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谈陈式太极拳的练法

 太极拳养生 2013-03-09

论谈陈式太极拳的练法 - 双丰收 - 双丰收的博客小屋 

    一、意念
    一是松与静,二是静与意,三是意与气,
    二、肢体
    上肢体:
    腰到肩,肩到肘,肘到手,手到指节节贯串,
    下肢体:
    腰到膝,膝到脚,脚到指,腰为身体中心线,
    三、动作要领
    虚领顶劲、含胸塌腰、虚实转换,阴阳变换   刚柔相济。
    陈式太极拳,是一项集各家拳法精华而创作,它的意义不仅中老年能够练习,年青人更可以练习,而且随处可练。不仅能够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也会起到防身的效果,是延年易寿最佳活动项目。
    打拳,要明知拳中情理,认真理会,潜心学习,在练习太极拳时,一定要做到,上招之终,下招之始,意思是说,每打一招一式都会有终点和起点,终点结束方接起点,不能打一半而接下式。打拳时,上招之终必待神气十足,而后接得住。当接上招时,上势已足,余神留于界外是下招之机已动,于上招之未而后下招接住上招而起,是为结构。不但合之以势,而且先合之以神,神气与上招无间方为高。总之,神气不能散。

    我们练习太极拳,最主要的就是意为先,最先做到的就是松,那么通过松培养出一种劲,那就是新的劲路,如棚劲、缠丝劲等等。在者,从松中入静,通过自然呼吸法,培养内功等等,这都是我们练习太极功底的基础。我们练习太极拳,首先要做到把基本功练好,要一步一步来,不能求的过快,具体表现如下:
    一、练习太极拳对意念的要求
    练习陈式太极拳,首先我们意念要想些什么,这可以说是根据人对太极的理解而订,如大脑的意念是随着本人的功夫的高低而变化,初学者,有初学者的思想,中级有中级想法,高级有高级的想法,这不一样的,大脑的思维是根据个人锻炼程度而变化。那么,我们先从初级开始,初学者应该想些什么呀,我本人认为:
 一是想到“松与静”最为重要,那么我们谈谈“松”字。我们不仅身体要放松,也要学会大脑会放松。好比我们初次上台演讲一样,如果思想不放松,思想紧张,也许到台上什么都会忘记,身体会出现僵硬。所以只有学会如何放松,才能做到顺其自然,超常发挥。这是初学者非常重要的。“松”,也是练习出来的,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思想集中于一个“松”上,无论练习桩功,还是练习套路,都要求想到“松”。使全身各部位都能够处于放松状态。是说明的是,这种“松”是全身肌肉的放松。这种“松”,是培养肌肉的弹性,培养全身关节的拉长,通过“松”而练出弹性劲来,就好比我们用手拉橡皮筋一样,你用力拉,它会自然开,你不拉了,它又会自然收回,我们全身的触摸点都能练成这样来回自如,那便是新产生的太极劲。所以“松”便是我们练太极拳非常重要的一项功夫。

