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灵探险:赛斯修炼法》作者:[美] 南希.阿什利(节选)

 昵称13604 2013-02-16
编辑推荐
                                
  赛斯清晰地呈现了人类无远弗界的潜能与我们依随自己的信念创造自己的实相的观念,通过涟漪式的扩展,影响遍及地球各个角落,提升了无数人的生命。如果你要让自己生命中的重大问题有个解答,如果你要改进你的生活状态,赛斯会让你知道怎么做,不是倚赖他,而是应用你内在惊人的力量与智慧资源。

  赛斯清晰地呈现了人类无远弗界的潜能与我们依随自己的信念创造自己的实相的观念,通过涟漪式的扩展,影响遍及地球各个角落,提升了无数人的生命。如果你要让自己生命中的重大问题有个解答,如果你要改进你的生活状态,赛斯会让你知道怎么做,不是倚赖他,而是应用你内在惊人的力量与智慧资源。                             
内容推荐
                                
     《心灵探险(赛斯修炼法)》——新时代灵性经典中的经典!当你创造了自己的实相,就能达成任何你想要达成的改变。然而,想 成为一位有意识的实相创造者,需要不间断地练习与修行。“我们并不为我们的过去,或一个不可测的无意识所摆布。”——这是赛斯资料的核心 ,它直指生命的真相。《心灵探险(赛斯修炼法)》是一本包含了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又有 对个体心灵的反思和对意识进行主动地开发和训练的小册子。书中不断提到的赛斯哲学,它的魅力不仅在于赛斯对自然、对人的心灵的关注,还在 于他总结了一些实用的提升个人能量、感知心灵本质的方法。南希·阿什利女士把这些理论和方法加以整理,提供了自己的宝贵经验,使第一次接 触赛斯的人也能通过实际的练习有所获益。

                                      
作者简介
                                
  [美] 南希.阿什利(Nancy Ashley)
  夏威夷大学教授,在偶然的机缘里接触到赛斯书。她深入卷帙浩繁的赛斯资料,从中萃取精髓,集结成46个赛斯修炼法。阿什利在身体力行这个修炼法之后,为自己创造出一份喜悦自在的新生活,并发愿将这些可贵的方法与世人共享。

目录
                     
自序
1.创造力:听赛斯说我们来自哪里
2.未形成的状态
3.架构一与架构二
4.此时此地
5.观念练习一
6.当下的力量
7.梦的演练
8.想象力的作用
9.冲动:直接的联系
10.观念练习二
11.罪恶感与自在感
12.对立:一种人类的建构
13.对话
14.价值实现
15.记忆重现之一
16.观念练习三
17.肯定你的情绪
18.一张成功清单
19.一部可视的自传
20.把爱送给“之前的”自己
21.观念练习四
22.想象力练习
23.多重人格和潜能
24.预测未来
25.来自过去的线索
26.未选择的路
27.观念练习五
28.用对立观念来改变已有观念
29.你的理想自我
30.改写过去
31.秘密
32.你的个人神话
33.观念练习六
34.记忆重现之二
35.“恶”的拥护者
36.观念练习七
37.声音疗法
38.去想象
39.观念练习七
40.观念练习八
41.五年之后
42.与未来的你做朋友
43.放下
44.自我催眠
45.观念练习九
46.你的神
后记
译后记
 
自序

        十年前,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赛斯的作品时,我认为他是个骗子。一个黄昏,我刚认识不久的一个年轻女孩顺道来我家拜访,她浑身充满了上完瑜伽课之后的亢奋感,怀里夹着一本紫色封面的平装书,书名是《赛斯说》,我只看了一眼封面上的照片就知道那里面会有什么伎俩了。那里有一个正处于走神状态的女人,自以为是地接受来自另一个空间的某个幽灵的话。

        多么无聊的废话!像我这样一个自尊自重的大学教师才不会对那种玩意信以为真呢!这种东西到处都是,而那个凯西把这种书全都读遍了。我又一次想起当初我为什么会那么喜欢她。虽然17岁的她和我儿子同龄,而存在于我们之间的却不是一种母女间的吸引力。这种友谊真的很奇特,它到来时正值我觉得自己与我的老朋友,以及与我感觉自己曾归属的世界疏远了的时期。

        三年前,七年一次的休假期到了,我带着一儿一女远走西班牙。那是我第一次体验自己所具有的作为单身母亲的责任,第一次去多个地方旅游,第一次对另一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我曾想象在这离家又出国的一年里,我的生活会有所不同,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我没有想到,当我回到自己从1960年起就生活着的熟悉的世界——夏威夷时,它看起来好像完全不同了,我似乎仍然在国外。那时我并没想到是我自己变了,因为我仍然以为自己还是同样一个人——一个有过“休假年”经验的单身母亲,除此之外,我与以前并无不同。

        我不再是那个“与一个男人有亲密关系的女人”。在家时,我并不会觉得这一点对我的生活有多大影响,但我很快就发现它确实影响着我能做的选择——我的社交生活,我看别人的方式——就像是,在那个时刻之前,我一生都未独立存在过。而现在,我有了这种独立存在的感觉,却不大确定我到底喜不喜欢它。

