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后的契丹—— 一个中国流落王朝对中亚的征服

 笑熬浆糊糊 2013-02-22

十二世纪二十年代,在大金铁骑锐无可匹的酣击之下,腐朽的辽王朝终于分崩离析,辽天祚帝几番挣扎,走投无路(宋金已联手),被俘于应州,辽朝灭亡。在一片山河变色,血雨腥风的惨景下,辽皇族耶侓大石率200铁骑乘乱突围,向西北方向逃逸而去,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生。

历尽艰辛,耶侓大石穿越了茫茫戈壁,沙漠,彻底摆脱了金军,到达了辽的边城可敦(唐北庭都护府故地,今新疆吉木萨尔),由于与中原遥隔,守将还不知道中原变故。大石凭借其无穷的个人魅力招集了辽在西域的屯军和各部藩属,得军万余人,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东部一带。

1130年,由于受到金军的压力,大石决定放弃蒙古高原,继续西行,准备前往(征服)东喀喇汗国(今吉尔吉斯斯坦境)。途经高昌回鹘,大石兵临城下,要求“借道”,回鹘王被迫同意,并臣服于大石。1132年,大石在叶密立(今新疆)称帝,延续辽国号(史称西辽),年号延庆,毗邻东喀喇汗国。

1134年,东喀喇汗国康里人和葛逻禄人叛乱,被迫邀请西辽出兵协助平叛。大石很快平定了康里和葛逻禄,并趁兵威把东喀喇汗国降为附庸,割取其北疆一带为西辽直辖地。当年,大石定都于虎思斡耳多(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安定后方后,大石决定东征金朝复国,率军七万出征。由于路途万里之遥,难以补给,又遇大风雪,将士疲惫不堪,金又采取坚壁清野措施,西辽军死伤惨重,被迫撤回。从此后,西辽和金再无接触。大石彻底将扩张重心转向西方伊斯兰世界。

1137年,大石率军侵入西喀喇汗国,在苦盏击溃敌军主力。西喀喇汗国向宗主国塞尔柱突厥(即后来的土耳其)求援。塞尔柱突厥苏丹桑加号召伊斯兰世界对西辽异教徒发动圣战,集合呼罗珊,加兹尼等国士兵10余万,于1147年7月,与大石在撒马尔罕附近的卡特万(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决战,大石率领的契丹,汉,西域联军4万余人列阵呼啸而进。决战结果,穆斯林联军惨败,桑加只身逃脱。大石率军一直进击到尔漫(今伊朗境),西亞震动。此战之后,西辽统治重心移往美丽富饶的费尔干纳盆地,塞尔柱突厥势力退出中亞,西喀喇汗国和花喇子模归属西辽。此时西辽的控制区域东至高昌,西抵里海,成为中亚霸主。

在耶侓大石心里,西辽是中原辽王朝在西域的延续,建立西辽也许是他复国情结的一种发泻。因此它的政治制度仍保持辽王朝的传统,采取南,北面官制(契丹,汉族双轨政治制度),官府文书通用汉文,钱币上都印汉文年号,这一切,使这个在中亚统治不足百年的西辽在亚欧大陆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至于“契丹”一词变成了中亚各族对中国的称呼,后来这一名称又经中亚传到俄罗斯(俄语“中国”发音即“契丹”)。这个雄据中亚的政权被后世中外史学界公认为中国的一个王朝。

耶侓大石一生叱咤风云,气吞万里,武威赫赫,中亚民族对其非常敬畏,以至于他去世后的二代,三代继承者都被称为“大石”。耶侓大石又是一位开明的征服者,虽然采用中原政治体制统治,但并不干涉臣民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中亚已伊斯兰化四百年),也正由于此,随着耶侓大石一代契丹人的衰老死亡契丹人也最终消融于一片伊斯兰世界的汪洋中(在中国本部的契丹族早已融合于汉族,或被金人屠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