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禅推拿宗法十八法常见病证治疗步骤举例(四)

 鸟语花香香 2013-03-10
鸟语花香香书馆欢迎您

 

指禅推拿宗法十八法常见病证治疗步骤举例(四)

颈椎病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影响颈椎的稳定性,产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这些变化直接刺激、压迫或通过影响血运使颈部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发生功能或结构上的损害,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

目前,多数专家倾向于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

1.颈型颈椎病

1)颈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是椎间盘处于退变的早期阶段,可有纤维环结构的部分破坏、椎间盘组织的轻度膨出及椎骨骨质的轻度增生,这些膨出及增生的结构尚未构成对神经、血管组织的实质性压迫,但可刺激分布于其间的椎窦神经感觉纤维。后者则向中枢发放传入冲动,经脊髓节段反射及近节段反射的的途径,导致颈项部和肩胛骨间区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的状态,出现该区域的肌紧张性疼痛。

2)由于颈椎稳定性的下降,在日常生活中易由过度运动而造成椎旁软组织损伤、颈椎活动节段错位。

3)肩胛骨内缘肌肉附着处酸痛的感觉,颈部易于疲劳;

4)出现落枕的频繁发作;

5)患者颈部前屈、旋转幅度明显减小,颈夹肌、半棘肌、斜方肌张力明显增高,肩胛提肌、菱形肌、冈下肌、大小圆肌处往往可触及条索状改变及压痛

6)神经系统检查时,不能发现明确的定位体征。

7X线检查并不与患者的症状完全平行

2.神经根型颈椎病

1)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是由颈椎钩椎关节增生、关节突骨赘及损伤肿胀的软组织共同形成混合性的突出物,对神经根产生机械压迫和化学刺激的双重伤害,引起典型的放射性神经痛。

2)颈椎椎骨错缝与神经根的伤害往往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错位椎骨使一侧椎间孔及神经根管的内径减少小,进一步加剧了其减少的容积与内容物体积之间的矛盾,引起临床症状的急性发作。

3)突出的表现为向上肢传导的放射痛。放射性神经痛往往呈急性发作,或在慢性疼痛的基础上急剧加重的特点。

4)受压神经根所支配的皮肤在急性期可能出现痛觉的过敏,后期则表现为感觉的减退;所支配的肌肉则往往出现肌力的减弱,但明显肌肉萎缩者罕见。

5)颈部活动范围减小,尤以向患侧旋转和侧屈的运动范围,出现更为明显的限制,若勉强向患侧旋转及侧屈,则可能导致放射性神经痛的加重。特殊检查中,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阳性;扣顶实验和椎间孔挤压实验使椎间孔上下径进一步减小而引起上肢放射痛加剧,呈阳性反应;颈椎拔伸实验则因扩大了椎间孔上下径的尺度而使放射痛减轻,亦呈阳性反应。有时可见患肢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反射减弱。

3.脊髓型颈椎病

1)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是膨出的颈椎间盘组织、增生的椎体后缘骨赘、向下滑脱的椎体、增厚的黄韧带和椎管内肿胀的软组织形成混合性突出,对脊髓造成压迫;或由于血管因素的参与,导致脊髓缺血、变性坏死,并由此而引起脊髓长传导束功能障碍。

2)表现为两下肢的波浪型、进行型麻木和运动障碍。患者感到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步态笨拙,主诉有脚下踩棉花的感觉。

3)上肢症状不典型,主要为沉重无力,根性痛并不多见。

4)检体见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退,膝、踝反射亢进,可见到髌阵挛及踝阵挛,病理反射阳性。

5)感觉障碍不平衡,一般是痛、温觉感觉障碍明显而触觉障碍较轻或正常,下肢感觉障碍较重而躯干部感觉障碍较轻。

6X线侧位片上可见椎体后缘有较明显的骨赘和(或)出现椎体沿后关节突斜面向后下方滑脱,但确定是否存在颈脊髓的机械压迫需依靠CTMRI检查。

4.椎动脉型颈椎病

1)椎动脉型的病理特点是因椎间盘退变及上位颈椎错位、横突孔骨性非连续管道扭转而引起椎动脉扭曲,或因椎体后外缘、钩突的骨质增生而导致椎动脉受压,或因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受刺激而导致动脉终末支痉挛,使脑干、小脑、大脑枕叶等椎动脉供血区缺血。

