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书悟道 感悟“读帖”

 学欧堂 2013-02-16

 

        不久前收看电视,正值《中国考试》栏目播放,现场的两位嘉宾均是从事书法教育的专家。节目主持人问及来自北师大的龙教授:“这么多年跟启功先生一起工作,您从启先生那儿学到了哪些学好书法的秘诀?”当时的龙教授不假思索地回答:“只有两个字——临帖。”顿了一下,他又补充说:“临古帖。”最后,他又加上了状语,且以更肯定的语气回答:“认真临古帖。”启功先生将“认真临古帖”视为学好书法的必经之路,可谓识破天机。然而笔者认为,临帖之前的看帖、观帖,也应该视为学书秘诀中重要的一条。如果说学习绘画必须以观察事物和对景写生为前提的话,那么学习书法必须从对古典帖本进行认真的观看开始,只有将所看帖本上的字形烂熟于胸后的临写,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是缘于那句俗话:“字一半是看会的。”
        我初学写字,照着影格描摹,但总是走样儿,父亲手把手地做着示范。父亲一再强调要将范字看准、记清之后再用笔去描的重要性。刚开始临帖,我也是按照父亲的严格要求,先将帖本上字的笔画、间架等记准、熟背以后再动笔。如此临摹,既节省笔墨又长进快,我就坚持了下来。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读帖的我,即使在那既吃不饱肚皮又无帖可读的年代,也常以自剪自贴的报刊题字或搜集到的只字片纸上的墨迹作为帖本去研读,并坚持临写,历经“十年寒窗”。那样的一种执著,虽然磨炼了意志,锻炼了指、腕、臂乃至全身之力,但只是属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瞎折腾,常常使人有闯入迷魂阵而找不到出口时的那般心急如焚,又如盲人骑瞎马步入广漠沙洲的那般茫然无措。改革开放以后,中年人又是诸事纠缠,往往身不由己,像临摹碑帖只能当做“分外事”。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退休之后的我,为了在有生之年补上缺失的“读帖”课,常常是白天马不停蹄地逛书店、跑图书馆,夜里伏案,欲于卷帙浩繁的图书中寻找古人的影子,聆听古人的声音。随着拥有图书数量的骤增,“二王”、“颠张”、“醉素”、颜、柳、欧、虞、赵、苏、黄、米、蔡等古之大家的各种版本的法帖以及六朝碑版、三代、秦汉、魏晋等各种金石字帖堆满了案头、书橱。原计划将它们都作为涉猎的目标,然而毕竟岁月不饶人,步入老年的人总是有诸多的“力不从心”。“遍读百家”已经不可能,只能从中选取自己最喜爱的作重点研读。在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对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以及《张迁碑》、《张猛龙碑》、《石门铭》、《龙门二十品》、《爨宝子碑》进行反复的研读和临写之后,我忽然发现了何绍基行草,其笔墨的抒情性与我的心性气质十分相投,我的喜爱程度,已经达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地步。
         最初到手的那本何绍基临写颜真卿的《争坐位帖》,是我多年爱不释手之卷。由于相见恨晚,故心追手摹之情更切。帖本的字小,使用放大镜颇烦,于是放大复印。我曾仿照前人为构思文章的“枕上、路上、厕上”的“三处思量”之举,复习巩固所读内容;也曾效法古人“画被”、“画腹”、“画地”之法,心、目、手并用。临读的殷切,亦如清人宋曹所讲“……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似乎了了于心,不能了了于手,再学再思,再思再校,始得其二三,继得其四五”的情形相仿佛。
         在常人的眼里,伴随学书人终生的读帖临摹,是单调而枯燥的。但是,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那将会有另一种滋味、另一种气象。每当我面对何绍基的行书、黄山谷的狂草,体会那字里行间蕴涵的古雅、苍劲、厚远的昂然之气,于其变化神奇的烂漫挥洒中窥探其似出绳墨,而又蹈于规矩之中的高妙用笔,真有如嚼橄榄、赏名花、览胜景般的心旷神怡。然而这一过程,又不仅仅是欣赏和接受,还有那一次次的经过了思考和领悟之后的较为理想的临写效果令人振奋。
         总之,读帖、临帖作为学书道路上的重要环节,将伴随着学书过程的始终。书法人终生都在追求着理想的临摹效果——形神兼备。但是,沈括的“尽得师法,律度备全,尤为奴书”这句话,也无时不在敲击着我们的心灵。“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郑板桥对待艺术的这一取舍观,值得书法人深思和借鉴。我以为,按照“适以我意,参昔人之各异”和“扬长避短”的原则研习何绍基,在取其点画雄强、结构开拓、善于变化之长的同时,应避其“蚕头鼠尾”;学山谷的草书,在取其笔意古雅、韵度飘逸的同时,亦应避开其用笔“抖擞”的习气和那些“长戈大戟”。何绍基说得好:“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是的,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有出息的艺术家从来不依傍他人,而是凭着自己的实力重结灵光,塑造属于自己的艺术面目。
        概括地说,读帖、临摹就是取法古人,丰富自己,继而消化、吸收,滋养提高书艺水平;书力的提高和书法营养的补充是要靠不断的读帖和临摹来实现的。在读帖中求理解、以理解促临摹、在临摹中捕捉创作的灵感,无疑是书法人体悟书艺的根本。事实证明,一个书家在创作上越有成就,他读帖、临摹的功夫就越深厚。究其原因,还是那句老话:“字一半是看会的。”另一半当然就是临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