    “松”后必要入“静”。这种静是要求我们是意识形态上入静,也就是在我们练功时要注意大脑集中点,不能左顾右盼,不能想七想八,要把思想集中于练拳上。“静”并不是静止,而这里的静,就是要求我们大脑专一,想着同一问题,在打拳时,你可以想到动作对不对,动作不对时要调整,那里还没放松,那里还出现紧张。当然,随着你的练拳时间和对拳的掌握程度,你的整个套路完全可以是不思考的情况,随意打完,不需要在记架子时,你也可以把精力集中于调息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静"中摸索。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在练习太极中的“静”字,比喻成为“全神贯注”。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我们做到“全神贯注”了,才能够使我们取得更好的收获。
    二是想到“静与意”。刚刚我谈到了“静”字,实际我们静的目的就是思想集中,这种静都是由“意念”来引导,意念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意念相对集中,帮助大脑清净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从而使五脏健运,内气充沛,神得所养,动作矫健.但初学者往往是过不到思想集中,总是想这想那,或总想着内气如何运行等等,反而违背了清净无为的原意,初学者只要保持思想上的清净,把思想集中在练拳动作上,专心想着打拳,不胡思乱想就行。
    我们初学太极拳时,就好比我们初学写字一样,能写成横平竖直,不东倒西歪,初学太极拳,身法上只要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步法上要求如,弓步、马步、虚步、丁步、开步和收步等等,动作力求规范,拳架运动的方位和路线,初学者知道这些就足够了,至于不可出现其它毛病等以后慢慢调整,不宜深究,一步一步来,功到自成。关健是要掌握好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绝对正确,力争作到柔软松沉,开合大度,使整套拳打的大方顺遂。
    练习太极拳,养成用“意”练拳是很重要的,意是思想的反映,是人的指南,是人的精神。我们在这所讲的“意”,有二种说法,一种是初学者用意念想着熟练架子,一种是用意念引导内气打拳,这是二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从而反映出练拳的不同风格。你看他在那慢慢的打太极拳,在那里慢慢的摸,有人不知道怎么去摸,那叫瞎摸,有人是在用意念打拳,用意念引导拳,这二种拳路是不同的,差之毫哩失之千里呀!     
    “意”对于练习太极拳,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太极拳的特点是随曲就伸.无过不及。这样.就要求练太极拳的人.肢体要柔顺.不柔顺.就不能达到随曲就伸。怎样才能达到肢体柔顺呢?李亦畲的《五字诀》中说:”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这里的劲就是力。所以.以后就有了”用意不用力”的说法。李亦畲的这句话是“用意不用力”的来源。这句话的意思是练太极拳不要用僵劲、拙力。无论是练习拳架还是推手.都不能用僵硬的力量.需要用一分的力量.就用一分的力量.不能用多余的力量.而且是要在意念指导下练拳.不求力量的锻炼。如果追求练拳的力量.那么.动作一定僵硬.不能轻灵圆活。只有用意不用力.才能灵活圆转。

[page]

