然后用皮条一类的软锯粘解玉沙进行镂空,将孔与孔中间镂通,最后打磨光滑而成,比一般玉礼器更费工时。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带冠神人纹玉梳背 / Handle of Jade Comb with the Design of God Figure with a Coronet

约公元前2,800年

浙江省杭州余杭瑶山出土

良渚博物院藏

        此类带冠神人纹表现了江浙地区先民想像中的神灵形象,也有可能就是当时的巫师、首领等部族上层的美化形象。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反山墓地出土的两件镂雕玉梳背的纹饰线描图 / Design of Two Handles of Jade Combs with the Carved Pattern Unearthed from Fanshan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玉鸟 / Jade Bird

浙江省杭州余杭反山出土

良渚博物院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玉蝉 / Jade Cicada

江苏省吴县张陵山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带盖玉柱形器 / Tube-shaped Jade Ware and Cover

浙江省杭州余杭瑶山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兽面纹玉管 / Jade Pipe with Animal Face Design

浙江省杭州余杭瑶山出土

良渚博物院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玉龙纹管 / Jade Pipe with Dragon Design

浙江省杭州余杭瑶山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件玉管出土于墓主脚端的随葬陶器之上,其用途尚不明了。外壁有三组用浅浮雕和阴线刻划出的图案,每组为共用眼睛的4个龙首。这种龙首形象与当地玉器上的“兽面纹”基本一致,有学者认为这类兽面纹是虎头的变形图案,可能是史前虎崇拜的反映。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玉人 / Jade Figurine

江苏省高淳朝墩头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人形玉器是新石器时代玉器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一般为立姿,双手多平抚胸前或腹部,眼光平视,呈现出虔诚的姿态。往往头戴冠,身穿上衣下裳,腰束带,脚着靴,服饰、气度均不凡。一般认为这类玉人是当时人们崇拜的神祇或掌管祭祀的巫师形象。这件玉人为片雕,身体结构不合比例,但脸部五官刻划清楚、准确,表情肃穆传神。腿部有对钻的小孔,可能用来穿绳佩戴或插嵌于其它器物之上。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人兽形玉饰 / Jade Ornament in the Shape of a Man and Animals

江苏省昆山赵陵山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此器表现的是一个曲肢、头戴高冠的人,右手举一兽,兽头上蹲踞一只鸟。人的脚部有一个锥钻小孔,可以穿绳佩戴,也可以将其插嵌在其它器物上。这件片雕玉器传神地刻画出了人、兽、鸟的形态,表现出高超的治玉技巧。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玉串饰 / Stringed Jade Ornaments

浙江省杭州余杭反山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玉串饰 / Stringed Jade Ornaments

江苏省新沂花厅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串饰是由绳索穿缀若干小饰物组合而成的装饰品。我国最早的串饰要追溯到两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末期山顶洞人用穿孔卵石和贝壳制成的串饰。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用玉制作串饰,主要是挂于胸前的项饰,也有少数为腕饰。组成串饰的器形有管、珠、坠、璜、锥形饰等等。用精美玉器制成的串饰往往反映了使用者的特殊身份。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玉勺 / Jade Spoon with Dragon Design

浙江省杭州余杭瑶山出土

良渚博物院藏

        勺本是实用器物,但这件玉勺柄部装饰的兽面纹又表明这不是一般的用具,拥有者应当具有较高地位。整器造型规整,琢制精细,线条繁缛。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神像纹玉锥形器及玉管套 / Jade Taper and Jade Sheath with God Pattern

江苏省新沂花厅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锥形玉饰有长有短,一般出土于墓主手腕、腰部等部位,或与管珠等组合为串饰出土于墓主颈部,也有的成捆出土于墓主头端或身边。关于锥形饰的来源和功用还有很大争议。有人认为锥形饰是点穴治病的砭石,后来被神化成既可治病又可护身的器物;有人则认为锥形饰具有带领死者到达祖先所在地的功用,还可以悬挂用以避邪;也有人认为锥形饰来源于骨镞,大墓中的成束锥形饰是玉礼兵器,佩挂于身上的则兼有装饰和禳灾的功能,出土于小墓中的锥形饰则是因功而受赏;还有人认为锥形饰象征男祖,是生殖崇拜的偶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玉钺 / Jade Axe (Yue)

约公元前2,600年

浙江省杭州余杭反山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钺从石斧演变而来,是史前贵族象征威权与地位的重要礼器。玉钺在江浙地区大墓发现较多,形制规整,琢磨精细,钺柄上往往镶嵌玉粒或玉片。规格较高的玉钺钺柄的顶端和末端还分别装饰玉龠与玉鐏,使玉钺更添威仪。根据玉龠与玉鐏之间的距离测得完整的钺柄长约80厘米。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玉龠、玉鐏 / Jade Decorations of the Two Ends of a Wooden Wand

约公元前2,600年

浙江省杭州余杭反山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是迄今所见最为精致的一组史前玉龠和玉鐏,都采用了掏膛工艺,内膛规整,打磨精细。外壁都使用减地浅浮雕技法琢出神人兽面纹,再填以阴线刻划的螺旋纹,线条细腻、纹样繁缛,显示出高超的技艺水平。这两件精美的钺柄饰物与“玉琮王”出土于同一座大墓中,进一步衬托了墓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神人兽面纹玉琮王 / Biggest Jade Cong with the Design of God Figure and Animal Face

约公元前2,600年

浙江省杭州余杭反山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玉琮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江浙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玉礼器之一。该地区早期的玉琮节数较少,神人兽面纹复杂而精细,往往每座贵族墓只发现一两件,其功能主要是祭祀与镇墓。晚期玉琮节数增多,神人兽面纹大为简化,随葬数量明显增多,象征财富的功能更趋突出。这件大型玉琮是典型的晚期玉琮,体量之大有“玉琮王”的美誉,外壁上的人兽复合型神徽也是最为复杂、精致的一例。硕大的何种与精湛的纹饰相互衬托,使此器的神性益发张扬。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玉琮王上的神人兽面纹神徽 / Emblem with the Design of God Figure and Animal Face

        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数量巨大、工艺精湛的玉器而闻名,玉器纹饰则以神人兽面纹而著名,体现了发达的巫术文化。装饰着神人兽面纹的玉礼器是巫师用来沟通人神、天地的媒介。神人兽面纹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狰狞而神秘,体现了对超能力的诉求,是巫术文化与神秘艺术相结合产生的杰作。玉琮王上的神人兽面纹是最复杂的一例神徽,由神人与神兽两部分组成,可能是表现巫师骑在神兽身上通天做法的景象。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神人纹玉璜 / Jade Huang with God Figure Design

约公元前2,800年

浙江省杭州余杭瑶山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三) - 逍遥游 - 逍遥游

玉三叉形器 / Jade Ware in the Shape of Three Furcations

约公元前2,800年

浙江省杭州余杭瑶山出土

良渚博物院藏

        三叉形器均出土于当地的大中型墓葬,一般位于死者头部,每墓只出一件。出土时,中叉的上方常与一根或数根玉管相连,似为组合使用的头部饰物。有观点认为,玉三叉形器源自当地先民的鸟崇拜,中叉象征鸟的尾翼,左右分叉象征鸟的双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