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句话我很赞同。西方艺术只有雕塑和绘画,在中国却有一门书法,是处在哲学和造型艺术之间的一环,比起哲学来,它更具体,更有生活气息;比起绘画雕刻来,它更抽象,更空灵。书法的特质,就是能够把人的各方面最基本最本质素质和性情通过书法真实的表现出来,追求的是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这种境界需要你终生的修炼,遵从法则,“心正笔正”,生命经过很多奋斗,改造自己,最后达到成熟,达到孔夫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需要一种天性的释放,与自然万物的高度融合,一种大自由的境界,最后达到孙过庭所说,“如众星之列河汉”的大宇宙的超越。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断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中国书法以简单的工具,直接把握物我之真万象之美,天地万物之变动,可喜可愕一隅于书,书法艺术 和书写者的人格性情是这样的紧镶密嵌地成为浑圆一体,人格性情成为艺术的最终目的和内在灵魂。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只有长期地学习与感悟,方能理解其中奥妙,感悟书中情怀。谈起千年的书法,我不得不说魏碑,既是书法的鼻祖,也是所有书家孜孜以求的境界。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是我国书法史上发展的重要阶段。清代大书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对南北朝碑有“十美”的评述,这里不再赘述。这里唯独来剖析我对石门铭的真情感怀!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报上看到《石门铭》碑帖拓片,看罢介绍即心动, 更妙的是,“其结字于端严之中寓有奇肆之态,显得飞扬飘洒,与北魏用笔峭劲,体态方整的书风迥异”真甚得吾心!
在有记录的中国书法史上,我也是很看重南北朝的书法的,而南北朝碑中,我除了对雄健清俊的张猛龙和峻逸遒丽的张玄墓志很“钟情”之外,对王远的石门铭更是敬佩之至,飘逸绝尘,道骨仙风。经过长期研究好感悟书法,发觉骨力是书法美的最基本要素,是书法生命力的所在。若以骨力、骨气论,北魏书家王远的《石门铭》足以压倒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有形态,有风韵,有气度。形态佳不如气度佳。而王羲之书风韵佳绝,而气度不如钟繇,而汉魏摩崖诸刻,则无不纳风韵于气度,故能高视古今。如果称王羲之为书圣的话,那么称王远为诗仙,我看一点也不为过。沈延毅甚至作诗云:“举世千年赞墨皇,临池反复细端详。龙蛇人笔苞元气,毕竟南王逊北王。”这里的看法是否偏颇,是否有可比性暂不表,但是也说明了石门铭的造诣之高,魏碑的无限魅力!康有为也以为《石门铭》“盖仙人长生,不食人间烟火,可无传嗣”。认为《石门铭》与李白的诗一样,达到了神思飞扬、超然物外、不可企及的仙境!



上图是石门铭
现在很多人,包括学生学碑最大的好处,就是认为容易获奖,即使学生字的结构没把握好,有笔型就能吸引住评委。他们总是把学魏碑作为作秀和把玩的成分比较多,而我学魏碑的最大益处是吸收其中的营养,让我的楷书写得不至于呆板,让我的行书也写得更有力。魏碑还有一个最好的作用就是提高我毛笔与纸张的附着力,能吸住我的笔,让我更有笔感。而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出魏碑中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做一些强化。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找自己喜欢的,还有切合自己的风格的魏碑,比如你写欧体,可以结合张猛龙,可以让你的楷书不至于纤细,而更显雄强。
魏碑书法浩如烟海,只是有记录的书家名字太少了,如果真的能够流传下来,那一定会有更多的“鈡王”了吧,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找寻适合自己的好东西,细细品味,不断营养丰富自己,不断升华自己的境界!



以上是张猛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