    另一个不同是我对大学教学的态度。当我在西班牙时,我为学写作的学生写了一本教科书的大纲——多年来我在夏威夷大学教学时所编写的许多教材之一——已经受到认可并即将出版。当我回来并继续这项工作时,我发现我不再相信它成立的那些前提了。事实上,我发现我不再认同于自己以前对写作教学与学习的理解了。我甚至开始怀疑学生们是否真能用一本书来学习写作。如果事情真是如此,我又如何为自己的存在辩护呢?因为我觉得,那个存在是因为有著作出版才得以合理化的。

        让我感到奇怪的不只是新发现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工作,还有我的朋友们。他们在这儿,谈着我离开之前谈论的话题,好像那一年的离去根本从未发生一样。他们还是一样使我不安——我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没有多少热情,但同时,我又说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至少凯西这个奇怪的兴趣对我而言很新鲜很新奇。毫无疑问,我并不相信星象和转世,而她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讨论这些内容,但话说回来,我已经不知道自己还相信什么了。

        在这种心态之下——在凯西带着我没读过的新书来访不久——我决定向学校请假一年到加州去,那是我来夏威夷之前住过的地方,是美国为数不多的几处我能找到,同时对我稀薄的夏威夷血液而言气候也足够温暖的地方。我想,通过换一换地方,也许自己能找到一个我在夏威夷找不到的对人生的看法。那时的我,身上具有所有“中年危机”的典型症状,到处“救火”并想要找到出路——花些时间出去仔细思考我所经历的改变。

        对我而言,有件事变得清楚了:我想成为一个“作家”。几年以来,我每周都花不少时间写作。在我看来,自己那些已经出版的文章和教材并不是“真正的写作”。要当作家,就必须要写小说,而这就是我现在打算做的事。

        因此,我请了一年的假,带着我十一岁大的女儿,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写作,为了理清那些模糊的想法,我们到加州去了。在金山大桥另一端的朋友家里住了几天之后,毕竟我们要养活自己,我意识到对一个没有工资收入的未来作家和她活泼的女儿而言,马兰郡太贵了。

        然后,碰巧有人提到紧邻马兰郡北部的索诺马郡比较便宜。因此,在一个格外清爽、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恰好朝那边开去,过了圣罗莎,开进西边巨大的红木森林里。因为受到那些树庄严的美的震撼,我们决定在那一带找个地方住。我们刚巧在一个乡村小店的告示牌上看到一则启事,于是打了个电话,然后就在一小时之内租下了那个位于蒙特利尔的廉价小木屋,它就位于这波涛汹涌的河畔的红木森林里。
 
     巧的是,我们的两位房东也都是作家,他们以这一丛小木屋的租金来养活自己并使写作习惯得以延续。那位太太属于一个女作家团体,该团体至今仍然在附近的一个城里十分活跃。我们一见如故,我也被她生拉硬拽去参加活动——毕竟,我又不是个作家,去那儿干吗?但是,当我与作家团体见过一次面后,我就上瘾了——倒不是对写作,而是为与自己所见过的最迷人而且多姿多彩的女人们的互动而着迷。

        在夏威夷时,我总以为我的生活方式与我的同事比起来多少有点放荡不羁。但在这,隐藏在“反文化”的气氛当中,我觉得自己简直有点古板。当我走进当地的健康食品店时,我总是感觉局促不安,我永远都是唯一一个穿着牛仔裤和毛衣而不是嬉皮装的人。这些人不知有什么办法,总能靠以物易物、交换、兼职和食品票而设法让自己有地方住、有衣服穿、有东西吃。许多人是艺术家,并且大家都至少热衷于一件事情,不管是妇女运动,建造一所房子,修订学校制度,还是学习营养学或禅。当然,这是我以自己那年在西班牙小城休假时看村里人那种浪漫的眼光去看他们。但他们(多多少少)却是和我说同样语言的同胞,而且,他们大多来自同样的中产阶级背景。在那一年里,我与其中不少人混得很熟,而且还有了几段长久的友谊。

        就这样,我们——我女儿和我——就住在那儿,一个嬉皮社区的一棵大树下的小之又小的木屋里。我把大部分时光都花在我的书桌旁,那是我用一张门板和一个装桔子的木箱设计的,它被硬塞进六尺宽八尺长的厨房里。当我女儿在河对岸的桥边,那个离我不太远,压力又很小的学校里悠闲度日的同时,炉子暖着我的背。在这一年里,我并没有创作“伟大的美国小说”——除了少数几篇短篇小说外,我写的东西多半是自我探索性的。那时的日子过得相当开心——生活在这样令人震撼的周边环境之中、与一些人结识、在小说方面的试水——但大多数时候,我仍然是悲伤的,好像在哀悼一个已然逝去的原来的自己。在书写过去时,我才开始明白:我至今一直追求而未成功的是通过婚姻生活得到一种方向感。现在,要全靠我自己去找到生命的方向了——这让我感到孤独。同时,我也开始认识到在我的工作上,我一直在当女主角,我对学生的关心还不及我对当个明星有兴趣——这让我对回去教书这件事十分焦虑。话说回来,在这,我是和许多人一起生活着,他们中的有些人和凯西一样奇怪,他们相信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事,而不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比如,保有一份专职工作并把钱存在银行里。他们充满令人惊奇的活力、多姿多彩又有吸引力,但他们却与我有天壤之别……又或者,我们也并无区别?

