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養好了 腦跟著好了

 云天953 2013-03-07
                                             心養好了 腦跟著好了
 
 
食用酸棗仁,對和緩情緒和增加專注力都有幫助。(網路圖片)

食用酸棗仁,對和緩情緒和增加專注力都有幫助。(網路圖片)
slideshow
中國醫學典籍將「心腦相依」的學說發展在藥方裡。(取材自康健雜誌)

中國醫學典籍將「心腦相依」的學說發展在藥方裡。(取材自康健雜誌)
slideshow
●早在千年之前,中國醫學典籍就已將「心腦相依」的概念融入學說中,並依此為基礎,發展一連串的理法、方、藥,並沿用至今。

《黃帝內經.靈樞》提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認為心在臟腑之中居於首要地位,各種精神活動,都要由心主宰,這是最早且影響中醫發展甚深的「心主神明」理論。

心有了思考,發號施令之後,就必須透過「腦」來執行。前台灣長庚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賴佳君舉例,一旦「心」決定去打仗,指令到了腦部,大腦便指揮腎上腺素動起來,讓我們進入備戰狀態。

由此可見,中醫的「心」不單純指涉解剖學上活蹦亂跳的心臟,而是有主宰身體的功能,並透過大腦與神經、內分泌等路徑,影響意識、情緒、記憶、和其他各種生理機能系統。

神志與血脈 都歸心來管

中醫觀點,心的生理功能為「主神志」和「主血脈」兩種,「心主神志」類似「心主神明」理論,是指心主司人的精神、意識和心理功能,也就是說,心具有相當於大腦的某些生理功能。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人就能思緒敏捷、精力充沛;但若心有病變,影響到神志活動,則「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產生多夢、反應遲鈍、精神委靡等症狀。

「心主血脈」則指血液依賴心臟的推動而輸送到全身,維持各臟腑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人的心臟若發生病變,則血流不暢、氣血瘀滯,產生心悸、胸悶等症狀。由此可見,心的活動直接影響血液狀態,進而影響腦組織功能的活動,心、腦聯繫較其他器官更為密切。

養心第一步 補血顧循環

賴佳君說,改善血液循環便對心腦有益,因為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氣血充盈才能幫助全身經絡暢通,進而達到養心神的效果。

首先血量要夠,如果一個人貧血,勢必感覺昏沉、提不起精神,在中藥材的使用則以當歸、黃耆、川芎、阿膠、紅棗補血、補氣。

接著,必須排解體內的痰濕水飲和血瘀,濕氣留在體內、血中材質濃稠就是血瘀。常用於活血化瘀的中藥有紅花、三七。

膽固醇過高凝結成形體的狀況則屬於中醫認為的「痰」,痰濕水飲和腸胃道功能有關。痰濕水飲的人肚子通常較大且軟綿綿的,一碰就有晃動感。痰濕水飲患者可喝四神湯補腸胃和代謝水濕;也可用五苓散或甘露消毒丹來化濕熱。

賴佳君也強調,光靠藥膳還不夠,最重要的是適量運動,一則可補肺氣,進而養心,再則加強體內水氣蒸散,促進代謝。

先安定情緒 才能有「好心」

「七情致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波動太大或時間太長,會導致五臟六腑氣機失調,由於心主神志與血脈,因此情緒太過對心的影響最明顯,由此看來,人們常說的「傷心」、「心碎」確實有道理。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中西醫師陳建宏也指出,平緩情緒從西學觀點來說,約為「安定中樞神經」,改善心血管疾病,就能改善腦的情形,進而有集中精神、增強記憶的效果,他推薦以下幾類護心健腦藥材:

1.心情平靜、和緩情緒

酸棗仁、遠志、五味子、茯神、琥珀、合歡皮、珍珠等藥材,可抑制過度亢奮的中樞神經,心情就比較平穩。

2.增強智力

五味子、酸棗仁、遠志、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可改善專注力,促進學習效果。

3.改善心血管功能

心臟突然怦怦跳,有時伴隨著恐慌感的症狀叫做「怔忡」,類似心悸,可用天王補心丹,黃連、麥門冬、生地、天門冬,抑制心臟悸動,或心肌細胞過度亢奮。

4.降壓效果

五味子、遠志、龍骨、牡蠣等藥材,可改善血壓太高以致心臟負擔的情況。

養好你的心,就能照顧到你的腦,進而全身獲益處,健康的生活便不再是難事。

(文章摘錄自康健雜誌171 期,請參閱http://ad./ec/oversea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