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重编》选登2

 张来元 2013-02-23
(二)论道                                                                   
2.1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
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
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十六·二)
【注释】
天下:指周朝所统治的版图范围,就是现今以河南省为中心的黄河流域一
带。
天子:指统治天下的帝王。古人认为帝王不是普通之人,是由上天降下来
统治百姓的,等于是天的儿子,所以将帝王称为天子。
道:这个字由“首”与“辶”构成。“首”意为人们中的首领,“辶”表示
乘车行动。首领乘车行动必然会在大地上形成一种不长草木的地方,这个地
方就叫道。首领乘车行动不是一个人的行动,他后面有很多人们跟随,所以,
道是一种供人们为达到某个目的地而共同使用的途径。与“道”相配伍的是
“路”。路由“足、各”构成,本义为各人的足在行走时形成的不长草木的地方。
“路”与“道”的相同之处是,都供人们行走,不同之处是,“路”供个人行走,
“道”却是供很多人共同行走的。由此可知,道具有公用的特质,每个人都有
在道上行走的权利,同时也都有尊重别人也在道上行走的义务,不得妨碍别
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也与在道路上行走有相通之处,所以哲人们便将生
活的道借用于哲学范畴,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道的内涵是指人们在追
求个人目的时应自觉遵从的不妨碍别人利益的行为准则。全天下人都应遵从
的行为准则是根本大道。各个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也都遵从本行业的行为准则,
此为行业之道。每个人由于所处社会地位的不同和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不同,
也有各自的谋生之道。在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中,个人的谋生之道应当
服从集体的谋生之道,更应该服从全天下人公共的谋生之道。这就是说,任
何人追求个人利益时都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更不能损害全社会的公共利益。
礼乐征伐:礼乐,指举行祭祖祭天等典礼活动;征伐,指发动对敌人的战争。
诸侯:诸,多个。侯,古代五种政治爵位中的一种。五种爵位从高至低为公、
侯、伯、子、男。爵,是享受待遇的意思。被封为“公”的人,往往是天子
身边的重要大臣,为数不多。封为“侯”的人则是离开朝廷,而去一个方圆
约百里的地方做统治者。这样的“侯”很多。“诸侯”一词由此而来。到春秋
时期,由于诸侯之间由利益的冲突演化为战争,互相兼并,诸侯们便各自立
国,组建了自己的军队,而这些诸侯便成了国中君王,但他们也不敢自称天子,
所谓某某公,是他们去世后,后人给的谥号。
盖:句首用字,可当“大概”讲。
十世:世:三十年,因人从出生到三十岁才能真正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将
一世定为三十年。十世就是三百年。
希:同“稀”,稀少之意。
失:失掉,失去。
大夫:古代的官职。
陪臣:相对于国君,叫臣。大夫家的行政官员,相对于大夫,叫陪臣,也
叫家臣。
执:掌握。
国命:国的命运。在古代国与家是有区别的。国是君主统治的范围。家是
大夫统治的范围。
庶人:庶,众多的意思。庶人,指很多的,但不是君主大臣的普通百姓。
【译文】
孔子说:“天下如果有一个可供所有人都认可并愿意共同遵守的行事规则,
那么,祭祀庆典活动和对敌人作战的命令就会由天子所决定和发布。天下如
果没有一个可以供所有人都认可并愿意共同遵守的行事规则,那么,祭祀庆
典活动和对敌人作战的命令就会由诸侯决定和发布。这些命令由诸侯所决定
和发布,这个王朝经过大概三百年还不消失的情况是很稀少的。这些命令由
诸侯国的大夫所决定和发布,那么这个王朝经过一百五十年还不消失的情况
是很稀少的。大夫的家臣掌握着诸侯国的命运,那么这个王朝经过一百年还
不消失的情况是很稀少的。天下有一个可供所有人认可并愿意共同遵守的行
事规则,那么行政权力就不会在大夫手中,所有的庶民百姓就都会安居乐业,
创造财富,和平生活,不会议论朝政。”
【附杨伯峻译文】孔子说 :“天下太平,制礼作乐以及出兵都决定于天子;天下昏【评乱,制礼作乐以及出兵便决定于诸侯。决定于诸侯,大概传到十代,很少还能继续的;决定于大夫,传到五代,很少还能继续的;若是大夫的家臣把持国家政权,传到三代,很少还能继续的。天下太平,国家的最高政治权力就不会掌握在大夫之手。天下太平,老百姓就不会议论纷纷。”                                                                                            
【评议】   
道,是由很多人在首领的引导下共同前进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如果人们
各自行走,那么地上只会有路。如果人们集合在一起共同行走,但没有一位
首领指引方向,大家也不能步调一致,共同前进,自然也不会形成一条公道。
天下无道,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占据首领位置的人不能承担首领的责任。要
使全天下有一个所有人都认可并愿意共同遵守的行事规则,选用一位称职的
首领至为重要。一个没有首领的人群是乌合之众,不会有力量。即使是群龙,
如果无首,也治不成水。
2.6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四·八)
【注释】
朝:早晨。
夕:晚上。
【译文】
孔子说:“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了一个可供所有人认可并愿意遵守
的行为原则,所有人都可以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快乐地劳动,幸福地生活,
那么能在这样的美好的社会环境中活上一天,到当天晚上就死去,我也就满
足了。”
【附杨伯峻译文】 孔子说 :“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评议】
这条语录表达的是孔子对和谐社会的深切渴望,其中甚至隐藏着一种绝
望的情绪。这种情绪也表明孔子时代的华夏大地和谐社会的实现是难之又难
的。有些学者把这条语录理解为孔子在学道,错矣。    

(三)论孝                                                                                                 
3.4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四·十八)
【注释】
事:动词,见1.17 注。
谏:下级对上级提反对意见。
志:决心。
【译文】
孔子说:“儿子在父亲的带领下做事,对父亲的做法有不同意见,几次向
父亲提出,但是见父亲决心不听取自己的意见,仍要求按他的意见行事,那
么做儿子的仍应当尊敬父亲,不违背父亲的意见,按父亲的意见劳动而不产
生怨气。”
【附杨伯峻译文】孔子说 :“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评议】
在这里,孔子讲的是尚未垂老的父亲与刚刚成年的儿子合作共事时应遵循
的正确的关系问题。父亲是过来人,做事有经验,有教训,对事情的成败得失
会考虑得比较全面,而儿子刚刚涉世,做事有朝气,有冲力,但见识不多,所
以父子二人合作某一事情时,一般而言,父亲的意见和做法可能是正确的。再
者,父子是一家人,合作共事具有一致的谋求共同利益的目标,二人之间的争
议,不存在主观动机上的利益之争。所以,孔子主张儿子应当服从父亲,尊敬
父亲并努力照父亲的意见做事而不产生怨气。孔子的这种主张是非常正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