      后来,在蒙特利尔这一年并没有帮我理清什么,而是令我察觉到我曾经是什么,现在又不再是什么。我朦胧地感到,在西班牙的那一年给了我一个对现实的不同看法,我再也不可能是原来那个人了。在一个“陌生的”文化里过的第二年使我改变得更多了。通过观察那些拥有不同观念(因而有一个不同现实)的人,我自己的观念也变了很多,与之相比,我开始变得无法接受自己以前的观点了。我必须摒弃它们,却又不知用什么来取代它们。

        就在此时,我第二次接触到赛斯,在准备离开我这里的森林环境回夏威夷和学校去时,我去一位朋友家里跟她道别,她正巧在读《赛斯说》。在这些人中间生活了一年,我比刚来的时候要开通些也要好奇些。我翻到书的中间,读到:“如果你扩展你的爱、健康和存在的感受,那你就会在此生及其他生生世世被引向那些特质。这就又一次归结到:你专注于什么,现实就会变成什么。恨战争的一代不会带来和平,爱好和平的一代才会带来和平。”

        这个概念有什么(前卫)呢?我心里觉得很奇怪。对我来说它挺有道理的。我很快地浏览了一下书里的不同片段——因为我当时并未处于阅读它的场合,也因为它是如此清晰、统一,这都使我隐隐察觉到它背后的可靠性,并因此而倍感震撼。过去,我曾大致看过一些“玄秘”书籍,发现那些文字很难让人看得下去,不论它们隐藏着什么好处。我却发现这本书写得很清楚易懂,而且正如凯西所说:“很切题。”这个赛斯真的在对我说话呢!

        回到夏威夷后,我买了当时已经出版的所有赛斯的著作——《赛斯备忘录》、《赛斯说》以及《个人现实的本质》。我先把它们通读了一遍,在某些部分画了线,并在书页边做了批注。然后我回头开始做他建议做的那些练习,在我的日记里写下所发生的事。不久我便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日进行“赛斯练习”。大约三年的时间里,这成了我在生活中关注的焦点。我变得有点像个隐士,只有去上课或去半条街外的海滩时才离开家。其他时间我都在家,多半是一个人。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现实世界是我的目的,而赛斯是我信赖的向导。

        一开始,我对他的关键性概念——我们创造自己的现实——有所抵触,因为那时候,现实中有许多令我不喜欢的地方。我为什么会创造它们?但我随即又去看那积极的一面,并看到我在现实中所有愉快的方面。开始欣赏、感谢自己做得“对”的地方,而且还看出那个概念的一个重要含义:如果我们的确创造了自己的现实,我们便能做自己想做的任何改变。我们掌握着自己的命运!我看到过去的自己感觉是多么无助,过去的自己还认为完全是“外在的力量”促使我做了那些事,而我没有办法。因此这个新概念对我而言相当具有启发性。
 
 
       过去这些年来,我阅读过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20世纪60年代初,我发现了马斯洛的理论,那时他说的话就如十年后赛斯对我说的一样有意义。马斯洛相信我们应该以健康并已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人作为我们效仿的榜样,而不要将有缺陷、有需要的人作为榜样。对我而言,这种看法确实是真知灼见。他对已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的描写很有启发性,却又似乎不可企及。我无法单凭意志就能使自己感受到自己与其他人的一体性和相互联系,也感受不到自觉、开明、诚实、善意、个性、自主、顽皮等特质。这种特质一定是与生俱来的,或者说,这些人有着和我以及大多数人完全不同的童年。毕竟,心理学书上说我们在六岁以前已经定了型,而且要改变这种模型真是难以想象——因此你能采取的最好办法就是对你自己是谁——一个静态且固定的模型——逐步适应而已。

        从赛斯那里,我了解到我们并不受自己过去的摆布;我们永远可以经由改变自己的观念来改变我们的现实;我们只要相信那些观念,就能创造我们所要的现实。这样做其实就是要找到那些阻碍我们创造新现实的有意识的观念,再用富有建设性的新观念来替换原有的观念而已。如果我们看不到那些观念,那是因为我们想当然地把它们看做是我们现实中的基本假设——而不是因为它们被埋藏在无意识的某处。(按照赛斯所说,“无意识”——我们的心灵与宇宙同频的部分——要比我们所谓的有意识,由自我支配的那部分具有更强的感知力,而且还与它一样井然有序,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一旦我得出这个令人欣喜的认识,即:我们并不是听从自己的过去或什么深不可测的无意识的摆布,我就上了正轨。似乎我的大脑转了一个弯,无论在我身上再发生什么,此后我都会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以前我把有些事贴上了“不好”的标签,我现在只把它看做是我还未曾觉察某个观念的证据。我要是发觉了,我就能改变它。有了这种新的认识,我就不再感到自己有必要去为自己做过的坏事而苦苦挣扎。我能明白我为什么要做那些事——起作用的是哪些观念——因此,我更能容忍自己做的事。接着,自尊和自信的增长又引发了新的启示、新的改变和更多的信心——一种滚雪球效应。我经常在日记里写道,我处在一种像“茧”一样的状态,经由观念来孕育一只蝴蝶,而当我破茧而出,重新进入世界时,我用的是同样的比喻。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震惊地发现这个世界比以前更加充满生机了。一天,我沿着一条多年没有走过的小路漫步。在我的印象里那是一条阴暗的小道,但在这一天,它似乎充满了色彩和生机。从此以后,每次我再去看,它都是这个样子,不可思议的是,我过去看到的却完全不同。我曾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阴沉的实相——就在那条山路上,以及在我生活的其他方面中。

