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圣人孔子三代“出妻”之谜

 山爷wzs0718 2013-03-05
揭开圣人孔子三代鈥湷銎掴澲

孔子对婚姻有许多论述,那么他自己和子孙们的婚姻状况又如何呢?

历史上对孔子的婚姻记载不多,三国时的《孔子家语》始言“孔子娶于宋亓官氏之女”。实际情况是,孔子十九岁时由母亲安排,娶了宋国的亓官氏,第二年就生了儿子伯鱼,即孔鲤,亓官夫人于鲁哀公十年逝世。孔子家里的前四代是:孔子——孔鲤(伯鱼)——孔伋(子思)——孔白(子上)。

孔子和他的妻子感情如何,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可以分析。孔子结婚时年龄不大,才十九岁,又是母亲包办的婚姻,可见是缺乏感情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男女绝大多数是包办婚姻,可是也有夫妻恩爱的典范,如“举案齐眉”、“张敞画眉”等,可以说他们是“先结婚,后恋爱”的,可是孔子连“后恋爱”的机会也没有,他忙于事业,忙于实现他的理想,一生漂泊在外,颠沛流离,妻子十多年来在家中守活寡,也难以与孔子有什么感情上的培养与交流,所以后世有些学者认为孔子爱弟子要远甚于爱他的家庭,这是有道理的。

揭开圣人孔子三代鈥湷銎掴澲

孔子对妻子的态度也可以从一件事上看出来,《礼记·檀弓上》记载: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这是说,伯鱼的母亲亓官氏死后,已满了一周年,他还在那里哭,孔子听到了,问谁在那里哭,弟子说:“是孔鲤。”孔子说:“嘻,他也太过分了。”伯鱼知道了以后,就除去丧服不哭了。

以上情况多少说明了一些感情上的问题,不过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情况是,孔子的妻子最终是离他而去的。对此,《孔子家族全书·家族世系》有一段是这样记载的:

孔子的妻子离孔子而去,说明孔子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孔子出妻之事后世儒家讳之甚深,有关史料很少。只是由《礼记》中的一段话推定孔子曾经离过婚。……孔子说女人“近之则不逊”,大概是指南子而言;而“远之则怨”大概是指妻子而言。孔子一生漂泊流离,时常不以家为念,尤其是晚年自鲁辞官以后,一去竟十四年之久。妻子一人独守空房,难免由怨而恨,以至离家出走。伯鱼之母约死于公元前485年,伯鱼为母亲服丧一年期满后,念及母亲一生的不幸仍禁不住落泪,孔子则很不以为然。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礼记》载弟子为孔子营墓之事甚详,却不见有合葬孔子夫妇的记载。东汉以前的史料也无道及孔子妻子姓名的。三国时《孔子家语》始言“孔子娶于宋亓官氏之女”。

揭开圣人孔子三代鈥湷銎掴澲

还有一份资料,也说明了一些问题,这是《礼记·檀弓上》: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往昔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隆,道污则从污。伋则安能?为伋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

这是说,孔子的第四代(曾孙)叫子上,即孔白,他的母亲(孔子的孙媳妇)离婚后死掉了,子上没有戴孝。弟子们问子思:“从前你的父亲孔鲤不是给和他离过婚的母亲戴过孝的吗?”子思说:“是的。”弟子又问:“那么你不让孔白戴孝,是什么原因呢?”子思说:“从前我的父亲并没有失礼的地方,依礼而行,该隆重的就隆重,该降减礼仪的就降减,我怎么能做到呢?如果是我的妻子,这个人也就是孔白的母亲;如果不是我的妻子了,那也不再是孔白的母亲了”。

以上“门人问诸子思,曰:‘生昔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这“出母”二字就是“离了婚的母亲”,看来亓官氏和孔子离婚,确有其事。不过,后世有些学者为此百般辩解,因为这件事违背了“从一而终”的原则,后世把离婚看成是很不光彩的事情,“离婚无好人,好人不离婚”,“宁拆一座庙,不拆一对婚”,所以就要“为尊者讳”了。