2)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

①因椎动脉长期供血不足而表现为慢性持续性的眩晕

②因椎动脉供血短暂的阻断而表现为发作性的剧烈眩晕,眩晕的发作往往和头部位置的改变有关

3)精神萎靡,乏力嗜睡;

4)耳鸣、耳聋;视力降低。

5)脑超(TCD)可透过颅骨而检测椎动脉颅内分支的血流状态,理论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特殊的诊断意义

6)椎动脉造影对本型颈椎病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是由于增生的骨赘、痉挛的椎前肌群及炎症介质刺激了颈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交感神经紧张性的异常增高或抑制,出现身体上相应区域内腺体、血管、内脏功能活动的失调

2)慢性头痛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最突出的症状。头痛往往呈持续性,主要出现在额部,特别是眼窝和眉棱骨处。

3)影响到眼睛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房水的分泌受到的抑制,眼压下降,患者往往出现眼珠疼痛,伴恶心、呕吐。

4)累及咽喉、食道粘膜时,由于粘膜腺体分泌及平滑肌活动紊乱,可产生咽喉不适、干渴和异物感、嗳气等症。

5)干扰心脏交感紧张性时,可引起所谓的类冠心病综合征,患者感到胸前区憋闷,心悸怔仲;心电图检查有窦性心率不齐,室性早博,陈发性心动过速等异常心电活动。导致全身性交感紧张时,可引起颈性高血压。  

[ 治疗]

目的:松解劳损、紧张甚至痉挛的颈肌尤其是颈伸肌群,改善其力学特性,阻断疼痛肌紧张疼痛恶性循环链,促进软组织损伤性炎症消除;调整颈椎节段异常位移或成角,降低椎间盘负荷,减缓颈椎退变过程,扩大椎间孔、椎管、横突孔非连续骨性管道有效空间,改善颈椎管内外的高应力状态和神经根张力减少或消除神经、血管机械性压迫和刺激,恢复颈椎动静力平衡。

治则:松解,调整

部位及取穴:部位以颈项部、枕后部、肩胛部、横突后结节和胸椎夹脊等处为主;取穴以风池、颈夹脊、天鼎、肩井、天宗、阿氏穴等为主。

手法:采用刺激性手法与颈椎调整手法并重,以刺激性手法为基础;颈项部操作与循经手法刺激相结合,以颈项部操作为主的原则。具体选用一指禅推法,衮法,拔伸法,推法,拿法,按揉法和颈椎微调手法等。

[预后] 颈椎病患者在发病后,如果能得到合理恰当的治疗,配合相应的功能锻炼,并注意自我保护,一般情况下预后尚可。但其中脊髓型颈椎病如果进一步恶化发展,预后较差;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如未经正规治疗而发展,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保养]

1)颈椎病患者平时宜贯彻仰头抬臂、协调平衡的原则,以锻炼颈部后伸肌群,平衡长期低头位而引起的颈部应力和稳定平衡失调。

2)注意纠正平时的不良习惯姿势,立足于预防。

3)注意用枕的合理性。

4)注意肩颈部的保暖

胸椎后关节紊乱

胸椎后关节紊乱又称胸椎后关节错缝,临床时有发生。胸椎后关节即关节突关节,由于胸椎后关节突关节面近似冠状位,两侧有肋骨支撑,胸椎的稳定性相对于颈椎和腰椎为强,发生后关节错缝的机会相对于颈椎和腰椎为少。但是,当突然的外力牵拉、体位变换不当、扭转,使后关节不能承受所分担的拉应力和压应力时,则有可能引起胸椎后关节急性错缝病变。运用推拿疗法治疗本病,有显著疗效。

[临床症状]

胸椎在人体正常的生理呼吸运动和中,后关节的活动范围很小,但在挤压或用力不当的扭挫伤,甚至咳嗽、打喷嚏等也可引起关节错位。典型患者在发病时往往可闻及胸椎后关节在突然错位时的“咯嗤”声响,轻者发生关节劳损,表现错位节段局部明显疼痛和不适;重者可引起韧带撕裂、后关节错位,表现为“岔气”,牵掣颈肩背作痛,且感季肋部疼痛不适、胸闷、胸部压迫堵塞感,入夜翻身困难,以及相应脊神经支配区域组织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体征]