        今天,所有这些全都改变了。在过去五年,我不记得自己有任何感觉沮丧的时候。我的心情只会从大多数时候的幸福感转变为有点没耐心,而那通常都发生在我的观念生效得不够快时。我对自己的独立性已经很适应了,而当我跨越障碍、解决困难或向未知探索时,我喜欢那种能够胜任的感觉。我在大学里的工作已完全改变。我不再“讲课”,而是把我的课变成了“研讨班”,课程由学生来主持,我只是尽量让自己置身幕后。通过这个方法,我十分自然地想到以“练习册”的形式为学生写成教学资料这个点子,而且现在,这本书很快就要出版了。

        现在,我有各种各样的朋友,我有了更多样的兴趣并对许多观点都更能包容了。在变得和大自然及其深沉的节奏更和谐一致之后,我把自己的生活环境安排得使自己能充分享受它的抚慰。我那间临海小屋位于充满田园风情的瓦胡岛北岸的莫库雷亚海滨,窗外棕榈环绕,波涛起伏,阵阵轻风透过纱窗吹来,就像天然的通风设备一样。当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正在观赏屋后郁郁葱葱的山脉。墙上挂满了我的艺术作品。许多年来,我曾玩票性地作画,对我的作品却从不满意。后来有一天,在细查了好几个我对于自己的创造力本质所持有的观念之后,我想做出一种以布为材料的半浮雕——一种恰好适合我的表现媒介,表达出在我任何著作里从未出现过的强烈美感。我开始定期完成作品,而现在,它们已经开始吸引一些人,甚至还有了买主。
 
 
   自从我开始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现实之后,我已经有了这么多的新发展。我从没停止学习,一天,我在海滩上重读《心灵的本质》时,突然有了一个冲动,我立即把它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因为我已经开始信任自己的冲动了。我写道:“一本赛斯练习册。”第二天,我给简?罗伯茨发了封信,提议由我来写一本与赛斯著作配套的修炼法,并把我想要做的事列出了大纲。两周内,我收到了回信,她说我的想法不错,可以直接给出版商写信,我照做了。而其余的,如他们所说,就都成历史了。

        写这个冗长又自得的自我祝贺式文章的叙述目的,是想要说明,毫无疑问,的确是我们创造了自己的现实。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对它不太满意,我们就能改变它。当然,如赛斯提出的,现实原本就永远在变动中。但是,如果我们首先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其次,又能下点工夫的话,我们就可以更有意识地介入这些改变。当我回顾过往时,我可以看出我一直以来是如何创造着自己的现实,我沿路所做的选择又如何成为发展现实所必需的先决条件。例如,如果我没有看过马斯洛的书,很可能我就没有读赛斯著作的心理准备。如果凯西没有让我在一年前接触到赛斯的著作,当我在一年后再碰上它时,我的反应可能也会有所不同。如果我没有写“练习册”的经验,也许我不会想到再写一本有关赛斯的著作。

        我们继续在一些行动中做着选择,而它们总把我们导向这个或那个方向。我们内在的“小我”永远在试着指导我们向自己最大的潜能靠近,但因为我们已经学会去怀疑我们的冲动,因为我们不再相信自己,结果我们常常变得不满足、困惑或陷入一种全面的“身体认同危机”之中,就像我以前那样。通过承担起对我们的生命进行有意识地管理的责任,我们能重获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信任和信心。今天,我是个快乐的人,我喜欢自己所选择的方向。我很高兴自己是有意识地那样做了,也很高兴自己在赛斯著作里可以找到一个能帮助自己的人。这本练习册的构思出自我对赛斯所教授的内容的正面看法。我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进步的过程,并希望其他人也能从中获益。


    从某些方面来讲,这本书是我让自己试做的课程的一个精华版本。我相信如果你能完整而忠实地按照这些方式去做练习,你在几个月内就能得到我在三年时间里靠运气才得到的东西。我曾以某种方式做过所有练习,不过对我而言,它们中的有些练习比另一些练习的效果好得多。对我来说,做比较“理性的”练习,如观念练习之类的,会比较适应,因为它们与我对一个人如何学到东西的期望比较一致。即使如此,我觉得自己可能会从更具“直觉性的”练习里获益更多,是它们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和观想能力。在大部分练习里,我试着综合了理性和直觉性的学习方法。

        在开始做这些练习前,先找一本厚一点、结实一点的笔记本来当做日记,因为这将是对你所有进步的一个重要记录。在这些练习里,我已尽我所能,对赛斯的许多概念尽量精确而简洁地进行了总结。你不必为了做这些练习而买任何赛斯的著作,但对那些比较喜欢直接从赛斯那学到这些概念的人,我也提供了自己所引用的这些资料的来源。

        这本书在团体情境里应用最有效。有许多练习可以让大家在工作坊里一起做,也可以单独做了以后再与团队分享。团体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不同的观点,还提供了动机。当你知道这个团体期待你完成某个特定的作业时,你也就有了不再拖延的动力。

        如果你能采取一种游戏般的态度面对这些练习,而不是把它们看做自己必须去配合的日常琐事,你就会更快乐地进步,并且那个过程也会更有意思。不论你的态度如何,做这些练习是绝对必要的。只看看书是不够的!要想变成一个有意识的现实创造者,你需要练习。这本练习册会给你开个头——然后就全靠你自己坚持下去,把那些观念和行为整合到你的日常生活里。

        祝你在其中找到乐趣!
 