    三是“意与气”。太极拳的特点是内外兼修.当然初学者,是不能理解这些的,意与气的形成,要针对中级和高级阶段而言。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不仅是对形体的锻炼.还有对意、气、神等内在的东西的修炼。武禹襄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心为驱使.神为主帅。”这里.武禹襄阐述了练习太极拳时心、气、神和身体之间的关系。如何把心、意、气、神和身体动作结合起来呢?我的体会是:第一是从心静体松入手.心要静.体要松。第二是用意来指导动作.这就是”心为令”.也就是意在动先。其实,不仅太极拳如此.任何其他的运动.都是意在动先的。练习太极拳.更强调用心意来指导动作。第三是要善于养气。武禹襄说:“气以直养而无害。”这是太极拳的精髓.也是太极拳能够养生、使人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太极拳善于蓄养人体的精气神。具体养气的做法是“以气运身.务令顺遂”.呼吸要纯任自然。练太极拳.重要在蓄神.也就是养精蓄锐.不在气.如果你用意念去控制气.必然会出现弊病。所以.他提出了”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在这里.气是次要的.神是主要的。呼吸和动作的配合是自然而然的.不用刻意追求。第四是蓄神.也就是注重精神上的修养。武禹襄说:“身动心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这里强调的是既注意身体的锻炼.又注意精神的修养.达到内外双修。   练拳太过重视气力.反倒无力;而养气.特别是正派的养气.则能达到纯刚的地步。但是.刚和柔还是有主次区别的。儒家认为.阳是主要的.阴是次要的;刚是主要的.柔是次要的。而老子的道家则是以阴柔为主。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崇尚阳刚.所以提出”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武禹襄是个儒生,当然也就遵从孟子的学说.提出”养气者纯刚”.认为练习太极拳不能追求气力.而要涵养内气。培养浩然之气。
     “气”是随“意”而走,平时练拳要意守丹田,全神贯注,所谓“意到气到”,不要刻意去想着气的运行,想气则呆,呆而则断,气血不通,练拳遵守着,“合为吸、开为呼”,所谓为,阴尽阳起,阳尽阴起,阴阳兼顾,意念想到合时吸气,开时呼气,用意慢慢体会,必有想象不到的效果。
     气,是身体内细胞运动而产生的能量,是生命的根本,气是无形无色无味,是人看不到的物质,但气又联系着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形体内外得到统一。练拳时,要以意领气,意气相随,注意呼吸与动作配合。“气为血之师,血为气之母,气赖血养,血靠气行”。有呼吸才有气血的调和,呼吸在太极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们通常知道,我们肺活量大的人,身体就强,精力旺盛,。相反肺活量小,或是弱,身体就会出现问题。心脏的搏动,血液的循环,是受植物性神经支配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我们可以用呼吸去推动它,用呼吸锻炼我们的肺活量,吸气时,交感神经兴奋,血管舒张。所以通过调整呼吸,使气体得以交换,加强血液循环,使其流通顺畅,增进健康。初练时,要心平气和地去练习,口要似开非开,似合非合,舌抵上腭,鼻吸鼻呼,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等,使呼吸与动作紧密配合,自然而协调,不能大吸大呼,强吸强呼,不要因练功而引起呼吸急促为宜。随着功夫日益加深动作逐渐熟练,自然能分清虚实、开合、动静、蓄发之时,便可自然而然地转变呼吸方式(如由腹式呼吸转入逆腹式呼吸等),使气贯四梢,要虚其胸而实其腹,将气沉入丹田,使动作充满生机,气势磅礴,犹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先炼意、炼形,再以“意”领气、以形导气,这便是炼气的关键。在拳架之中即将“气”这种最基本最富有生机的精微物质(或说能量)转化为我们所需的各种功夫。要用“气”首先必须要求“气”能按照我们习练者的意志而运行或转化。我们将这种练习心意驾驭内气运行的能力的过程,称为“行气”。将注意力放在内气上暗示其内气随动作的变化而运行。 
    二、练习太极拳对肢体的要求
    上肢体

    表现形式为:腰到肩,肩到肘,肘到手,手到指节节贯串,          要想了解以上问题如何用法,就必须了解各种关节的运动规律。我们从肢体的公转和自转来论述: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形式是公转加上自转。太极拳运动中以腰脊为轴,身体各关节的运动也是公转与自转的同步交叉运动。一般来说,下关节对上关节而言是自转;上关节对下关节而言是公转;前关节对后关节而言是自转,后关节对前关节而言是公转。自转相对于公转时关节运动的幅度要大,公转相对于自转时关节运动的幅度要小――这里讲的是在走缠丝劲时关节运动的规律。      上肢运动相对于腰脊来说,腰脊是公转,手臂是自转。 公转运若轴,自转方圆生,相随勿枉动,三节自分清。      太极拳运动要求我们明三节――梢节、中节、根节。全身多处分三节,比如:手分三节,臂分三节,胸腰.下肢亦分三节。没有了公转和自转,便分不出三节来,自然也没有“节节贯串”可谈。所以公转和自转学说是建立在“节节分家”基础上的。所以节节贯串又建立在节节分家的基础上来体现。      明白了公转和自转的规律,我们便可以做到以腰脊为轴,以手领劲,含胸塌腰,屈膝松垮,五趾抓地,将全身的劲力整合为一处,施加到我们想要达到的地方,这就叫“节节贯串”,因此公转与自转是“节节贯串”的外在运动形式。
    那么,平时我们打拳练拳,应该如何做到“节节贯串”呢,明白了以上了道理了,我们也就不难分清什么叫“节节贯串”了,首先我们在练拳,每打一招一式都要按照上面的原理来做,比如我们在运动中,腰是中心,那么我们就要以腰为中心,把力从腰传送到肩臂上,在从肩臂传送到肘上,从肘上传送到腕上,最后从腕上传送到指上,动作走势,如揽扎衣,先动腰,然后重心从左向右转换,然后在过肩,过肘,到腕到手指,按照这些细节慢慢练习,慢慢体会,也就能达到“节节贯串”的效果。
    肩肘:「松肩沉肘」几练太极拳者都要求做到这一点。有的也叫「沉肩垂肘」或「沉肩墜肘」。我们打拳松肩必做到沉肘,做到松肩沉肘了,动作才会灵活圆滑,才容易不受制于对方。如果肩肘受到障礙,便会影响內劲运用,从而也影响了周身協調。。
    腕:陈式太极拳有坚腕、坐腕、折腕、旋转腕等多种变化,是隨著动作的需要,身法的協調而变化。腕部打拳时要始终保持灵活多变,而且还要锻炼它的柔韧性。
    手:陈式太极拳很重视手的作用。拳论说,「此艺全是以心运手,以手領肘,以肘領身」。「每一舉一动,其运化在身,表現在手。」又有「捎节領(手为梢节),中节隨,根节催」之说。从手型讲,主要有掌、拳、勾三种。    

