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秀容郡、县建置探究

 黑老赵 2013-02-21

秀容郡、县建置探究

(2012-12-05 14:15:16) 转载文化旅游周刊 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第7896期文化旅游

       秀容古城位于忻县(今忻府区)西北25 公里的奇村与辛庄之间,北魏永兴二年(410 年)置。《读书方舆纪要》载:“(忻)州西北五十里有秀容城”。《辞海》:“秀容,古县名,治所在今山西忻县西北,隋开皇移至今忻县,为忻州治所。”

    关于秀容古城的建置问题,目前存在几种分歧意见。一种认为秀容郡、秀容县在忻州,永兴二年置。另一种认为,秀容郡、秀容县在岚县,永兴二年置,太平真君七年(446 年)移至忻州,也有人认为是隋开皇十年移至忻州。

    为了搞清秀容古城的来龙去脉,我们首先需搞淸“秀容川”、“ 秀容郡”、“ 秀容县”等几个问题。秀容川是一个地理概念,《中国历史地理大辞典》云:“秀容川,地区名。当指今山西北部的滹沱河、牧马河以西至黄河,包括桑干河、汾河上游一带。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魏尔朱氏世为北秀容酋长,所居梁郡城在今山西朔州市北,周围三百里皆为其封地。”《清一统志》:“北秀容去南秀容三百里”。

    秀容郡、秀容县是行政建制,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有的郡、县治所往往会在同一县城内,正如今天的忻州市和忻府区在同一城市一样。

    《元和郡县志》是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对古代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 年)。《元和郡县志》在记述忻州时写到:“秀容县,本汉阳曲县地,属太原郡。后汉末于此置九原县,属新兴郡。后魏庄帝于今县东十里置平寇县。隋开皇十八年,于此置忻州,又于今县西北五十里秀容故城移后魏明元帝所置秀容县于今理,属忻州。国朝因之”。《魏书地形志》载:“肆州治九原,天赐二年为镇,真君七年置州。领郡三,县十一。永安郡后汉建安中置新兴郡,永安中改,领县五。秀容郡永兴二年置,真君七年并肆卢、敷城二郡属焉。领县四。秀容永兴二年置。有秀容城、原平城、肆卢城,石鼓山神、女郎神、金山神、护君神、风神。石城永兴二年置。有大颓石神。肆卢治新会城,真君七年并三会属焉。有清天神、大罗山、台城。敷城始光初置郡,真君七年改治敷城。有石谷山、亚角神、车轮泉神”。这里提到的秀容城、肆卢城、金山神都在忻州,原平城在古代也在忻州境内,石鼓山神在原平石鼓寺。《太平寰宇记》(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出版的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载:“秀容县,本汉阳曲县地,后汉末于此置九原县,隋开皇十八年于此置忻州,又于今县西北五十里秀容古城移后魏肆州所置秀容县于今里,属忻州”。《清一统志》:“秀容故城,在州西北五十里,后魏置县,为秀容郡治”。《中国历史地图册》在北魏地图中明确标注肆州管辖新兴郡、秀容郡、雁门郡,秀容郡、秀容县在镜内西北同一地点,肆卢在秀容南面的新会城,位于三会河(与现牧马河重合,为同一条河)北面。

    由此可知,在唐代和宋代初,人们对秀容郡、秀容县的认识是清楚的,明确的,一致的。即北魏永兴二年所置的秀容郡、秀容县,其治所在忻州西北五十里,真君七年置肆州,治所在河拱村南,秀容郡隶属肆州。隋开皇十八年始置忻州,并将秀容县移治九原城,为州治。

    到宋代中后期欧阳忞在著《舆地广记》时误解《元和郡县志》记载才出现分歧。《元和郡县志》在记载宜芳县时曰:“宜芳县,本汉汾阳县地,属太原郡。后魏于此置岢岚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汾源县,大业四年改汾源为静乐县。八年,分静乐置岚城县,属楼烦郡,武德四年改为宜芳县。岢岚山,在县北九十八里。高二千余丈,

