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不教 谁之过

 tuzididie 2013-03-07
图糊糊
  月儿子15岁,正读初二。说起这孩子的不争气,月的气就不打一处来。月自己来自农村,17岁就跟同乡来沪打工。后来认识了同来自农村做木匠的丈夫,两人白手起家经营一家装潢公司,日积月累辛苦工作,时逢房地产大发展,夫妻俩的公司越开越大,积累了不少财富。用月丈夫的话说,现在也算是个有数千万资产的富人了。

  也许是由于自己小时候贫穷的经历,月夫妻俩对儿子用钱向来有求必应。儿子从小到大名牌裹身,吃、穿、用都要最好的,尤其是孩子他爸,老觉得自己现在有钱了,不给孩子用就是没尽到做爸爸的责任,对儿子的爱慕虚荣、贪图享受总是一味满足,甚至还沾沾自喜,觉得儿子比自己小时候有眼光,懂得享受生活。

  夫妻俩花高价送儿子进国际学校,以为给儿子提供了最好的学习条件。谁知儿子在那里光用钱摆阔,却不上心学习,还常常睡懒觉不去上课,考试成绩经常红灯高挂。好在国际学校管理比较宽松,老爸也有方法搞定校方,就这么混到了初中。本来还算太平,不料几个月前儿子看上了其他学校的一名女生,一门心思要跟对方交朋友,几次三番纠缠,弄得女生家长报了警,还找来月夫妻俩,要他们写保证书,保证他们儿子以后再也不来纠缠才罢休。问题是儿子不听劝,还要去找那位女生,月只好把儿子关在家里,自己天天看着。儿子在家摔碗砸盆,寻死觅活的,闹得不可开交。月被儿子弄得心力交瘁,寝食难安,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

  这是个典型的溺爱案例,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用金钱物质满足,却缺少对孩子行为规则的管教和精神上的引导,致使孩子缺少自我约束意识,行为失控。精神空虚的孩子不仅没有规则意识,而且内心也是自卑和缺少价值感的。他们在物质上过度索求,正是为了填补精神上的空缺;而看似胡作非为的行为,却是在用不当的方式寻找着自我存在感。

  对于这类孩子,家长要从给孩子建立规则开始,这种规则教育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见效,等到了青春期,则有一定的风险。好在月夫妻俩终于彻底醒悟,决心从自身学习和改变做起,在咨询师的鼓励支持和陪伴下,历时一年多,做出了种种尝试和努力。

  好在月儿子并非是个良知泯灭的孩子,妈妈生病住院激发了他的内疚,他生平第一次为妈妈的健康担心,这是他内在的正能量。咨询师敏感地抓住了这个时机,启发他为妈妈做事,在关心、照顾妈妈的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感。同时,指导爸爸妈妈先从建立家庭成员基本作息时间做起,逐步控制儿子零用钱数目,设立明确的奖罚制度,并坚持执行。

  幸运的是,由于妈妈生病住院的危机事件给儿子改变创造了良机,再加上月夫妻俩的全力配合,以及咨询师的积极支持、耐心指导,虽然其中经历了两次反复,月儿子最终有了明显的改变。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儿子真正成材,月夫妻俩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做好父母的信念、技巧和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