    下肢体
    练拳下体是支撑身体的关健。无论是身体的根基还是劲力的发起都为至于下肢, 是支配身体动力的起源点,是我们练拳最为根本的,也是我们锻炼中最重要的部分。《拳论》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强调下肢体的重要性。     对于下肢体而言,首先我们要谈谈裆的要求。在进行打拳行拳中,裆一定要保持圆裆,而且还要使裆放松,动作灵活。避免出现人字裆,死裆。裆部的会阴穴是任督二昹的起点,练拳时头頂的百会穴与裆部的会阴穴上下呼应,阴阳经气得到平稳,也有利于立身中正。在运动过程中,腰与裆有密切关系,裆与胯膝也要相互配合。腰能松沉,胯能撐开,膝能理合,襠劲自能撐裆。陈鑫在《陈式太极拳圖说》中说,「下腰劲,尻微翻起,襠劲自然合住。」又说,「尻骨,环跳蹶起來,理边腿根撑开,裆自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
    膝:拳架身法的高低,步法的大小,都与膝关节有直接的关系。我们日常打拳,膝的运作和保护也是很重要的,要合理练拳,活动开了在练拳,动作也要从高变低的练习,因为全身的重量一般都放在了膝上,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持,很有可能会伤到膝,因此由高到低,活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進,以免膝关节受伤。
    脚:足是周身之根基,兩足姿势的正確与否,对保證步法的灵活稳健有重要的作用。陈式太极拳对兩足的要求是,兩足踏实地,足趾、足掌、足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 (正脚心)要虛。足趾不能翹,足掌不能左撇右歪,前搓后 晃,在开步及边步时,要定准方向和位罝,要做到〞落地生根〞,不能乱动。这样,才有步捋清晰、沉看、稳健的感覓。另外,在运行中,向前邁步或向左右开步时,都要曲膝松胯,足尖上翹理合,足跟里側著地向外鏟地滑出,开到適当的位置,再移重心落实,向后退时,足尖先落地,再移重心逐渐踏实。在向左右旋转方向时,一足支撐重心,另一足足尖上翹外摆或理扣,以足跟外側著地,方向位罝移好,再移重心踏实。足尖外摆和理扣时,要使腿部还具有螺旋缠丝劲。总之,足在运动中是随时的要调整,保证身体转换灵活,重心不丢。

[page]