1. 创造力:听赛斯说我们来自哪里


        ……有一种“非存在”。那是一种真实的状态,绝不等同于虚无,而是一种具体的情境。我们能从中了解和预期很多机会和可能,而这些机会和可能潜藏其中却又因受到制约而无法显现出来。

        当你朦胧地回想你几乎忘却的所谓历史时,一定会想起你曾有过这样的状态。那是一种痛苦挣扎的状态。那一刻,你知道创造与存在的力量,却找不到将它们表现出来的办法。

        这种经验是“万有”(all that is)所必须学习的,却不是能够被系统教授的东西。创造性最初正是来自这种痛苦与挣扎,至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状态在现实生活中留下的痕迹。(《赛斯备忘录》,第264页)

        创造的过程始于一种渴望表达自身的意愿。“万有”——一个由爱所激发,由具感悟能力的能量所组成的完形体系或者说自足的完全形态——处于一种蛰伏的状态。“万有”能够感知到它内部的所有潜能,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将它们表现出来。它的想象力无边无际,它的思想是一个又一个宇宙的累加,而每一个宇宙又都是一个丰富的大千世界。在“万有”内部,“实存”(entities)的形式异常生动,并不断呼喊着想要求得显现,想真正“存在”。但“万有”并不知道怎样将“实存”现实化,因为每一个“实存”都是“万有”思想中的一“念”,而每一“念”都是一股能量。“万有”怎样才能将这些“念”表达出来,而又不舍弃形成这些“念”的那部分能量呢?

        这是“万有”所面临的困境——看起来,它好像是个不可破解的难题。因为这意味着要把这些“念”从它身上分离出去。可这怎么可能?所谓“万有”就意味着要浑然一体。随着这种痛苦的加剧,随着它内部所有急切找寻意义的能量试图解决这个困境,一个想法在它的思想中成形了。这个恒常不灭的实体想到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一开始那个概念还很模糊,但当这个概念的意义越来越深刻时,支撑它的情感也就随之强烈起来了——这就是从整体中分离的概念。
 
 
     瞧,“万有”是怀着多大的渴望想象着由这个新想法所产生的种种可能性啊!不是吗?这将使它曾假想的每一个部分都变成一个独立的存在,而它们同时又仍然是“万有”的一部分。每一个存在都有它独特的视角,都与其他的不同,都在从自身的核心点去认识生命。只是想想“万有”能从这些“存在”中学到多少东西就够让人兴奋的了。这些“存在”能够让“万有”了解从它们的视角所能看到的生命面貌,能够让“万有”透过它们的眼睛看到一个又一个互相叠加的波澜壮阔的世界。同时,这些“存在”在了解“万有”的维度同时又给它增添了新的维度。从整体中分离——多么让人激动的想法!

        “万有”能够感受到它整个的存在都在低诉着一个渴望,渴望完成那些有意义的可能,渴望使潜藏的可能性更加明确,甚至变成现实。之后,它的轻吟低诉终于变成了高亢嘹亮的呼喊。这种强度的增加来自于“万有”所创造的实体已无法抑止自己想要从中挣脱的强烈愿望。在这个过程之后,在给予那些实体无数的信任与妥协之后,“万有”让它们挣脱了。为了这个结果,“万有”放弃了它早先构建的限制性的观念,也正因为它这样做了,才能让这些观念曾经困住的那些能力重获生机。

        这个创造性的大爆发一方面引发了上述结果,一方面也已经在心灵的层层小宇宙里播撒下了许多颗种子。每一粒种子都是一股不可分割的能量,它具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也拥有认识自身和他者的能力。同时,它也满怀热望地想去了解和热爱那个使它产生的整体。当每一粒种子都在记忆里进一步体会自己诞生之前那种艰难的困境所带来的痛苦时,它们既能感知到给予它们独立性的那个源头,也能感知到它们仍然是那源头的一部分。

        这些实体想要去创造的渴望让这些幼苗般的意识的个体以各种方式自由自在地组合在一起。它们发现哪里有对它们而言有意义的组合,它们便会在哪里继续叠加,并吸引其他具有类似内核的实体加入。这样,外部实存的完整系统就被创造了出来。这个系统升发自深沉而持久的情感,富于爱又勇于创造,并永远处于运动之中。
 
       属于我们自己的物质世界也是这样被呈现出来的。“万有”在它自身的渴望下让它内部那些寻求独立存在的部分挣脱,而这些“部分”出于对物化存在的强烈渴望,几乎以同样的方式把自身映射在物质实体上。通过迅速在物质世界的各个角落发散认知与阐释之光,它们创造了我们了解生活的媒介,或者说创造了所有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的蓝图和工具。

        因而,我们生命中林林总总的存在都源自强烈的情感和渴望。这种渴望自然而然地从意识中产生,在深藏的由能量组成的“情感基调”(feeling-tone)支配下把种种观念带入物质洪流中,正如无穷无尽、变化多样的音乐和弦。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基调”,它由构成我们自身的原子和分子产生,又给物质存在打上我们独有的个性印记。这些不同的情感基调渗透于我们自身的存在之中,同时决定着生命赋予我们的感知类型,是我们与他者的联系纽带。因为它代表了最本质的力量,代表了创造所有存在的原始物质。在我们应对和处理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件时,我们的情感可能会有一些起伏和波动,但在这些昙花一现的感情深处,是一种持久而深沉的节奏。这种节奏正是我们生命中各个事件发生的基础。这种节奏给我们提供了方向和目标,决定着我们观念的特质,同时也决定着什么对我们才是最重要的。情感基调是灵魂的声音,是形成我们物质经验的“存在”核心,是我们以纯能量的形式对自己的表达,是我们肉体内永远不能被复制的个性。同时,它们还是我们在这个三维世界里与其他“存在”的共鸣性联系。