揭开圣人孔子三代鈥湷銎掴澲

孔子的儿子伯鱼、孙子子思也有出妻的事情。

伯鱼,即孔鲤,年五十就死了,先于孔子。有些人认为,伯鱼也曾经出其妻,如《阙里述闻》记载:伯鱼前妻无德。孔子责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伯鱼闻教,益修其身。妻不可化,乃出之。后妻贤,生子伋。未几伯鱼卒,守节抚孤。

这一段记载很有意思。据历史记载,在孔子的后几代子孙中,伯鱼是个相对平庸的人,他不如他的儿子(即孔子的孙子)子思那么有名,子思作《中庸》,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笔。也不如子思的儿子孔白,即子上,子上活了四十七岁,一生专心治学和修身,平淡而达观。伯鱼的第一个妻子德行差,孔子责备了他,说他没有把妻子管教好,伯鱼接受了教训,努力修身,但是这个妻子改造不好,伯鱼就和他离了婚。后来娶了后妻,后妻很贤惠,子思就是后妻生的,不久伯鱼去世,这位后妻没有改嫁,守节把子思抚养长大。

揭开圣人孔子三代鈥湷銎掴澲

《礼记·檀弓下》则记载: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遂哭于他室。”

从以上这段记载看,子思的母亲是死于卫国的,子思还为之“哭于庙”,有人认为你这个母亲已改嫁他人,为什么还要在孔氏之庙哭她,子思承认自己做得过头了,就到其他地方去哭了。由此看来,伯鱼的前妻是改嫁到卫国去了。

不过,也有一些人认为,从《礼记·檀弓上》的一些文字分析,子思曾为其母办丧事,如果子思之母没有改嫁,就不必由子思来办丧事了。又有人考证出子思还有个哥哥,其兄当为正妻所生,而子思之生母为伯鱼的第二房太太,两房太太并存,并不是出了一个,又娶一个。

事情有些扑朔迷离,不过似乎还是第一种说法更可靠些。

揭开圣人孔子三代鈥湷銎掴澲

孔子的第三代子思是出妻的,这可能争论较少。子思的儿子子上是前妻所生,前妻是被出的,所以在她死后,子思不许子上为生母戴孝,子思认为,这个女人已经不是他的妻子,也不是儿子的母亲了,所以不同意儿子为“出母”服丧。

以上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呢?

它说明了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出妻”是一件比较平常的事情,完全不像封建后世那样把离婚看得不得了。

它同时也说明了当时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族制度已经很巩固了,女子结婚,就算是男性家族的人了,一旦被“出”,特别是再嫁以后,就脱离这个男方宗族,连自己的亲生儿子对她都不认账了。

不过,到了封建中后世,儒家把离婚看成是极不光彩的事情,所以极力地为圣人掩盖,才把这些事情弄得神秘和模糊起来。

对于“出妻”,孔子是有一定责任的。你是圣人,讲和谐,讲“中庸之道”,怎么没有把自己的婚姻处理好呢?当时社会上盛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孔子对儿子伯鱼的婚事肯定是起了主导作用的,怎么就选上了这个“无德”的媳妇呢?

揭开圣人孔子三代鈥湷銎掴澲

当然,在这些方面人们是不应该太苛求于孔子的。孔子之所以伟大,并不因为他是“完人”(古往今来“完人”是没有的),而主要以他那博大精神的哲学思想传诸后世,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并影响了世界。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阶级篡改了,利用了,这不能怪他;他的后代被封为“衍圣公”、变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分子了,可能更是有悖于孔子的初衷的。孔子有许多至理名言流传千古,可是也有一些思想观点上的缺陷,例如歧视妇女,例如“男女授受不亲”,这都是掩盖不了的“败笔”,反映出他那个时代的局限性。至于婚姻,就更为复杂,婚姻的和谐、幸福与快乐,并不是人们只要有了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德行就一定能解决的,个人的伟大与婚姻的美满并不能简单地画等号,莎士比亚说过:“婚姻是一双鞋,穿在脚上合适与否,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事情的确是这样,对于孔子生活的这些方面,后人了解它是可以的,但如果苛求它,掩饰它,指手画脚,就没有必要了。

总之,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先圣先贤,孔子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