    三、练习太极拳动作内在表现:   一、虚领顶劲、二、含胸塌腰、三、虚实转换,二、阴阳变换   三、刚柔相济。
    虚领顶劲
    练习各家太极拳虚领顶劲是身法要领之一,人们打拳顶劲领起,就会精神百倍,气质非凡,“顶劲不领起,出功慢进取”,虚领顶劲对于练拳练功是非常重要性。虚领顶劲做的好,一是精神饱满,二是活血通脉,三是身法拉长,四是灵活敏感,总之有利于练习太极拳松活弹抖的劲力。
    我们试看,在任何动物在搏斗时,首先都是先把头部抬起,表现出强壮好斗的心态。太极拳所练者,气也,神也,如顶劲不领起,毫无生机可言,则练功行拳无法做到“活泼泼毫无滞机”。顶劲领起虚灵不昧,则无迟重之虞。
     久练太极拳者,功夫到一定程度,头顶上总有一种若隐若现若在若逝的上提感觉,顶门雾照,精神自足,丹田饱满,下盘实而轻灵。甚至感到一股力量自头顶贯下的感觉,这是虚领顶劲的一种程度。
    含胸塌腰
    想练好陈式太极拳就要掌握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和要领,动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行拳练功明拳明理,练习规则严格遵守。      含胸塌腰其主要的要领,表现为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使其胸部肌肉完全保持放松状态,腰胯内敛,心气下降,腰劲自然下塌。含胸与塌腰实质上是栩辅相承、同时进行的。只有含胸,腰劲才能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     练习太极拳,含胸是表明劲要合住,力能贯足,劲含的住,力才能不散,如果胸部外挺,必会引起气拥胸表,呼吸不畅,致使身体上重下轻,脚跟浮而不稳,重心偏差。浮,重心不稳。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拳论》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含住,不可令横气填于胸中。”“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也就是说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即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      那么为什么要在练习拳时讲究塌腰呢?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驼背,经脉、骨骼弯曲受压,气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软,软则失去灵劲活劲。《拳论》说:“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上方得(折其中的意思)”。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含胸塌腰,有利于周身骨节放松开张,身体能够保持重心下沉,稳固坚定,同时丹田内气容易上下自如,上至百会穴,下沉丹田之气也可顺利达于涌泉。

    虚实转换
    太极,阴阳也,阴阳虚实也,虚实在我们练习拳中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周身上下,四肢百骸,运动之变唯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虚实明确,转换得体,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长久,体力不衰,变换之巧才能不被困顿。在练习陈式太极拳中,虚实的变换及其重要,没有虚实转换就不会有太极拳的灵魂,虚实更不会表现出来,虚实表现不出来,就没有引进落空,“四俩拔千斤”之说,也就不会体现太极拳的劲路。  陈式太极拳不仅前后、左右,上下分清虚实,双手、双脚虚实也要明确。如左手和左脚、右手和右脚、总之做到身体上下相随。比如在运动中虚实变化转换上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如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虚则右足实,左脚实右脚虚,右脚实左脚虚,等等,一招一势,虚虚实实,遍藏玄机。  我们练习太极拳的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虚实是指重心的比重分配。初学者,动作可以大开大合,大虚大实,根据身体条件和年龄的变化、功夫的进步程度即可选择练习中架或小架。比如二八分,转为小虚小实,变为三七、四六分等。小虚小实,由于动作幅度较小,虚实转换更为灵活。
    分清虚实,但不要过偏。所谓“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距离超,也就是丹田腰椎始终保持垂直状态,身体二八分也好、三七分也好都不重要。否则过偏不利于转换,易遭袭击,不易灵活应敌。分清虚实,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

    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皆实,此谓虚而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分清虚实,深得虚实变化要领,悉心把玩,相信演练者从中会逐步理解太极真味。
    阴阳变化
    太极拳的阴阳变化,说到底她是事物变化的哲理,也就是相应和对应的关系,是矛盾论的关系。比如我们常会感觉到的,“男人与女人”,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在如“左右关系”“上下关系”“虚和实关系”“轻和重关系”“刚柔关系”“快慢关系”“开合关系”,等等,这都反映阴阳关系的变化。
    那么我们练习太极拳时,以上种种这些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练习太极拳,离开阴阳变化,也就不会是太极拳了,太极拳的精髓也就无法体现出来,那样也只能是一个无灵魂的,无章法的,无规则的拳种。
    在练拳当中,或在技击当中,我们讲到,虚实变化,轻与重的关系,比如我们平时的推手当中,避实击虚,重来轻接,轻来重迎,刚来柔化,柔来刚随,这些辨证关系,都是阴阳的关系。我们练习太极拳,重心转换,左转到右,右转到左,拳论中常说到“遇左先右,遇右先左,遇下先上,”等等。所谓“阴终阳始,阳终阴始”无一不是反映阴阳中的变化。