        我们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现实存在。第一次练习是基础性的练习,因为这一练习能使你触及自己独特的能量——那个在你体内显现的万有的一部分。在感知这一能量的过程中,或者说是在感知你体内的深层音乐和弦的时候,你开始意识到你真的有能力让“自我”影响宇宙,并且认识到那个“自我”确实与其他人的都不一样。

        静静地坐下来,闭上双眼。去感知你体内那种深沉的节奏。尽量不要对这种节奏有什么预先的设想,只是看向内心,等待那些情感基调自己逐渐明显起来。你已经明白,这些情感基调确实存在,而且我们就是由于这些情感基调才得以存在,正是由于万有想通过我们的肉体来了解自身的强烈渴望,我们才得以存在。你自己就是这种情感的一种独特表达,也是想要真实存在的愿望的一种表达。你是各种感觉、倾向、意向的独特结合体,在这个三维世界里表达着自我。请对“你是什么”这个问题保持完全开放的心态,去感知你体内深层的声音。试着感知你独有的节奏、你之所以存在的伟大能量,并让自己去体验它。
 
 
   不要问自己,“我真的在体验这个吗?”也不要对自己做任何猜测。感受到什么就接受什么,同时明白那是来自你内心深处的信息。感受它,玩味它,尽可能在这个感受里多停留一会儿。

        不要给这个练习限定时间。比如说,不要觉得你必须做15分钟、半个小时,或者任何规定的时间。如果你这么做,会让自己觉得这是一种责任,是你愿不愿意都得做的事。要记住,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应当喜欢这个练习。

        你可能要尝试几次才能确认你感受到了自己的情感基调。也有一些人可能会突然顿悟,他们一直都能感受到这种基调的存在,却从未有意识地关注过。不管怎样,所有人迟早都会感受到它们,因为它们从来就没有被谁藏起来,它们都是你日常体验中非常亲密的一部分,是你与万有之间的纽带。

        我建议,开始的时候,你要多做做这个练习,比如一天两次。直到这个练习成为你的老习惯。之后,你时不时可以有意识地检查一下自己的情感基调,也可以在你不安或沮丧的时候,用这个练习所带给你的力量感来鼓励自己。当你有意识地感知你的情感基调时,你会同时感受到专注和安然。

        为了加强这些感受,有时你可以缓缓地吟诵“唵”(O-O-O-O-O-O-M-M-M-M-M-M),可以默诵,也可以大声吟诵。这个音是对你体内抽象的深层节奏的一种外化阐释,能够调节你的机体,给你能量。我在开车时常常这样吟诵,而且真的发现自己在庞大的车流中也能愉悦起来了。

        你在做了多次练习后就能熟悉情感基调赋予你的力量感,并会感觉到这些音调在穿越你的身体向外部世界散播——因为它们确实是这样做的。通过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能量的悸动,你都在向外部世界传递你的内核,这个内核与其他的内核混合在一起重新建构着你所看到的物质世界。试着去感觉自己内心的专注并把你独有的能量波发散出来。试着去了解它是怎样从你的身体里向外辐射,并扩散到外部世界中去的。事实上,外部世界就是你自己的一种延伸。要明白你所感知到的外部世界的物质都是你的意念具体化的产物,它们由你自身的能量形成,最终成为你的自我、内核、灵魂的种种象征。去感觉这种能量的辐射,它沉入地心、升上天空、穿过云层,最终直达宇宙最远处,这就是它真实的演化过程。这些来自你意识的放射物质的确以这样的方式在向外扩散,而且没有任何存在不会受到它的影响。

        这就是创造力的本质,也是自我的本质。
 
2. 未形成的状态


        当你说:“我要找到自己”,你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有一个完整、完好,已完成的自己,只不过你放错了地方暂时找不到了。当你想找到上帝时,你通常也在以同样的方式思考。其实,你每时每刻都不离“自己”的左右,你永远都正在形成你自己……不管是上帝还是心灵都在不断地扩展之中——它无法言喻,一直在形成的过程中。(《心灵的本质》,第108页)

        存在的本质在于运动。赛斯认为,我们的宇宙——以及所有其他的宇宙——都是由恒常运动着的意识能量构成的。每一次微弱的能量运动都会影响到其他能量,从而改变能量整体的运作模式。

        通过自身的运动,能量的每一部分得以与其他部分有所区别,并成为一个拥有独立动力的存在个体。在创造的过程发生之前,我们置身其中的能量之海是未分化的、休眠的,它充满了各种可能,但同时,它又处于一种非存在、非运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意识是存在的,却没有认知的方法。为了认识自己,能量必须“挣脱自身”,可一旦它做到了,它就已经变成了“他者”。接着,为了认识这个已经不同的自身,它只能再一次挣脱。

        感知事物这一行为本身总会把被感知的事物变成一个与它原来完全不同的东西。量子物理学家已经发现,在微量物质世界里的情况就是这样。在非物质的、精神能量的世界,也同样如此。