    西北与雪山相接。岢岚镇,在县西北九十八里。秀容故城,在县南三十里。刘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为名也。”在此记叙宜芳县建置沿革中始终未提及秀容郡和秀容县。然而,欧阳忞却认为秀容故城就是秀容郡、秀容县的治所。因此,欧阳忞在《舆地广记》中讲述忻州时这样写道:“秀容县本汉汾阳地,属太原郡,东汉省之,元魏置肆州,北齐置平寇县,隋开皇初置新兴郡,十年废平寇县而自今宜芳县秀容故城移县治此,十八年置忻州,唐因之。”这种观点一直被许多人沿用,到当代刘纬毅著《山西历史地名通检》时竟然得出结论:“秀容县,北魏永兴二年置,为秀容郡治。……故治初在今岚县南二里古城村,隋开皇十年(590 年)移治今忻州市西北五十里奇村与辛庄之间。”在这里刘纬毅和欧阳忞的观点如出-辙,都犯了两个严重错误。第一,搞乱了忻州与宜芳县汉代的所属地域,《元和郡县志》说得很清楚,“秀容县,本汉阳曲县地,属太原郡。”“宜芳县,本汉汾阳县地,属太原郡。”而他们都说成是汾阳县。第二,《舆地广记》中把“秀容故城”说成是秀容郡、县的治所,这就大错特错。“秀容故城”并非郡县治所,而是宜芳县境内的一个军事城堡。城在古代有两种,一种是建置城,是府郡县的治所。一种是古代王朝领地、诸侯封地、卿大夫釆邑,都以有城垣的都邑为中心,皆称城,也指大型屯兵堡寨。如忻州的“六郎城”、“孟良城”、“ 忻口城”。这里的“秀容故城”指刘元海(刘渊)的出生地和刘氏家族的居住地。刘渊,字元海,生年不详,卒于西晋永嘉四年(310年)。南匈奴单于于扶罗之孙,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十六国匈奴汉国的创立者。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分匈奴为五部,以刘豹为左师居于忻兴,刘豹死后,刘渊代为左部师,太康十年(289年),晋武帝司马炎以刘渊为匈奴北部都尉。永嘉二年(308年),刘渊正式称帝,迁都平阳,国号汉。刘渊生于匈奴武将世家,名门望族,出生时“感神而生”,出生后“姿容秀美”,成人后称帝汉国。因此人们将其出生地的城堡称为“秀容故城”,以表后人对刘渊的尊崇。因此,“秀容故城”只是刘渊的故居。“秀容故城”的名称也应在永兴二年之前就存在,而与一百年后(刘渊310 年卒,秀容郡、县410 年置)北魏永兴二年所置的秀容郡、秀容县毫无关系。

    还有人认为秀容郡、县是尔朱荣所建。《魏书·尔朱荣传》:“尔朱荣,字天宝,北秀容人。其先居于尔朱川,因为氏焉。常领部落,世为酋长。”尔朱荣,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年),卒于长广王建明元年(530 年)。也就是说秀容郡、县在公元410 年建置83 年后尔朱荣才出生,显然不会是尔朱荣建立秀容郡。不过尔朱家族的发展确实与秀容川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南、北秀容川的土地上也到处留下尔朱家族征战的足迹,为建立北魏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尔朱荣的高祖尔朱羽健在北魏道武帝登国初为北秀容领民酋长,他率尔朱部征晋阳、定中山,屡建战功。道武帝论功行赏,诏割方圆三百里封之。孝文帝时,尔朱荣祖父尔朱代勤被赐爵梁郡公,筑梁郡城。到孝明帝时,尔朱荣承袭父爵,组织了一支坚强的契胡军队,借着为朝廷效力的机会,在镇圧六镇起义和“河阴之变”过程中不断状大自己的势力,逐步建立霸业。以至“挟帝自重,权倾天下。”由于他骄橫跋扈,作茧自缚,最终被魏庄帝所杀,年仅三十八岁。

    秀容郡从北魏永兴二年(410 年)建立到隋开皇十八年(598 年)废秀容郡,始置忻州,并将秀容县移治九原城。秀容郡在境内存在188 年。而秀容县则从北魏建立,历经隋、唐、宋、元,直到明洪武初年,秀容县并入忻州,属冀宁道,共存在950 余年。秀容也成为忻州的代名词。如清代所建书院称秀容书院,当代建立民办中学称秀容中学,办事处称秀容办事处,街道称秀容街。秀容在忻州人心中已根深蒂固,代代相传。(作者系忻州二中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