    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表现形式和阴阳变化相同。陈式太极拳中的刚柔相济、蓄发相变,也是在阴阳范畴之中。刚为阳,其表现是发力、打击。柔为阴,是合劲、蓄势、引化。太极拳中的刚和柔,既相互制约,互为转换,又互不可缺,变化无穷。就刚柔变化拳论中很清楚的讲到“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是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要练好陈式太极拳,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刚柔之间的关系。拳论中讲:“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在练习太极拳中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刚柔相济。要想练好,必须先去僵求柔,然后再练柔成刚。拳论上讲:“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成妙手,遭到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只有练到刚柔相济,阴阳无偏,浑然一圆,才能达到太极拳的高级境界。

 


“软件操作”模块代码复制处 - 海珠儿 - 海珠儿 blog



 
 
 
 
推荐下面太极拳理论知识文章与大家共享

 如何「尾闾正中、收胯」  [杨式太极拳] 浅谈太极拳的“松”
 太极拳的松之我见
 太极拳的神与意的区别
 如何正确理解杨氏太极拳中运劲如抽丝的内功心法
 正确理解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无极生太极”之我见
 朱老师谈太极拳到底一辈子练的是什么
 一个太极拳爱好者的太极拳内功杂谈  松腰的重要性
 浅谈“顶头悬”
 太极入静妙境
 对太极拳的感悟
 习拳心语——闲谈太极拳
 感悟修炼太极之静
 道教秘传内功心法之入静的状态有什么作用
 道教秘传内功心法之入静的征象(推荐给习练传统功夫太极拳的爱好者)
 道教秘传内功心法之体感人静法(推荐给习练传统功夫太极拳的爱好者)
 浑然太极 “天人合一”
 风zhiwu 谈太极拳的松静
 练习太极拳动作的作用是什么?  太极拳三论(一个太极拳爱好者的练功心得)
 再谈立身中正(推荐此文章)
 略论“用意不用力”
 李雅轩风格传统杨氏大架太极拳115式健身原理
 太极拳放松八大好处
 体会太极拳的“松”
 “松”从“紧”中得 “轻”从“沉”中来
 杨氏太极拳之“慢”  太极拳内劲之感悟(转)
 圆形运动太极拳的重要问题
 推手“得横即得势”
  推手中力点怎样才最好
  推手运动中的基本平衡状态
 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
 太极拳眼法
  弓弓饱满,一触即发   太极推手中的引进落空合即出
 

推荐下面更多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最全的太极拳明师论文总汇
  最全的太极拳教学视频总汇 最全的名师演练太极拳视频总汇
 最全的摄影技术知识大汇集
 最全的摄影技巧视频教程大汇集
 photoshop视频教程大汇集
 最全的photoshop文字教程专辑
 光影魔术手视频教程总汇
 会声会影视频教程总汇
 博客技巧总汇  博客代码总汇
 电脑技术总汇
 相学占卜大全
 健康养生视频讲座大汇集
 健康养生保健知识总汇
 沙画艺术集锦  电子图书珍藏
  交谊舞蹈教程
 音画作品欣赏  美图动图欣赏
 音乐素材总汇
 flash时钟日历大汇集
 百家讲坛视频总汇
 竹简字画总汇
 古玩字画总汇  收集最全的动画歌曲总汇
 美食/烹饪专辑
 中外美景奇观专辑  民间艺术作品欣赏专辑
 极品音画总汇
 国外摄影艺术专辑
 美景摄影照片专辑  美图秀秀视频讲座:全攻略
 花卉知识课堂
  Ps 基础教程:大师之路文字教程  人体经络穴位知识文章专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