        而这,就是存在——一个不断变化、形成你自己的过程。同时,经过这个变化形成的过程,你自己也发生了改变。如果存在真的有完成这一过程的那一天,它也就不存在了。正是因为这一过程,这种运动才使它有了“生命”。这一过程就是受万有驱动的过程,是万有从已完成的、理想的状态释放出它的一部分能量,进而变成它想成为的状态的过程。
 
      运动是存在的精髓,而不可预知性就是它的法则。你不可能确切地预知任何一种运动的结果,因为运动会改变那个让它作用于其上的事物。在你形成自己的过程中,你已经改变了自己本来的样子。并且事实上,正是运动的不可预测性驱动了这一过程。如果你确定安排好的某种行为一定会产生某种结果,你就不会再对这个结果有太多的好奇了。正是因为你不确定结果会如何,你才有动力采取必要地行动好让自己去发现那个结果。你的好奇心、你想要去了解的强烈渴望,使你能保持活力,使你始终处在变化和未形成的状态。如果考虑到“存在”那动态的、始终未形成的本质,那么,所谓“找到自己”——好像在哪儿有一个成品似的自己——是没有道理的。确实有所谓“理想的心理模式”(稍后再详细解释),但这种模式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实现它的过程就会自动改变这种模式。所以,与其去想“我长大后什么样”,不如去想想你形成自己这一过程的本质,这样或许更有用。不要关注结果,而是关注过程。这样的话,如果你对自己当前的存在状态不满意,你就会知道自己该为此做些什么:改变这一过程,改变你的行为,然后看看这样会对你的存在状态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会对你的“形成”状态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本练习册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你更清晰地认识到:你的所思所为就在创造着你的现实世界。只有通过这种认识,你才有希望改变你对自身不满意的那些地方。

        就本次练习来讲,你可以记一本日记。开始时先列一个清单,列举出过去许多年来你已经“形成”的一些状态。回过头想想,在你生命中是否有过这样的阶段:你从一种存在的状态通过明显的改变而进入了另一种状态。比较明显的例子是从依赖父母变成依靠自己。还有一个例子是从一种情感状态转变到另一种情感状态。比如说,你曾经从低迷的状态进入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存在”状态。想想,在你生命中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曾经清楚地感觉到自己正在经历一种变化,不用管那是变好还是变坏。现在,试着找出到底是你的哪些行为引发了这一变化。首先,看看你是否能精确地指出在变化之前你对自己状态的看法,以及在变化之后你的看法。这些想法无疑也随着你“存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了。接着,想想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使得你的存在状态以及你的想法发生了改变?有很多可能都是发生在潜意识层面上的。但是,试试看能不能把你在转变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和情感用明确的意识层面的话语表达出来。你是不是曾经抵制过这种改变?或者试图去加速这一改变?你有没有改变过你的睡眠或是饮食习惯?你有没有结交新朋友的同时忘却老朋友?你有没有换过定居的地点、发型,或者衣橱?对每一个改变的过程而言,看看你是否能找出你——这一改变的创造者——是怎样使改变发生的?
 
       下面,来找一找改变的模式。你是否发现自己总是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做出改变,比如改变你的饮食习惯。你能否找到某些特定的、自己会反复使用的手段?你有没有使用这些特定的手段来做出一些改变,让自己进入你所认为的更好的存在状态;你有没有使用过其他的手段来做出改变,让自己进入一个不太理想的状态?是不是看上去好像朝好的方向转变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而往差的方向的转变是“你无法控制的力量”造成的?如果是这样,你就会认识到,是你的信念产生了你的现实,而不是现实产生了信念。

        然后,看看你当前的存在状态,看你能否把它看成是一个过程。试着把你自己看成是刚刚来自一种状态,又正在去往另一个状态的途中。你正走在由A到B的半路上。从这一角度出发,再去看看那些让你在这条路上走了这么远的想法和行为。现在,在同样模式的基础上,你能否对自己未来的思想和行为做出一些预测。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什么?当你到达B时你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在你的日记中,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一下你当前所处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之中,有没有让你不满意的地方,有没有似乎会导致你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的事物?如果有,你能做出哪些“过程中的改变”,并且让这些改变又能对你目前正在形成的那个最终“结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很明显需要做出改变,就向自己承诺,在“形成”的路上,你会采取一些步骤从而带来这些改变。

        最后,本次练习的最后一步,是去想象自己正处于这一生的终结点上。想象自己看到了在当前行为模式的基础上,你所经历的所有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同时意识到正是思考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一行为本身改变了最终的结果!
3. 架构一与架构二


        正如在看电视节目之前,你并不知道在电视录影棚里发生了什么一样,在你经历物质世界的事件之前,你也不知道在现实的创造性结构中真正发生了什么。我们把那个广阔的、普遍存在的“无意识”的精神领域的录影棚叫做“架构二”……正是这个好像包含了无限信息服务的架构二能够迅速地使你与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联系起来,使你与他人建立联系,并能用令人炫目的速度计算出各种可能性。与计算机机械又冷漠的操作过程相比,架构二却是带着善意去做这一切的。这种善意是你以及其他所有个体心中最美好的愿望。(《个人与群体事件的本质》,第81-83页)