急性胸椎后关节紊乱患者呈痛苦面容,头颈仰俯、转侧困难,常保持固定体位(多见前倾位),不能随意转动;受损胸椎节段棘突有压痛、叩击痛和椎旁压痛,深吸气疼痛更甚,棘突偏离脊柱中轴线,后突隆起或凹陷等。受损节段椎旁软组织可见有触痛、触及痛性结节或条索状物。

[诊断]

1.有外伤史或长期不良姿式病史。

2.临床症状及体征:详见上述“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

3.触诊:错位节段胸椎棘突有明显压痛、叩击痛或偏歪。棘旁软组织可有不同范围和程度的紧张甚至痉挛,触之常可感觉有条索样物,压之疼痛。

4.X线平片:由于胸椎后关节错位乃解剖位置上的细微变化,故X线摄片常不易显示。但X线检查可除外胸椎结核、肿瘤、骨折、类风湿等疾病。

[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理筋整复

[目的] 纠正胸椎小关节错位,治疗软组织病损。

[手法选择] 以一指禅推法、滚法、弹拨法、掌按法和推擦法为主。

1.沿胸椎棘突两旁,以错位病变节段为中心,以一指禅推法、滚法和弹拨法对椎旁上下软组织松解10分钟左右。

2.俯卧推按法:患者俯卧,自然放松,医者站立于患者患侧,右手掌根按压患椎棘突,左手置于右手背上,嘱患者深呼吸,医者两手掌根随呼气渐用力,于呼气末时,右手掌根向下方给予一小幅度推冲动作,此时可闻及关节整复的响声。此法适用于中下段胸椎的调整。

3.旋转按压法:患者俯卧,自然放松,医者站立于患者患侧,一手掌根按压患椎健侧横突,另一手掌根按压患侧上一或下一节段的横突,然后按分、旋、压三步骤完成。分,医者两手掌根与脊柱垂直方向相对用力;旋,医者两手掌根以按患侧上一节段手势的,给与轻巧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用力,下一节段手势操作医者需调换左右手,给与轻巧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用力;压,医者两手掌根向患者脊柱的左前下和右前下方向相对按压用力,三步动作一气呵成。可随患者深呼吸动作,医者两手掌根随呼气渐用力,于呼气末时完成,此时可闻及关节整复的响声。此法适用于全段胸椎的调整。

4.端坐顶推法:患者端坐于矮凳上,双下肢自然屈曲,双上肢下垂或置于胸前。医者端坐患者身后高凳上,双手自患者两肩外侧环抱患者上胸,双掌交叉相握置于患者胸骨上端。嘱患者略后仰,上身背靠医者膝顶部,头置于医者右肩。医者上身略前俯,右膝顶住患椎棘突,在患者呼气末时,医者双手用力往后下压,右膝往前上方顶推。此时可闻及关节复位响声。此法适用于中上段胸椎的复位。

5.患者双手手指交叉握于颈项部,医者坐于其后,双手自患者两腋下绕过握住患者两腕关了,或膝顶住患椎棘突。嘱患者低头或略挺胸,医者双手和右膝同时用力顶压。此法适用于上段胸椎的复位。

手法调整成功后,可酌情配合用推擦法以冬青膏辅之,皮肤透红,温热为度。

[预后]    ---本病就诊多属急性发病,一般13次治疗即可。预后良好。

[附注]    ---臥硬板床,适当休息,避免劳累,注意保暖。

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是指腰部肌肉、筋膜、韧带、椎间小关节、腰骶关节的急性损伤,多因突然遭受间接外力所致。俗称闪腰、岔气。是腰痛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长期从事弯腰工作的人和平时缺乏锻炼,肌肉不发达的人,常易患此病。

    腰段脊柱介于固定的胸段和骶段之间,既承担着身体二分之一以上的体重,又从事着各种复杂的运动,而周围只有一些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无骨性结构保护。在腰部承重和运动时,过度的负重、不良的弯腰姿势所产生的强大的拉力和压力,容易引起腰部的肌肉、筋膜、韧带损伤。

    急性腰扭伤多由间接外力所致,绝大多数发生在骶棘肌和腰骶关节等处,这是因为腰骶关节是脊柱运动的枢纽,外力作用时的支点,骶棘肌则是对抗外力的主力军。腰部运动中体重产生的压力和外来的冲击力主要作用于这些部位,所以损伤的机会最多。