        为了解释在创造你的现实世界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动态因素,赛斯使用了“架构一”与“架构二”这两个术语来指代我们会从物质世界中获取的经验,那些可能显现也可能未显现的种种现实。基本说来,“架构一”就是物质世界,它由自我(ego)——那个意识层面的自己——来管理。“架构二”是“幕后的”现实,我们从中获取相关信息来创造我们之后将体验到的物质世界。管理着广大的“信息服务”机制的是内我(inner self)——它还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内在自我、心灵、无意识、灵性的自我,以及灵魂。这一“实存”以具感知力的能量的形式对进入它内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诠释,然后再把这些信息传达给自我,之后再由自我来选择是否根据这一信息采取行动。

        赛斯强调,这种划分只是为了方便讨论而进行的专断的划分。事实上,这两种架构互为补充而且不可分割。正如自我要依靠内在自我来实现它“显现的过程”一样,内在自我也在始终寻求着自我显现。这两部分都意识到了这种彼此依存的状态,并且会在直觉、冲动、梦境以及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里相遇。

        与所有自然界的生物一样,我们生来就具有一种推动力,一种推动我们成长,推动我们发展自我并推动我们去改变并形成自己的力量。我们也和所有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彼此依靠,单一个体的完成总会导向整个族群的完成。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赛斯所谓的“理想心理模式”。架构二——或者干脆说在这一结构中起作用的内在自我——不断努力驱使我们向这一方向发展。这种模式是对我们日常生活里不断改变的环境做出反应,它是灵活的,总会驱使我们朝着有可能实现的最佳方向前进。这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所有个体的利益。
 
       因此,为我们提供经验的架构二并不是一个“中立的”媒介,而是一个“善意的”媒介。它温和地驱使我们做出富有建设性的选择。要想与这种善意的力量对抗,需要坚定地保持邪恶的信念。在以后的练习当中,我们会去探究为什么我们总是怀疑自己的直觉与冲动,害怕我们的梦境,总是对任由我们使用的无限的创造源泉缺乏信心。你会明白,由于内在自我无法直接体验到物质世界,它只能依靠自我通过自身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来对其加以阐释。而后,又因为内在自我强烈地渴望着要把这些观念展现出来,它就把这种能量转换成了物质的形式。并且,我们的探索能力与架构二或者说内在自我还有更真切的接触方法,以及一些发现我们所拥有的创造出我们的物质世界的观念。

        不过,在这次练习里,我们会把重心放在“信念”(faith)上。因为,在架构一当中,我们做绝大部分事情的基础就是信念,尽管我们总是因为认为这种信念是“应该的”而忽略它,其实我们是可以掌控它的。而架构二会为我们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量,这些知识与能量正是我们从架构一当中获得体验所必需的。比如,我们相信太阳会在早晨升起,而它的确如此;我们认为我们的肠胃会消化食物,它们也的确如此;当我们在驾车时,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如果我们转动方向盘,汽车就会驶向相应的方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所做出的最微小的行为都是由“我们的意愿终将达成”这种信念所决定的。

        在我们做出某种行为之前,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里,我们都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去衡量正反两面,因为我们了解这种行为会为我们带来想要的结果。而且,恰恰因为我们的确了解这一点,恰恰因为我们相信那个期待的结果会发生,它就发生了。

        俗话说:“对你已知的事,你不需要信念。”这句话其实是在暗示,知识是理性的,而信念是非理性的(也就是说,知识在某方面要优于信念)。但赛斯认为我们的信念正是知识的源泉,由于我们无法通过正常的感知方法来直接了解架构二当中的内容,我们就只能依靠信念来继续这个过程。只要我们对某件事有信心,它就会显现出来。通过这些,我们获取了知识。所以,在赛斯看来,信念是第一位的。知识是信念的结果,而不是一种充满优越感和理性的意识形态。因此,是时候该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信念了,不要去怀疑它!正如赛斯所说:

        对于有创造性的令人满足与渴望的目标怀有信念,并且是持久的信念,这种信念就会从架构二当中选取所有必要的成分,大量的元素以及一切细节,然后再把冲动、梦境、思想的交汇、动机以及一切必要的东西注入架构一当中,从而使自己期待的结果以完备的形式呈现出来。(《简的上帝》,第13页)
 
 
       为进行这个练习,你需要给自己制定一个信条(Credo),以此来加强你对架构二的信念。下面是简?罗伯茨的丈夫罗伯特?布茨为自己写的信条,可以为你做一个参考:

        我有着非常简朴而坚定的信念,我相信架构二能给予我此生所渴望的一切。在架构二中没有障碍,它能够创造性地产生出我在架构一当中渴望拥有的一切——我身体健康、绘画与写作技艺高超、与简的关系良好、简自己也拥有精神焕发的状态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并且她的书也越来越畅销了。我知道,不管它们看起来有多复杂,所有这些积极的目标都会在架构二中展现出蓝图,并且最终在架构一当中得以显现。我有着非常简朴而坚定的信念,我相信我此生所渴望的一切都能因为架构二那奇迹般的作用而降临。我不必去担心任何一种细节,因为我知道架构二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它可以处理和赋予自己,我可能会要求它为我实现每一件事。我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对架构二的创造力的善意怀有简朴而坚定的信念。(《个人与群体事件的本质》,第84页)

        为你自己制作一张海报,把你的信条用大号的黑体字写在上面。你可以把它写在你的床边或是浴室的门上,保证自己每次看到它时就念一遍,然后就忘掉它,但同时要相信你的信念一定会得到回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