    祖国医学对本病有较深刻的认识。如《金匮翼》载:“瘀血腰痛者,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卒痛不能转侧,其脉涩,日轻夜重者是也。”说明腰部急性损伤,多因卒然感受暴力所致,或由于腰部活动时姿势不正确,用力不当,或用力过度,或搬运抬扛重物时,肌肉配合不协调,以及跌仆闪挫,使腰部肌肉、韧带受到强烈的牵拉、扭转而致损伤。

    [诊断]

    (一)临床症状

    腰部伤后即出现典型的腰痛,疼痛一般较剧烈,呈持续性,部位局限,患者多能准确指出疼痛部位。

    伤重者完全不能活动、甚至不能翻身、起床,咳嗽、深呼吸时疼痛加剧。

    (二)检查

    1、局部压痛: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压痛点,一般较局限、固定,与受伤部位一致,部分患者同时有下肢牵扯痛。

    2、肌肉痉挛:多数患者有单侧或双侧腰部肌肉紧张痉挛,多位于骶棘肌、臀大肌等处。这是疼痛刺激引起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3、脊柱侧弯:疼痛引起不对称性的肌肉痉挛,可改变脊柱正常的生理曲线,多数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畸形,一般是向患侧侧弯。

    4、直腿抬高试验及骨盆旋转试验阳性。

    5、扭伤严重者,应拍腰骶部X线正、侧、斜位片,排除腰椎各部的骨折、脱位、增生,椎间盘突出及肿瘤,结核等病。

    [治疗]

    本病采用推拿治疗可获显著疗效。具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的作用。通过手法可以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血循环、消除瘀滞,加速瘀血的吸收,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治疗原则:舒筋活血,消肿止痛,理筋整复。

    部位及取穴:肾俞、命门、腰阳关、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及腰臀部。

    主要手法:滚、揉、拿、点压、弹拨、扳、擦等。

    操作方法:

    1、松解手法:患者俯卧位,肢体放松,医者站于患侧,先用滚、按揉手法在腰椎两旁骶棘肌往返治疗3~5遍,然后用两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对称用力,轻柔地拿揉腰背部肌肉,方向与肌腹垂直,从腰1至腰骶部,由上而下,重点拿揉腰椎两侧骶棘肌和压痛点,反复拿揉2~4分钟。以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循环。

    2、点拨止痛法:以双手拇指点按肾俞、膀胱俞、气海俞、大肠俞等背俞穴及压痛点,每穴半分钟。然后在痛点或肌痉挛处施弹拨手法,每处3~5次,以解痉止痛,松解粘连。

    3、理筋整复法:医者一手掌按住腰骶部,另一手肘关节屈曲,用前臂抱住患者一侧大腿下三分之一处施腰部后伸扳法,有节奏地使下肢一起一落,反复作5-8次,随后摇晃旋转腰骶和髋部,两侧各数次。然后患者侧卧位,患肢在上,屈膝屈髋,健肢在下,自然伸直,医者一手扶按肩前,另一手扶按髋臀部,施快速地斜扳,即可听到复位的弹响声。此法可调整腰椎后关节紊乱,使错位的关节复位,嵌顿的滑膜回纳。

    4、整理手法:医者以掌根或小鱼际着力,在患者腰骶部施揉按手法,从上至下,先健侧后患侧,边揉按边移动,反复作3-5次,然后用小鱼际直擦腰部两侧膀胱径,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必要时配合局部湿热敷,以达到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的目的。

    5、固定与功能锻炼:扭伤急性期宜卧硬板床休息,以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防止继续损伤。疼痛缓解后,宜做腰部后伸锻炼,后期宜加强腰肌的各种功能锻炼。

    [预后]

    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有显著疗效,一般1-2次即可奏放或治愈,且一般不易复发。但尚不能负重和腰部屈伸运动。

    [附注]

    1.治疗期间,腰部宜卧硬板床,制动3-5天,以利损伤组织的修复。

    2、在手法治疗中,要求轻柔、舒适,避免造成新的损伤。

    3、注意局部保暖,病情缓解后,适当加强户外活动。

    [相关研究]

    急性腰扭伤,大多发生在竖脊肌,损伤后出现气滞血瘀,脉络瘀阻而致疼痛。推拿治疗本病,疗效显著,这是因为推拿能够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改善血循环,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预后良好。

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以及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臀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本病又称腰臀肌筋膜炎或功能性腰痛,祖国医学称为肾虚腰痛。是慢性腰腿痛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腰背部肌肉尤其是腰背部伸肌群具有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的双重作用,前者产生或控制脊柱的运动,后者在任何位置(舒适站立和运动极限除外)均要拮抗重力的牵拉而维持躯干的姿势和脊柱正常的屈度。由于腰部过度疲劳,如长时间的弯腰劳动致使肌肉、筋膜、韧带持续牵张,使肌肉内的压力升高,血供受到影响而处于缺血状态,肌肉痉挛并产生大量乳酸,加上代谢产物(自由基、5羟色胺等)不能及时消除,积聚过多而引起水肿、粘连,久之可导致组织变性,形成慢性劳损。或由于腰部软组织急性损伤后,未及时治疗或治不彻底,使受损的腰肌筋膜不能完全修复,局部形成慢性无菌性炎症,肌纤维变性或疤痕化,刺激神经末梢而产生腰痛。此外,由于先天性病变如腰椎骶化,脊柱隐裂,造成结构上的不稳定,部分肌肉和韧带失去附着点,从而诱发劳损而产生腰痛。

    [诊断]

    (一)临床症状

    长期反复发作的腰背部酸痛不适,或呈钝性胀痛,腰部重着板紧,如负重物,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充分休息、加强保暖,适当活动或改变体位姿势可使症状减轻,劳累或遇阴雨天气,受风寒湿影响则症状加重。

    腰部活动基本正常,一般无明显障碍,但有时有牵掣不适感。不能久坐久站,不能胜任弯腰工作,弯腰稍久,便直腰困难,常喜双手捶击腰背部。

    急性发作时,诸症明显加重,可有明显的肌痉挛,甚至出现腰脊柱侧弯,下肢牵掣作痛等症状。

    (二)检查

    1、腰背部压痛范围较广泛,压痛点多在骶棘肌、腰椎横突及髂嵴后缘等部位。

    2、肌痉挛:触诊时腰部肌肉紧张痉挛,或有硬结及肥厚感。

    3、X线检查:少数患者可有先天性畸形和老年患者骨质增生,余无异常发现。

    [治疗]

    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有一定的效果,但关键是消除致病因素,即改变不良的姿势和超负荷劳动,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散瘀,解痉止痛。

    部位及取穴:肾俞、腰阳关、大肠俞、八髎、秩边、委中、承山及腰臀部。

    主要手法:滚、按、揉、点压、弹拨、擦及被动运动。

    操作方法:

    1、循经按揉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站于一侧,先用滚、按揉法沿两侧膀胱经由上而下往返施术3~5遍,用力由轻到重。然后用双手拇指按揉肾俞、腰阳关、大肠俞、八髎等穴,以酸胀为度,并配合腰部后伸被动运动数次。

    2、解痉止痛法:医者用点压、弹拨手法施术于痛点及肌痉挛处,反复3~5遍,以达到提高痛阈,松解粘连,解痉止痛的目的。

    3、调整关节紊乱:患者侧卧位,医者面向患者站立,施腰部斜扳法,左右各一次,再取仰卧位,双下肢屈膝屈髋,医者抱住患者双膝作腰骶旋转,顺、逆时针各8~10次,然后作抱膝滚腰16~20次,以调整腰骶关节。

    4、整理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先用滚、揉法在腰臀及大腿后外侧依次施术,往返3~5遍,并点按秩边、委中、承山等穴,然后用小鱼际直擦腰背两侧膀胱经,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最后用五指并拢,腕部放松,有节律地叩打腰背及下肢膀胱经部位,用力由轻到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5、辅助治疗:功能锻炼,加强腰背伸肌锻炼,如仰卧位拱桥式锻炼,俯卧位的飞燕式锻炼,早晚各1次,每次各作20~30下。有利于腰背肌力的恢复。

    [预后]

    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能明显改善症状,特别早期见效更显,但本病往往易复发,应注意平时的工作姿势。如能配合功能锻炼,并持之以恒,则有利于提高疗效。

    [附注]

    1、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纠正不良姿势,经常变换体位,勿使过度疲劳。

    2、注意休息和局部保暖,节制房事。

    3、加强腰背肌肉锻炼,适当参加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

    [相关研究]

    慢性腰肌劳损是一种顽固性的劳损性疾病,推拿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很难痊愈,关键应排除劳损的原因,加强预防措施。在进行推拿治疗的同时,如能配合内服补益肝肾、活血祛瘀、温经通络的中药治疗,则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